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老年人“伴而不婚”?

用户2783618682323502


无论是丧偶或是离婚,现在单身老人们很多。子女们一般都会支持老人们有个伴,生活上能互相照顾,也避免孤独引起心理疾病。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来了,遗产分配,生活资金来源,双方子女招待及死后埋葬等等,隐患之多,造成官司的事例很多!

我邻居王大爷,早年丧妻,六十八岁时认识了五十八岁的寡妇刘氏,通过一段时间了解,两人办了结婚手续,住到了王大爷的二室一厅中。王大爷有三个儿子,都很支持父亲老年有个伴侣,因为他们都已成家,根本顾不上王大爷的起居生活。

王大爷许诺,在他死后房子刘氏可以一直住到老,儿子们不许赶刘氏走。但产权归儿子们所有。死后各葬各的。这个口头协议也是当前老婚的流行模式,当时双方都同意这样处理。

王大爷死于七十五岁,也就是说,他与刘氏共同生活了八年,其间王大爷儿子们鲜少登门,倒是刘氏子女孙儿常来看望。王大爷死后,其第二子对刘氏讲,家中装修房子,需来借住一段时间。当时,与刘氏共同生活的是她孙儿,平时来与她做伴儿。刘氏只好在小客厅搭了张床让王二夫妻休息。因地方狭小,诸多不便,刘氏与王二夫妻吵了几次。王大知道后,斥责了弟弟,让他搬走了。刘氏对王大感激不尽,平时多有来往。

王大爷死后第五年,王二又来找刘氏,说家中无暖气,冬天借住三月。刘氏气急,与王二多方交涉无果后,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打官司其间,刘氏气急攻心,骤然死于家中。王家三子马上来收房子,刘氏子女黯然神伤,来收拾了母亲遗物,官司也就撤了。

这件事在当时传来传去,众口纷纷,责骂有之,寒心有之,于是便有了现在李大爷与郭氏的相处模式。

郭氏照顾李大爷生活起居,李大爷对她管吃管住,每月发她一千五百元工资,对外直称是雇主与保姆关系。这种相伴模式在当下很受膜拜,生老病死各不相干,也避免了很多纠纷。关健昰两方老人都喜欢这样生活,子女们也落得清静!

所以只伴不婚,于老人们来说是可行的,也是生活沉淀下的必然产物,存在了也就合理化了。


墨自生香


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选择这样,我个人觉得没什么。主要是自己过得舒服,到了这个年龄不用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怎么开心怎么过。我朋友刘姐,女儿结婚了,前夫也再婚了。她一直都有交男朋友,前几年还是想找个人结婚的,后来感觉男人其实也很现实,遇到的都是渣男,伤心难过透了。现在不想结婚反而大家都轻松,现在努力赚钱老了就去养老院。人生就是这样,孤独的来,孤独的离去。想那么多干嘛。


深圳吴姐姐


我很赞成老年人共同生活而不办手续。现在我已经70岁了,这事就不考虑了。我60岁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为了减少矛盾。双方的财产啊,房产等等。不办手续双方子女亲戚都没有意见。还有老年人在一起的磨合期太少。如果性格不合还可以马上分开。省去结婚离婚的麻烦。


如玉58714381



趁着身体还行,抓紧时间谈场恋爱。社会舆论默许,儿女们默许。何乐而不为?

我亲哥哥就是“伴而不婚”,美得很!

哥哥五十五岁,刚退休。嫂子前年病逝。今年春天,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小芹,四十多岁,寡居多年,有一个女儿。

哥哥与小芹“伴而不婚”后,精神焕发。头顶仅存的几缕稀疏的毛发,梳的油光锃亮,仿佛被小牛舔过一样。脸上的一道道皱纹突然之间都舒展开来,细长细长地贴在额头与眼角。户外品牌上衣,休闲裤,灰白相间的运动鞋,白边一尘不染。最让我看不惯的是裤角与鞋之间露着脚踝,五十多年的一块老皮在忘乎所以地追赶着时髦儿。

“哥,这把年纪了你不怕受风吗?”

