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其有文化內涵?

林浩然1469


首先說下樓主所問的問題,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看了各位答者的言論都是如出一轍。我說下我的觀點,高學歷就等於有文化,尤其是他所在的專業領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有文化不一定就是高學歷。兩個概念,理性去看待不能酸。

至於言行舉止的體現那完全屬於性格和品德問題。性格上有些人屬於內向話不多人很悶,這也是大多數人對高學歷人的刻板形象。尤其體現在聊天的過程中,會覺得有隔閡,這是因為興趣點的不同,你試著問問他專業領域的事,那結果就會大不相同。還有一種人確實是人品問題了,一副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樣子,要在人群顯的格格不入感覺才能彰顯出他的價值。這是做人的問題,跟有文化是沒有關係的。

還有文化內涵的體現。這裡我再說下有文化不一定就是高學歷,希望大家理解。我國當代大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覺得想要在言行舉止中體現文化內涵,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生活態度積極向上,做的樂觀的人這樣氣質就會由內而外表現出來。說話也是門藝術,話不在於量而在於質。用最簡潔的話語準確表達出所包含的道理。關於說話我覺得郭德綱先生就是很好的代表。文化內涵還有一點是生活經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一定年齡,經歷的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

最後總結一下,高學歷等於有文化,有文化不等於高學歷,想有文化內涵還得多讀書。但是一切的前提是有好品德。



枕秋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對呀!我贊同這個觀點,真正有文化內涵的人,我的心目中,真正有文化底蘊的人,應該是通曉祖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懂人情世故!

即善良但也不是無底線的善,是真善而不是偽善,是真君子而不是小人。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睡有睡像,人多的時候,從不搶著說,一說就說到重點,人多的時候,從不開懷大笑,一般只是微微一笑但傾城,笑不露齒,對比他弱的,不小瞧,對比他強的也不盲目崇拜,相信真理,堅持真理,活到老學到老的人,就是有文化內涵的人。





初夏思夏愛華夏


學習本來是作為人從小到大學習生存技能的必備過程,在人口不斷增加的過程中,社會分工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就有了專門從事某一行業的專門人,繼承和發展就要選拔人才,中國古代有舉賢任能的制度,但到了魏晉時期,推舉制都被門閥豪門望族把持,很難靠德才上位,隋朝開萬世之先河,推行科舉制,經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完善,讀書人要經過層層考試選拔人才,每經過一級考試就有一個名號,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等等,在古代這些也相當於學歷,因為只有考過試拿到相應的“認證”才能作為入仕的敲門磚。近現代西方辦學模式進入中國並迅速發展,小、中、大學的模式為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學歷的概念也隨之出現,簡單來講學歷就是你畢業的那張憑證!但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發現,學歷和能力、文化都不能劃等號!原因在於取得學歷過程中,學習的內容轉化成了能力和文化的程度不是同步的,而這些能力和文化也不是隻有通過學校學習一種途徑才能獲得,所以學歷高只能說明這個人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出類拔萃,但對於能力的轉化或文化外延的延展可能並不大!甚至有的人情商低的要命,傲慢自大,自以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等等,這些都會拉低印象分。我的觀點是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讀書讀得多的,但一定是談吐得體、善解人意又深明大義的人,比如孟母三遷,比如岳母刺字,再就是孔子所謂的“行有餘力而為文”,即先做好人,再學文,有德才能御文!


小郎中冬傑


大家好,我是雋永柴扉,一位熱愛文學尤其是世界名著的文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這話我贊同。

學歷跟文化某種意義上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關係。也就是說學歷高的人有些人很有文化,也有很多高學歷的人沒文化,甚至素質低下;而一些非常有文化的人他可能學歷並不是很高。這跟一個人的際遇、修養和後天成長有很大關係。

學歷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跟文化完全劃等號。

對於一些有學歷而沒文化的人,記得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說這些人是:“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水平,有知識沒文化!”

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二、 言行中哪些方面可以體現文化內涵?

言談舉止確實能看出一個人的內涵,我認為一個人的文化內涵體現在這些方面:

1 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有一定的素養,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說話辦事有一定的水平。為人誠信、謙遜,說話在情在理,拿捏好分寸,考慮別人感受,同時又觀點分明,感情到位。

具備三心:有孝心 有愛心 有責任心 的君子操守。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邊引用孔子說過的話“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所以德才兼備一般人很難做得到,有文化的人至少要做到君子的操守,德勝於才,素質要過硬。

2 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畢竟我們是現代人,這個時代的知識和學科太豐富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語言學、哲學、經濟學、生產製造、貿易經濟……

一個有文化的人,言談中能說到一些專業性的東西。也就是有真才實學,而不是一個只會誇誇其談之輩。

3 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

學如湖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文化內涵的人至少應該積累和儲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

在同他交談中能感受到他在國學、歷史、人文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積累。

而且對這些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具備自己的觀點。

以上各人觀點,希望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共同學習進步!

