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解區塊鏈」為何 ETH 必有貨幣溢價

「迅解區塊鏈」為何 ETH 必有貨幣溢價

貨幣溢價 = 流動性

流動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所謂資產的流動性,就是這種資產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 買賣時,能夠不折損價格而交易的體量(難易度)。具備良好流動性的資產就會被整個社會用作貨幣。

雖然比特幣和以太坊獲得流動性的方式不同,但它們都根源於資產本身的價值。資產的價格上升,其流動性也就上升。

所以,區塊鏈資產(crypto-asset)的流動性是其價格的一個函數,而價格又是被需求決定的。所以,流動性/價格/需求,名雖各異,實則一也。一種資產的貨幣性,最終來說是由其全球流動性決定的,反映出來就是其市值,還有在全球各地獲取這種資產的難易度。

所以,在密碼學貨幣領域,總市值上的競爭,

與 “成為貨幣” 賽道上的競爭,根本就是一回事

一句話,哪種資產有最高的市值,哪種資產就是 “密碼學貨幣 - 之王”。

比特幣是先具有價值,然後才出現流動性,然後才獲得貨幣性的,當然都本源於其有限的供應量。比特幣恆定的稀缺性給了人們強大的囤幣動機,因為人們就賭它會成為下一代貨幣。比特幣的所有秘密就這個,沒別的。要是這不足以讓比特幣成為貨幣,比特幣也沒別的牌可以打了。

以太坊則先是創造出需要 ETH 來驅動運行的機制,然後讓 ETH 獲得流動性。在以太坊 2.0 中,會有三大神器,編程出 ETH 的稀缺性:

  • 鎖定在 DeFi 生態 —— 增加 ETH 的有用性,因此提升 ETH 的需求
  • 質押的 ETH—— 增加 ETH 的稀缺性,降低 ETH 的增發率
  • 燃燒 ETH—— 增加 ETH 的稀缺性,降低 ETH 的增發率

這就是三個推動 ETH 稀缺性的方程,與比特幣的 2100 萬上限恰成陰陽對應(is yin to Bitcoins 21M yang)。重要的是,每一個方程都與其它兩個相得益彰。比特幣只有一根支柱(2100 萬上限),以太坊的三根支柱雖然更小,卻相互補充,相互加強。

稀缺性乃流動性的前兆

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密碼建構資產,都是同質、可分割、可全球流動的;為了能用作貨幣,它們也自始至終需要一個記賬系統。一種密碼學貨幣要成為貨幣,唯一需要跨越的天塹就是變成 最有價值/最具流動性 的密碼學貨幣。對密碼建構資產來說,有且只有一場生死之戰,就是獲得更高的價格,因為這同時就是在爭奪流動性,也就是爭取成為貨幣。

總市值就等於貨幣量(Total Market Cap = Money)。


Checkmate 的文章 “為什麼 ETH 不能維持其貨幣溢價” (編者注:中譯本見文末)歷數了對以太坊作為一個平臺的常見批評。這些批評意見的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談了,而且大部分意見都忽略了真正的要點:總價值 = 貨幣溢價。大部分比特幣粉的批評,都只是生搬硬套道德批評來解釋為什麼 ETH 不能成為貨幣,比如 “有預發行就不可能成為貨幣,因為不公平” 以及 “PoS = 坎蒂隆效應” 就是最常見的兩種。

依我看來,這些說法就像在說 “為什麼 ETH 不配 獲得貨幣地位(為什麼不應該拿 ETH 當貨幣)”,或者說 “如果 ETH 能成為貨幣,必定是不公平的”,而非 “為什麼 ETH 不會 取得貨幣地位”。歸根到底,“該怎麼看待以太坊” 只是一種主觀偏好,談不上有什麼對錯;只有 “ETH 將會如何” 才是我們可以用數據和趨勢來研究的問題。本文就是要用實打實的數據和趨勢分析告訴你,為何 ETH 終將變成貨幣

ETH ~會~成為貨幣的理由

ETH 正走在將自身建構為貨幣的路上。作為一個平臺,以太坊一直在尋找適合發力的市場;在 2018 年,我們看到了用鎖定 ETH 的方式來驅動的金融應用開始嶄露頭角。“鎖定在 DeFi 中的 ETH 數量” 這個指標很快就火了,因為以太坊社區開始意識到 ETH 的前景所在:用作零准入金融系統的儲備資產。像權益證明和 EIP-1559 這樣的機制,也是推動 ETH 需求和稀缺性的機制;同時,以太坊的應用層,也在成為以太坊的功能和流動性機制。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所有以太坊上的應用最終都會幫助 ETH,在 ETH 有機(又或者說偶然?)編程為貨幣的道路上助 ETH 一臂之力。從區塊鏈的歷史來看,偶然間把工程做成了別一種東西,並不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從 2015 到 2018,以太坊等於是把許多 dApp 都擺出來,就看哪些能活下來。事實證明,活下來的就是那些能讓 ETH 成為貨幣的應用。

「迅解區塊鏈」為何 ETH 必有貨幣溢價

1. 編程出來的需求

對應用層的需求:這部分是對 Checkmate 的 “依賴應用層來實現價值積累” 一節的回應。以太坊的應用層會改變這個世界的金融系統。像 MakerDAO、Uniswap 和 Compound 這樣的金融元件,有望為全球用戶服務;而日漸增長的使用量的結果,就是 ETH 鎖定量的不斷上漲。“DeFi 的 ETH 鎖定量” 是一個指標,用於衡量以太坊應用所導致的、離開流通領域的 ETH 數量。每一個以太坊應用都提供了鎖定 ETH 的激勵(我在《Ether is Equity》一文中解釋過)。所以基本上,以太坊的應用層就是以太坊流通量的水槽,導致 ETH 離開流通領域並提升 ETH 的稀缺性(我也曾在 《Ethereum: Money-Game Landscape》一文中解釋過這個概念)。有一個關於貨幣-商品交易的恆等式是 MV=PQ(完整解釋可看這裡附著的維基百科超鏈接)。在本文看來,MV=PQ 解釋了貨幣流動速度(即貨幣轉手的速度)和貨幣總量的總價值(也即上文所說的 “市值”)之間的關係。一旦貨幣流動速度下降,市值就隨之上升。以太坊應用就是 ETH 流動速度的水槽。這就是以太坊社區津津樂道於 “DeFi 的 ETH 鎖定量” 背後的理由。

水槽流出的 ETH 越多,ETH 的貨幣性就越強。ETH 的水槽越多,單個的應用就越像美聯儲,而 ETH 就是他們所用的儲備資產。有了比特幣,你可以做你自己的銀行;但有了以太坊,無論是你還是一幫充當 NPC 的電腦,都可以做銀行!以太坊應用層的神奇之處在於:總有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應用!產生 ETH 鎖定激勵的應用的數量是沒有上限的,給那些自願鎖定 ETH 來參與質押的人所支付的手續費也是沒有上限的。因此,理論上來說,對 ETH 的需求是無限大的(比特幣粉經常這麼說比特幣,但實際上 ETH 才有辦法把這一點變成現實)。

看圖:

鎖定在 DeFi 應用中的 ETH 數量在不斷增長⬆️

「迅解區塊鏈」為何 ETH 必有貨幣溢價

DeFi 鎖定量與 ETH 增髮量的比例在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