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至今,疫情依然嚴峻

或許,你我一樣

每天睡前醒後都在密切關注著

疫情的發展變化

或許,因為疫情

您現在正被不良情緒困擾

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疫情下如何保持自我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

重要性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改善人的氣血循環,而焦慮緊張、恐懼、擔憂會讓我們機體局部氣血不暢,反而會使得疾病加重。無論得病與否,保持良好的心態都極其重要。我們既需要重視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嚴峻性,在行為上嚴肅對待,做好自我防護,同時也要主動調適自己的心理健康,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為自己保駕護航。

答惑解惑: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試?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對被此次疫情所引發的不良情緒進行自我覺察。中國是一個充滿了儀式感的國家,而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每年春節,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像候鳥一樣,飛回自己的家鄉,與家人朋友相聚後,再飛回工作生活的地方。而今年的這個春節,被這樣一場出其不意的疫情,完全打亂了節奏,我們必然會體驗到很多無助感與失望感,而每天各類有關疫情的信息帶來的不確定感,也會引發更多的焦慮與恐懼。可能伴隨還有很多的抑鬱的情緒、憤怒的情緒。要試著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允許。當我們面對疫情,會有一些焦慮、恐慌,這是人面臨危機事件時的正常反應。同時,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正是這些類似恐懼、焦慮的負面情緒,讓大多數人能夠做到自我隔離在家,也正是我們如此眾志成城,才能獲得疫情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有效控制的可能性。

然後,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北歐的冬天很漫長,最長的半年都在過冬。冬天的夜晚很漫長,有些日子一天裡大部分時間是黑夜。看起來這麼不適合人類生存,但北歐五國(芬蘭、挪威、丹麥、冰島、瑞典)在全球幸福感的評價中,總是名列前茅。北歐人民認真地生活,在貌似“隔離”的環境中享受人生。他們待在家裡陪伴家人,一起做飯、吃飯、聊天、閱讀、遊戲,讓瑣碎的小事變得饒有趣味和充滿親情。他們搞出各種發明創造來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讓聰明的大腦沒被浪費。他們不依靠外部世界的刺激來生活,他們更關注內心的充實。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所以,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或許也可以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1、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疫情嚴峻,假日延期,幾乎全民都休假在家,無法出門,加上對疫情的焦慮與恐懼,本身就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即便自我隔離在家,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2、給自己列一個必做清單,並執行它。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令自己開心。例如,聽音樂、香薰、做瑜伽、塗鴉,做些小手工,試著為自己和家人做頓平時沒空做的美食、讀書、追劇、看電影、與家人的互動小遊戲、與家人真誠的聊天等等。也可以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遊戲、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通過網絡與人聊天等等。

如果這時你依然還有很多負面情緒,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如今是自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即便足不出戶,只要拿起手機,各類信息就會湧面而來。對疫情過度關注帶來的心理壓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還會直接影響自身免疫能力。如果我們長期處於應激下或是遇到了重大應激,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衰竭或崩潰。一旦身體的防護系統被擊垮,我們就更容易感染疾病,或者加重已有的疾病症狀,甚至引發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疫情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不輕信謠言,儘量在權威的官媒獲取信息,相信政府。

2、與自我對話,自我鼓勵。身而為人,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不論是大聲地或無聲地自言自語,你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的挑戰。因此你可以這麼告訴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我不能讓焦慮和恐懼佔上風”。

3、運動。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哪怕如今自我隔離在家,也可以在室內做做運動,比如跟著網絡上的視頻做幾遍廣播體操,做瑜伽讓自己靜下來,都可以很好地調整心態。

4、正向思維。面對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不要只往壞處看,很多文章也許只是在販賣焦慮。注意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要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瞭解問題的影響。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並持續超過2周以上,請關注健康慶陽微信公眾號或手機app登陸心理諮詢問診平臺。心理援助熱線電話:0934-6466102

1、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2、對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

3、沒有理由的想哭

4、感覺無助

5、感覺空虛

6、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7、變得退縮或孤立

8、睡眠狀況惡化

如果家人或自己出現了疑似症狀,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如果有武漢相關接觸史,請戴口罩,做好防護,立即去所在地專門的發熱門診求醫,注意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醫院後,如實告知自己的出行史,接觸史,遵從醫囑,配合檢測、治療; 在就醫前,應該通知與家人有關係的人員、單位(包括學校、公司、相關親朋好友、近期曾接觸人士),為將來可能的住院、隔離、排查等措施做好準備;在做上面這幾件事的過程中,自我情緒管理相當重要,切記保持冷靜。

如果家人或自己出現了疑似症狀,甚至確診,你的心理必然會經歷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甚至會持續數天到數星期,可能造成以下之影響:

情緒影響:震驚、恐懼、悲傷、生氣、罪惡、羞恥、無力、無助、無望、麻木、空虛、以及喪失快樂及愛之能力。認知影響:困惑、猶豫、無法集中注意、記憶力喪失、不想要之回憶、自責。

身體影響:疲倦、失眠、身體疼痛、身體緊張、心悸、噁心、食慾改變、性慾改變。

人際影響:無法信任、無法親密、失控、覺得被拒絕、被放棄、退縮等等。這些情況會伴隨疾病而來,是很正常的,你可以根據本文前面的內容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必然對疾病的治療有害無益。如果你覺察到焦慮、恐懼、擔心的情緒強烈且無法消除,一定要及時治療,主動接受心理援助,穩定情緒、冷靜處理所面臨危機。同時,不要胡思亂想、老往壞處想,盡力做好萬全準備,心態上要維持正面思考。


醫務工作者如何在救治他人的同時,做好心理層面的自我關照?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日以繼夜投入治療,除了體力透支之外,目睹他人的疾病痛苦後,錯愕、挫折感、 內心疲憊、甚至憤怒都可能爆發。一般來說,參與救治的醫務工作者會面臨三種類型的壓力源:“醫務人員被感染”、“創傷性的刺激”與“救治的失敗”。醫務人員在進行救治過程中,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壓力,有些壓力甚至是不斷累積或週期性的復發。如果醫務人員未能瞭解自己的壓力源,並予以適當處理,則壓力堆積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產生以下心理症狀。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認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對生命、對社會感到不公;對自我工作無價值感。

情緒:面對大量病患出現的緊張、焦慮;大量付出後因為疫情並未理想地控制而導致情緒壓抑和耗竭,面對民眾批評時的絕望孤獨,壓抑和悲憤;擔心自己、家人患病;對家人的愧疚;無助、悲傷。

行為:容易激動,飲食過度或食慾不振,衝動行為等。

軀體:長期緊張下出現肌肉緊張,坐立不安,睡眠差,血壓、體溫升高等;長期過勞導致的身心疲憊。

出現這些問題其實都很正常,醫務工作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本身職業所帶來的身份。希望我們的醫務人員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正確的進行自我調節,及時向他人反饋,一定的情緒抒發與宣洩更利於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