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值得閱讀的好書,能推薦一下嗎?

臨沂嘉隆名車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值得每個中國人認真來讀的好書。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一部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在家世史官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以五種不同體例,略推三代,錄秦漢。也就是說司馬遷從三皇五帝寫到他所處的漢武帝時代。書中無畏的批判,熱情的歌頌,進步的史學,文學,政治,經濟,思想觀點,深深的影響著歷代中國人。在司馬遷的眼中,在《史記》中除了帝王將相,司馬遷他還記錄了一大批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為他們立傳,為他們高唱。從文化的角度與政治抗衡。將歷史推向了文化。因為司馬遷知道,社會不僅僅是天朝大國,帝王將相,流氓刺客,求籤問卜,同樣是社會的大事件。而貪官汙吏,富商大賈,官宦戲子,后妃妻妾,刺客遊俠,也同樣在人類活動中發生著作用。那四方的少數民族,那異域的奇特風情,那遠方的葡萄,苜蓿,天馬,那市井的熙熙攘攘,那起起伏伏的經濟狀況,都是這個世界的有機成分。在司馬遷的筆下的歷史,走向了社會,進入到中國人骨子裡。總之,《史記》的歷史性,社會性,文學性,思想性,政治經濟性等方方面面都寫到了。而魯迅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固然好,但我認為概括的還不夠全面。他僅從歷史和文學兩方面評價,那其他方面呢?還是讓我們去認真地讀一讀吧。


三番君



知壽不想讀書,只想好好過日子,生命目前最大的目標是:賺到一百萬元。當她選擇不讀書跑到大城市裡打工賺錢混日子時,她並未為虛無縹緲的未來擔憂,她僅僅憂愁:生活太乏味,太無聊了。


小說裡的知壽,讀完高中後,也不想要世俗既定的美好人生,她只想輕鬆點活,吃好喝好便好,像極了如今盛行的那句毒雞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輕鬆。


這本小說,太過真實了,以致於讀起來似乎有些平淡,可一旦閱讀,便不忍放下,想知道,如此無聊的知壽,到底會不會選擇不再過無聊的人生。


直至小說結束,知壽依舊過著無聊的生活,無非是戀人換成了已婚者,來了一場“不倫之戀”。知壽這一年,寄居在東京的遠房親戚家中,是個寡居老太婆,即便知壽知道親戚是好人,可依舊難以溝通,雖然父母離異了,離開繼父和母親了,跟不怎麼愛的男朋友分手了,好像都不是很痛苦,但還是在知壽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淡淡憂傷。


這本書,從少女知壽的個體,折射出日本當代青少年的共有心理問題:失去了信仰,只想虛度光陰。


那時候,青春期的我們,大概也有著類似的問題吧,彷彿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有那麼一批人,不願意去過成人眼中的成功生活,太累也太難,總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要那麼活呢?


知壽未能逃離她的無聊生活,你或許也是。


簡族


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三本書;

今天給大家推薦三書之三:《目送》作者:龍應臺

書中的74片散文章落中,寫進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如父親已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摯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的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了幽微。

整本書雖沒有華麗過多修飾的句子,但情感描述細膩,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在讀書,更像是在與書交談,段劇真摯感人,寫盡了甜味苦辣,寫盡了親情別離,更寫盡了人生的感悟,很多細節的描述觸人靈魂,發人深省。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一件事情的結束,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人生就是一場場目送”家人目送我們長大,我們目送家人變老,在目送中走來,在目送中離開......

書中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即將發生和結束的故事,每一個漫步,都是一種作者帶來的感悟,一本《目送》推薦給大家。

後期,繼續追加《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後感悟。


立水


《一個人的朝聖》。


有一個文字高手寫了一篇文章給一個十多年一直在路上騎行的朋友小兵,給他的騎行賦予了很多的意義:青春、掙扎、夢想,等等。

我曾經問他,你覺得騎行的意義在哪?

