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彩云东升戴宝山


董卓原本是西凉的一个大老粗,因为国舅爷何进的邀约才能进驻都城洛阳。但是本想把董卓当刀子用的何进却不知道自己引进来一匹狼,还因此弄丢了自己的性命,外甥的江山。

董卓把刘协扶上皇位后开始倒行逆施,他残害忠良草菅人命,对外扩张地盘时还动了关东势力的奶酪。于是轰轰烈烈的讨董大军正式形成。据说这群人有十八路大军,加起来有十几万人。但是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简单来说三件事:喝酒、吹牛、封官。

当时讨伐董卓的各路大军在酸枣会盟,但是这些人不讨论怎样做才能把董卓拉下马,而是互相交换名片,每天吃不完的流水席,顺便看看歌舞演出。感觉不是来征讨逆贼的,而是来旅游交朋友的。

在酸枣驻扎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终于想起了自己肩上的使命,于是他们开始向洛阳进发。但是到达洛阳城外,依然没有人前去打擂台。每天做的事情还是喝酒吃肉加吹牛。为什么?一是董卓确实厉害,二是这些人各怀鬼胎。

董卓率领的军队是西凉王牌军,是从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中过来的,不是关东联军收几个新兵就能摆平的。比如说曹操运气不好与董卓的军队狭路相逢,我们都知道曹操是猛人,至少在战场上没有怕过。可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呢?曹操两名亲信当场被杀,就是他自己也被一箭射中手臂,战马被射死。

除了曹操,另一位讨伐董卓的主力孙坚也受到强烈打击。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路上屡立战功是之后的事情,最初与董卓军队碰面的时候,孙坚的人马被打的只剩下十几人逃出。这样狼狈的战绩,还有谁敢去当出头鸟。并且十八路诸侯是小说家为了情节制造出来的,真实的历史并没有这么多人。他们真正的战力也要大打折扣。

其次是各怀鬼胎。十八路关东联军聚集一堂征讨逆贼,说起来好听,但是很多时候人多并不一定能做成事情。一个人一条心,十八路诸侯十八个目标,不可能拧成一股绳。现在聚集一堂的十八个人,他们之所以来讨伐董卓不是要维护汉室正统,而是想赚点名声捞点地盘。 比如说凭借四世三公被推举为老大的袁绍,他自己请封为车骑将军并且安排各路人马,大有执掌天下事的意思。

其他的诸侯看到袁绍这么做,自然要跟随榜样走。最终真正对敌的时候,除了曹操和孙坚谁也不出力。可就是曹操和孙坚,也要一边对敌一边提防自己人使坏。比如曹操提出相对正确的战略战术,可是得到的只是其他人的嘲笑。

孙坚在前线屡立大功,可是袁术却怕他不受控制,竟然断了孙坚的粮草。有一个这样的上级,孙坚除了心灰意冷还能做出什么成绩呢?后来孙坚取得传国玉玺,讨伐董卓的心也就淡了。既然上天把玉玺送到自己手中,为何不自立门户而是给别人打工呢?于是讨董大军的主力孙坚退出了。

没有优秀的军事将领,士兵战场经验不足,各路联军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董卓与其说是被十八路诸侯打跑的,还不如说他为了与自己的大本营西凉近一点,主动放弃洛阳选择长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八路诸侯怎么敢去追董卓。董卓若是一时兴起杀个回马枪,这十几万大军马上就得作鸟兽散。并且当时汉家天子彻底失去对天下事的掌控能力,这些人都想着赶快去抢地盘,至少也得把现有地盘守住了,谁还在京城与董卓死磕。

于是董卓撤到了长安,轰轰烈烈的讨董联军也开始瓦解。想想他们之前的豪言壮语,是不是觉得异常讽刺。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夜狼文史工作室


史书经常专美传主,比如一件事是好几个人一起干的,本传会写得好像只有主角在干,其他人都没参与,即使在场也宛如喊加油。

所以《三国志·武帝纪》为了突出曹操,就给我们一种只有曹操有心追杀、其他人(孙坚不在现场)都在畏畏缩缩地看戏的表象,《三国演义》的描述大概也是基于此。《三国志》原文如下:

二月,(董)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酸枣,(袁)术屯南阳,(孔)伷屯颍川,(韩)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但事实上呢?