“新婚,而且是小媳妇,又不用领证。你就不能让哥得瑟得瑟!你是不是嫉妒你哥呀。我媳妇比你媳妇年龄小,你要忍住啊,不良想法有都不要有。”

我们哥俩不断重复的对话。

哥哥性格直爽,属于狗肚子存不了二两香油的主儿。他把真实想法在我面前倾泻了若干遍了。选择“伴而不婚”的理由如下:

一、羡慕年轻人的洒脱自由,恨自己早生了几十年。

“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没结婚就在一起住。谈恋爱就敢去开房。家长也不管管,社会也不管管!”哥哥说这话的同时,心里到底是气愤多,还是羡慕多,我是知道的。

“我年轻时和你嫂子谈恋爱,连牵个手都得看前后有没有人。有时到她家坐一会,她妈隔三五分钟就进屋一趟,不是找剪子就是找毛线。她爸在外面不停地咳嗽,我不去他不感冒。我算看清楚了,她们一家子把你哥当成流氓了。”我偷笑。

“还有,我俩都领完结婚证了,寻思到招待所单独呆一会。结果招待所的服务员大姐除了要看结婚证,还要看户口本和单位证明,你说气人不气人,每个人都把自己当警察。”哥哥说起几十年前的事依然愤愤不平。

“还有,你嫂子生前就是一只母老虎,我在工厂联欢会上与女职工跳了一次交谊舞,回家后一星期没让我上床!从那以后直到她去世,我兜里从来没超过一百元钱。”又来了,改打内战了,说起了仙逝老伴儿的不是来了。

“哥你过分了!嫂子对咱家劳苦功高,给你生了个优秀的儿子,还给你留了几十万存款和两套房子,要么你凭啥勾搭小芹!丧良心!”我有时气不过,就数落他几句。

“再说了,你这辈子不亏,嫂子刚走两年你就交上了桃花运,找了个比我还小好几岁的媳妇,偷着乐得了。对了,赶紧领证,名不正言不顺的不是那么回事。”

“不领。”哥哥态度坚决,然后用手从前至后捋几下他那油光光的稀疏毛发。摇头咧嘴坏笑。

我想,哥哥偷腥的欲望从来没有泯灭过,长期处于“有贼心没贼胆”的状态。这种“伴而不婚”方式,或许能让他多少找到一点儿偷腥的感觉。或许能纠正多年偷腥不得的心理失衡。

二、在一起过日子可以,但不能侵犯原来家庭及子女的利益。

“登记结婚,先不说我的意见,你去问问你侄儿,他同意我就去领证。这个兔崽子上回回来把你嫂子留下的定期存款的存单及两套房子的房照都拿走了。临走还说什么这是遵照他妈妈的遗嘱做的。我如果有意见让我去坟头找他妈说去。”

侄子的心思我猜得到,看着老爸与一位女人不明不白地生活在一起肯定不舒服,如果登记结婚,她就有权力在家庭财产上分得一杯羹。两害相权取其轻,利益比面子重要。父亲“伴而不婚”对他有利。

三、来去自由,不强求这段感情能白头到老。

很多搭伙过日子的老人,有一方生活不能自理,相扶相伴的关系便自动解除。儿女们会上门接走自己父母。对此,老人们心知肚明,也都认可。

哥哥对这样的结局有自己的预判:“我肯定衰老得快,先离世的概率比小芹大许多,毕竟年龄在这摆着呢。到时候别难为小芹,让她无拘无束地走。能在一起生活几年就是不浅的缘份,再强求其它就没有自知之明了。”

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心酸。

“伴而不婚”是个新名词,但不是个新鲜事物。已有无数的老人们投身实践,其中的酸甜苦辣在人们的心中也越来越清晰。各取所需,相安就好。


止语编故事


支持伴而不婚。

老年人。指女55岁以上,男60以上。男人丧失生育能力,女人绝经。

男女之间无生儿育女需要和能力。

最大诉求是相互扶助、帮助走完人生路。

女人以性资源(其实己完全丧失了)找男人,追求男人养活自己及家人,改变生活是耍流氓。

男人以性资源(其实也无用了)找女人,找保姆。也是耍流氓。

老男女用体力、时间陪伴对方是平等的。是当前社会最佳选择。上不养老,下不养小。相互不发生经济问题。不处理子女、遗产。不产生亲戚。

合则聚。不合则散。不用以法律把双方捆到婚姻中。徒增烦恼。增加社会冲突,浪费宝贵的司法资源。

利国、利民、利自己、利双方子女和家庭。何乐不为?


