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疫”线: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京城“疫”线: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北京医疗队队员向送行人员挥手告别。资料图

疫情战前,有太多的暖心事迹。医护人员日夜奔忙,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企业和热心市民捐款捐物助力防疫……一场抗击疫情的战役正在进行,许多打动人心的故事,让这个寒冷的冬天不断涌入一股股暖流,为打赢北京疫情防控阻击战增添合力。

“最美逆行者”留下美丽身影

护士妈妈贾娜:愿身披战袍的样子成为你们的榜样

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护士贾娜在前往武汉支援前夕,满怀深情地在日志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都说“为母则刚”,作为两个宝宝的妈妈,我愿为你们撑起一片晴天,我愿倾尽全力护你们平安快乐,我愿静静陪着你们长大……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悄然而至。孩子们,我不能再陪在你们身旁,我想去前线,尽绵薄之力,助战“疫”胜利。“大宝,还记得妈妈告诉你的新型冠状病毒吗?妈妈要去武汉和病毒战斗,可能有很长时间不能见到妈妈了。”“嗯,妈妈,加油!你一定可以打败病毒的。”

告别年迈父母,安置好提前离乳的幼女,挥别爱人与大儿,出门前,儿子说:“妈妈,我希望打败病毒的药是你制造的”。看到你们的笑容,我心甚是欣慰。看来我还是你们心中的英雄啊!

初二出发武汉,经过两天的培训和准备,初五终于进病房工作。几天下来,逐渐步入正轨。队友们生活中阳光团结友爱,工作中严谨认真有爱,大大增进了我们战胜的信心。面对家人更加轻松,看着家人顾虑减轻很多,孩子依旧无忧无虑,一切都值得。

今天,妈妈转战到另一个新开放的病房,接收更多的重症病人,希望一切顺利。你们也在给我加油,对不对?愿身披战袍的妈妈成为你们的榜样,愿你们长大后成为勇敢有担当的人……这一次,妈妈换个方式守护你们!我的孩子们,待我归来,陪你们一起庆生,可好?

京城“疫”线: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陈逸凡与留守医院的女友拥抱告别。资料图

在战“疫”一线 贾善勇度过第15个结婚纪念日

“老公,照顾好自己,你是我的骄傲!”2月6日,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房的贾善勇副主任医师听到视频中的爱人的话,开心地笑了。他的第15个结婚纪念日在视频连线中度过,这也是他进入隔离病房战斗的第7天。

贾善勇是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外一科的副主任医师,工作17年,经历了非典、甲流、支援西藏,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白衣战士。“我是医生,职责所在。”得知本次疫情后,他主动请缨,没有丝毫犹豫,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爱人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战士就要上战场。

在隔离病房里,很多患者因为害怕而默默地流泪,贾善勇大夫看到后会走过去弯下腰轻声的安慰:“不要害怕,可以治愈的,我们一直都在陪着你,直到你康复出院。”这些话虽然看似普通,但对于隔离病房的患者来说是最温暖的关怀。他每天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房里一待就是4个小时,出来后面屏上都是雾气,脱下厚厚的防护服,贾善勇早已汗流浃背。

回到休息地,他才抽出时间和妻子视频连线。5分钟的短暂相视,夫妻俩相互支持、鼓励。他询问妻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回头补上。电话那头,妻子红了眼圈,叮嘱道:“平安归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蔡卫敏十七年后再请缨:千万别因为我年龄大把我刷下来!

蔡卫敏是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2003年,她曾作为北京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的一员,勇敢面对非典疫情。而今43岁的她再度主动请缨,来到武汉战“疫”的最前线。她直爽的性格,也再度成为了重要的战斗力。

在北京医疗队当中,北京中医医院团队由1名呼吸科医生、1名重症医学科医生和8名护士组成,蔡卫敏护士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听说需要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消息,她几次请缨:“千万别因为我年龄大把我刷下来呀!身体好坏跟年龄关系不大。我耐饿、耐渴、耐困,精力充沛,护理呼吸疾病患者经验丰富……”

写请战书,给领导发短信,最后甚至都到了语无伦次的地步,其实这份心意已经感染了所有人,直到接到医院电话,让她赶紧准备出发,蔡卫敏护士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问她为何这么想来,她不假思索,“我就是想来,我是护士,这是我的职责啊!”

京城“疫”线: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离别人员相互拥抱。资料图

刘宇航:“我和妈妈一样,成了最前线的战士”

“妈,我一会儿就要出发上夜班了!”驰援武汉的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护士刘宇航在接班之前,同远在北京的母亲刘德芬视频通话,屏幕另一头的妈妈身穿白大褂,头戴圆帽,虽有口罩遮挡,但对女儿的关爱仍从眼角的笑纹中透露了出来。

刘宇航今年25岁,是北京世纪坛医院团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和前辈一样,只要上了前线,同样是无畏的战士。回想刚刚接到自愿报名驰援武汉通知的那一刻,刘宇航的选择和17年前抗击非典时母亲的选择如出一辙。对于国家,她们选择了“召之即来”,对于家庭,她们选择了“先斩后奏”。刘宇航说,她要像妈妈一样,成为最前线的战士。

“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尤其是同样在一线的妈妈,一定要防护好自己,爸爸不要担心我们,要做我们坚强的后盾,等着我们母女战胜病毒平安回家。”走出记者的镜头,年轻的刘宇航再次奔赴前线。

