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典故叫做“国有三不祥”,你能谈谈对它的理解吗?

雨林中的阳光


这一个典故来自于《说苑》,来自于春秋时期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说苑》虽然是一部小说类的作品,但讲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说苑》


(齐景公与晏子)

说的是齐景公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老虎和蛇。回来之后,他心神不宁,便问晏子,“难道这些都是不详之兆吗?”

晏子听了之后,对眼前的这位感到无语,于是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老虎和蛇住在山泽之间,那里本来就是它们的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真有不详之事,那就是野有遗贤而国君却不知道,再不详的就是,明明知道是人才而国君却不用,更不详的就是国君用了他却不相信他,此之所谓国家之三不祥也!”

晏子所讲的话,其中所蕴含的大道至理,如果用来检验后世的君主,犹如圈印模刻,君主能做得到的,政权就兴起,反之政权则衰亡。

其一:一不祥——夫有贤而不知,这里讲的是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

野有遗贤而国家不知道,说明了国家在制度上关闭了或者没有开启一条人才向上竟升的通道。

两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全面执行之后,国家高位被世家门阀所垄断,导致了寒门再无出头之日。世家门阀把控国家高位,却无所作为,导致了中原粉碎,神州陆沉。


元嘉南渡之后,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根本没有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而兴起了一股有违礼法、纵情声色的魏晋风度。

(辩难谈玄)

因此,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而绝世大才王猛也毅然决然地北上投秦,为秦国开创了一片大好基业。

其二:二不祥——知而不用,这里讲的君主的用人魄力。

知道对方是个人才,而国君却不用,这可能是因为君主的个人感情因素而不喜欢,又或者是君主由于某一些原因而不敢用。

前者在历史上没有多少例,因为仅仅是不喜欢而不用,会给君主带来极坏的名声,因此历代君主都不想落下这个恶名。所以最多的都表现在了因为某一些原因而不敢用这个方面上。

汉末群雄割据的时候,郭嘉先是北上投靠袁绍的,但是因为袁绍帐下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比如巨鹿大族出身的田丰、以及河北豪族出身的郭图,这些人团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

(袁绍和曹操)

而寒门出身的郭嘉等人,遭受到了排斥,袁绍也不敢重用他们。因此郭嘉不得不离开了袁绍,来投靠“唯才是举”的曹操,因为曹操根本不在意世家大族的力量,他敢于任用寒门大才。

结果,袁绍败于官渡之战。

其三:三不祥——用而不任。用了而不信任,这类事情在历史上,就数不胜数了。

燕惠王忌惮乐毅,丢失齐地;魏惠王驱逐吴起,霸业调零;赵幽缪王杀了李牧,国破家亡;刘邦杀韩信,败于白登山;唐玄宗逼死王忠嗣,安史乱起;南宋赵构冤杀岳飞,从此偏安;崇祯杀袁崇焕,清朝入主中原,例子不要太多。

我们看史,有时候都会被君王的一波波操作惊得目瞪口呆,有时候都快要国破家亡了,仍然在自毁长城,但看了晏子的“三不详”之后,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三不祥,文中只谈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佛宁黎明静


民风,民怨,民怒之中可见一国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没必要去沼泽。市井,市俗走走,看看,听听便知晓了!


纪恶如仇


“国有三不祥”这典故出自东汉刘向所著的小说集《说苑》,具体内容如下: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觉很扫兴,并且是不祥的预兆,于是将晏子找来问这个问题,晏子回答的也很干脆,说对国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别是君王有眼无珠不识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却不启用他、任用他却又不信任他!这才是真正的国有三不祥,你说的那些怎么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样理解“国有三不祥”这个典故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理解:

这个典故它主要强调的是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国家而言,能够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运的事,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意味着发展,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实力的壮大,国泰才能民安,国强人民才能乐业,说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对国家而言是软实力!基于这一点,对这几年各国家,各省市地区开展的一系列人才抢夺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这个典故也提醒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慧眼识英,善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要用人不疑,对于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专业性,给与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条件,使人才能在宽松、信任的氛围下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这三件事,对于任何组织,对于国家而言是幸运的,吉祥的,否则就是国之三不祥了!


文渊阁达学世


“国有三不祥”,这个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下》: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齐灵公26年,任齐国上大夫,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与齐景公图

齐景公外出打猎,遇到一些状况,深恐这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因而询问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开了齐景公遇到的两种状况,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一个国家,确实有三种不祥之兆。那么,究竟是哪三种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间)有贤明的人才,大王却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们。
  • 其三,用是用了,但对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施展才华。

一一列举过之后,晏子概括地说,这三种不祥与大王您遇见的虎、蛇,风马牛不相干。

此话怎讲?盖因山是虎的巢穴,沟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窝里了,踫见它们,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啊!

