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41.推手正在失去內涵


傳習錄‖41.推手正在失去內涵

推手正在失去內涵

——節選自《吳式太極·南湖傳習錄》馬長勳口述,王子鵬整理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把推手列入了武術比賽項目,起初還有觀眾,慢慢就沒有了。都是角力,但是又不是相撲不是摔跤,衣服也扯了,胳膊也青了,太極拳怎麼能是這個東西呢?後來,改過來改過去,都是在規則上改,不是真正培養好的運動員,方向也不明確。

他們當初定規則的時候,是在瀋陽,我也參加了。第一次會議,第一條就是“尚巧不尚力”,結果哪有巧啊,都是力。嚴格講,太極推手不是可以用來比賽的東西。武術裡都講究操手,光練套路不拆手,這技術上不去。比如少林拳打沙袋、踢樁子,或者倆人槓胳膊,這些都是基本功,為實戰做準備。太極拳是用人練,無論是四正手、活步推手都是為實戰打基礎。

現在我們把操練的東西改成競技,就做不成老先生們那些精彩的手法。加上有了勝負觀念,要拿這牌那牌,生理心理都是緊張的。所以推手比賽搞到現在,將近30年了,不算成功,後果很嚴重。現在有人是怎麼培養運動員呢,拿兩輪小車裝上石頭,到沙地裡頭去推,練這個,完全違背了太極拳的拳理。

規則要改進的話,只有一個是合理的,就是按拳論定規則,按拳論培養運動員,真這樣的話,也許還有點看頭。現在很多大學都有太極拳這個專業,但很多教練也不懂太極拳。教出來就麻煩了。中國的事主要在領導,領導定的,下面就要執行。領導對推手就有看法,底下就按領導的意圖去做,就形成了今天這個局面。

1981年,在瀋陽制定這個規則,1982年在北京實驗,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散打也實驗規則。當時,那麼大的工人體育館座無虛席,弄了幾場之後,就沒人看了。(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推手作為一個健身項目來講,有他獨到的東西。沒有這麼安全的,沒有這麼文明的,更沒有哲理這麼深的。如果真能研究一下,在推廣太極拳套路的同時,正確推廣一下推手,男女老少都可以練,非常文雅、文明。如果強調技擊,40歲以上的人就沒法練了。紅燒肉是好吃,但是你不能一桌子都是紅燒肉吧,上盤泡菜也不錯吧,可是為什麼就容不下一個太極推手這樣一個“泡菜”呢?

傳習錄‖41.推手正在失去內涵

【上世紀80年代,馬長勳老師與溫銘三先生在北海】

有許多老先生提出這個問題,比如重慶的張義敬先生,頭一個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受到了很嚴重的圍攻,這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得罪不少人,後來有關領導出面才停止爭論。其實他只不過把太極拳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和現在做一個對比。解放後太極拳就一直在普及,裡面的內涵卻越來越少。國家花那麼多錢,都去編套路改套路了,而不是去充實、研究套路中的內容。照這樣下去,二起繃子,360°的跟斗都快出來了。

比如強調左右對稱。古人不知道要對稱嗎?為什麼沒有右單鞭之類的動作呢?這跟我們身體的生理特點是有關係的。我們的心臟在左側,所以左手的動作比較少,而右手的動作比較多,這都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相關聯。難道古人不知左右嗎?你得分析古人的用意是什麼。

國家體委編45式的時候,就鬧得很亂。當年推手定規則也請了很多老先生參與,但就是走走形式,意見基本不接受。規則定好了,請老先生們來,什麼都不管,沒車送沒人接,大家坐公交來,很熱心,提了很多意見建議。最後領導說,聽蝲蝲蛄叫,還不種莊稼了?甭聽老傢伙們瞎吵吵。讓人寒心呢!你說人家圖你什麼呢?你一個紙片,80多歲的都過來了,喝口白水都得自己倒,圖什麼呢?

推手必須有規矩,規矩必須按照老拳論走,你不按照拳論走,那不就亂套了?談起規矩,就得看看太極拳的發展史,太極拳的起起落落和社會的影響很有關係。

比如楊露禪的年代,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畬他們是同一代人,對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做了很大貢獻。那是一個追求精益求精的年代,是一個高峰。他們教的對象,都是王公貝勒,耍胳膊根弄笨力氣的活人家也不練。這時候流傳的故事,都可以體現這一點,比如楊露禪和董海川的故事。

