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时期敢骂皇帝的海瑞没有被处死?

南渡唐后人


一切都因为嘉靖皇帝的一句话“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不论海瑞在嘉靖眼里是不是“讪君卖直”总之嘉靖不能让自己被舆论认作昏君,这里边的曲直倒是非常精彩,非常重要的一点

此时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

嘉靖与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著名的《治安疏》,疏中直斥嘉靖皇帝的种种过失,特别是“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几句话更是对皇帝不留情面,在封建王朝臣子的这种语气可谓是“目无君父”之极。

(海瑞)

愤怒的嘉靖皇帝朝纲独断这么多年恐怕也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斥责。《明史》中是这样记载嘉靖的愤怒的: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赶快抓了他,别让他跑了,此时的嘉靖也是气急败坏到了极点。

但是嘉靖皇帝的态度很快就平静的下来,因为宦官黄锦的一句话: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黄锦不是在说海瑞的耿介,他其实是在提醒嘉靖。海瑞是买了棺材上疏的,如果嘉靖气急败坏杀了海瑞,那么正好成全了海瑞的清名。在古代帝王的眼中,臣子的这种行为叫做“讪君卖直”,往往是因为没有晋升的希望,在圣贤典籍的怂恿下攻击皇帝以博得美名,从而在史书中留下姓名。

无论海瑞的动机如何,黄锦在暗示嘉靖,如果他杀了海瑞,海瑞清名事小,但是皇帝的昏名事大。所以在听了黄锦的话之后: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不管海瑞的动机怎样,嘉靖留中不发,这倒是最为妥当的方法,不论臣子的目的如何,嘉靖暧昧的态度倒是令人捉摸不透。不久他就放出风来: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嘉靖这几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1. 他是告诉海瑞,你的忠心我已经知道了,并且我也给了你比干的声名。
  2. 他是告诉世人,我不是昏君,海瑞的放肆被我容忍了,我还是虚心纳谏的,并对海瑞做了肯定。海瑞的建言有理,但是他还是错怪朕了。
  3. 他用疾病为自己解释,并对海瑞做了宽容,但是他把处理海瑞的事交给了内阁,内阁看着办,内阁来操心。

但是他并没有告诉内阁怎么办,内阁也不知道怎么办。

内阁与海瑞

嘉靖虽然看似宽容了海瑞,但是大逆不道之罪即使宽容也是死。

内阁与刑部也很头疼,他们在揣摩嘉靖的心思。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给海瑞定了死罪。但是嘉靖的态度依旧暧昧。

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

嘉靖对于海瑞论死依然是留中不发,这个做法可谓高明至极,因为嘉靖没有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是不同意吗?

这时候,一个名叫何以尚的户部司务觉得嘉靖应该是不想杀海瑞,所以他上书给海瑞求情,好也给自己博得声名。但是这次嘉靖做了处理,不是处理海瑞。

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何以尚不仅被廷杖更被下狱

(乾纲独断的嘉靖)

内阁与刑部真是难上加难,放了海瑞是得罪皇帝,杀了海瑞更是得罪皇帝,因为那是往皇上脸上泼脏水。

但是正如一开始我们所提及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了。嘉靖在拖,内阁与刑部也在拖。嘉靖不处理是为了在嘉靖朝的最后保留自己的声名和威严。而内阁与刑部是完全不敢处理。

但是徐阶出场了,在嘉靖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徐阶开始营救海瑞。倒不是徐阶多么欣赏海瑞,因为此时的海瑞已经成了天下清流的榜样,徐阶救海瑞是在为自己在下一个朝廷谋取政治基础

就这样拖到了嘉靖皇帝龙去上宾,海瑞在徐阶等人的营救下,也成功出了狱。而营救海瑞的功劳则成了徐阶极大的政治资本

(徐阶与嘉靖)

所以海瑞不死最终要归功于嘉靖的暧昧与徐阶的营救


坦坦荡荡的尚格


第一:明世宗被海瑞上奏折前备好棺材的行为所打动。

第二:虽然被海瑞骂了,但是他不想杀了海瑞留一个不好的名声。毕竟海瑞是一个忠臣。

海瑞看到明世宗性迷信鬼神,虔诚吟诵又一手遮天,最痛心又气愤。于是便写了一道奏折,想劝明世宗改过自新好好治理国家。身边的朋友怕他招来杀身之祸都劝他不要上这道奏折,海瑞说应该以身许国。大家都怕得罪皇上而不规劝何时才能治理好天下。他拿出20两银子交给一个很相熟得人。看在同乡的情分上我死后请你用这些钱把我送回老家埋葬接着他又把家人叫来说是给我买棺材。然后你们就老回老家去,见了我的母亲请多多安慰她老人家。明世宗打开奏折一看里面全是指责自己的话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喊道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在例数我的罪状。去把海瑞给我抓来,别让他跑了。旁边有个宦官说陛下,海瑞根本没打算跑听说他上书前已经买好棺材,把家人送回了老家。现在正在朝房里等候发落的,明世宗好半天没说话。他又拣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说他想当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海瑞被投入大牢。明世宗虽然判了他死刑但一直没有下令执行。没过多久,明世宗就病死了。海瑞被继位的明穆宗释放出狱。