他沉默了很久,說,其實並沒有這些所謂的意義。它只是一種生活狀態,或者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他曾經多次騎行在河北、山西的蒼莽山脈中,這裡是他出生的地方。雖然他出生沒多久就離開了這裡,但每次他騎行到這裡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奇怪的熟悉感。

在山西一個破敗的小縣城裡,他像當地人一樣,蹲在麵館的門口,大口大口地吃著三塊五一大碗的面,那時候,他覺得自己跟這些當地人沒什麼兩樣。他覺得他屬於這裡,又不屬於這裡。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下,他感覺到無比的充實,他感覺到,自己是自己,就這麼簡單。

這令我想起《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弗萊。

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的哈羅德,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

一天早晨,六十歲的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

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

人總應該相信點什麼。

在這個相信的過程中,你可能什麼都沒有得到,也可能收穫了很多。哈羅德走了87天,627英里,原本他指想著,只要他走著去奎妮所在的城市,他就能見到活著的奎妮。這是他的信念。

我相信哈羅德是在行走的過程中慢慢變得超脫的。他一邊行走,一邊褪掉身上一層一層的殼,他依靠行走把自己重新活了一回,他把自己走成了一棵樹,走成了大自然的任何一株植物,一株依靠本能行走的植物。

旅途中的老人漸漸讀懂生命,反思過錯,珍惜情感,接納自己。一直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一趟只屬於自己的旅行,不為什麼,只為與那個真正的自己對上幾句話。

我們究竟為什麼活著?哈羅德的小院給了他安全感,也讓他喪失了生命活力的源泉。他把自己堵死在二十年前的一樁事故上,一直卡在那裡,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一封信像一顆小嫩芽,讓他感受到召喚,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向前走去。

人連死都不怕了?還會在乎自己的軀殼安不安全嗎?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軀殼,所以我有生老病死,我就有怕的東西,有需要忌諱的東西,要是我沒有了軀殼,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莊子接著老子的話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說,把握了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的變化,我就能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境域裡,那我還需要依賴什麼呢?我無所待啊!

什麼是真正自由的人?是看到天地之大和自己之小的人,是首先超越了自我肉體和精神的人,同時也是超越了社會道德、規則的人,才能真正地聖人無名。

哈羅德千里跋涉,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哈羅德在行走的過程中逐漸拋棄了一切我們現在看來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說手機、地圖冊,他開始依靠自己的感知去把握莊子所說的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的變化。

後來在行走的過程中,他逐漸拋棄了自己的軀殼。之前他會往人多的地方走,後來他開始往人少的地方走,之前他住在有人的地方,之後他住在野外,陪伴他的是旋轉的日月星辰,是循環著的風霜雨雪。

“這片土地如此遼闊。他是如此渺小。每次回頭想看看走了多遠,他都發現好像沒有一點改變。腳抬起來,又原地落下。”

“他時不時會想起那個已經被他忘了一半的世界,那裡有房子、有馬路、有汽車,人們每天都要洗澡,一日要吃三餐,晚上要睡覺,還要相互陪伴。他很高興那個世界裡面的人安全無恙,也很慶幸自己跳出了那個世界。”

2013年,小兵的第一次遠行,是因為一次痛徹心扉的失戀,那次他在四川行走了一個多月,騎行在路上的時候,他綁自行車的繩索彈起來,擊中了他的眼鏡,眼鏡的碎片劃傷了他的眼睛,他滿臉是血,自己捂著眼睛向醫院狂奔。

之後他在成都搬過磚,在茶館裡做過服務生,回來的時候面目全非,眼角留下一個小小的傷疤。

後來他就控制不住地一次次奔向野外,像一匹野馬奔向草原。當他一次次行走在野外的時候,他的內心一次次地捲起滾滾海浪,這些聲響,只有他自己感知得到。

我看過他拍的一個小短片,一段動感的鼓點下,小兵拍下夕陽,拍下自己的喘息,拍下自己的孤單。節奏感特別好。

<strong>

我相信,這是訥於言談的小兵,他自己的表達方式。

2016年,他自己一個人,一條船,歷時7個月的時間,划行14000公里中國海岸線。

這是一次註定孤苦的旅行,沒有隊友,沒有觀眾,只有自己在跟自己搏鬥。沒有太多的美食美景,也沒有小資式的優雅情調,更多地是展現一個普通現代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和工具在自然環境中掙扎圖存。