二亿六老人


现在的老人都学乖了,看到或经历过离婚时财产分割带给双方的痛苦,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当下的老人选择了伴而不婚,既老有所伴又没有财产纷争,也没有结婚离婚的繁锁。本着合则聚,不合则散的原则度过晚年生活。

我朋友的大姐己退休,儿女已各自成家,生活很安逸。物质基础有了,整天跟随老大妈们去市场,去公园,买买菜,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也算有情趣。

每次散场后回到家就倍感孤独,这时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位退休丧偶的,经济条件不错的老头,这位大姐考虑了一段时间后确定了两人的关系。

随之而来的生活是,后老伴带着她去海南,去内蒙,去新疆游玩,幸福的黄昏恋让她的晚年生活过得很精彩。

后来我问朋友,"两位的子女都不干涉吗?”

"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开放观念超前,只要两位老人身体健康,互相照顾,活的开心,那就是在给他们省时,省力,省心,让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能安心工作了,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了解到这两位老人,把各自的房产,存款已过户到子女手中,只留有退休工资和不属于自己名下的房子居住,解诀了后事之忧。

人只要想开了,也就放开了,无所谓"伴而不婚",晚年过得开心精彩才是正确的选择,趁着有生之年,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也是对自己有一个交待,为自己活一回。

想想也是,老来有伴,余生不孤单,不再让儿女多费心,给他们减压,松绑,不再用养儿防老的观念去束缚孩子们的翅膀,让他们高飞,安心做自己的事。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晚晴情感领域


中老年人丧偶后,因为生活需要照顾,还有一定的生理需要,再加上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男的求偶的欲望还是挺高的。

由于再婚以后,财产很难分割,往往一扯结婚证,家庭的财产会被这些外来人拿走很可观的一部分。致使孩子们不大心甘情愿,遇到这件事的时候,不是阻拦,就是反对。

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也满足个人的需求。老人们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伴婚,也叫搭伙计,也叫陪睡的保姆。

中老男人死了妻子以后,就会找一个同年或者稍微小一点的独身女人。搬到一起生活。说是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妻子,承载着老婆的功能。他们过的是协议的夫妻生活。男得管吃管住管衣服。每个月再给她一千五到三千的私房钱。等男人得了重病,如果女人愿意伺候,可以增加工资。等男人死后,女人拿工资走人,这个家从此与她一点关系没有。如果男人病重,女人不愿意伺候,那就直接走人,谁也不欠谁的。

这种伴婚的好处是,伴和走非常的灵活。愿意做伴就伴,不愿意做伴就走。伴一天就给一天的钱。说哪一天走就可以哪一天走。非常的灵活和自由。

对于家里的财产,和伴婚的人没有半点牵绊。除了吃饭穿衣拿工资,家里的东西你一样都拿不走。所以,做为孩子,一般的都不会出来反对,让老人能够享受到一定的自由。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老年人伴而不婚,据我所知,是近几年出来的新鲜事物,老年人丧偶后,很想再找一个伴,有条件的话,都有这个想法。但真正在社会上老年人再结婚,没有几个,也更没有成功完满的黄昏恋有几对。

夕阳恋,要成功不易,更不多,他们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偏偏是阻力来源于自己的子女,来源于自己的至亲子孙。子女或子孙反对黄昏恋,就是怕家财家产往外飞走,会怕另一方会分走或抢走自己应得财产。

而大部分黄昏恋的老人,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财产就和女朋友或男朋友结婚,如果遇到老年再婚后感情不合再分手,就要处理到财产问题,棘手无比,留给自己,留给子女一篮难以解决的乱麻。

所以在这件情况下,很多老年人采取伴而不婚,或采取走在法律边沿的伴床保姆。现在流行伴而不婚,主要没有涉及到财产分配,重新分割的问题。子女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权益受损,所以大多数子女没有再反对这种形式。

我有一个亲戚也就是采取这种形式再恋,亲戚当时70多岁了,女朋友也60多岁,他她们双方约定,只是生活在一起生活,互相照顾,不谈到财产,女方到男方家里生活,一切生活开支由男方负责,包刮先小人,后君子的住院医疗费。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多年,总的来看是基本幸福的。不幸的是,女方命短,大约共同生活不够12年,女方一命归西,架鹤西天走了。在他们身后没有留下任何麻烦,双方子女都认为后事处理得合理合理,费用由男方负担,自然男财产女方家人没有权利索取。伴而不婚也有好处,不知合法没有?