到了第二代,技擊方面有點突出了。楊露禪曾經批評楊班侯,你雖然贏了,但你袖子都撕了……。流傳的故事,比如萬鈞力和楊班侯的故事。萬鈞力貼榜找楊露禪比武,貼在石碑上,當時東四牌樓東邊有個石碑。楊露禪不去,也不讓孩子們去。楊班侯忍不住,騎了匹白馬就去了。互相一報名,第一手楊班侯沒佔到便宜,第二手萬鈞力一掌拍到了石碑上,石碑都碎了。班侯化開一手,打了萬鈞力一掌,打到萬鈞力吐血,但是卻為此遭到楊露禪的訓斥。楊班侯、楊少侯注重技擊,教的人就不多,因為教的時候真打,撐得住的人不多。楊建侯、楊澄甫不是這樣,性格也好,他們按太極拳理去教,比較柔和,教的人很多。作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必要整天搞技擊吧。健身永遠比技擊更受歡迎。

從觀眾心理上講,為什麼剛開始觀眾這麼多,到後來一角力就沒有人看了呢?這不適合大家,只適合極少數人。

太極拳的第二個高潮應該是楊澄甫、吳鑑泉等這一代人。吳式太極拳到了我們劉老師、李經梧、王培生這一代人的時候,又慢慢偏於功夫,影響到現在,推手都是角力,正規的推手快沒了。

過去公園裡都有推手的,地壇公園四個角都有推手,我們劉晚蒼老師、孫楓秋、孫德善、張敵寒、王榮唐、馬月清、馬漢清、鮑全福、吳彬芝、關秉公等等,都在地壇。那時候打算學推手都去地壇,多有名啊,推的人多,老師也多。(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那時候,老武術家坐在一塊兒,沒有那麼多不和、意見。比如我們劉晚蒼老師那兒,就有很多老武術家,比如馬漢清、馬月清、王榮唐、吳彬芝、鮑全福、張敵寒、劉談風、還有練陳式的雷慕尼、孫楓秋、練形意的朱家爺幾個,都到那個攤兒去。【注,本書涉及名字具體寫法難以核實,或許有個別錯誤,敬請諒解】大家一起推手,談笑風生。

孫楓秋先生在景山公園立場子教拳,劉老師也常去,大家推手從來沒紅過臉。現在武術界是非太多,爭鬥太多,包括師兄弟之間。吳式拳講究柔化,現在也不柔化了,也是受大環境影響。往前到第三代人,沒有人強打硬要,都是聽勁。就是強打硬要的時候,也得先問出你的勁之後再用。郭芬先生講,輸贏都沒有關係,我輸的是太極手。我輸了,我輸的心服。我贏人,是太極手贏的,贏的心安。

我們現在的推手,從1981年制定規則到現在,也搞了推手比賽,但是不能算成功吧。推手成了角力,已經逐漸失去太極拳的風格了。所以現在比賽就那麼幾個人比,沒幾個觀眾。其實,真正的推手要作為全民健身活動來普及的話很有意思,它不傷人,又有內涵,有它的文化和哲理。技擊是推手的一個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一個方面,不是主要追求的東西,要通過推手追求它的內涵。比如聽勁,只有做得恰到好處,才能引人入勝。揪過來扯過去就沒有味道了。挺累的,弄不好還閃腰扭跨的。

真正的太極推手練完了很舒服,又有內涵有哲理,又符合力學、心理學的科學解釋。真作為全民健身去推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太極推手不同於柔道、拳擊、跆拳道等,這些都有比較強的侷限性,就是對練功者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青年人可以,壯年人也可以,但老年人就不合適了,身體不適合。但太極推手就不是了。馬嶽梁96歲了,楊禹廷90多歲,都還推手,這些都有錄像為證。

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應當繼承發揚。現在不僅沒人去研究,甚至把過去的老前輩說成是騙子。這樣的人更偏見,他不瞭解。他們騙什麼了?騙了半天,楊禹廷發財了嗎?張繼之發財了嗎?相反的,王子英教了那麼多人,分文不取。

但是說那些話的人,影響領導的思維,使領導制定這方面的政策都受影響。有的人說,老師騙學生,師生合起來騙群眾,人家騙這個幹嗎?他得有個目的啊?是騙錢啊還是騙什麼?拿過來這大帽子就扣上了,領導也不分析,就容易把它給否定了。古人多少年的心血,總結的這點東西,就輕易給否定了。現在搞了20多年了,您倒不騙,可是誰練呢?

一個省一個市,練推手打比賽的,也就是固定的那麼幾個青年人。現在都到什麼程度了?推手都練到拿小車推石頭了,到軟地上,練推車。這個拳論上有嗎?這麼訓練運動員,那還叫推手嗎?

推手練習技術,不是玩命,當然碰上攔路搶劫之類的是另一回事。有了推手比賽,就有了勝負觀念,這就影響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以拿金牌為目的。按說,推手並沒有正式的比賽,到現在都是在實驗規則階段。這樣尚且如此,真有了正式比賽,還不知道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當年楊露禪也沒有金牌,吳鑑泉也沒有段位。推手比賽不成功,因為沒有他的特點,看力氣大看相撲多好啊,看拽人可以去看摔跤,看角力可以去看散打,幹嘛去看倆人推手呢?沒有特色的東西就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