其实《三国演义》在地理上犯了一个错误,曹操进军的目标是夺取成皋,所以才会路过荥阳。如果他的目标是追杀董卓,是不需要经过荥阳的。

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是岁,太祖始起兵於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太祖与袁绍表信行破虏将军,韬裨将军。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汴水之败,信被疮,韬在陈战亡。

荥阳一战,鲍信受伤,其弟鲍韬战死,说明这两兄弟都参战了,由此基本可以确定他们是带着主力去的,参战军队就算不是全部二万,也有一大半。加上《武帝纪》记载张邈派卫兹参战,可见加上曹操自己,至少三路诸侯参与了……而且事实上不止三路,因为被记载为“绍等莫敢先进”的袁绍等人,并不是没有参与此战!

裴注《三国志·臧洪传》引《九州春秋》:

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人家袁绍明明参与了好不!

《典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也许也出兵了!

但是结果是联军败了。裴注引《魏氏春秋》载陈琳所作袁绍檄州郡文,说当初曹操讨董时的黑料:

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

如果事情的真相是,袁绍等人听了曹操的谋划,出兵夺取成皋,结果在荥阳为徐荣所败,于是大家觉得曹操这人不靠谱,也因此不再听曹操的其他谋划了,是不是就合理多了也容易理解多了呢?


代牧益州阎文平


首先纠正个错误,董卓并没有被关东联军打败,当时的局面是双方各有胜负,但谁也灭不了谁。

据史书上记载,袁绍到关东后不久,就组织起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而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主要包括:

袁绍和他的堂弟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遣、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他们每人各有几万人,都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杀向关中。

表明上看,关东联军实力非常的强大,因为这些人全部加起来,足足有三十多万人,基本上可以碾压董卓的军队。问题是,如果我们仔细取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实力其实非常有限。

因为,当时天下有13个州、105个郡国,这样合起来,至少可以拉出一百多个诸侯,但前去讨伐董卓的人员,总共算起来也就18路诸侯,连五分之一的比列都没有占到。关键是,这枝关东联军,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首先是冀州方面,冀州牧韩馥起兵,下面九个郡国,却只有渤海太守袁绍起兵。

关键是,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一直就勾心斗角,韩馥害怕袁绍利用讨伐董卓的机会,把他的权力夺去,所以在这个过此处种,两个人一直互相拆台。

接着是荆州方面,荆州刺史王睿本打算起兵讨伐董卓,但是还没有出发,就被自己的盟友孙坚给火并出局;南阳太守张咨也打算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也没有出发,也被自己的盟友孙坚给火并出局。后来接任的南阳太守袁术起兵响应,但他与孙坚一直是勾心斗角,互相拆台。

最后是兖州方面,兖州地区有八个郡国,却只有四个郡国起兵,关键是,这四个兖州大佬,也是勾心角。于是兖州刺史刘岱直接就把东郡太守桥瑁给火并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这枝关东联军,能放开手脚讨伐董卓吗?显然是不能的。

因为,一方面是他们随时要提防自己身边的盟友趁机兼并自己;另一方面,其它观望的80多个郡国,在关键时候会怎么做,谁也没有底。如果他们凭尽全力和董卓打得两败俱伤,那剩余的那些群国太守,岂不是坐收渔翁之利。