如果說哈羅德是在朝聖的話,小兵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天地對話、與自己對話,他也是在朝聖,“聖人無名”的聖。

小兵不屑於所有安在他頭上的名頭,他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探險家,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對山河大海心存敬畏的觀察者。

他堅信自己在戰鬥中學習戰鬥的能力,堅信自己對危險的直覺,而這樣的直覺只有長期奔走在山川中“御六氣之辯”的人才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地“遊無窮”。

四百多年前,徐霞客說,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我覺得這是幾千年中國的讀書人所說的最牛的一句話之一了。

當讀書人都在經史子集裡打轉,二十二歲的徐霞客正式出遊。

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知行合一,我覺得這也是幾千年中國的讀書人所幹過的最牛逼的一件事之一了。

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

僅僅是探險本身,小兵的這個探險已經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拍攝紀錄片,很多業內人士已經表示了否定。

他很淡然:”作為從業十多年的戶外領隊,從第一天起,我就有為之獻身的覺悟,但我更具備絕境逢生的能力和頑強的求生慾望。“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小兵說,保持果斷和謹慎的前行,毫不動搖的堅持去做,即使失敗也是敗在突圍的路上。如果連試都不敢,到老得扯不動淡的那一天也只剩毫無意義的哀己不爭。

我們終將老去,貼地飛行的日子總是短暫的,生活的重力早晚會重新掌控生活,但在這之前,我聽從星辰大海的召喚!

這個世界給了我們一些可能性,我們再也不用被四書五經捆綁,被道德捆綁,被政治和鄉愿捆綁,只有一點點光亮透過來,我們就出於本能去抓住它。

我們都試圖在自己的果殼裡,做一個無限空間之王。


有書共讀



尋找哪片陽光8270\n


現在年輕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外孫女一歲不到就開始“讀”書了,三歲讀了有幾百本“書”了。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書,小學、中學能讀到的課外書都是看姐姐借來的書,像《紅巖》《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真正能讓我飽讀詩書的是上大學後。那時候我們每天的軌跡是食堂→教室→圖書館,對書的感覺就是“如飢似渴”,古今中外的名著大部分都讀了,印象最深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勃朗特姐妹的《簡愛》《呼嘯山莊》,俄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重點研讀的是《詩經》《史記》,對世界觀影響最大的是《毛澤東選集》

1.《史記》,司馬遷畢其一生寫就的《史記》被魯迅先生推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記載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3000多年的歷史。開創了紀傳體的史學的先河和傳記文學的先河,既是歷史著作也是文學著作。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130篇,52萬多字。前三部分都是人物傳記,塑造的人物的形象豐滿、生動,“不隱惡,不虛美”。真正做到了“原始察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2.《毛澤東選集》,中央號召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毛澤東選集》是最好的教材。毛澤東文章境界高遠,大氣磅礴,讀之長骨氣;毛澤東的文章汪洋恣肆,用典豐富,讀之長知識;毛澤東的文章邏輯嚴謹、文詞精煉,不管是政論文,還是新聞稿,都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好範本。




半支蓮6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第一次遇見這本書,是在鄉鎮中學讀書的時候。我渾渾噩噩在學校混到了初二,本以為自己的人生也就這樣了——畢業之後回家繼承祖業(深耕家中幾畝薄田,閒時外出打工。)

直到那節枯燥的英語課結束,百無聊賴中我拿起前排那位同學桌上我認為是消遣小說的【平凡的世界】……


卡爾弋


有!《毛澤東選集》一至五卷,仔細看,慢慢領會,看了,必然會有收穫!


初夏思夏愛華夏


我的爰好是四書五經,喜爰文學,方面很多,是的的文化低,但我很爰看書,是個愛學習的人,一本經我會研究幾天,我也喜歡文學書的經典,謝謝你們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