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被評為奧斯卡最佳“恐怖片”的《徒手攀巖》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姒莞萱


Alex Honnold是一個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一部關於他的電影《徒手攀巖》(FreeSolo)剛剛獲得今年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紀錄片,並有很大的希望在月底摘金奧斯卡。春節長假剛剛結束,一場瑞雪喜從天降。如果你碰巧需要一些新年動力,這絕對是最適合大屏幕觀影的震撼傑作。

這是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攀巖這種極具危險的運動。美國攀巖大師亞歷克斯,一個孤僻的少年,因為寂寞他走上了攀巖的道路,並喜歡上了攀巖,由此他的夢想成了徒手攀爬酋長巖。這個號稱攀巖界的“珠峰”,多少徒手攀爬界的大佬們都因為它而死於非命。

只有對徒手攀巖運動登峰造極的熱愛,才能取得攀登酋長峰的成功。影片的最大意義在於還原徒手攀登的真實歷程,減少大眾的誤解,在懸崖峭壁之上,攀登者孤身前行,不能坐下休息,沒有保護裝置的羈絆,只能依靠冷靜的頭腦和靈活的身體,感受空氣的支撐克服引力的召喚,奮勇前行。這是一場註定孤獨的旅行,只有拋出雜念的勇者才能抵達巔峰。


快活小仙


這是一部行動上不建議模仿,但是精神上要學習的紀錄片。

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行動上的艾利克斯,沒有一定的積累和心理素質最好不要模仿,但他這種挑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的這種挑戰既有他長期攀巖的經驗為基礎,也和他個人對於恐懼的控制有關,按艾利克斯說的,對於攀巖這種運動:風險可控,後果很嚴重。

風險可控,後果很嚴重

風險可控是當一個人熟悉所有情況之後,風險其實是可以控制的。

我自己就是在山區里長大的,當時離家不遠的山有一個峭壁,垂直距離大概15米左右,才開始我們都不敢攀登,但是不攀要繞很長一段路才能上山,所以慢慢的學著往上攀登,感覺爬不上去就下來,過一段時間再去爬,畢竟膽子比較小,試了不下十多次,終於有一天攀登上去了,以後就再也沒繞過路,因為知道哪個地方容易,哪個地方的石頭可以支撐腳的力量。那時都是10來歲的孩子,無知無畏,爬了不下十幾次都沒有問題。

後果很嚴重,若是對於我們爬峭壁這事,若是一個人去,突然摔倒在地上,無法動彈的時候這種後果就非常嚴重了,不知道是有風險防範意識還是其他什麼,基本上我們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爬,從來沒有一起爬,也是怕過程中上面人出問題,下面的會遭殃。

重要的話說三次:訓練、訓練再訓練,熟悉、熟悉再熟悉

情懷很能感動人,但是不假思索的情懷可能會害死人。這樣的案例估計大家都已經熟悉了,每年總會有許多驢友在野外迷失方向,然後需要搜救隊花費百倍的精力和成本去搜救,而其多數的原因則是驢友本身的準備不足,以為野外探險是一件風險很小的事,看著別人一個接著一個發朋友圈所謂探險的快樂旅程,卻忘記了自身是否可控這件事。

反觀艾利克斯是怎麼做的?他不會為了所謂的名聲和攀登上高峰就隨隨便便就出發了,為了徒手登上酋長巖他整整準備了八年,這八年的時間內他不斷的挑戰其他地方,同時對於酋長巖的攀登也是帶著保護藉助繩索攀爬過近60次酋長巖,幾乎閉著眼睛都知道哪裡是危險的地方,哪一位岩石的凸起可以起什麼樣的作用。

同時也要注意一個細節,對於每一次的攀登,都會回來做筆記,記錄一下失誤及後續需要努力的方向,這樣的準備工作完善之後,才能達到最終的挑戰。


這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通過這個紀錄片可以讓觀影者體會到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有夢想和挑戰的精神,都是可以達成了。當然有一個最大的前提,就是問一下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只有在準備充分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風險可控,後果嚴重就會變成小概率事件。

這也對於野外探險的人提一個醒,你的準備和知識儲備是不是足夠你去野外探險?