毕竟,当时天下大乱已呼之欲出了。各地大佬,难免都会产生要割据、抢地盘的心思。这十八路诸侯跑到前面与董卓打仗,后面的人趁机在后方扩充实力,抢地盘闹割据,大发国难财,那他们最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而且,当时的黄巾叛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黄巾的残余力量大量散落在民间。在帝国政府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黄巾残余力量自然无法兴风作浪,如果帝国政府的大佬们开始全面大火并,黄巾残余力量自然随时会死灰复燃的。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讨伐董卓的战争,自然是进行的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大家都想着要趁这个机会抢地盘。

因此,在解除掉董卓的威胁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跑回去去抢地盘,于是袁绍占据冀州;陶谦占据徐州;曹操占据兖州;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刘表占据荆州;袁术、孙坚占据扬州;刘焉占据益州。到此时为止,军阀混战也正式拉开序幕。


我是赵帅锅


董卓什么时候被十八路联军(也称关东联军)打败了?所谓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开肠锣鼓喧天,气势宏大,中间勾心斗角,裹足不前。一年多的时间,就打了五仗,参与战斗的只有曹操、鲍信、王匡、孙坚,除了孙坚攻占洛阳胜了,其它四次都输得一塌糊涂。其余的各路人马,坐山观虎斗,形同组团旅游。

这场联军讨伐董卓事件,除了把董卓吓得逃往长安,让洛阳百姓经历了一场,从人间到地狱的苦难外,没伤着董卓一根毫毛。反倒是“组团旅游”的结果,让各路诸侯之间,彻底走向决裂,由此拉开了军阀争霸的帷幕。

前因后果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帅西凉军进驻洛阳,正赶上十常侍与何进火拼的尾声。董卓趁乱控制了天子一行,他幸运地摘到了两派争斗的果实,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把控了朝政。

董卓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一边大肆诛杀大臣,一边准备废掉刘辨,改立弘农王刘协为帝,为此他甚至杀掉了何太后。

董卓军阀出身,在朝廷并无根基,进入洛阳以后,大开杀戒,祸害百姓,让他更不得人心。董卓为了获得支持,也费尽心思,大量提拔党锢之争中被废黜的士人。对他莫大讽刺的是,这些士人大多选择了不合作,很多人甚至是被刀逼着出仕的,比如蔡邕。

董卓丝毫没有认识到,在门阀集团势力强大的时期,他必须依靠谁才能站住脚,而是企图以武力和血腥逼迫所有人向他就范。

果然,董卓几乎与所有士族都决裂了,在宣布改立皇帝那天,他与袁绍拔刀相向。袁绍不同意废掉皇帝,董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公堂之上,揭袁绍的短(庶子),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撕破脸皮后,袁绍当天就逃出京城,跑到渤海郡当军阀去了。

不光袁绍,袁术、曹操等一批大臣纷纷逃离洛阳,董卓成了过街老鼠!

伐董经过

废立皇帝后,董卓更加猖狂,俨然是皇帝代言人。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军阀们推举袁绍为盟主,正式起兵讨伐董卓。

这十八路人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公孙瓒、孔融、陶谦、张杨、马腾、曹操、孙坚。

不过,这十八路人马并不是平起平坐,有的有隶属关系,比如曹操,他的地盘在陈留县,隶属于太守张邈,孙坚隶属于袁术,东郡太守乔瑁的上司是兖州刺史刘岱。这种复杂的关系,给后来联军内部矛盾,带来隐患。

十八路联军,到位的其实只有十一路,共计十几万人马,分三处驻扎,对洛阳形成半包围:酸枣联军为兖州、豫州两路人马,居洛阳东面;河内联军为冀州人马,居洛阳东北;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居洛阳南面。

董卓得到消息,大吃一惊,他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二月董卓以强权决定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联军。二月十七日,正式迁都,汉献帝随第一批人马出洛阳。

随着迁都的开始,洛阳及周边地区进入腥风血雨,董卓的部队四处烧杀掳掠,甚至连皇陵和贵族陵寝都被挖开。总之,董卓决定将洛阳变成一座废都!他强行驱赶数百万百姓,一起迁徙,一路上马踏人踩,沿路尸积如山,最后一把大火,烧光了宫殿和洛阳城。

被杀的人包括留在洛阳的联军家族,比如袁绍的叔叔袁隗和袁基,这件事发生在三月十八日。

联军为什么不采取行动,任由董卓作孽?他们在干什么?喝酒、开会!就是不行动!“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董卓还在洛阳,没人敢挑头行动!

