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0年代:格拉古兄弟改革

上期回顧

漢承秦制,漢武帝時,西漢達到鼎盛。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進行監察,設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對所轄之郡及諸侯國進行監察。刺史在中央對地方的監察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其突出表現在打擊犯罪、平反冤案、治理貪汙等方面。

同一時期的羅馬,快速的擴張使其產生了土地兼併、兵源缺乏、利益分配失衡等嚴重問題。

本期提要

公元前3至前2世紀是羅馬迅速向外擴張的時期,快速的擴張使羅馬產生了土地兼併、兵源缺乏、利益分配失衡等嚴重問題。格拉古兄弟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改革措施意圖解決上述問題,但是,他們的改革因觸及羅馬貴族派的根本利益而遭遇阻撓,改革最終失敗,格拉古兄弟死於反對派手中。

歷史證明: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改革要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目標,沒有人民堅定地支持和參與,改革必定失敗。改革要有連續性和預見性,以應對各種不確定的風險。


2020歷史鏡像 | 公元前120年代:格拉古兄弟改革

布匿戰爭後,羅馬日漸繁榮,形成了歐洲古典文明的輝煌時期。羅馬為後世留下了法律財富,也為後世留下了政治遺產。在羅馬人看來,國家是多數人為了共同利益關係而聯合起來的一個集合體。因此,羅馬共和時期著名政治家西塞羅認為,羅馬的政體是一種君主政治、貴族政治與民主政治混合的政體,此種政體能夠平衡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然而,隨著羅馬對外擴張的不斷髮展,羅馬各階級平衡的利益最終被打破。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就是一次維護平民與騎士階級的利益、集中打擊貴族利益的改革,他們的改革最終為羅馬拉開了內戰的序幕。


2020歷史鏡像 | 公元前120年代:格拉古兄弟改革

格拉古兄弟像


公元前3至前2世紀是羅馬迅速向外擴張的時期,經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等多次海外戰爭,羅馬佔領了地中海地區大量的領土並設置了很多行省,例如,近西班牙行省、遠西班牙行省、馬其頓行省、阿非利加行省、亞細亞行省等等。對外擴張使羅馬產生了很多問題:第一,貴族階級將戰爭積累的大量財富據為己有,羅馬平民沒有從戰爭中獲得多少利益。戰爭為羅馬帶來了大量廉價的奴隸,造成貴族對小農生產者的輕視。第二,羅馬對外戰爭的深入與疆域面積的擴大需要大量的兵源來解決繼續戰爭以及鎮守行省的需求。第三,對外戰爭加速了下層平民的破產,而平民的破產導致了羅馬兵源的進一步缺乏。馬略軍事改革之前,羅馬一直實行王政時代由塞爾維烏斯王確定的公民兵制度。軍隊由自備武裝和佔有土地的小農生產者組成,服兵役既是公民的義務,又是他們的權利。戰時公民參軍作戰,戰後解甲歸田。


2020歷史鏡像 | 公元前120年代:格拉古兄弟改革

羅馬建城的故事(浮雕)。關於羅馬城的建立,有一個傳說:一頭母狼將兩個孩子養大。兩個孩子長大後為父報了仇,殺死了篡位的叔父,奪回王位。兩兄弟為爭奪王位發生戰爭,弟弟羅慕洛獲勝,就以他的名字建立了羅馬城。

早期羅馬在意大利內部擴張之時,戰爭因規模小、時間短且距離近等因素,不會對小農的生產造成嚴重影響。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長久的戰爭加速了羅馬小農生產者與土地之間的分離。貴族們不斷利用特權乘機掠奪公有土地,又通過強買與霸佔的方式佔有公民因戰爭無力經營的份地,成為大土地所有者。大批失地的農民成為城市的無業遊民。

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兵源不足問題與土地兼併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許多戰爭因為兵源不足的問題而被拖延下去,貴族與小農生產者之間發生尖銳矛盾。於是,提比略·格拉古(蓋約·格拉古的哥哥)應時代所需積極進行改革。提比略出身名門,受過良好教育,參與過羅馬毀滅迦太基的戰爭,在平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公元前133年,提比略當選保民官。他從公地改革入手解決兵源缺乏與土地兼併問題,提出一項重要的土地法案。該法案規定公民租用國有土地存在一定的限額,每戶佔有公地面積不得超過500猶格,如果有成年兒子可多得250猶格,但總額不得超過1000猶格,國家需收回超額的土地,將其分配給少地和無地的平民,並禁止出賣或轉讓。設立一個三人特別委員會(蓋約·格拉古是成員之一)處理相關土地事務。改革前,羅馬公地被貴族豪富階層強佔,提比略的改革措施從根本上觸及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他們竭力阻撓法案的開展,竭盡所能攻擊他。同時,土地法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農民雖然分到了份地,但是法案沒有解決他們再生產所需的資金問題。為此,提比略主張將亞細亞行省的金庫作為補助農民的資金,以便讓他們購置農資進行再生產,但是,這一做法徹底侵犯了元老院的利益。最終,元老院對改革派進行迫害,提比略及其擁護者300餘人被殺害,改革最終流產。


2020歷史鏡像 | 公元前120年代:格拉古兄弟改革

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旋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供古羅馬帝國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

提比略遇害後,羅馬內外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公元前123年,蓋約·格拉古當選為保民官。為解決矛盾並給提比略報仇雪恨,蓋約·格拉古提出了諸多重要的改革法案。他繼續執行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法案,並提出新的移民法案,為解決羅馬城郊公地減少的問題,他決定在南部意大利以及迦太基建立新的殖民地。他又通過築路法為平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從而贏得了平民的支持。為解決兵源缺乏問題,他提出兵役法案與公民權法案,規定不得徵召17歲以下的男性公民服兵役,國家供應士兵們的被褥與衣服,授予拉丁同盟者以完全的羅馬公民權,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為羅馬爭取到了更多的兵源。他還提出執政官行省法、亞細亞行省包稅法與審判法案,將徵稅權與審判權力從元老院轉移到騎士階級手中,限制元老院的權力,提高騎士階級的地位。然而,蓋約·格拉古的改革措施卻侵犯了大多數羅馬公民的利益,元老院不願權力被削弱,騎士階級與普通公民不願外邦人分享公民特權。公元前122年,蓋約·格拉古競選保民官失敗,反對派掌握政權,對改革派進行了全面清洗,蓋約·格拉古與約3000名追隨者慘遭殺害,改革最終失敗。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措施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抑制了土地兼併與緩解了兵源缺乏問題,但是,改革最終以失敗收場。以貴族為代表的保守派勢力過於強大,使得改革派在鬥爭中最終失敗。面對羅馬極為複雜的土地情況,改革派提出的土地政策既不完善,又有些脫離現實,同時存在很多漏洞,缺乏配套措施。騎士階級與平民階級立場不堅定,利聚而來利盡而散,他們反對改革派擴大公民權,侵佔他們的利益。然而,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羅馬元老院貴族派的勢力,提高了騎士階級與平民階級的地位,造成了之後元老院與騎士階級的長期對峙,揭開了羅馬內戰的序幕。(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北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