乾为山


老人在一起二婚的话,也就是盼着有一个生活中的伴侣,寂寞中有个人说话,生活当中有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下。这种老人互相陪伴搭伙过日子而又不登记的形式,是不受我们国家结婚登记制度的保护。类似于这样没有办理婚姻登记,没有领取结婚证的两个人就不是合法夫妻。两个老人的权益是都不受到保护的。即便是将来有了财产纠纷,公证处也不会受理这样没有结婚登记的婚姻分割证明。

我看待这种老人不登记,其实就是想单纯的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有个陪伴而已,所以说在我们东北这个地方,老人但凡是大伙过日子的,一般都不会涉及到钱财,涉及到登记的事情。虽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子女们都不用担心自己的父母财产被对方占取一半儿了。我看待这种中老年人不结婚登记的现状只不过是一种无奈,你想一想,如果要是结婚登记的话,子女们怎么会同意,最起码动了子女们的奶酪侄女们吃坚决反对的。

我觉得这样年岁的人领不领结婚证,其实也是无所谓的事了。两个人相依相畏的老人在一起走完这一辈子,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要是拥有你其他都是无所谓的。所以我说看到搭伙过日子的两个老人,欢天喜地乐颠颠的就好。

最后我觉得两个老人住在一起,他们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渴望着在枯燥的老年人的世界里有一个人陪着自己说话。 渴望着生命发烧的时候身边有个人端茶倒水,累的时候有一个人给你搬来板凳歇一歇,这就是最简单的感情需要了,所以说我看待这种婚姻觉得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关怀吧。


伊春美食美客


问了一个五十多岁离婚朋友这个问题,他说假如沒钱,自己喜欢的女人嫌他年纪大不肯嫁给他。假如有钱的话,男方自己包括男方子女都会有顾忌,以后会有一个财产的分割问题。


他离婚很多年了,一直没有结婚。名义上有一个女朋友,也只是一星期聚一二次。他自己也想找个喜欢的结婚,感情比较能稳定点。但没有适合的女人,因为财产不多,因为要求有点高。他喜欢找一个小他十多岁的女人,相差年纪大女方必然希望结婚有所保障。否则宁可这样处着,做做伴就行了。但年纪一天天老起来,将近奔六十了,他结婚的愿望也越来越渺茫。

01

伴而不婚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奈,因为婚姻也无法保障他们的幸福。主要还是基于以下两种思考。


一:以往离婚的感情经历告诉他们,婚姻不能靠一张纸就能白头偕老,爱情也不会因为一张纸而变得牢不可破,该分的还是会分,该离还是要离。没有东西能够阻止感情的破裂,也没有东西能阻止婚姻家庭的瓦解。看破了婚姻的红尘,也就看淡漠了婚姻所带来的情感价值。所以对结婚看得不那么很重要,有的中老年人甚至反感。还不如大家做个伴,让生活不寂寞,少了结婚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也就少了感情的烦恼。宁可靠这感情维持,或者老来伴的思想维持这种关系,不要结婚证来绑架自己。

二:到这个中老年的年纪,一般都五十多岁了,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也阻碍着他们的结婚。财产、儿女、年龄差异、病痛、性格差异等等,很多因素,每一点问题发生都会动摇他们结婚信心。而大家只是伴一下,这种想法就很简单了,想伴就伴,想散就散,可以一拍即散,无牵无挂。子女们也为了老人们不孤独,让老人开心点,有一个人照顾着亲人也放心,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因为这样无关他们的利益,反倒是好事,单身父母不用再牵挂着了。


02

老年再婚,有很多经济纠纷事情发生,情感栏目里很多这样的事。身边就有一个故事,七十多岁老伯,找了个老伴,结婚后没多久就得了严重的脑瘤,老伴照顾了老伯三年直到去世,老伯死后没留下遗嘱,现在继母与老伯的独生子正在闹纠纷,留下的唯一一套房产分割该怎么办,因为也有儿子亲母的一半财产,因为遗产问题,亲人己经成了仇人。

03

终而言之,结婚与不结婚,各有利弊,很多人会说老年结婚就是`发昏',老糊涂了。但很多人还是会喜欢有保障的婚姻关系,至少结婚证是正式的社会承认,没证就一切都得不到保障,何况是感情问题,更难有所保障,又不想苟且了感情,委屈了感情。在一个社会老龄化时代,老人是伴还是婚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