这一拖,就拖到了六月份,眼看迁都都完毕了,董卓都要准备动身去长安了,联军还不行动。曹操忍不住了,他打响了讨董第一枪。很不幸,他的千把人,在荥阳被董卓的大将徐荣几乎打得光光,他自己还中了一箭,靠曹洪拼死相救才脱身。

十一月份,董卓正式动身去长安,渡孟津时,耍了点小计谋,让王匡的大军损失大半!同时孙坚发动主动攻击,在梁县被徐荣击败,损失不详。

初平二年(191年)正月,孙坚再次北上,击败胡轸和吕布,二月,孙坚攻破董卓的留守部队,进入洛阳,董卓全军退守三辅。

联军讨董历时十三个月,正式结束!

闹剧上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谓联军讨董,一共就打了五仗,三仗是孙坚打的,两胜一负。曹操打了一仗,惨败。王匡被董卓袭击,惨败!

其他的人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行动呢?胆怯观望、相互勾心斗角搞小动作!

第一件事韩馥断粮:韩馥的官位,在联军中是最高的,冀州牧,包括袁绍、鲍信、王匡、张杨理论上都是他的下属。所以,从一开始韩馥就对袁绍他们不放心,尤其是对袁绍,时刻派人盯着。韩馥在联军中负责粮草供应,韩馥为了掣肘袁绍等,故意减少对酸枣和河内驻军的粮草供应,逼他们撤返各自驻地。

第二件事刘岱杀乔瑁:刘岱是兖州刺史,乔瑁是东郡太守,是刘岱的下属。俩人在出兵前就结下梁子了,共同对敌状态下,刘岱不顾大局,竟然杀了乔瑁。

第三件事曹操移营:曹操被打败后,再次从陈留增兵,向张邈提出了一套进军方案,结果张邈不同意,曹操一气之下,从酸枣移营河内,与袁绍合兵。

第四件事袁孙结怨:孙坚是主动投靠的袁术,联军讨董,孙坚的表现最突出。正因为他太突出了,袁术害怕了,这家伙要得了洛阳,将来怎么控制得了他?于是断了孙坚的粮草。还有资料说,孙坚得了传国玉玺,不想给袁术,俩人撕破了脸。

第五件事拥立刘虞:这件事由袁绍和韩馥发起,他们以汉献帝被裹挟至长安,生死难料,主张拥立幽州刺史刘虞为帝。这件事首先遭到了袁术的极力反对,哥俩差点撕破脸,好在刘虞旗帜鲜明地拒绝。

十三个月,除了孙坚两战,三场败仗,大多数时间,联军就忙着内部争斗,何来“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之说?更不存在乘胜追击,只有鸣金收兵!

种瓜得豆

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董军事联合行动,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闹剧、丑剧!可正是这场不伦不类的联合行动,却正式拉开了军阀争霸的帷幕,为三国的孕育播下了种子。

随着联盟的解散,各路面和心不和,各怀鬼胎的诸侯们,干脆撕掉了“讨董兴汉”的伪装,也把对盟友们的吞并,列入自己的行动计划。

第一个互撕的就是势力最大的袁家兄弟,随后,中华大地遍地狼烟!所谓大汉,早已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一块破抹布!

从这个角度说,十八路联军伐董,就是东汉政局的一个转折点,播下去的是“讨董兴汉”的种子,收获的却是“军阀争霸”的恶果!