丁明念響


“這一座小金人,獻給所有相信不可能的人。”

2月24日,第91屆奧斯卡頒獎,《徒手攀巖》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

導演金國威與伊麗莎白夫婦,也正是《攀登梅魯峰》的作者。

這一長期垂青政治與社會性作品的獎項,自2012年《尋找小糖人》之後,似已很少關注那些獨立的個體。

所幸,這次我們難得可以從雲譎波詭中抽身出來,欣賞一些更為純粹的紀實作品。

但不需多久,你就會發現——“欣賞”二字也許不適合形容《徒手攀巖》。

“心驚膽戰”,更恰當些。

有很多極限運動,都號稱是在刀鋒上起舞。但隨著裝備器材的演進,保護技術的發展,這些的確很容易導致悲劇的挑戰,死亡率也在穩步下降。

只要你稍微瞭解過通常的攀巖,就很容易回憶起身掛登山繩,腰繫安全扣的登山者。他們偶爾也會失足落下,但通常會被懸掛於半空,發出有驚無險的喘息。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願意接受保護。

但亞歷克斯·霍諾爾德,他拒絕一切保護。

作為當今攀巖界,亦或極限運動界最為著名的攀巖者。他的頭銜也一直在瘋子與大神中徘徊不定。

2008年愚人節,登上猶他州月華拱璧;

同年9月,攀登優勝美地半穹頂;

2011年,僅用8分鐘,就完成了鳳凰巖——全美第一條5.13a難度的巖壁;

2012年,他花了整整19小時,連續攀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中,三塊最大的巖壁,總計2100米。

這還只是他一路刷新世界記錄中的冰山一角。一切壯舉,都不曾依賴任何設備,除了一袋防滑用的鎂粉和一雙小半碼的攀巖鞋外,

亞歷克斯唯一的倚靠,就是他的身體與心靈。

文字的描述,對這種挑戰來說的確蒼白無力,如果不從視覺上直觀感受,你很難理解徒手攀巖到底有多恐怖。

絕對平實的影像,不用什麼豪言壯語,也無須剪輯和音樂刻意煽情。

這被稱為“手點”和“腳點”的地方,是攀巖者唯一能用來支撐自己身體的東西。

全身的重量,以及性命,都繫於這不到幾釐米的縫隙。

沒有保護人,沒有攀巖繩,沒有安全釘,沒有降落傘和滑翔翼。

一陣痙攣,一聲鳥鳴,一隻飛蟲,一粒落入眼中的砂礫,都可能瞬間讓你脫力,隨即在呼嘯風聲中,墜落絕壁。

即使最輕微的疏忽,也會帶來最極致的懲罰,這是人類能夠想像出的最瘋狂的冒險。

單人徒手攀巖的英文名——Free solo,也許該叫“自由落體”。

“你不怕死嗎?”

“你為什麼要做這個?”

這也許是所有冒險者,都會被這類問題反覆折磨。這些無法避免的懷疑和不解,也許根本沒有答案。

就像喬治·馬洛裡,世界最早衝擊珠峰之人的名言——“因為山就在那裡”。

對這些本身不需要答案的問題,亞歷克斯也有自己的巧妙回應:

“我確定有一半人會說,至少他死的時候正在做他摯愛的事。而其他人會說,這人傻吧!”

但這種樂觀和動力,也很難說明攀登“酋長巖”,跟自殺的具體區別在哪裡。

聳立於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世界最大花崗岩獨石,914米垂直高度,比哈利法塔還高出百米,讓它獲得了“黎明之牆”的稱號,也是攀巖界的難度頂點。

外表光滑的山體,經年累月風雨侵刷下,已成一道幾乎垂直的絕壁。在它的對面正是阿歷克斯以前挑戰過的另一座豐碑“半穹頂”。根本無須登上太空,只要站在巖壁下抬頭一眼,就能瞭解渺小二字。

這座攀巖界的聖盃,不會進入絕大部分人遺願清單中的峭壁,凝聚了許多冒險家的終極夢想。此前登上酋長巖的人屈指可數,且都是結伴而行,做足了安全準備,吃住在山間,仍然花費了近20天時間,才成功登頂。

短短一百分鐘,你會親眼看見:亞歷克斯·霍諾爾德,是如何在不到4小時內,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徒手登上巖頂。

這一超乎任何人認知的壯舉,如同參加一場得不到冠軍就只有喪命的比賽,堪稱攀巖界的“阿波羅登月”。

他是那種一個時代中也許只會出現一次的人。以一己之力,將徒手攀巖這一極限運動中的極限,推動到更為瘋狂與令人驚歎的新邊界。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真的瘋子。

