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确诊标准是什么?注意什么?

倩倩辉辉


扩张型心肌病属于一种常见心肌疾病类型, 患者病情通常包括特发性、家族性、遗传性、病毒性及免疫性等。病情会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通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等。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是由不同原因和病理过程共同造成的病症, 通常患者的心功能损伤程度用异常负荷或者缺血损伤的情况解释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早期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多数存在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因素, 且伴感染后容易造成免疫损伤及免疫紊乱。研究指出,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是机体促炎/抗炎反应免疫失调造成, 继而造成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功能降低, 且影响心脏功能。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内常见的5种自身抗体分别为抗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 (ANT) 抗体、抗肾上腺素能β1受体 (β1AR) 抗体、抗胆碱能M2受体 (M2R) 抗体、抗肌球蛋白重链 (MHC) 抗体和抗L型钙通道 (L-CaC) 抗体。

  • 其水平长时间处于较高状态时, 则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越大。自身抗体对受体有激动剂样的效应, 可能干扰受体的正常调节功能, 使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引起心脏功能改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发较长时间后, 便会出现心脏显著扩张且重量加重的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约有60%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且现已证实400多个突变位点上的60个致病性基因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 其中致病基因大都是编码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基因, 比如心肌收缩力产生、传导基因, 心肌细胞骨架基因和细胞核膜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 扩张型心肌病的产生是获得性/失用性突变导致氨基酸编码序列被改变, 继而导致核糖核酸 (RNA) 合成、转录被阻断, 生成异常结构的蛋白质, 比如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心肌组织纤维化等, 常见患者存在心肌收缩力产生、传导障碍离子稳态破坏等情况, 造成患者心肌收缩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 心室随之出现扩张而发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伴发左心室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情况。

  • 心电图常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肢体导联低电压、部分胸部导联高电压以及多种复杂性且复合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对电压传导较为灵敏, 但不能准确地显示心壁增厚引起的心脏扩张量变化情况。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因心室腔扩大出现二、三瓣返流, 且瓣膜运动幅度显著降低, 基本无瓣膜钙化的情况, 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呈显著降低状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 (MRI) 下见左右心室呈球形扩张状, 室壁呈变薄状, 心肌壁纤维化, 心肌运动见弥漫性减弱状。MRI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容积等参数, 且可重复性高, 对患者心脏功能与心室壁厚度的检测更为准确。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方法

  • 以1995年国内修订的诊断标准为准, 其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室扩大、心律失常、收缩功能减退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 出现猝死或者是栓塞等多种并发症。
  2. 心脏出现扩大的现象, 通过X射线进行检查发现心胸比要大于0.5, 左心室呈现扩大的现象更加严重。
  3. 心室体现的收缩功能出现减低现象, 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要低于正常数值。
  4. 进行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断时, 需要对继发性以及克山病等疾病进行诊断, 才能更好的开展疾病诊断。
  • 目前学术界认为, 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临床诊断时, 需要对特性症状以及体征检查进行科学的诊断, 保障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当前, 医学界在开展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断时, 主要是依据以上诊断方式开展诊断, 根据心电图、X射线以及心室收缩的活动情况进行诊断, 提升临床诊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闻青松,肖纯.扩张型心肌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4):196-197.

[2]杨晓凌,柳永华,许之民,郭凯,翟秀伟.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7):25.


子乐健康科普


扩张型心肌病的确主要依靠心脏彩超、核素心肌显像以及心肌的活检来确诊。在心脏彩超上可以看到各个心腔以及血管的扩大和扩张、心功能的收缩和舒张减退,在心肌核素显像上可以看到受损的心肌活动度相对降低。最重要的是心肌活检,取出部分心肌进行化验,可以得出心肌的受损程度,一旦确诊扩张型心肌病,需要积极的强心、利尿以及营养心肌等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