寻根拜祖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历史当中根本就没有十八路诸侯这么多,最多十三,四路诸侯,还大部分只是名义上的讨董,真正想要匡扶汉室讨伐董卓的只有孙坚一人。像袁绍,袁术,陶谦等人只是派兵意思一下,你们想想一神带十几个坑能赢都有鬼了。

还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那就是小说里写的,大家看看乐呵乐呵就得了,别当真,只是为了塑造他们的形象,杀了华雄的是孙坚,可不是咱们的关二爷。

如果按照小说来解释的话,他们为什么撤军呢,是因为他们本来心就不齐,都有各自的算盘,在小说当中真正想要匡扶汉室的只有曹操,曹操最初的梦想就是成为一方大将,保家卫国仅此而已。像什么袁绍,袁术,公孙瓒,马腾等等之人全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而袁绍之所以能当上盟主只能说出身太好“四世三公”的名声够大,就连袁绍在讨董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就是韩馥,这是以官位来说的,以身份来说的话他还是袁氏家族的门生呢,所以在各有目的的前提之下,只能有袁绍来当这个名一上的盟主了。

为什么撤回老家很简单为了底盘,为了利益。都害怕自己在追击董卓的时候他们背后捅一刀,以至于后方失守,在小说当中和在正史当中都是只有一个人真心实意的去追击董卓,只不过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孙坚,真的是心寒啊。

“自古王朝皆以弱而亡,独汉,唐。以强而亡”为什么我们到现在都以汉人的身份自居,大家就可以想想当时的大汉王朝何其壮哉。

看看人家刘邦写的大风歌,何其壮哉,虽然后世对于刘邦的品论不怎么好,但是不可否认刘邦也是一位好的君王。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所以大家看小说别当真,就图个乐呵就行了。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是 缌念 感谢大家


媤念成瘾


根据《三国志》记载,董卓被诸侯联军击败后,诸侯们都按兵不动,只有曹操带领军队追击,结果曹操被董卓击败,险些丢了性命,诸侯们看到曹操战败,也就一哄而散,全都撤回了老家。历史上的诸侯联军只有十三路诸侯,公孙瓒、陶谦、张扬、孔融、马腾都没有参加讨董联军。而反董联军之所以在击败董卓后按兵不动,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董卓军队精锐,董卓的军队是东汉末年最精锐的西凉兵团,西凉地区盛产精兵猛将,董卓的军队无不以一当十,在前期的交战中,诸侯联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董卓主力仍然还在,而且在前期的作战中,诸侯联军已经见识到西凉军团的厉害,因此诸侯联军都不敢继续追击。

第二点:诸侯们人心不齐,诸侯联军本身就缺乏统一的指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诸侯联军十三个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各怀鬼胎,都不愿意真正的出力。在开战前期的时候,诸侯联军还能够团结协作,共同抵抗董卓的进攻。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之后,诸侯们就开始考虑战胜后瓜分胜利果实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的卖力。等到董卓撤离洛阳的时候,诸侯联军都按兵不动,每天只是喝酒吃饭。这些诸侯们的小算盘打的都非常好,幻想着别人出兵消灭董卓,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可以说在诸侯联军中,只有一个人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个人就是独立带兵攻击董卓的曹操。虽然曹操在后来成为了“汉贼”,但是在诸侯联军时期,曹操的内心肯定是忠于大汉王朝的。

第三点:公孙瓒、陶谦、张扬、孔融、马腾、刘表等人没有参加诸侯联军,诸侯们担心这些人在背后捅刀子。陶谦的地盘徐州处于四战之地,四周分别是桥瑁(演义中乔瑁)、曹操、袁术、刘岱、张邈、鲍信等人的地盘,刘表的附近是孙坚和袁术的地盘,公孙瓒的附近是袁绍和韩馥的地盘,这些人都没有参加诸侯联军,如果他们在背后捅刀子,诸侯们立刻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实际上这些人不参加反董联军,主要目的就是要坐山观虎斗,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反董联军根本不敢和董卓放手一搏。

反董联军失败后,十三路诸侯相互攻击,开启了东汉末年诸侯争霸的局面。


史海泛舟摆渡人


董卓被十八路诸侯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诸侯联军,都不愿意追击,而急于回家,是为了什么?



