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相信就算到现在,很多人的内心还是会充斥着不满、遗憾,甚至愤怒。

一个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们的觉醒,或许这一夜将会成为这场疫情的转折点,但是我们在铭记的同时,是否能真正反思?以小见大,无论是小到汽车产业的每一位从业者,还是大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能否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做到了坦诚清晰,实事求是了吗?

销量能否公开透明,实事求是?

同样是数据,同样刺痛着人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企盼着每天疫情确诊的数量不再增加,但另一边,我们却在竭尽所能让自家企业的产销数据看上去更美好。

曾经听汽车媒体圈里的前辈“造谣”:过去某协会发布月度数据,车企为了让自家的指标好看,“买”销量,1元钱1辆车。

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在唯销量论英雄的年代,销量指标俨然成为衡量一款产品,一个品牌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上面说的那个例子就不足为奇。我们一边崇拜市面上那些月销过几万,甚至10万+辆的“神车”,一边也能看到企业营销老总在某款新车的发布会上大放卫星——“我们这款车的目标是年销xx万辆。”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的评价总是客观犀利的。每当月度数据发布的时候,总有人会说:“某款车销量这么好,也没见街上有几台在跑。”于是,就有了另一组数据——批发和零售。还记得去年,行业协会多次调高经销商库存预警,但还是有一些车企一股脑地将风险转嫁给经销商。这两天,我们看到各家车企老总都在振臂高呼“我们一定能挺过去”,但或许只有经销商更知道这个冬天究竟有多寒冷。

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眼看着1月份的产销数据即将发布,几天前,联系过乘联会和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对方都表示还不确定能否按时发布月度数据。要说的是,那边标准普尔已经把我国车市今年的预期下调,所以,等这次疫情结束,无论数据好坏与否,我们希望能看到一个风清气正的汽车消费市场,我们希望车企能更勇敢地面对自身现状,数据能更透明、更客观公正。

产品能否禁得住考验,用事实说话?

如果说销量的公开透明挑战的只是营销老总一个人的话,那么涉及到产品方面的敏感问题,可能牵动的不光是品牌公关总监,甚至还得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等一众工程师们的敏感神经。

年前,中保研的碰撞测试引起了行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实,不光是这一次,这一款车,不论是A柱、B柱还是C柱,在明眼人看来,网红爆款和毁三观之间往往就隔着一层窗户纸。谁都知道,人无完人,车无完车,因此,舆论宣传和引导就变得更加重要。当下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其他领域,自媒体大行其道,试问还有几家能做到客观公正?曾经有厂家公关说:有些媒体把自家产品“吹”上天了,连自己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当然,还有些媒体为了拉合作攀关系,抓住点小毛病不放,为了黑而黑,到最后却落得个两败俱伤。

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舆论导向很重要。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客观公正的前提是要拿事实和数据说话。而对于厂商而言,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本身都要摆正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动不动就“比肩德系品质”,动不动就超过某某合资豪华品牌。要知道,都说过去两年是国内汽车产业的寒冬期,但仔细看会发现,豪华品牌市场依旧风生水起,日系德系销量依旧水涨船高。实际上,自己家的产品几斤几两,市场买不买账,大家心里其实都跟明镜儿似的。所以说,就算某些企业雇再多的水军,行业老大的位置依旧雷打不动,想要真正提升消费者的口碑和好感度,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产品,做好自己。

这场疫情过后汽车业能否多讲真话?

说多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场人民战疫,大家都明白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也都痛恨某类人、某些群体,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不会再犯错,也成为了自己痛恨的那种人了呢?或许值得一个人反思。最后,希望我们所处的汽车业的每一个人,都能听得进去喜讯,更能听得进去真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