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應該先寫詞還是先做譜?

望天望地望著你


你好,很高興回答樓主這個問題,下面是我對樓主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要看不同人的不同習慣。通常來說,學院派的音樂家們比較喜歡先作詞後譜曲,而大多數喜歡音樂的人們喜歡先作曲後作詞。

先作詞的歌曲,這類歌曲通常聽起來不那麼順耳,因為詞先做出來,曲子要根據詞來配合,難免會有些生澀。但是大作曲們拿捏的很好,出來的歌曲反而會與眾不同別有風味,達到很驚豔的效果。

先作曲後填詞,這類歌曲聽起來通常會比較順暢,因為旋律是靈感產生的一串音符,後期將文字填進去,會比較容易成歌。因為我們對文字的把握總是比曲子要更加熟練,因為同樣的一句話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述,但是同一個曲子卻很難用其他音符來代替,改編類另算。但是,由於是先作曲後填詞,往往此類歌曲的詞曲方面較難融合,不過萬事無絕對。

還有一種作曲方式是先編曲再填詞,就是把一首歌的配器按照一定的和聲進行都編排好,也就是俗話說的伴奏帶先做好,然後再根據音樂來“哼”歌,把旋律通過樂者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來哼唱出來。因為是哼唱,所以旋律會格外的自由和有韻律,比以上兩種都有效率和優勢,所以很多現在的音樂人都採用這種方法。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謝謝大家



同城夢林


詞和曲,如同骨和肉,原本是一對相得益彰,相互依存,互相助益的音樂共同體,但個人還是支持以下觀點:

1. 曲美為先

根據曲的思想定位,再行添加、修改、完善歌詞,讓詞來進一步明確、豐富、提升、拓展曲的思想內涵。

如同人之相貌,骨骼都是正常的206塊,美與醜,更在乎肉的渲染。所以,個人認為,曲,是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亮麗渲染,換言之,沒有了詞,單純的曲,你也能聽得出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相對於詞,曲則有著更加豐富靈活,可資想象去強化、弘揚的自由發揮空間;沒有美妙的曲,再好的詞與骨,也會成為堅挺枯乾的蘆柴。

所謂:佛要金裝,人要衣妝,個人認為,好的音樂作品,可以沒有詞,但必須有美好的曲,再好的詞,沒有了美好適配的曲,就會輸掉了風采。

2. 詞是音樂靈魂的表白

儘管曲也同樣具有“表意”之功效,但是,如果高質量詞的加持缺位,再好的曲,也會迷失了靈魂,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這就如同花木的原理——再美好的葉子和花,如果離開了枝幹和根基的託附,也豔麗不了幾天。





農科先鋒


歌曲先寫詞還是先譜曲,這個是沒有固定順序的。

音樂創作是很主觀的一件事,不同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習慣,我個人理解的話,可分為下面兩種創作類型。

他們通常都是一個人包攬了詞曲,很多時候都是靠靈感創作。也許先有詞、也許先有曲,也許一氣呵成詞曲都有了。

像我們熟悉的國內搖滾歌手鄭鈞,他的那首《灰姑娘》,就是半夜睡不著,想起大學時代的戀人,於是起床拿起吉他就一氣完成了。

靈感來了,攔都攔不住,哈哈…😄

還有像朴樹,他第一張專輯裡那首《New Boy》,盤尼西林樂隊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曾翻唱過。

這首歌寫出來的時候只有曲,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填詞,直到要錄唱片了才把詞寫好。

朴樹在訪談節目裡也說到,他最頭疼的就是寫詞,一直逼到最後才能寫出來。我覺得他的“頭疼”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寫好,而是對音樂一種較真的態度。

第二種是職業作曲人/作詞人的創作。

通常他們的作品都是給其他非原創類歌手來演唱,自己不會去唱,扮演的是幕後製作的角色。

唱片製作的流程,其實就是一個標準化的流水生產線,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我們聽到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這麼出來的。

