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職院校招人開始招博士,博士教大專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品多多VV


昨天看到一個段子:公司現在每月三千的工資請不起農民工,只請的起大學本科生。從某個角度來說現在人才是貶值的,畢竟高文化素養的人越來越多了。就目前形式看,大專招博士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他需要這樣的人才,他想在競爭中提升自我。

從這個問題倒是想說說我國高校教育的一些存在問題。畢業以後的感受是:高校對專業設置和就業指導嗤之以鼻。對專業設置基本是一成不變,沒有對社會需求、變化做相應的調整,也沒有對專業報名人數控制。最值得抱怨的就是就業指導了,最終,學生為了生活,倉促跨專業就業,就業的領域和喜好更本不搭,諸多情況太多了。但學校沒有進行必要的就業問答和推薦,基本就例行公事組織一兩場招聘會就完事了。關於優質單位的實習推薦,畢業就業推薦直接不如中專生!希望教育定位越來越準確,大學生就業越來月好吧。


妖經


目前,高職院校對專業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引進博士,由此也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高職院校到底需不需要博士?高職院校引進的博士應該發揮作用?

贊同的人認為,高職院校應該引進博士,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由此帶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反對的人認為,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為主,博士在這方面並沒有優勢;而且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低,學習興趣不高,更談不上科學研究能力,博士到了高職院校就是大材小用,實在是人才浪費。

不論是贊同的還是反對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看問題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來判斷。博士進職校,對提高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智力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作用無疑是非常明顯的,博士在高職院校能不能發揮作用、是不是人才浪費則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不僅取決於高職院校的政策環境,而且還取決於博士個人的態度、行為以及能力等多種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個人的因素可能會起主要作用。所以說,進入高職院校的博士是不是會被浪費,關鍵還是看這些博士是否努力工作,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不知大家怎麼看。(見“職教民聲“)


職教民聲


是否大材小用要看什麼標準,這裡至少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個是以市場價值的標準,一個是以知識的標準。

從第一個標準來看,高職院校招聘博士完全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是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早些年博士少的時候,本科院校還招不過來呢,哪裡輪得到高職院校。近幾年,博士數量大幅增加(博士擴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海外博士的迴流),985、211高校教職被海外博士佔據,普通國內博士只能往下走。同時,近幾年實體經濟不景氣,工資水平上不去,職業前景不明朗,所以很多博士寧要一個鐵飯碗,不要一口大瓷盆,寧願去工資不高的高職院校,不願去更有挑戰性的企業。至於高職院校,博士總比碩士上檔次,有願意來的為什麼不招呢。

從第二個標準來看,博士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入程度是要強於碩士的,講同樣一門課,博士上手會更快一些,講解的時候也更融會貫通。這種情況不光出現在高職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如此,前兩年學校本科評估,我們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就發現,本科或碩士學歷的教師,往往是把各種書本里的知識消化吃透後吐出來給學生,這個知識究竟是不是真的,究竟是怎麼回事不知道,反正書上是這麼寫的。而博士學歷,做過科研的教師,往往是把書本的知識用實踐驗證後把驗證結果展示給學生,這些知識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且老師活生生的體驗。所以,現在強調科研和教學的相互促進,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博士對於高職院校來說,並不是大材小用,而是用得有些偏。高職院校最需要的不是高學歷教師,而是“雙師”型教師,即既有企業工作經歷又能上課的老師。這些老師能把專業知識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這點是應屆博士生所缺乏的,也正是高職學生最需要的。


高校人才真經


職業高中招博士學位的老師,這是發展大勢,未來會越來越普遍!

沒有博士學位進入職高或更高的大學當老師,會面臨著長期重大的隱患。作為985教授,我在國外七年多,觀察總結結果如上。

勸那些職業院校的老師,如還沒有博士學位的,抓緊時間去補上自己的博士學位吧,這後患無窮。


堅恆勇毅


不僅不是大材小用,更可能用非所用。對於高職院校來講,最好用的教師應該是在專業上有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的本科生!而非僅僅拿個“高學歷”,沒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博士生”、“研究生”。

本來高職院校學生學習以技能為主,而非理論!招博士能有什麼用?難道要教高職學生寫論文?還是讓他們多學些理論升本既而考研?