相反,也許正因有著超乎常人的理性,亞歷克斯才能完成這一系列創舉,併成功活下來。

在片中,他所表現出的銀幕形象,並不高大威猛而充滿英雄氣概。相反,無論是眼見還是言談,亞歷克斯給人的印象,多少有點古怪。

年幼時的照片,這個害羞而瘦弱的男孩,似乎很難和勇氣一詞搭邊。

他簡樸的生活與不善言談的性格,也很難與大眾印象中的不羈天才劃上連線。

從五六歲開始,骨折與挫傷,似乎已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從滑梯上摔斷胳膊,在鞦韆上折了小腿,被母親形容為不受控制的小怪物。沒人會料想到,他成為現今最為偉大的攀巖家後,卻依然住在一輛二手房車裡。

19歲那年,以優異成績高中畢業,進入伯克利大學的亞歷克斯,僅僅只在象牙塔中忍耐了一年,就正式開始了他的攀巖之路。

也正是同年,他的父母離婚,隨後不過數月,父親就死於心臟病突發。這種突如其來的衝擊,對別人也許會表現為哀痛,但對亞歷克斯來說,他感到的卻是憤怒。

在後來《國家地理》的採訪中,他甚至拋出了這樣的詰問:“如果你不相信有上帝或來世,難道這不會讓這一生更加珍貴嗎?”

但即使從悲劇中生出的種子,也很難解釋亞歷克斯所異於常人的堅定心智。

我們常說肉體與精神雙重磨練,才能塑造出足夠強大個體。但基於求生本能的恐懼,卻鮮有人能如此長久得與其抗爭。

有趣的是,不同於很多紀錄片停留在對個人經歷的樸素鋪成上。

就在他攀登酋長巖的前一年,亞歷克斯接受了腦部的核磁共振掃描,試圖從科學上解釋他的天賦異稟。

結果的確令人吃驚,醫生髮現他腦中稱之為“杏仁核”的部分,也就是主管人類情緒的開關,非常遲鈍。

換句話說,他對恐懼、對快樂、對焦慮等情緒的反應要比一般人小得多,只有少數巔峰體驗,才能讓他真切感受到滋味。

這就引出了兩個關鍵命題,也是容易選擇性地跳過的事實:

到底是先天所賜,讓他能夠完成這種不要命的冒險?

還是後天的攀巖重新塑造了他的大腦,乃至心智?

我們也許很難找到正確答案,但至少可以確定,恐懼對他的意義,遠遠超乎一般人的認知。更極端一些理解,他需要極度的刺激,才能體察到“活著”的感覺。

當然,亞歷克斯本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依然會感到恐懼。他唯一的天賦,就是在不允許出錯的情境面前,穩住陣腳,即使懸掛在上千米高空,身體動彈不得。

“在攀巖之外,我是一個很無聊的人。沒有所謂的日常生活,不是平日去泡吧、偶爾出門攀巖的人。相反,我很少在家住,幾乎一直都在攀巖和去攀巖的路上。”

就世人眼光看來,離群索居的亞歷克斯,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邊緣人。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只有足夠的自我才能成就足夠的高度,社會聯繫雖然能夠保護個體,卻也會磨蝕掉超越極限的可能性。

就像片中,他與女友的爭執,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出於人生觀的完全對立。

“她追求快樂和安逸,但我追求成績,世界上沒有哪個偉大的事是靠快樂和安逸成就的。”這似乎有些尖刻冷漠的回答,卻往往更加接近事實本質。

如果你想要成就超凡,就必須拋棄任何干擾的聲音,這非是用自私殘忍就能概括的東西,這是對抗“生命就是唯一”這一固有觀念,拒絕被設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光忍受孤獨還遠遠不夠,你需要享受孤獨,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幸運的是,亞歷克斯也並非是完全的獨行俠,在他的攀巖圈子裡,鮮有人懷疑他記錄的真實性,也許是極限運動愛好者更加純粹,這種少為外物所擾的氛圍,有如現世伊甸一般難得。

無論紀錄片中呈現出的亞歷克斯,是一個多麼特立獨行,甚至在愛情等方面有著社交障礙的人,他依然不是一個亡命徒,在享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愉悅時,他也從不相信什麼“想做就能做” 的浪漫主義。

理智和體能,是亞歷克斯唯一能和死神抗爭的底氣。他一度宣稱,“我不喜歡冒險。我不喜歡越過雙黃線。我不喜歡賭。”我們在提心吊膽之餘,也許還該思考:後果和風險,到底對不對等?