唱片公司邀歌,他們根據不同歌手的特點和風格來創作,至於是為曲填詞、還是為詞譜曲,也因人而異。

像著名香港作詞人林夕,他的創作習慣就是為曲填詞,沒有旋律之前他是不寫詞的。

而跟他相反的是音樂人小柯,習慣先有詞再譜曲。

兩個人在合作奧運會主題曲《北京歡迎你》的時候,就出了點小尷尬,相互都在等對方先開始,哈哈…就僵持著無法繼續了。

最後沒辦法,小柯只好自己臨時先寫了一段詞,然後把曲寫好後,交給了林夕來填詞。


上面說到的兩種情況,都說明了一點,詞曲的先後順序沒有一定之規,完全看個人創作習慣。

我是彈個沒完的達子,一名吉他老師,大家如果還有其他看法,歡迎留言哈,我們一起探討。


彈個沒完


歌曲先作詞還是先譜曲,沒有一定的要求,我覺的主要看創作者當時的靈感。


我想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平時腦海中一定經常有各種外界的觸動,音樂創作不是靠上班來完成的,而是一旦心中有了好的感覺,就需要立即把他記錄下來,並加以完善。腦海中可能會突然蹦出一些優美而獨特的旋律,也可能蹦出一些感覺很有意思的句子,這就開始了一首新音樂的創作階段,你不可能剛有了旋律的靈感,馬上就去構思歌詞,也不會剛有了好詞的靈感,立即又去構思相應的旋律。這時最該做的,是立即把你最先迸發出的內容,加以完善,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再去加上另外一半,這才是創作的真實過程。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歌曲創作者,說寫好詞後,因為沒有合適的旋律來搭配,最後會去找自己熟悉的擅長寫旋律的同行,補上缺少的曲。也經常會看到一些歌曲創作者,寫好曲後,覺的此曲只應天上有,對自己寫的詞不滿意,又去找相熟的詞作家補上滿意的詞。

所以,創作詞和曲,是不分先後的,就看你那方面的感覺先到位。


個人的看法,因為音樂就是拿來聽的,所以,大多數優秀的音樂創作者,都是不斷在頭腦裡詞與曲不斷在構思的,他們包攬了一首歌詞曲的創作,例如羅大佑、劉家昌、黃家駒、汪峰等,也有些音樂從業者,是以擅長寫詞為主,例子林夕,方文山等,那他們的主要精力,就是不斷構想有意思的句子了。


張大散人音樂鋪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歌曲先作詞還是先譜曲,沒有一定的要求,我覺的主要看創作者當時的靈感。

我想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平時腦海中一定經常有各種外界的觸動,音樂創作不是靠上班來完成的,而是一旦心中有了好的感覺,就需要立即把他記錄下來,並加以完善。腦海中可能會突然蹦出一些優美而獨特的旋律,也可能蹦出一些感覺很有意思的句子,這就開始了一首新音樂的創作階段,你不可能剛有了旋律的靈感,馬上就去構思歌詞,也不會剛有了好詞的靈感,立即又去構思相應的旋律。這時最該做的,是立即把你最先迸發出的內容,加以完善,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再去加上另外一半,這才是創作的真實過程。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歌曲創作者,說寫好詞後,因為沒有合適的旋律來搭配,最後會去找自己熟悉的擅長寫旋律的同行,補上缺少的曲。也經常會看到一些歌曲創作者,寫好曲後,覺的此曲只應天上有,對自己寫的詞不滿意,又去找相熟的詞作家補上滿意的詞。

所以,創作詞和曲,是不分先後的,就看你那方面的感覺先到位。

個人的看法,因為音樂就是拿來聽的,所以,大多數優秀的音樂創作者,都是不斷在頭腦裡詞與曲不斷在構思的,他們包攬了一首歌詞曲的創作,例如羅大佑、劉家昌、黃家駒、汪峰等,也有些音樂從業者,是以擅長寫詞為主,例子林夕,方文山等,那他們的主要精力,就是不斷構想有意思的句子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小山頂的歌


你好我說一下個人的認識

一首歌曲的誕生,譜曲和寫詞並沒有明確的先後順序,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詞曲創作為同一作者,需要看作者的創作習慣及靈感產生的順序。

有些作者習慣先寫歌詞後譜曲,而有些作者則習慣先譜曲後填詞。

而一些靠靈感創作的作者則沒有固定程序,如果頭腦中靈光一現迸發出一段充滿美感或者激情四溢的文字,那自然是先把歌詞寫好,再進行譜曲;如果腦中先閃現的是一段優美新穎的旋律則先記下曲子,再完善歌詞。有時候還可能是詞曲並進,不斷進行雙向改進和完善,最終合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2、詞曲創作為不同作者,需要看歌詞歌曲哪個先成型。

如果是歌詞作者先寫出作品,自然是先拿歌詞去找作曲者譜曲。大陸以前的歌曲作品這種情況多一些,尤其是為重大晚會、節日及體育賽事等創作的命題式歌曲,很多都是採用這種先詞後曲的創作方式。

另外一種情況是作曲者先創作出一首曲子,再去找歌詞作者填詞。香港的粵語歌曲這種情況多一些,因為粵語發音的特殊性,很多是先譜曲,再填詞。

詞曲分家的歌曲創作形式需要詞曲作者配合默契,相互理解,做到水乳交融、水到渠成。

很多經典動聽的歌曲都是由不同的詞曲作者配合完成的,比如方文山和周杰倫,林夕和雷頌德等都能搭檔組合擦出光芒四射的火花,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好歌。