董卓被诸侯联军打败之后,联军都不愿追击?这好像有点绝对了,至少应该还有一枝部队,曾经奋勇追击,虽然战绩很差,但其精神可嘉。要说为啥,涉及多种因素,主要是 :



第一,董卓虽败,未受实质性损失,贸然追击要损折实力。这一点,在随后的追击中得到充分验证。作为讨伐董卓发起人,曹操十分愤怒😠,眼见盟主、众诸侯都无心出兵,曹操只好带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等陈留六将,以及刚组建的民兵队伍,冒险追击。结果,才追到荥阳,就遇上大麻烦。荥阳太守徐荣,与董卓商议,决定对尾追而来的军马,杀一个回马枪,让追兵知道厉害,自动撤退。



曹操以前虽然镇压黄巾军,也打过胜仗,但那是乌合之众,如今的正规军,曹操还真是第一次对付,缺乏经验和能力,只仅仅凭着热情,就放马狂追,看到前面董卓人马,距离不远,就要追上,曹操兴奋不已,大叫道: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那里去?就见吕布一马当先,直冲曹操而来,夏侯惇赶忙上前接住,二将斗不数合,李傕、郭汜左右杀到,曹操急令夏侯渊、曹仁分别抵挡。但夏侯惇抵不住吕布,转身就跑,这一下冲动阵脚,曹军都是新兵,军纪特差,战斗力弱,溃败逃散,曹操都差点被抓住。



第二,看样学样,诸侯都有自己利益考虑。 盟主袁绍盯住冀州牧韩馥,先挑拨公孙瓒去打韩馥,预料韩馥会来求救,到那时各种机会可以利用。于是,袁绍杀掉韩馥部下关纯、耿武,夺占了冀州。袁绍还以盟主身份,给荆州刘表发信,叫刘表截住返回江东的孙坚,搜查孙坚私自带走的传国玉玺……。盟主这个熊样,其他诸侯也乐得再干正事,抓紧时间,瞅机会,捞外快……比如,所谓打胜仗的孙坚,在进入洛阳灭火时,发现一具女尸,从女尸身上找到传国玉玺,心里就不安分了。编造一个理由,就要领兵回老家去,结果,孙坚这个事,被当时参与的一个小兵,为立功举报给盟主,袁绍招来孙坚问询,孙坚赌咒发誓,坚决不承认。双方言来语去,话不投机,孙坚就赌气带兵回老家了。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知骁利害,推辞不给,刘岱凶相毕露,乘其不备,杀入乔瑁大营,杀死乔瑁……。



第三,天下大乱,更担心后院起火。不少诸侯看到曹操檄文,一时激动,凭着一腔热血,就兴冲冲赶来凑热闹,到现场一看,这TM真不是玩的,仔细一想,走的匆忙,老家也没安顿好,现在众诸侯都各怀鬼胎,有的乘乱制造事端,没本事争强好胜的,想到这万一留守的,心起歹意,可就出来容易回去难了。罢罢罢,这闲事不管了,还是赶紧回去看看,把篱笆抓紧了。



第四,现实环境逼迫。董卓逃走之前,令李傕、郭汜带五千铁骑,捉拿洛阳富户,插上“反臣逆党”牌,一共数千人,全部斩杀于城外。还把洛阳数百万民众,强迫迁往长安,又令对各城门、街巷、民房,大肆放火焚烧,南北两宫,火焰🔥连天;宗庙官府,尽为焦土。数百年大汉京城,成了一座空城,没人、没粮、没生气,有的只是死人鲜血,烟火弥天,呆在这里享受雾霾,喝西北风吗?



