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平校友:懷敬畏與感恩之心,篤定前行,不負韶華

杜亞平校友:懷敬畏與感恩之心,篤定前行,不負韶華 | 治學大家談

懷敬畏與感恩之心

篤定前行,不負韶華

近來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趨緊,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圄於家中,鮮少外出。雖家門不出,然本職工作卻一日未敢或忘,修改論文,查閱文章,遠程指導學生,力之所及的科研工作還需要繼續。隨手翻看家中珍藏多年的一本書籍——萬景華先生編著的《征服病菌的道路》,1979 年3 月第二版。此書比我的年歲還大,因時常翻看,已略有破損,書頁泛黃。這是一部陪伴我成長的書籍,書中旁徵博引,從顯微鏡的發明到青黴素的發現,從戰勝鼠疫、霍亂、天花、結核,到向病毒發起挑戰,一路走來,人類雖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但努力生存的本能、敢於鬥爭的精神、不屈不撓的特性,使得前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勇於創新,不怕犧牲。書中不僅描述了衛生與健康科學發展的軌跡,更折射出人類在與疾病對抗過程中所展現的偉大斗爭精神。這本書激發了我的科研熱情,也對科研工作者心懷景仰,讓我對日後走上科研之路開始產生了懵懂的希冀。

作為蘭州大學校友,雖然離開母校已近十五個年頭,但我非常關注母校的發展,時常瀏覽學校主頁。主頁新設立了“治學大家談”專欄,是鑑於師生因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而無法按時開學,無法面對面交流,學校為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而設立的網授專欄,以“網授”的方式進行“心授”,通過網絡實現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拉近師生心與心的距離,幫助學生們在假期裡提高自身,真正做到善施教化。得見於此,我也想將自己過往的求學經歷和現在培育學生過程中的些許感受,在此非常時期,分享給大家,與各位學弟學妹們談談心,希望有助於排遣一些困守在家的寂寥吧。

一、敬畏自然,尊重科學

此次疫情雖然中間宿主還沒有確認,但是已有證據將源頭指向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在人體內產生了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仍沒有對症的特效藥,該病毒的疫苗已投入研發,希望研究人員早日為我們帶來好消息。

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步登頂生物鏈,然而實際上人類只是浩瀚宇宙和廣闊自然中非常渺小的一份子。大自然中仍有無數不為人知的奧秘和尚未掌握的自然規律,需要人類不斷地進行探索。

對自然心存敬畏,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認識到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應該作為我們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才是我們的財富。

在科研工作中,敬畏是一種謙遜地自我學習與提升的態度,它時刻提醒我們,科研工作是對自然的探索,是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創新,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認知自然。對自然心存敬畏有助於我們端正實事求是的態度,腳踏實地開展科研工作,進而在對研究對象長年累月的反覆探究中逐步產生科技成果;反之,對科研缺乏敬畏之心,就難以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難以樹立嚴肅謹慎的科研態度和攻堅克難的科研信心,甚至產生不願持之以恆的畏難情緒,進而背離科研的初心

我們是自然科學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學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在學習和科研工作中,務求以詳實的數據說話,嚴謹客觀地分析、推理、論證,擺事實講道理,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追尋真理。心中無“敬”便沒有端正的態度,很難把研究工作做細、做實、做好;而心中無“畏”便容易喪失行為上的約束,從事科研工作時就容易產生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等錯誤心理。在科學研究中,懂得敬畏自然規律,則能夠更好地通過學習提升認知;越是學識淵博、造詣深厚的人,對知識和真理就越敬畏,面對自然和科學就越是謙卑,因為他看得到人在自然和知識面前是多麼地渺小,真理至上,學海無涯。

