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季羡林大师说的:“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做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

潇E尘


要说季羡林在当今学术界那可真是个腕,遗憾的是他主要研究的是印度文化和佛学,研究方向比较冷僻,所以大家对他的工作内容还是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妨碍季羡林的名字飞出他们家的窗户,飞向千家万户,尤其是飞到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的心坎里。正所谓工作成就决定个人实力,实力越大,影响越大,到一定程度就突破行业限制成为公众名星了,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在自己的领域内挖掘的有多深,挖到了多少宝贝。你要是个怂货,还想拥有名星光环,那你就只有卖屁股了。嗯,你不知道卖屁股是什么意思?就是做鸡!这是多少人的拿手好戏,而且人家还成功了,真是可喜可贺!

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实力决定名气。我以为古往今来第一大学者就是司马迁,一个研究历史的能够成为各种不同门类学者的第一楷模,就是因为他把史学研究的他妈的太透了,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时候,他的研究就带上了普世的光环,简直成了众人仰望的太阳。所以你说他名声能不大?当你在自己的领域深挖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从哪个角度都会遇见他,简直是挥之不去的恶魔。一个学历史的,写出了第一流的文学,写出了第一流的人文精神。敢于对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提出质疑,能够为天文历法医学做注,这种人实在太稀缺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太不简单了,也太难了!学者就应该像他那么沉,像他那么所向披靡!

季羡林是当代的梵学大师,大家一接触他首先感到奇怪的就是他特殊的嗜好,我也是。而且季羡林留学海外的十年,正是日本要灭亡中国的十年,一个有志青年,怎么能置国恨家仇于不顾,而漂流海外,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不过季先生用他冷静的坚持和非凡的成就回答了我们,你懂个锤子!一个学者抱答祖国和人民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煌煌巨著,用自己冷静的坚持与坚韧的毅力去成就一件在众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那种轻浮而势利的人才会跟着舆论的走向走,才会整天在你面前晃!

季先生也搞文学,并且获得了业界很多的褒誉,如他的一篇《谈成功》就光荣地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您要问我对他散文的看法,全部烧掉!写的是个狗屁,好像刚从坟地里爬出来似的,让人瞧着别扭!





骑驴去高考


楼主好!你可能匆忙,把季老先生这句话看偏了,才有此问。简析几句,供参考。

【1,季老在讲家常语,不讲学术语。】

季老作为学者长辈,明知道“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还说“不要当做”,可见他的本意不是讲学术问题,而是另有所指。注意,说“不当做”,不说“不是”,因此理解时,不要试图批驳季老没学术常识。这是对话题的基本判断,离此前提,都会看错或不懂。

显然,此话在强调学人注意三点:(1)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不要过于简单,将之直接等同于哲学问题。(2)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需亲自在实践中检验,不要过早下定论。(3)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脑海里、嘴巴上、书本里,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学习,才能正确理解。

【2,“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与哲学问题的差异性】

主要有五个:(1)前者是具体问题,后者是抽象问题。(2)前者研究人,后者研究世界。(3)前者是实用性问题,后者是理论性问题。(4)前者是后者的应用问题。(5)在现实生活中,前者比后者复杂的多。

【3,季老结论的根据】

季老的意思是,不宜把哲学思维简单挪用到对“人、价”问题的认识上,具体表现在五方面:(1)年轻的初学者没有人生经验,容易把学术问题作“简单化、直白化、机械化”理解,将哲学下的“人、价”问题看的过于死板,失去时代的现实性和判断的灵活性。(2)初学人容易将哲学当教条,把结论绝对化,把前人对“人、价”问题的看法当定论,不自觉间束缚自己的个性化思维。(3)初学人往往善谈哲学,而不会实用哲学,喜欢把哲学里的“人、价”问题过于抽象化,无限上纲上线,而脱离自己的实际,不觉自害。(4)初学者大多不懂“人、价”问题是社会问题,容易生搬硬套哲学根本原理,混淆“人与世界”的关系。(5)初学人大多不懂“人、价”问题是发展问题,需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不象哲学基本原理那样是固定不变的。

【4,季老话语的启示】

主要有两点:(1)哲学问题的应用性非常复杂,学人稍有不慎,容易被脑海里的“哲学思维笼子”困住,误解“人、价”问题。(2)研究“人、价”问题,不宜将之学术化为纯粹的哲学问题,而应将之看做有生命力的实践问题。

总之,理解“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容易走入“哲学式思维的死胡同”,或不自觉间“钻牛角尖”------这种思维定势,呆化问题,脱离实际,是季老分享的治学经验,很有道理。


本然堂讲席


这是季老《我的人生感悟》中《希望在你们身上》中的话: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交了棒,看你们年轻人奋勇向前了。但是我们虽无棒在手,也绝不会停下不走,“坐以待毙”;我们仍然要焚膏继晷,献上自己的余力,跟中青年人同心协力,把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

    我说的这一番道理,迹近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你们青年人感觉锐敏,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做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那么,我作为一个老人,要对你们说些什么座右铭呢?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什么经验呢?我没有多少哲理,我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明白易懂,用不着解释。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朱子心目中的“学”,同我们的当然不会完全一样。这个道理也用不着多加解释,只要心里明白就行。至于爱惜光阴,更是易懂。然而真正能实行者,却不多见。

    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你们的肺腑之谈。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哲学除了包括人生价值观外,还有自然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等内容。人生价值观属于哲学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不是哲学的全部。

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从属于哲学范畴。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对于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

哲学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实在、逻辑、知识、道德、美学、语言及意识等概念。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身只是思辨智慧,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以科学来探寻客观世界即存在对错了,符合客观规律可实践为正确,违背客观规律不可实践为错误。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哲学一词可以是指一种宗旨、主张或者理念。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纳兰自强


别这大师,那大师,人生问题没有大师,只有凡夫与觉者!凡夫总是议论、评论,觉者不言不语!