第五,利益得失不同。当场窝里斗,粘便宜得好处的诸侯,需要转移阵地,进一步扩大成果,巩固既得利益。比如孙坚,就想利用玉玺大作文章,回去背靠根据地,才好放开手脚。在洛阳不说啥动作,还怕被抓住把柄;比如袁绍,搞跨韩馥、夺占冀州后,还想再干掉公孙瓒,那就不能呆在洛阳附近;吃了哑巴亏,心里窝囊憋屈的,想回去补充补充,东山再起,报仇雪恨,比如公孙瓒,回去带上人,就跟袁绍干了起来。还有些怂包诸侯,看这阵势害怕,想赶紧躲开是非之地……。(808)


流誉后


因为联军根本就是各怀鬼胎,谁追谁就是冤大头,冤大头还不说,还要被人家看笑话;看笑话还不说,还有人不怀好意想背后捅你一刀。

所谓十八路联军,本身只是演义里的说法,正史上可没有十八路诸侯,满打满算最多也就十一路,而且其中袁氏的势力就占了七路,不如说是袁氏讨董卓比较恰当。

盘点一下各路诸侯在讨董之后都做了什么,就明白他们为什么都不愿追击,急于撤军。

最强大的诸侯袁绍与孙坚交恶,写信给刘表,刘表截击孙坚,导致孙坚阵亡。

袁绍自己,同公孙瓒翻脸,两人为争夺冀州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最后公孙瓒不敌,兵败身亡。

袁绍又出兵抢夺了冀州刺史韩馥的地盘,这个韩馥,还是袁氏门生,本身属于袁绍派系。

袁绍的弟弟袁术,也跟袁绍兄弟阖墙,跟公孙瓒和陶谦结盟,与袁绍争霸。

袁术为了争夺兖州,随后又进攻曹操,结果技不如人,大败而归。他又退而求其次,率余部攻取九江,杀死扬州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

曹操当然也不会安分,先是与袁绍结盟,共同对付袁术,随后又进攻陶谦,最终被刘备占了个便宜。

两路小诸侯——东郡太守乔瑁和兖州太守刘岱,一个要借粮,一个不肯借,实际还是利益的争夺,结果乔瑁被刘岱攻杀,地盘和部队都被吞并。

这十几路诸侯之间,根本就是一笔烂账,谁跟谁都无信誉可言,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这是军阀的通性。

在汉末军权逐渐转移到地方的情况下,中央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对地方进行控制,特别是“废史立牧”之后,州牧实际上成了一州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成为了实际上的军阀,军阀与军阀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

所以,如果谁急着去追击董卓,才是见了大头鬼。冤大头当然也有,比如曹操,结果其他诸侯在旁边看好戏,曹操兵马损失大半,几乎阵亡,如果不是曹阿瞒福大命大能力强,三国的历史早就被改写。

既然不打董卓了,还待着干什么,赶紧各回各家,该打谁打谁,该被打被打,回去晚了,恐怕就要地盘不保。


小院之观


董卓从来也没有被所谓的十八路诸候击败,击败董卓的只有一路人马,就是孙坚所率领的人马,其他所有诸侯,包括曹操,都是被董卓吊打。

董卓的撤退本来就是计划好的事情,包括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的计划,董卓是最先派出手下护送汉献帝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相反董卓自已却是最后一个离开洛阳的人,如果董卓害怕,也犯不着自已断后。



董卓即使撤离了都城洛阳,但是在洛阳通往长安的所有交通要道和必经之路,都部署了重兵把守,董卓手下最重要的三个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段煨驻守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董越驻守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即使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有胆子去追,也未必能够击败董卓的手下。

从这里看出,董卓的撤退不仅有计划,而且对于拱卫长安作了相当细致的军事部署,董卓将重兵全部布置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关东联军要想攻击董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来看所谓的十八路诸候。

反董联盟是袁绍发起的,袁绍仗着自已四世三公的名号,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优势,诛杀宦官的功劳,以及董卓灭门袁家的世仇,发起反董联盟,袁绍发起反董联盟没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攻打董卓,相反袁绍的目的却是乘机扬名立万和争夺地盘。