我還非常清晰地記得在北大讀博士期間,導師嚴純華老師、張亞文老師、孫聆東老師們指導我修改論文的場景。各位老師對文章的寫作邏輯、數據處理、標點符號、表格圖片、文獻索引等每一項內容都會進行不厭其煩的斟酌修改,無處不體現了對自然科學的深深敬畏,對科學工作的高度負責,這一切對我後來從事科研的基本素養和工作態度都產生了深遠而正向的影響。老師們對我每一次因粗心而犯錯的批評,每一次因數據邏輯不夠嚴謹的糾正,都在幫助我樹立科學信仰,引領我不斷前行。他們對工作的細緻認真,對科研的敬畏謹慎,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恰恰是我們做自然科學研究的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現在我也在竭力把這些傳承給我的學生們,希望他們能在真理之路、科研之路上,不畏艱險,一往無前。

二、心懷感恩,孜孜以求

我生於甘肅農村,年少時也曾有過一段艱苦求學的歲月,那份一心一意想通過學習來改變人生的渴望,讓我分外珍惜每一所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在蘭大四年本科的學習中,雖然那時的學校硬件環境並不十分優越,但老師們上課都非常認真,兢兢業業。

記得教授分析化學課程的陳興國老師,結構化學課程的李炳瑞和祝英老師,金屬學與熱處理課程的徐金城老師,他們每次授課時總是用工整有力的粉筆字一遍又一遍地寫滿黑板,即使到下課鈴聲響起仍然不停不歇;記得教授化工原理課程的嚴世強老師,在那個用PPT 教學還不是很流行的年代,作為學習委員的我,每次收好同學們的作業去交給嚴老師時,總能看到她伏於一臺噪音很大的臺式機跟前,全神貫注地製作著PPT,精心準備著每次的課堂教學課件。像這樣勤勉的老師,在蘭大不勝枚舉,他們的敬業精神至今仍是驅動我向前奮進的助力。他們的身上所承載的是你我引以為傲的“蘭大精神”——自強不息、獨樹一幟。培養過我的各位恩師,雖然在此未及一一言謝,然而每次想起他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對我們的愛護和幫助,想起他們充滿期望和激勵的言語,想起在教書育人時的無私奉獻和付出,凡此種種皆令人感動。

導師嚴純華老師最常教導我們的一句話是“先做人,再做事”,成為大學老師以後,我也常將這句話“嘮叨”給自己的學生。無論身處逆境還是身在坦途,我們都要感恩正經歷著的每一天。有機會進入高校,安安靜靜地端坐在教室裡聽課,對於很多因貧困而輟學或身殘志堅的人而言是多麼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你正在讀本科,請感恩老師們精心準備的每一堂課,認真去學習,切莫浪費了人生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正在讀研究生,請感恩導師們給你創造的科學研究機會,不要把目標簡單定格在拿到一紙碩博文憑,而要努力錘鍊科研技能,提升科研素養。只有這樣,在你今後所可能從事的工作或研究領域中,方可獨當一面,成為敢擔當、有作為的棟樑之才。

回憶起父親送我到蘭大入學時的情景,他手提肩扛塞滿被褥和生活用品的大小包袱,沉重的行李壓彎了他的肩頭,但堅忍的嘴角卻一直因喜悅微微上揚。他離開時那些殷切的叮嚀和漸行漸遠的背影,總在無數個深夜溫暖著我的內心,而那儼然已是近二十年前的片段了。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可能都有沉默負重的鋪路石,也有永遠陪伴指引的明燈。對於他們,作為學子,除了心懷感恩,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我們還能做什麼呢?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不負韶華”,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應當落在實處。

三、投身科研,造福於民

當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很多人無所適從,但同時也更讓我們認識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而戰勝病毒的艱難也更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感謝國家,感恩戰鬥在一線的醫生和軍人,是他們在為你我守護生命的安全和生活的安寧。此時此刻,我們這些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唯有更加刻苦地學知識、練本領,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探索自然,尊重科學,追求真理,才能為國家的偉大復興,人民的切身利益,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習近平書記在講話中曾提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作為高校的年輕學子,更應該珍惜國家給予的美好生活,也不辜負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明初心、有擔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感恩之心去報效祖國,在危難關頭多一分擔當,多一些責任,少一分顧慮,少一些依賴。

些許感悟,願能拋磚引玉。

杜亞平,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2004在蘭州大學讀本科,2004-2009年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現任天津市稀土材料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稀土與無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 治学大家谈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 治学大家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