晏子深入浅出的回答,总算彻底打消了齐景公心中的忧虑。

那么问题来了,上山见虎,下沟见蛇,如此稀松平常的一件小事,怎么会令齐景公心慌意乱,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实,齐景公的这种心态,是所处时代使然。通过占卜、占梦和测字等手段来预卜吉凶,在商周春秋时期已蔚然成风,甚至一度成为统治阶级的信仰,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在《蜀志·魏延传》里,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梦与测字两种手法:

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延梦头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后(延)果为杨仪所杀。

占梦师欺骗魏延说,麒麟本是传说中的神兽,神兽现身百兽自退,它头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将,上阵杀敌凭的是刀枪,尽管梦到头上长角,也派不上用场。你做先锋,敌人也会不战自退。

而魏延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后,他同长史杨仪争权,最后被马岱斩杀。

这段故事虽然出自史书,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梦的情节纯属杜撰。楼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为了说明,像占卜、占梦、测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专家们考证,一直到秦、汉以后,它们才逐渐由官方转转到民间,连同算命、八卦等,一并进入迷信活动范畴了。

显而易见,“国有三不祥”的典故传承至今,通过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论,体现了晏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国有三不祥”,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论”:由发现人才到录用人才,再到大胆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经充分认识到,能否重用人才,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妒贤嫉能,不埋没人才,不扼杀人才,才是社会稳步向前的致胜法宝。


今月何又是


国有三不祥,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小说集《说苑》:

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觉很扫兴,并且是不祥的预兆,于是将晏子找来问这个问题,晏子回答的也很干脆,说对国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别是君王有眼无珠不识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却不启用他、任用他却又不信任他!这才是真正的国有三不祥,你说的那些怎么能算是不吉祥呢?

但是,一个国家出现不详,确实是有预兆的。这里,我们举一个单位为例,并收集一些句子,供大家参考。


举例说明:

有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他们的老师连公职都不要,纷纷只身下广东,有的家小还在这里,也不顾了。

学校教学质量下落千丈,考上九八五、二一一大学的学生大幅下滑。

为什么?

就连他们的办公室主任也下广东了。

我问他们的办公室主任。他只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可窥见一斑。

有一天,领导开会后照相。办公室主任安排大家就座。等各位座落妥当,主任去叫校长来照相。

校长大怒:“我是你能来叫的吗?”

办公室主任悻悻而归,汇报给了分管的副校长。副校长亲自前去请校长来参加照相。

太过于讲究级别,官僚盛行。

讲到这,办公室主任一脸的无奈。

所以说,一个组织开始破败是有迹象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两本论述的关于国有不详的书籍:

1.《素书》

相传为黄石公所作,传给张良。张良不得其传人,随丧入墓,后盗墓贼盗墓发现,才重见天日。

1.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不重视人才,这是破国的先兆。

2.山峭者崩,泽满者溢。自满,高傲,听不进别人的进劝。

3.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貌似强大,实则羸弱不堪。

4.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国之四梁八柱不强,大夏不稳固。

5.足寒伤心,人怨伤国。怨声四起,这也是破国的先兆。

6.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7.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2.《反经》

相传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写,用“九风”来描述国之不祥。

1.治国之风:上不胜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险易而国不可侵,治国也。

2.衰国之风: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疾,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

3.乖国之风: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

4.乱国之风: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

5.荒国之风:以侈为博,以伉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拘,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

6.叛国之风: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

7.危国之风: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

8.亡国之风: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

9.强国之风:内无专宠,外无近习,支庶繁息,长幼不乱,昌国也。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国也。”


通灵师犁子


“国有三不祥”这个故事其实是一篇小说,来自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虽然是一部小说作品,但里面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比如故事里出现的齐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时期的人。

齐景公是齐灵公的儿子,本来他是没有资格做齐国国君的,但因为他的哥哥齐庄公发生了意外,私通下属之妻,还拿着下属家里的帽子到处去炫耀,结果被下属杀了。齐景公因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做了国君后并不像他哥哥这样荒唐,他虽然也贪图玩乐,但也会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婴,在影视作品《钟无艳》和评书作品《丑娘娘》里都有这个人物,但文艺作品里把他与齐宣王放在一起来讲,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晏婴辅佐了齐国三代君主,分别是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齐宣王在历史上出现得更早一些,那时候晏婴还没出生呢。

“国有三不祥”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泽地里遇到了蛇,于是他的心里非常不爽!打猎回来把晏婴叫到跟前问:“我今天出去打猎,上山遇虎,下泽遇蛇,这是不祥之兆吗?”

晏婴解释说:“国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这事还真不在其中。这三不祥分别是,有贤才却不知道,此为一不祥;知道了却不任用,此为二不祥;任用了却不信任,此为三不祥。你上山见虎,下泽见蛇,这有什么不祥呢?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啊!”

从故事的表面来看,这是一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齐景公遇到猛兽毒蛇心里害怕,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晏婴则劝说他要破除迷信,别自己吓唬自己。但继续想,晏婴是否答非所问了呢?

齐景公打猎遇到虎蛇,其实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说的不祥是出于对自己的想法。晏婴对答的却是国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广招贤才,重用有才能之人。这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正是体现了晏婴的高明之处!