中國的教育問題真是太多太大,形式主義到處氾濫。務虛不務實對社會危害極大,坑害了多少孩子和他們背後的家庭。一個家庭舉全家之力,甚至幾代人的財富培養一個大學生,結果學了一堆無用、不實用的東西。這是家庭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目前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所謂“高度”,“高學歷”“留洋”等各種唬人的名頭來換取名利,而務實學以致用得不到社會褒獎。

厚德外貿成立十五年來改變了上千家庭的命運,他們大多數來自貧困家庭。“務實”,“追求厚度而非高度”,腳踏實地踏踏實實的學習做事,以為企業為社會創造價值來換取個人利益。

期望社會風氣能夠改過來,那些貧窮家庭的孩子經不起誤導折騰。所謂“博士”教高職應該休矣。



厚德外貿人—趙貴恆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從博士角度來看:

不論在哪裡教書,首先都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考慮一下性價比。十年寒窗,博士畢業。面臨高房價,人近三十卻難立。

現階段,高校待遇與層級成反比,越是重點大學,新進博士待遇越差,反倒是二本高職,人才引進待遇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區不知名二本甚至可以直接給房+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

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重點中學也在用高待遇積極引進博士。

對於不依賴大型儀器設備的學科的博士來說,在哪裡做研究都差不多。如果沒有生活壓力,做研究的時候也許可以更心無旁騖一些。

讓研究迴歸愛好,對博士來說是最理想不過的事了。

從用人單位角度來說:

為了升格,評級,達標等目的,有很強的動力招聘博士。只要待遇來的出來,基本上還是可以找到想要的人的。


芒果象牙塔


現在不少高職院校開始招博士了,其實並不意外,有的高中不也在招博士嗎?如果覺得大材小用還可以再問一句,公務員不也招了不少博士嗎?博士生掃馬路、賣炒飯、賣豬肉、送快遞不也有嗎?不要過於糾結學歷問題,有的是現實需要,有的是迫於壓力。我覺得博士不管幹什麼,都沒問題,學歷只是提升了你的能力,讓你有更大的選擇餘地,都博士那不樂意幹啥幹啥?

當然背後的現實問題是學歷過剩和貶值。國內普遍的價值觀就是學歷提高社會競爭力的硬槓槓,在階層固化的現實下,如果底層的孩子不上學,根本連和人家競爭的機會也沒有,跟不要說出人頭地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上學,學歷越高越有競爭力。最近十幾年的高校擴招,是的高等教育已經成了全民教育,只有上升到研究生學歷才有可能進入社會精英階層。以後你會發現社會基層的務工人員都是大學生,全民素質大大提高,不值得可喜可賀嗎?

再說博士進入高職院校當老師,這幾年才開始有,以後也可能會越來越少,因為現實的落差真的很大,而且教育部也明確規定高職院校不能直接招聘沒有社會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更應該對接行業企業。

如果你是一個已經進入高職的博士生,給你提幾個建議:1.基礎的工作不能不做,架子要有但不能太高;2.不要屈從行政壓力,不要迷失自我;3.堅持科研導向,不要丟了自己的專業;4.要有書生涵養,不拿正義和原則做交易。


大雷教育雜談


一般不能這樣說的。

假如像現在這個行情上,假如你需要去進入普通一本上授課當老師,就以我個一本學校的而言。現在的要求都是必須留學海歸,博士了。

那麼也就更不用說像211,985這些學校對於其中的任課老師聘用的方面要求了,肯定是會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

那麼再說不是去專科學校,對應下來的話其實也是差不多的了。因為現在的話,大學生教育或者說專科教育也是屬於越來越普及,招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的。那麼所對應的大眾的學歷也越來越高,那麼因此,對應在學校裡面進行授課的人的學歷也必須相應的水漲船高。

所以總體來說,如果現在要在一個專科學校裡面當老師,基本上是博士的學位,然後再往上走也是會越來越難的。

所以像現在這種大材小用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考研過來的人


誰叫博士沒有好爸爸,有背景的人高中不上讀個3+2就能當縣長,怎麼樣,不服吧


留直溪澗


誠邀。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僅供參考。

第一,不是大材小用,存在即是合理,博士做大專院校的老師,都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更多應該是考慮如何培養好人才。

第二,博士是個學位,現在工作是自由選擇,沒有規定說博士畢業未來一定要做什麼工作,更多的應該是看貢獻。不管什麼學歷的層次,只要是為了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都是值得尊敬,農民多為國家種一顆土豆也是貢獻。

第三,工作是平等的,只是每個人分工不一樣。博士願意選擇去大專院校做老師,大專院校也需要博士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做教學工作。

第四,老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是很神聖的工作,百年樹人,培養人才的工作顯然不是大材小用。就是要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去做老師,來培養更優秀的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