謝謝您的閱讀,祝大家健康快樂!


雋永柴扉


學歷高的確不等同於有文化,個人素質的內涵很廣,包含多個方面,包括學習能力、總結能力、學識經驗、進取精神、社交能力、責任心、自我控制、成就動機、靈活性、創造性潛力、管理潛力、工作態度、誠實水平等等……

言行中,一是說話和做事要嚴謹,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二是要追求上進、好學、有職業操守; 三是為人真誠、敬業、守時; 四是有團隊合作意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親和力;五是善於學習,積極主動解決困難的態度和能力; 六是有良好組織能力和協調管理能力等。


沿途笑望61552766


關於文化內涵,著名作家梁曉聲用四句話很好地進行了闡述: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零點拾韻斗膽在前輩基礎上加上一句:站位高遠的格局。


  •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古人讀書,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修身,修身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多年前國家已提倡素質教育,但唯分數論英雄的現象也未能改觀,傳統文化的缺失已不容忽視。現代人的浮躁隨處可見,脾氣總比邏輯快,涵養總比脾氣少。話不投機就粗口以待、拳頭伺候甚至拔刀相向,路怒症引發的事故或案件也屢見不鮮。2018年引發熱議的崑山反殺案便是鮮明的例子。

  • 無需提醒的自覺

一個有文化內涵的人,一定是時刻自覺的人。上車自覺排隊、看見老幼自覺讓座、垃圾自覺扔進垃圾桶、開車自覺禮讓新人、上班自覺遵守勞動紀律……自覺是無需提醒的,是潛移默化的,是習慣使然。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覺也是體現在換位思考。一個人如果用心去關照別人,那大部分的禮貌其實都是無需提醒的自覺。然而,很多人就是缺乏自覺性,因為他們性慣性地忽略別人的感受,無視旁人的情緒。


  •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人人渴望自由,許巍的《我像風一樣自由》、鳳凰傳奇的《自由飛翔》、汪峰的《像夢一樣自由》等等歌曲都是自由的嚮往。然而,自由必須有它特定的前提,否則那是放任、放縱甚至放蕩。公司規定九點上班,有些員工性慣性晚到1個小時;疫情期間禁止聚眾機會,有些人非要到處瞎逛;大眾場合,小情侶若無旁人大修恩愛、親密接觸……人具有社會屬性,不是作為單純的個體而存在,任何言行的自由必須要以約束為前提。

  •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善良通俗地說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好,是不讓人難堪的心態,是懲強扶弱的勇氣,是救危濟困的舉動。善良是人性中最柔軟卻是最有力量的情懷。善良是災難面前的逆行,善良是對真實疫情的通報,善良是拾荒老人遞出的捐款,善良是不計違約金運至武漢的口罩……反觀雲南大理強行徵收運往重慶、湖北的緊急醫療物資,此舉讓人不屑。

  • 站位高遠的格局

什麼是格局,簡單說就是站多高、看多遠。站位高遠的格局,有膽識也有智慧、有眼光也有見識、有責任心也有使命感。從古至今,體現格局的例子數不勝數。司馬遷受宮刑,發奮完成《史記》;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毛主席四渡赤水,車隊粉碎反動派殲滅紅軍的狂妄計劃;董明珠中年喪夫後“不在接收老天不公的安排”,最終成就了格力的強大……


總而言之,文化不等同於學歷,學歷必須通過權威部門大紅印章來證明,而文化則是學習、思考、經歷的逐步積累,最終形成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和站位高遠的格局。


零點拾韻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更不等於高文化;高學歷等於“高知識”,高文化等“高水平”。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各種文化內涵,不是侷限於某幾種和某些方面的文化內涵,他(她)是一個人全方位、多功能具體綜合素質的再現與載體。

主要集中體現在:

一、與人交流、交往的禮儀、禮節上。中國是世界歷史上舉世聞名的禮儀、禮節的國度。中國有句俗語名言:禮多人不怪,話多得(討)人嫌(厭)萬事禮當先。人存社會上要謀生存、求發展,絕對免不了跟別人打交道,要打交道,首先肯定少不了最基本上的言談舉止行為的禮儀和禮節,再高的學歷知識,如果不懂人間情禮,就等於沒有文化。根據我親身的所見所聞,許多高學歷的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更不用說,回老家農村、同時也包括回城鎮家鄉不懂禮儀、禮節,不懂規矩,一些老農、老人當面或背後直接說、“罵”無知,白讀了一場世書…………

二、很多人,在日常現實社會生活、工作、勞動和學習中,不懂得人際關係、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為人之道………

經常動不動與領導、員工、同事、親戚朋友把關係搞僵了、事情搞黃了、搞亂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三、言談舉止粗俗、粗魯、粗暴難聽,不溫文爾雅、儒雅,不溫馨、不溫柔…………

四、不注意、不注重小節、細節,沒有節制度;沒有素養、修養、涵養、教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五、“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實際行動“樣樣不行”。”前怕難,後怕虎,養豬怕豺狼”。遇到艱難困苦,“哭爹喊娘,呼兒救母”,“生活不能自理,言行不能自控”…………

六、不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尊敬、不遵從別人的意見和意願,我行我素、欲所欲為…………

七、自己狹隘、傲慢與偏見、“無知與無能”,不能受壓與抗壓……………

八、”不會說話、不學說話、不懂得怎樣說話,不好好說話”…………

九、自己所學的知識,不能活學活用,死板硬套,不能發揮自己特長和專長,不能體現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袁聰


學歷是學歷,文化是文化,在學歷中,其有著各種領域各種學科的學歷,而在這所謂文化中,又有著真文化和各種各樣的假文化,因此,我覺得我還是發個由本先知作出的當今世界最先進最靠譜的文化定義給你細細看和慢慢感悟為好。

附件:啥是文化?

文化的原形就像白骨精的原形是人骷髏架一樣,其原形是存在於完全競爭中的群內成員的為逐利而自由合作競爭的永不言敗永不投降戰鬥到底的共同意志。我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可被轉化為信仰的能以文化人的完全競爭中的群內全體成員為逐利而自由合作競爭的永不言敗永不投降戰鬥到底的共同意志。本先知如是定義文化。(嘿嘿,很多人把假文化和文化產品當文化;投降和被滅,文化歸零)


榮恥鑑定師


一般來說,有文化是建立在學歷上的,沒有學歷很難說有文化,可能又有很多人誤解學歷。學歷應該是一個人的學習經歷,學歷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個人識為不完全不等於文化。從宏觀上來理解,文化的範圍就很大了,不是上了幾年學就一定有很高的文化了。那也不能說學歷高,文化水平就一定比沒學歷的高,自學成才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且不乏大家。

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歷只是你上學讀書的證明。而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只是從學校學來的,那只是一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文化知識都是在社會中不斷學習而得到的。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文化知識也在不斷創新和更新,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更快,只停留在學校中學的知識基礎上是很難滿足社會要求的。所以一個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取決於學歷,活到老學到老決不能只是一句口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智慧的源泉,是藝術的土壤,思想的展現。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可以讓人類的文明提升到更高層次,遠離粗俗野蠻。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人與人之間互幫互愛,它能讓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文化的互動也可以說是靈魂的碰撞,它可以找到各民族間的共同點。文化的內涵是指在一個群體內一定時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外在反映內涵,內涵應與外在相統一認識一個人是不容易的,外在有時候並不能完全反應內涵,而人與人的最初接觸總是給人以外在的首要感覺,所以,內涵固然重要,但外在不可忽視。我認為一個是否有文化內涵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言行舉止其文化內涵應該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人格。





笑逐君夢


學歷高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他有文化,有知識,但確實不能完全劃等號,高學歷中有文化的人比例肯定更高一些。

文化這個概念太寬泛了。

在面對壯觀的瀑布,有文化的人就會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沒文化的人只會發一下感慨:“好壯觀啊!”

有文化的人在辯論時可以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沒文化的人可能就會語塞詞窮。

有文化的人身上可能會散發出獨特的氣息,或儒雅或斯文或激昂,沒文化的人可能就或邋遢或愚鈍。

我覺得有沒有文化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不應成了與學歷掛鉤的指標。而更多的應該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品行。

士大夫有如秦檜、嚴嵩之奸臣,百姓中有如顏佩韋、楊念如之死士。

客觀辯證看待事物才是比較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