从袁绍在反董联盟中的表现就能看出,十几路诸候联军并没有对董卓发起过一次攻击,相反驻屯在酸枣,整日设置酒会,无所事事,等到粮食吃完了,十几路诸侯就回家了,其中兖州刺史刘岱还因为矛盾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要知道桥瑁才是正史中假传朝廷诏令,第一个号召反董的官吏,只是袁绍的名声更大,有了袁绍响应,反董联盟基本上也就成行了。



在所有诸侯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起兵攻打董卓的军队,不同的是曹操失败,差一点就送了命,而孙坚是先败后胜,还杀了董卓的部下都督华雄,击败了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和吕布,并击败了亲自断后的董卓,而孙坚才是所有诸侯联军中,董卓最顾忌的人。

正因为十几路诸侯讨伐董卓,原来就是各怀鬼胎,所以谁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董卓,而消耗自已的实力,在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处于董卓控制,皇帝作为傀儡的情况下,各路势力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抢地盘,有了地盘就有人口,就有粮食,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所以在董卓撤出洛阳后,十几路诸侯作鸟兽散,甚至连洛阳也没有去,就各自赶着回到自已的地盘去了,去忙着争权夺利,忙着争抢地盘,以发展壮大自已的势力,整个东汉天下进入群雄割据的局势。

在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上的控制之后,就必然就会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样地方上政治就由这些军阀或者诸候来掌控,这些人自已抢地盘都忙不过来,还会去追击董卓的军队吗?包括袁绍在内,都是这种心态,何况其他人。



当然了,袁绍原来只是勃海太守,除了回去抢地盘,发展壮大,袁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另立皇帝。

自从董卓废除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时,袁绍就一直不承认董卓所立的皇帝,想通过另立皇帝,来确定自已的权威,如果自已立的人真的成了皇帝,那袁绍不就是成了开国功臣和权臣吗,就能和董卓一样分庭抗礼了,这就是袁绍幼稚的政治主张。



袁绍选的人是汉室宗亲刘虞,连刘虞本人都不同意,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袁绍的另立皇帝计划破产了。

而与此同时,袁绍的弟弟袁术,却因为抢了孙坚从洛阳带回来的传国玉玺,自已就想着立自已为皇帝,袁术比袁绍更蠢,袁术是自已想当皇帝,却一点政治基础也没有,于是袁术最后就成了天下的笑话。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因为这个时候是抢占地盘的最好时机,汉帝所代表的朝廷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了,而试图挟持汉帝达到操控朝政的董家集团也在连续的打击下,走向四分五裂,这个时候还不抓紧时间回老家进行争夺地盘,什么时候回老家争夺地盘?

我们看这个联盟破裂之后,各路诸侯的去向和他们的前景,我们首先来看联军的盟主袁绍,袁绍出身名门,拿着大义组建了这个十八路讨董联军,为他挣足了面子和名声,他回河北之后干了什么?他去抢韩馥的基业了!

人家冀州刺史,做得好好的,他非要跑过去抢人家的地盘,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汉朝廷已经没有办法管理他们了,妄图代替汉朝的管理,他们的董家集团又被打崩了,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这些军阀割据扩张地盘的绝佳时机。

小霸王孙坚回老家之后不久就开始南征北战,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扩张地盘!陆逊的爷爷是朝代名正言顺的庐州刺史,资历老名声大,也没什么恶名,你孙坚围了庐州是什么鬼?人家一个汉朝重臣凭什么要向你这个暴发户军阀投降?于是就有了庐州城破后,陆家几乎死绝的情况。请问,这是什么情况——不是说要匡扶汉室吗?

所以说,匡扶汉室都是说说而已,诸侯人人都心怀不轨,人人都想要割据称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和那些偷偷摸摸的人不一样,袁术这个人很直接,直接一回寿春就着手准备称帝了。立马把旁边偷偷摸摸扩张地盘的诸侯们给惊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