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1942年,一名叫做阿道夫·艾希曼的納粹德國高管,被任命負責屠殺猶太人的最終方案,並且晉升中校,此後他陸續將大批猶太人移送至集中營並屠殺。二戰結束後,艾希曼被美國人俘虜,但隨後逃脫,流亡阿根廷。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在戰後建立以色列的猶太人,一直沒有放棄對原納粹罪犯的追捕,1961年,以色列情報部門摩薩德逮捕艾希曼,將其帶回耶路撒冷受審,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條起訴。最終艾希曼被公開審判並處以絞刑。

就在世界紛紛想要揭開這個“惡魔”真面目的時候,才發現他不過是區區一個普通人,在庭審的過程中,彷彿是一個智力並不是很高的老年人。猶太裔著名的思想家漢娜·阿倫特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出席了庭審,她總結說艾希曼彬彬有禮的坐在審判席上,“既不陰險,也不兇橫”,完全不像一個惡貫滿盈的劊子手。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艾希曼甚至宣稱“他的一生都是依據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動都來自康德對於責任的界定。”艾克曼為自己辯護時,反覆強調“自己是齒輪系統中的一環,只是起了傳動的作用罷了”。作為一名公民,他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當時國家法律所允許的;作為一名軍人,他只是在服從和執行上級的命令。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1963年阿倫特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艾希曼審判的報告》,在其中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通過對艾希曼的觀察,阿倫特總結出現代生活中的“平庸之惡“——一種平凡人做的惡,他們不反思身處的境地,對外界強加於他們的命令,不思考,也不反抗,認為在體制內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服從體制的安排,甚至沒有道德的判斷和良心的不安,即便內心有所觸動,也會試圖找出一些身不由己或其它的理由來掩蓋心裡的不安。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就這樣用“平庸的惡”,偽裝成一幅無辜的面孔,拿體制作為擋箭牌,將迫不得已作為藉口,抹殺了自己作為一個人所必須具有的能動性,將一切責任都推到自己思想之外,的確,他們是沒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就是一種“平庸的惡”。

一直都有一種論調,就是“冷漠比暴力更可怕”。平庸之惡,正是這些種種冷漠的集合。這是最人為的惡,也是最可以避免的惡。平庸之惡,也許來自於怯懦,來自於對權力的恐懼和屈服;也許來自於貪婪,來自於受益之後的默許;也許來自於冷漠,來自於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的忽視;也許來自於盲目,來自於受控於某種力量的精神渲染。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這樣說,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是上級的安排,是為了整體的考慮,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必須要這樣做,我不這樣做還能怎樣,沒有的,做什麼都沒用的。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用一句被引用過無數次的伏爾泰——“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要對這個世界惡的崩壞而負責。對好壞、善惡標準的遊離和迴避,對自己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員工、一個社會成員——的身份的否定和責任的模糊。


這些最終都會成為一種平庸的惡,並且這種惡選擇對象的時候也不會有差異和偏好,也許某天,做出平庸選擇的人也會成為這種平庸之惡的,犧牲品。

二戰納粹的“平庸之惡”,如今依然讓人警醒和憤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