知行合一2020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好比乾隆和和珅的关系,乾隆其实知道和珅贪污,但是为什么不杀了和珅呢?大家想想和珅就是贪污,他能跑到哪儿去?有一句话叫做不聋不瞎不配当家。就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风气,你没点好处,给人家谁给你做事儿。人家和珅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人家也是有才能的,人家拍马屁也能拍对了。再说了,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乾隆简直就是把和珅当成了大清的储钱罐。海瑞呢,不是贪官,他是清官,他一心为民为老百姓着想。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评,他辱骂皇帝。在家里已经把棺材做好了,等着皇帝来杀他。但是皇帝虽然很愤怒,但是知道不能杀了海瑞,要不然会被天下的百姓所唾弃。在史书上也留下了一个杀清官的恶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上级领导都喜欢用那些貌似才能不高的人,只会拍马屁的人。有把柄抓在上级领导的手里就好,为上级领导做事儿。像那些刚正不阿的人,人家自命清高,怎么可能一心为你学做不好的事儿呢?这就是权衡利弊之中啊。就像康熙皇帝,他是很聪明的,他既不扔掉索额图,也不扔掉明珠。你们两个就在那儿争吧,反正我就是牵着两匹马。互相争斗,两败俱伤,坐观龙虎斗。这就是皇帝驳臣的高明之处。


虞之过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复原一下历史的原貌,据《明史》记载: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这一段记载就是有名的海瑞上疏,因为明嘉靖皇帝多年来不上朝,天天就是求仙问答,海瑞冒死上疏劝谏嘉靖,虽然惹的皇帝大怒,但倒也没有杀掉海瑞。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不可理解,嘉靖并非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为什么能够不杀海瑞呢?

在《明史》上,对嘉靖的一生有过这样的一段概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嘉靖其人: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嘉靖皇帝虽然说晚年间的表现比较昏聩。但这个人也并非是无能、残暴的皇帝。由他早年间的力除一切弊政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是想留下一个好名声,比较在意自己的口碑,这才有了他所说的: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是因为从根本上讲他也不想做残暴之君。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嘉靖看到上疏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趣执之,无使得遁。这个的意思是抓起来他,别让他跑了。这是盛怒之下的表现,但是也没有表现出来一定要杀海瑞。而在这之后他还是有所触动的。种种迹象表明,嘉靖这个人虽然被后人评价不高,但实际上来说这是个让人说话的皇帝,至于听不听那就是看他自己了。

除了嘉靖自己本人的原因外,海瑞的命也算是极好的。黄锦虽然说是一个宦官,而且从嘉靖是藩王的时候就跟随着嘉靖。但这个宦官是一个有道德底线,能够约束自己的宦官。而且这个人也是一个为为老百姓做事的宦官,有这样一个宦官在嘉靖身边,他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一下嘉靖的错误的。所以,有他的保护,也是能在嘉靖盛怒之下而没有杀掉海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海瑞本人。首先海瑞其人名声甚大,一直以来就有刚直的名声,真的杀了海瑞对嘉靖的名誉是很有影响的。另一个就是海瑞虽然清廉、刚直但是他不傻。从他经常怼皇帝,但却能得以善终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有智慧的。他之所以准备了棺材才上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不是做好了必死的准备,而是要将嘉靖一军。意思就是,我做好死的准备了,我直言不讳,你要是杀了我你就是昏君,其实这也是海瑞对自己的保护。

这么看来,海瑞之所以能够不死,一是因为嘉靖皇帝本身也并不残暴,二是有人在保护海瑞,三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再言春秋


海瑞的官职基本上都是他骂嘉靖皇帝骂出来的,正因为他骂嘉靖皇帝,所以他的事业才达到了巅峰。海瑞在骂皇帝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六品芝麻官的户部主事。

假如海瑞没有骂皇帝,那估计他在官场上很难有作为。海瑞骂嘉靖皇帝以后,他却成了千古忠臣的典范,官运亨通,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南京都御史的位置。

那么为何海瑞大骂嘉靖皇帝,而嘉庆皇帝不但不恼火,还给海瑞升官?

按常理来说,嘉靖应该杀掉海瑞,出口恶气,毕竟海瑞挑战了他的皇威,并且嘉靖作为一国之君肯定有杀掉海瑞的权利。但嘉靖最终不但没有杀海瑞,而且还给她升了职。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嘉靖不敢杀掉海瑞;(2)嘉靖不人心杀海瑞;(3)与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有关。

据《明史海瑞传》记载:嘉靖皇帝看了海瑞骂自己的书信之后,非常愤怒,气的差点昏过去。于是想派人把海瑞抓了起来。但是,太监黄锦却对他说:“海瑞这个人性格是出名的耿直,他知道骂皇上肯定是死罪,所以他必定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在家等着你去抓他。”

嘉靖皇帝听了黄锦的话之后感觉有道理,等到心情平静之后,又重新读了海瑞的上书,他突然发现海瑞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开始欣赏海瑞的才华。

其次,如果嘉靖真的要杀掉海瑞,他肯定要找一个理由,但是海瑞在上书中陈述的都是事实。并且嘉靖皇帝心里很清楚,如果他随便找一个理由杀掉海瑞,那无疑证明嘉靖就是一个无道的昏君,这样就会留下千古骂名,嘉靖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很多人认为嘉靖不杀海瑞,是因为海瑞的才华,嘉靖皇帝想把海瑞留给他的后代使用。但这只是猜测,因为海瑞的才华还没有达到托孤的标准。而海瑞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廉洁和他的忠诚,嘉靖也正是因为看中了海瑞这一点品质才会给他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