晏婴向齐景公提出“国有三不祥”,不仅是解答齐景公心中的疑虑,更重要的是要告诫他:你不要整天只顾着玩乐,还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里去,回来又觉得害怕了?你还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想想怎样去发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结束语

“国有三不祥”的故事虽然是西汉作者写的,但历史上的齐景公也确实是这样的君王,他重用贤才,也会听取忠臣的意见,同时他又贪图享乐,身边也有一群为他寻找乐子的大臣。

齐景公在位58年,虽然没有重现齐桓公时期的霸业,但齐国的整体情况还算稳定,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齐国的百姓也能够在这春秋乱世中暂得安稳生活。


水煮汗青


“国有三不祥”的典故,记载于西汉刘向小说集《说苑》里,讲的是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次对话:

这天齐景公上山打猎,突然一只吊睛猛虎蹿了出来,齐景公吓得一路狂奔,飞也似的逃了回来。

打猎太危险了,还是改钓鱼吧!


下午,齐景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河边,拴好了鱼饵,正要把鱼线甩到河中央,这时一条色彩斑斓大蟒蛇悄无声息地游了过来,齐景公吓得撒腿就跑。

这一天一惊一乍的,把齐景公吓得心肝乱颤,老半天也没缓过来。齐景公心有余悸,他心想:“我这上午遇老虎,下午遇毒蛇,难不成老天对我有什么警示吗?是我哪里做的不到位吗?”。

恰在这时,晏子过来了。齐景公大喜,晏子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问问他咋回事吧!齐景公就把今天发生的怪事和他说了,然后问道: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晏子想了想,微笑地说道: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晏子明显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齐景公本意是想让晏子宽慰一下他惴惴不安的心,哪知道晏子居然来了这么一出,给他上了一堂生动形象政治教育课,教育主题是“人才引进和使用”。

这段话的翻译过来就是:国家有三大不祥,一是,有贤才却不知道,二是知道有贤才却不任用,三是任用了贤才却不信任他,此乃三不祥。


听到了这番话,齐景公当然不满意了,假装生气道:“这些大道理我都懂,我想问的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些奇怪的事,你怎么看?”

晏子呵呵一笑,继续说道: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大意是主公您上午见了老虎,那是老虎的家,下午见到了蛇,那是蛇的家,见了老虎和蛇,哪里有什么不祥啊!

PS:晏子少说了一句,“蛇和老虎见了您,它们才觉得不祥呢?”。


其实,晏子这一段说的很含蓄,很委婉,话里有话,画外音是:主公您一天到晚瞎溜达,上午打猎,下午下河,您就省点心吧,您就不能干点正事吗?

当然啦,这层意思晏子不敢正面表达出来,只能含蓄地表达,至于齐景公听没听明白,那就无从知晓了!


一半秋色


说到“国有三不详”这个典故,还得从齐景公和晏婴说起。我们都知道齐景公是齐国的国君,晏婴是齐国辅佐齐景公的宰相。

这个齐景公其实是很爱贪玩的一个国君,他本来是没有资格当国君的,但是,他遇到一个比自己更加会玩的哥哥,也就是当时的齐庄公。

齐庄公做的最为让人颠倒三观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的儿媳的私通,另外,他还喜欢拿大臣来开玩笑。

最后,大臣们忍无可忍就把他给杀了。就是这样齐景公才有机会当齐国的国君的。

齐景公也爱玩,但是,他能够分的清轻重,最起码他不会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充其量他也就是仅仅爱贪玩而已。

有一次齐景公上山打猎,但是,在山上他看到了老虎。老虎是猛兽呀,会吃人的。他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所以,他就要打道回府,可是,下山的时候,他又在沼泽当中看到了长蛇。齐景公觉得自己晦气到家了。

回到家中,他就把晏婴给叫了过来,给他分析分析这一件事。

晏婴来到之后,齐景公就把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晏婴,问他自己见到的猛虎和长蛇是不是不详之物?

晏婴听完后告诉他:“国家有三不祥,这三不祥分别是:国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却不任用,任用了却不信任。

这种事情才是不祥之事呢,你遇到的老虎呀和长蛇呀,这个根本什么都不是,因为老虎的家就在山里,遇到他们是正常的事情。

同样你遇到长蛇也是如此,因为长蛇就是生活在山谷泥沼当中呀。

其实晏婴并没有选择直接回答齐景公的话,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应付了事。

但是,晏婴的这句话是藏有大智慧的。

晏婴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在间接的告诉齐景公,你一定要以国事为重,把国家给治理的好好的,这才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至于你打猎呀,玩呀,这个实在是提不到台面上来说的话。也就是说晏婴这样回答就是给齐景公提建议,以后少玩多操劳国事。

所以,晏婴趁机说出来了国有三不详这句话。


汉史趣闻


不知有贤能,是耳目闭塞,不思招贤纳士,使国家强盛;知有贤能而不用,是三观不同,心胸狭隘;用贤能但不重用,则是偏听偏信,所谓的用,只是流于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