疫情挡不住市民温情

“京NB58C9”雪夜开过6个防控点

不留名留下一片温暖

“怎么问也不说姓名,我们就记下了车号,NB58C9!”在丰台区王佐镇庄户村防控点位值守的刘长明现在想起来还感觉心里暖暖的,2月5日的雪夜里,庄户中心村的6个防控点位上值守人员依旧尽职尽责,这时一辆白色的轿车停在防控点位处,接受了体温监测后放下两包东西就上车走了。刘长明拿起来一看,是两包暖贴,很是感动,他记录下这个人的车号在庄户村机关学习群里分享了这份感动。

谁知接下来,这辆车又陆续出现在其他的防控点位上,这里放下三包暖贴,那里放下两包暖贴,任凭工作人员询问也没有留下姓名。庄户村贺照云村东路口、河西村321站路口、983站路口、河西村东路口、林家坟村路口、山坡村路口……6个路口共收到15包暖贴。

“小事见民情和大爱。”王佐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疫情来袭,爱不缺席,从防疫开始,镇里各个防控点位时不时就会收到爱心人士送来的各种物资,口罩、水、电水壶、饮料、手套、杯子、防护镜、八宝粥……这体现出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一定会再接再厉,坚决守护好各村各路口,守护好疫情各条防线!”

来自市民的暖心字条:我的口罩也不多,绵薄之力,请收下

2月5日,北京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黄村消防救援站收到了热心市民寄来的口罩。一张字条上写着:我的口罩也不多,绵薄之力,请收下!出警记得戴上,注意安全,望平安!

收到口罩后,黄村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表示非常感谢热心市民,“我们会做好防护措施,建议热心市民将符合防疫标准的口罩捐献给一线的医护人员。防治疫情,我们共同努力。

京城“疫”线: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雪中志愿者坚守岗位。资料图

坚守战”疫“岗位的“硬核榜样”

一线老党员60岁生日:只要组织需要,疫情不退我不退

“60岁生日在别人家门口过,但这绝对会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说这句话的人是北京市东城区残联党组成员、副调研员胡金华,2月8日就是他60岁生日,也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本该交接手里工作的他在2月1日早晨10点却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原来,自1月28日起,东城区残联抽调了21名党员干部驰援东花市街道,对广外南里社区和忠实里社区全面开展摸排、看护、联防联控和环境消毒等工作,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东城区残联抽走了残联的大部分人力,工作任务重,又出现了人手不够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的胡金华果断请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些小年轻从28日值守到现在了,看着就心疼,我这还没退休能帮他们分担点就分担一下,别累坏了。”胡金华说道。

2月3日胡金华正式上岗,在奋战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人中,胡金华的年龄最大,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胡金华和同事们需要轮班执勤,右手戴着首都治安志愿者红袖标,戴着口罩,60岁的他在风雪里一站就是4个小时,丝毫不输给同为站岗的年轻同事们。“没啥说的,虽然没几天就要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疫情不退,我不退。”胡金华说。

风雪中,老兵志愿队坚守小区防疫岗

2月5日,雪下了一整天。北京昆玉河蓝靛厂南路路东,北洼西里51号院小区门口,一个小红亭子上醒目地写着“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疫情防控先锋岗”,除了两位年轻的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还有两位老者也佩戴着志愿者的红袖标,在雪中值守。

偶尔有车辆回小区,他们不顾风雪,赶紧上前,拿着手动压力喷壶给车轱辘消毒;有人进小区,他们询问一番,测体温、做登记;有人要出小区,他们还要适当劝阻。老者的身份有些特殊:他们都是退伍老兵。北洼西里51号院是军休干部家属院,当小区所在的八里庄街道双紫园社区党委发出倡议,号召有条件的党员群众参加防疫志愿服务时,李克启和田兆忠两位支部书记第一时间在支部群里转发。

66岁的姜富坤值守时看社区口罩不够用,就把自家的60个口罩捐给社区。儿子从沈阳回来,他第一时间拿着机票找社区工作人员备案。66岁的魏荣退休前在解放军309医院工作,2003年非典时,她是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药剂科主任,在小汤山医院奋战80天,荣获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感谢他们在危急时刻为社区分忧解难,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诠释着家国情怀。”双紫园社区党委书记吴瑾说。

企业1月损失约400万元:我们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员工

疫情突然袭来,让渝乡辣婆婆创始人李进飞和15家门店里的1600多名员工猝不及防。最直接的信号是春节订餐顾客的集体退单。渝乡辣婆婆创建于2001年8月,“我们经历过非典,也经历过汶川地震(公司有很多川籍员工),但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渝乡辣婆婆今年1月份直接的收入损失约400万元,其中费用成本损失约200万元。

为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渝乡辣婆婆在1月26日便开始停止堂食接待,而目前营业的11家门店仅提供外卖业务,每天上岗员工约350人。“堂食是我们营收的主要来源,但是为了消费者的健康,也为了我们员工的健康,停业是必须要做的。”李进飞告诉记者,“每天都有顾客到店里来要求堂食,我们只能耐心劝退。”

即便如此,渝乡辣婆婆目前依然没有主动关店和裁员的计划。“我们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员工。”在本次疫情中,李进飞依然没有裁员计划,不过他坦言目前员工的工资并非足额发放。“我也给全体员工做了承诺,疫情过去之后,企业运营正常了,所有员工的工资都会补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