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選自《元夕二首》之一

明·王守仁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

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一身遙。

明日元夕,此次沒有自己寫引子,是因古往今來吟誦的詩句繁多優美,故只敢引用:

此次選用陽明先生的元夕二首之一,頗有孤寂之感——先生這樣的大聖,同樣也會

因為無法和家人團聚度過元夕而寂寥感傷,何況我等升斗小民。

而今年,在這個闔家團聚的時刻,很多同胞和他們的家人依然在忍受著病痛的折磨;

而另一些同胞卻選擇了為了祖國大家捨棄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放下了小家,肩負起國家的使命,他們用自己最無私的方式詮釋著“團圓”真正含義——不負天下不負卿。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逆行的天使——你們是元夕最美的光

作為春節的壓軸,元宵自古以來就是人間美好、團圓完滿的代稱。可是今年春天的開端卻是那麼苦澀,帶著揮之不去的寒意。

此時,我們正經歷著各種複雜的心緒,每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打開疫情的報道和查看數據

因為那些數字——其實是每個鮮活的、關於你我他身邊的人們

擔憂著遠方或者眼前身邊的人們,想給他們一個擁抱和鼓勵卻顯得如此無力

默默看著那些報道,流淚或感恩:

一個小女孩拿著飯盒,將它放在醫院前面的臺子上,和媽媽隔著兩米,隔空擁抱,她一邊隱忍一邊忍不住地叫了一聲“媽媽”,瞬間淚崩,為了這對母女情更為了他們的犧牲和成全;還有醫生和她的愛人隔著玻璃親吻對方;那一句誓言——“今生,我欠你一個婚約,今生,我用一生守護!”;還有他們的家人說“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的家務!”

最質樸的情話,深刻地讓人落淚,因為此時就是一生!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為每個正在堅持的人祈禱


元夕的“儀式感”

這個春節,我們才忽然意識到,自由呼吸原來那麼奢侈,原來我們以為的平淡無奇是那麼珍貴,我們開始思考,人類是如此渺小——而我們平凡的生活背後有那麼多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那些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他們才是我們溫暖的來源!

元夕之特別,也許因為其來源於先民對於月亮和萬物的一種儀式感

一年之計在於春,當

新春的第一次月圓之後,人們就要收起慵懶閒散開始新一年的奮鬥和磨礪

在異鄉打拼的人們收起行囊,遠離家鄉,不捨地踏上去往遠處的路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元宵節——“月”與“燈”


元宵節——“月”與“燈”

關於春之初結束和開始的儀式感,必須由這個圓滿的日子來烘托——元宵節,又稱作上元,元夕

早在漢朝時就已經作為舉國歡慶的重大節日。

這一天夜照如晝,通宵達旦——

無論古今,無拘男女老少貴族平民,燭龍燈海、火樹銀花、或獨樂樂或眾樂樂,許是想留住春節的團聚溫暖,許是對即將到來的春天最美好的祝福和嚮往。

風流才子唐伯虎說:"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由此看來,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兩樣就是“燈”和“月”,缺一不可。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元夕——中國情人節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說起元夕“燃燈”,相傳最初是源於宗教習俗。

最早的說法應該源自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在道教中,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被稱為上元、中元、下元節,合稱"三元"

而依據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一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乃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禱祝

而佛教傳入後也將此日作為敬佛燃燈節禮佛之用

而官家則為了彰顯國力強盛,民間更多是娛樂和裝飾,烘托氣氛之用:

《隋書·音樂志》裡記載:

隋煬帝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聲勢浩大,極盡炫耀。

《朝野僉載》中寫道,唐睿宗於安福門外作燈樹,高二十丈,宮女千數並長安少婦千餘人衣錦繡,於燈輪下踏歌,令朝士作歌,以紀其勝——歌中有:"踏歌聲調入雲中"

而官府更是為民間開便利之門,元夕慶祝始祖——漢朝首當其衝在西京長安放夜即解除夜禁平素有執金吾者曉夜傳呼,禁止夜行,唯十五前後一日皇帝敕令金吾弛禁),而元夕華彩之一的唐朝更是不甘示弱:宮人包括皇族在此日也能出宮去民間享受日常美好

——關於這一情節,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在燈火處和薛紹

一見鍾情的場景。

未婚男女在此日裝扮,借看燈猜謎、看熱鬧為由也是為了和自己心儀的女子男子一見傾心,這也就是為何元宵節會成為古往今來大家公認的——最浪漫的中國情人節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對於元宵場景的描寫歷朝歷代更是不甘示弱:


  • 唐朝蘇道味的《正月十五夜》足以佐證盛世唐朝元宵的輝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而街衢繁華市井生活豐富的大宋更是有:我們最熟悉的歐陽修大大的《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還有辛棄疾大大的《青玉案·元夕》更是成了元宵節大家公認的千古絕唱: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曾經這首詞也被搬上經典詠流傳的舞臺,老歌手陳彼得全新搖滾式演繹更是為歌曲添上了獨特的色彩。古往今來吟誦元夕的詩詞實在繁多,不能一一列舉。

古人元宵節的熱鬧,今人可以從中可以窺見一斑。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2019故宮元宵夜場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回想去年此時的元宵節——故宮開了夜遊場,西安裝扮了大唐不夜城,全國各地極盡燈光之能事有各種燈光秀和燈展,各種小視頻裡各地的夜景看的目不暇接

去年趕在年尾回家,看到樹上纏繞的各色燈,還有被裝點的閃閃發光的城門樓,感覺比較複雜,紅紅綠綠的配色著實熱鬧,也頗有點豔麗,有點被亮瞎的尷尬。

想起小時候父母都要給我們買各種電池座的燈籠,大家在一起比較誰的更好看,好有回憶。

平素的元宵節晚上大家總是傾巢而出,車水馬龍的陣仗確實是過年這些天最大的,很有過年的熱鬧氣氛,被人山人海的氣息感染到。

相比之下故宮做的蠻有創意:腳下做了整齊的燈光,方便行走,而宮牆內主要是燈籠為主,沒有喧賓奪主,而且

較好地還原了曾經的元宵節

就像故宮過大年傾心製作推出的各種皇宮過年的各種宮燈、天燈和萬壽燈等讓人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對於古典文化的誠心和維護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月映黃鶴樓


最後,再來說下元宵節的壓軸主角——月亮。

在異鄉,想家的時候就看看月亮,尤其是月圓之時——每每看著,就走不動了,總要停下看許久才罷。

月亮是一盞燈,傳來遠處的想念,就如同張岱:“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從月宮撒下的光,像看不見的霜華輕輕地落在那些未歸去、仍守望的院落。

也許你牽掛的人們也在看著一樣的月亮,曾經千百年前的人們也在看著這樣的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源自中國人骨子裡的柔情謙虛,月亮可以說是我們精神的故鄉,或者精神的象徵。


李白有了“地上霜、白玉團、舉杯對影成三人”,於是不再孤獨——最後醉酒而去,我更願相信他是踏著月光而飛昇。

杜甫有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月是故鄉明"的絕唱。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世間圓滿;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祈願。

這些無不是一種願望,一種圓滿。一種國人所追求的,最簡單也最難得的歲月靜好。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個元宵節,雖然我們都不能看燈看人海,但是我們內心更多了一份感恩和對美好的嚮往。

多難興邦,華夏之殤。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引用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我們共同努力,總會度過難關!總會守得花開見月明!

願大家元宵安康,也為國為民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平凡英雄而祈願——

待你們安康歸來,看春暖花開,看山河無恙!


光明徹照日,萬家團圓時——逆行的天使,是元夕最美的月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