王家守仁


抠季先生的字眼,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哲学命题,但不要拿来讨论;第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也不要拿来讨论。\r

我的论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哲学命题也可以拿来讨论。\r

以下观点来自冯友兰《国哲学史》第一章。\r

1、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命题\r

哲学是西洋名词,它包含三大部分1)宇宙论:对于世界之道理;2)人生论:对于人生之道理;3)知识论:对于知识之道理。人生观和价值观归属人生论。人生论再细分:1)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2)研究人应该怎么者。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归属“研究人应该怎么者”。\r

2、既然是哲学命题,那就可以讨论\r

因为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方法是辩论、探讨,因此孟子也说“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r

说清楚了没?


蜩鸠1982


季仅仅是一个研究梵文的学者,在国学、哲学、文学等方面均毫无建树,因为写了牛棚日记,被影帝利用,居然抬举成国学大师,我呸!


手机用户52907728298



李生宝938


大师们为了显示自己“大彻大悟”,经常说些耸人听闻的说话,又不给予解释,让大家去猜。越猜不透,就越显得大师学问“高深莫测”。既然季大师说人生观、价值观算不得哲学,请问他说的“哲学”又是什么?以我等小学生级别的知识,以往所说“哲学”指的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就算它们算不得哲学的一级命题,也当是从哲学衍生出来的命题。如此说来,季大师所言差矣!


望君山人


现在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比较简单,追求享受利益最大化,现在的人缺乏信仰,三观越来越模糊 ,真正的哲学是天道,人道顺应天道。


红叶23509


这也不懂吗?呃,下面是对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现在给你看看。

说实话,我不知道价值观是什么意思。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价值观这个概念。所以也不理解西方人说的价值观,只是看到很多人说价值观这个名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有了世界观才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有了人生观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就是是非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价值与金钱相关,与是非有什么关系呢。说什么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就是挣到能够挣到的钱,属于能力问题,和对错没关系吧。比如说,要努力学习,学好本事能够挣大钱,学不好本事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搬砖挣辛苦钱,勉强糊口度日。这些和是非对错有关系吗。不理解!再说了,很多人没读多少书,自己做生意,照样赚大钱。实现自我价值实在是和是非没关系。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儒家比较积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榜样人物是孔子,孟子,范仲淹,王安石,王守仁,朱熹,岳飞,文天祥等等。从这些人里找不出什么共同的价值,共同的只有对错。

道家比较消极,主张个人顾个人,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不愿意占别人一点便宜,也不愿为别人损自己一根毫毛。

佛家是很多人不懂的,有人说佛家修来世,完全是不懂才会这样说。佛家看人世间是灰暗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都是苦,佛家要的是脱了人世间这个苦海。解脱自己到达彼岸。彼岸不是来世。彼岸是极乐世界,不在太阳系,也不在银河系。在阿弥陀佛世界。但还不是终点,终点是寂静涅槃,不生不灭。

法家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是非,只有围绕权力为中心建立法律。一切都为一个皇帝服务。法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污染和破坏。是应该被抛弃的。

说价值,大概只有儒家,成为君子,让子孙后代脸面光彩,子孙后代也积极努力,光宗耀祖,又给他的子孙后代带来荣耀,如此这般。

道家和佛家有共同点,就是主张无为。儒家主张积极有为。西方价值观当然也是主张积极作为的。人生有没有价值,成了问题。认为人生有价值才会积极作为,认为没价值,就不会积极。认为负价值,就想逃离。人生有没有价值,怎么来衡量?用科学方法来判断,给出回答。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科学依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熵增一定存在。把人看成机器,输入和产出之比一定小于1。也就是得不偿失。所以人生没意义,是负价值的。也就是说人生这个买卖总是在亏损,最后把本钱亏完。再拿两个人来比较,我们知道,人和人有差异,就像机器的性能有高有低,效率不同。但是产出的差异和人与人的差异不成线性关系。这就是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的原因。这叫马太效应。有的人努力工作,但是不能富裕,有的人努力工作,所产出的效益是同业人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数千数万数十万倍。人与人的差异不会有这么多,投入的差异也没有这么多。简单的投入就是吃饭,不管饭有多少差异,其提供的能量基本一致。就是食物提供的热量。复杂的投入计算大概是教育。其他就不怎么看到了。假如人人都是像道家那样,不愿意占别人一点便宜,也不愿为别人损自己一根毫毛。那么差异就非常小。差异如此巨大,一定存在猫腻。也就是剥削一定存在,但是你却看不见在哪。其实也很简单,导致马太效应的是话语权。话语权依靠什么呢?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金钱。权力决定分配,金钱决定市场。比如,穷人找富人借钱,富人不可能白借,利息多少,怎么计息,都是有钱方决定的。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没有商量余地。随着社会演变,权力决定分配造成拉大差异已经不明显。市场造成差异拉大成为主要因素。但是又不能不要市场,没有市场,社会运行缺乏动力。

总而言之,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人都是投入大于产出。都在吃熵增的亏。靠剥削使产出大于投入,也是亏的,因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得的多,将来还的更多

——————

季羡林的看法和我一样,世界观是决定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世界观是哲学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依附于世界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