綜上所述,一首歌曲的誕生,詞曲的先後並非按照一成不變的固有模式,每一首歌曲、每一個作者都有不同的創作方式和創作習慣,不管採用哪一種方式,只要用心去感受,傾盡才華投入到歌曲創作中,都會為我們奉獻出賞心悅耳的佳作。


音樂至傷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目前主流的答案無非就三種:

第一,先有曲後有詞。

第二,先有詞後有曲。

第三,詞曲同步。

目前主流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先有曲再填詞,再依曲填詞,其次就是先有詞再譜曲,至於第三點有點難度,詞曲同步,首先從思考的時間上來說就有很大的難度,很難做到一詞一音同時思考出來,當然也不排除會有這方面的音樂怪才,但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

在音樂領域依曲填詞的歌曲不在少數,比如咱們國家最早的學堂樂歌,其中最有名的由弘一法師李叔同填詞的《送別》。

不過我個人更贊同和主張先有詞,再依詞譜曲,原因有二:

第一,從一首完整作品的格式佈局上來看,都是先寫詞作者再寫曲作者,就想我們經常都是說“詞曲作者”而不是說“曲詞作者”。

第二,一首好的詞本身就非常富有音律性,不同的詞境能傳達給人不同的情感體會,比如雄壯,深情,委婉,優美,歡快等,曲作家只有充分體會詞作家的創作意境,時代背景,再根據意境創作,選擇能夠完整表達歌詞思想感情及中心思想的音符,力度,速度及曲式結構或調式調性等。而不是簡單的依曲填詞,比如由我國著名詩人,詞作家光未然作詞,作曲洗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1939年洗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每一句歌詞,每一個音符都是經典,至今都是難得的大作,佳作。可以說詞曲融合得天衣無縫。當然不乏有一些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人想篡改經典,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我想說的是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




乙墨


對於歌曲來說,既可以先寫詞,也可以選作曲。

如果偶樂有一說靈感來了,奮筆疾書寫了一首詞,然後認為如果譜上曲就會更加完美,那就屬於先詞後曲的一種了。

有時,忽然間頭腦中迸現出一段旋律,而且非常優美,讓人久久難以忘記,然後飛快的將旋律記錄下來。並且感覺如果加上歌詞會更加讓人難以忘懷,這就屬於先曲後詞的一種了。

例如國人耳熟能詳的<國歌>,就屬於先詞後曲的歌曲。而黑豹樂隊的<無地自容>則屬於先曲後詞的歌曲。因此說,對於歌曲,我們沒有必要拘泥於先曲後詞,還是先詞後曲,哪種方式適合你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就選擇哪一種方式。

但是,現在的流行歌曲則是另一種形式。比如現在的很多歌曲,作曲家在作曲時往往沒有歌詞,也沒有旋律。他只是在漫無目的的作出一段和聲和節奏,然後在這個和聲和節奏的基出之上創作出一段旋律。最後依據這段旋律再配上歌詞,最終產生一首歌曲。





海哥吉他


大家好,我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我喜歡音樂,喜歡聽各種版本的音樂,喜歡革命歌曲、歷史歌曲、群眾歌曲、流行歌曲、鄉村歌曲、草原歌曲、原生態歌曲、彈唱歌曲、改編歌曲、填詞歌曲、金曲、新潮歌曲等。我也喜歡彈鋼琴,拉二胡,也喜歡玩吉他,還喜歡吹葫蘆絲,也喜歡彈古箏,也喜歡吹口風琴,還喜歡很多種樂器。在音樂方面,我是非常的熱愛,音樂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美好的東西,可以讓我們的耳朵慢慢的聆聽,慢慢的回味,慢慢的享受。它激發了我們的聽覺神經,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 針對題主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r

個人體會先寫詞再譜曲更易使歌曲帶上意境,因為這樣作曲人可以譜寫出適應歌詞意境的曲調,歌曲整體性會更強,避免了之後填詞易造成的歌詞詞語堆砌使得歌詞零散、歌曲中心模糊;但是對於填詞能力強的人而言,又可以按照歌曲曲調意境填詞,所以詞曲先後順序可以按照作詞人和作曲人能力而定。\r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音樂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語言,在音樂的世界裡,我們不分國籍,不分貧富。也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藝術家,創造出更多好聽的音樂!\r

最後在這裡,我希望大家每天開開心心聽音樂,天天都有好心情,謝謝大家!\r


宸宇207410534


先寫詞後譜曲的比如三國演義主題曲

先譜曲後填詞比如說翻唱外國曲的中文國際歌,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改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大部分音樂人都是即興再改編,有目標主題就先寫詞,再譜曲,沒有目標主題就是先譜曲再填詞

沒有應該先後之分,看創作動機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