對於亞歷克斯來說,答案似乎很簡單:“我總是把風險稱為實際上脫落的可能性,而後果則是你做某事之後一定將會發生的,所以我試著讓無保護獨攀保持低風險——就是說,我不太可能脫落。”

這種對可能性的掌控,當然不能光靠一張嘴皮。無論是酋長巖、半穹頂還是其他攀巖中,他都會耐心規劃、認真練習,也不會憑衝動行事,為等一個合適的攀登時間,花上幾天也完全可以。別當真認為,他每次攀巖都是完全徒手,嚴格來說,他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其實都是帶著保護繩練習。

除了身體力行的訓練之外,他還與許多成就者一樣,會日復一日在腦中演練每一次攀巖,每一個繩段,每一個抓點,都成百上千遍爛熟於心。這種與成功學背道而馳的現實,就好像遍體鱗傷的勇士雕像一般,痛苦而真實。

“我坐在那裡,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地想。想象每一步動作,每件可能會發生的事。當你面臨一個挑戰,就像我要嘗試的這個一樣時,你的思想就會繞著這件事打轉。”

《徒手攀巖》中,也有不少亞歷克斯日常訓練的鏡頭,它用更為直接的方式,向你托出璞玉如何磨礪出華光。

專業而言,將近四個小時的攀登過程,可以分為若干階段,各自有其不同難點與挑戰。有的謹小慎微,有的摧耗體力,其中最折磨人的,共三個部分。

相對容易的“飛速石板”區,遍佈著僅能容下三根手指寬的凹陷。亞歷克斯需要克服,曾經在此跌落的難題。

對身體柔韌性要求甚高的“巨礫堆”難點,落手點甚至只有幾毫米,他必須使出絕學“空手道踢”,才能在700米的高空,穩定住身體。

而這一看似劈叉的動作,亞歷克斯整整練習了一年。

片中最讓人膽寒的,當屬“耐力角”一段。

顧名思義,這一百米長的V字形巖縫,將最大程度消耗攀巖者的精神與體力。他必須把自己的手臂牢牢嵌進不過幾釐米的裂隙中,再利用全身力量,一點點把自己蹭上去。

除卻亞歷克斯這條線外,《徒手攀巖》也不忘描述整個攝製組對這次拍攝的精心籌備。

為了避免拍攝對亞歷克斯的干擾,所有的工作都必須由同樣專業的攀巖家負責。

可能鮮有電影能對攝影師要求如此之高。不能動用無人機,不能近距離,他們只能遠遠懸掛在峭壁上幾處點位,同時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

就如本片導演與攝影師金國威所說,作為《國家地理》的御用攝影,他面臨的不只是身心上的空前挑戰,也要面對拍攝極限運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如果事態突變,亞歷克斯墜落山底,那麼他們又是否該為此負責?

即使金國威已經跟亞歷克斯合作長達十年,他依然很擔心,“你的鏡頭活生生記錄了他死去的過程。”

片中結尾處,亞歷克斯即將登頂之時,隊中最為經驗豐富的老將,也無法壓抑內心的洶湧,轉過身去,拒絕再看監視器。

這也很容易解釋,為什麼一部小眾題材的紀錄片,能獲得1600萬美元票房,成為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紀錄片之一。

因為對亞歷克斯來說,人生中只有攀巖最為有趣;對劇組來說,能面對如此極致和充滿爭議的選題,著實人生之幸。

而對終其一生也無法接觸到極限運動,但也不希望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只有一種標準答案的我們來說,為所欲還是為所能,即使做不出完美選擇,也至少能從旁人的故事裡,得到些許慰藉。

畢竟就算萬里挑一的勇士,也絕少有人,能在剛剛戰勝世界後,就開始新一輪的懸掛練習。


第十放映室


大家好,我是金融圈中人!我是頭條影視領域創作者。很榮幸能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這部電影是比較讓人喜歡的,因為它不僅詮釋了攀巖這運動,還為我們講了一個攀巖運動愛好者的拼搏精神。那麼下面讓我麼一起去欣賞下影片的精彩片段剪輯吧,一起去感受下攀巖所帶來的刺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