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 治学大家谈

怀敬畏与感恩之心

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近来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趋紧,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圄于家中,鲜少外出。虽家门不出,然本职工作却一日未敢或忘,修改论文,查阅文章,远程指导学生,力之所及的科研工作还需要继续。随手翻看家中珍藏多年的一本书籍——万景华先生编著的《征服病菌的道路》,1979 年3 月第二版。此书比我的年岁还大,因时常翻看,已略有破损,书页泛黄。这是一部陪伴我成长的书籍,书中旁征博引,从显微镜的发明到青霉素的发现,从战胜鼠疫、霍乱、天花、结核,到向病毒发起挑战,一路走来,人类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努力生存的本能、敢于斗争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特性,使得前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勇于创新,不怕牺牲。书中不仅描述了卫生与健康科学发展的轨迹,更折射出人类在与疾病对抗过程中所展现的伟大斗争精神。这本书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也对科研工作者心怀景仰,让我对日后走上科研之路开始产生了懵懂的希冀。

作为兰州大学校友,虽然离开母校已近十五个年头,但我非常关注母校的发展,时常浏览学校主页。主页新设立了“治学大家谈”专栏,是鉴于师生因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而无法按时开学,无法面对面交流,学校为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而设立的网授专栏,以“网授”的方式进行“心授”,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帮助学生们在假期里提高自身,真正做到善施教化。得见于此,我也想将自己过往的求学经历和现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些许感受,在此非常时期,分享给大家,与各位学弟学妹们谈谈心,希望有助于排遣一些困守在家的寂寥吧。

一、敬畏自然,尊重科学

此次疫情虽然中间宿主还没有确认,但是已有证据将源头指向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在人体内产生了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仍没有对症的特效药,该病毒的疫苗已投入研发,希望研究人员早日为我们带来好消息。

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步登顶生物链,然而实际上人类只是浩瀚宇宙和广阔自然中非常渺小的一份子。大自然中仍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奥秘和尚未掌握的自然规律,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探索。

对自然心存敬畏,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应该作为我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我们的财富。

在科研工作中,敬畏是一种谦逊地自我学习与提升的态度,它时刻提醒我们,科研工作是对自然的探索,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认知自然。对自然心存敬畏有助于我们端正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开展科研工作,进而在对研究对象长年累月的反复探究中逐步产生科技成果;反之,对科研缺乏敬畏之心,就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难以树立严肃谨慎的科研态度和攻坚克难的科研信心,甚至产生不愿持之以恒的畏难情绪,进而背离科研的初心

我们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务求以详实的数据说话,严谨客观地分析、推理、论证,摆事实讲道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追寻真理。心中无“敬”便没有端正的态度,很难把研究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而心中无“畏”便容易丧失行为上的约束,从事科研工作时就容易产生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错误心理。在科学研究中,懂得敬畏自然规律,则能够更好地通过学习提升认知;越是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人,对知识和真理就越敬畏,面对自然和科学就越是谦卑,因为他看得到人在自然和知识面前是多么地渺小,真理至上,学海无涯。

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在北大读博士期间,导师严纯华老师、张亚文老师、孙聆东老师们指导我修改论文的场景。各位老师对文章的写作逻辑、数据处理、标点符号、表格图片、文献索引等每一项内容都会进行不厌其烦的斟酌修改,无处不体现了对自然科学的深深敬畏,对科学工作的高度负责,这一切对我后来从事科研的基本素养和工作态度都产生了深远而正向的影响。老师们对我每一次因粗心而犯错的批评,每一次因数据逻辑不够严谨的纠正,都在帮助我树立科学信仰,引领我不断前行。他们对工作的细致认真,对科研的敬畏谨慎,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恰恰是我们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现在我也在竭力把这些传承给我的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在真理之路、科研之路上,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二、心怀感恩,孜孜以求

我生于甘肃农村,年少时也曾有过一段艰苦求学的岁月,那份一心一意想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的渴望,让我分外珍惜每一所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在兰大四年本科的学习中,虽然那时的学校硬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但老师们上课都非常认真,兢兢业业。

记得教授分析化学课程的陈兴国老师,结构化学课程的李炳瑞和祝英老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的徐金城老师,他们每次授课时总是用工整有力的粉笔字一遍又一遍地写满黑板,即使到下课铃声响起仍然不停不歇;记得教授化工原理课程的严世强老师,在那个用PPT 教学还不是很流行的年代,作为学习委员的我,每次收好同学们的作业去交给严老师时,总能看到她伏于一台噪音很大的台式机跟前,全神贯注地制作着PPT,精心准备着每次的课堂教学课件。像这样勤勉的老师,在兰大不胜枚举,他们的敬业精神至今仍是驱动我向前奋进的助力。他们的身上所承载的是你我引以为傲的“兰大精神”——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培养过我的各位恩师,虽然在此未及一一言谢,然而每次想起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我们的爱护和帮助,想起他们充满期望和激励的言语,想起在教书育人时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凡此种种皆令人感动。

导师严纯华老师最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再做事”,成为大学老师以后,我也常将这句话“唠叨”给自己的学生。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在坦途,我们都要感恩正经历着的每一天。有机会进入高校,安安静静地端坐在教室里听课,对于很多因贫困而辍学或身残志坚的人而言是多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你正在读本科,请感恩老师们精心准备的每一堂课,认真去学习,切莫浪费了人生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正在读研究生,请感恩导师们给你创造的科学研究机会,不要把目标简单定格在拿到一纸硕博文凭,而要努力锤炼科研技能,提升科研素养。只有这样,在你今后所可能从事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中,方可独当一面,成为敢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回忆起父亲送我到兰大入学时的情景,他手提肩扛塞满被褥和生活用品的大小包袱,沉重的行李压弯了他的肩头,但坚忍的嘴角却一直因喜悦微微上扬。他离开时那些殷切的叮咛和渐行渐远的背影,总在无数个深夜温暖着我的内心,而那俨然已是近二十年前的片段了。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都有沉默负重的铺路石,也有永远陪伴指引的明灯。对于他们,作为学子,除了心怀感恩,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负韶华”,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应当落在实处。

三、投身科研,造福于民

当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很多人无所适从,但同时也更让我们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而战胜病毒的艰难也更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感谢国家,感恩战斗在一线的医生和军人,是他们在为你我守护生命的安全和生活的安宁。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唯有更加刻苦地学知识、练本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探索自然,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才能为国家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切身利益,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习近平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作为高校的年轻学子,更应该珍惜国家给予的美好生活,也不辜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初心、有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感恩之心去报效祖国,在危难关头多一分担当,多一些责任,少一分顾虑,少一些依赖。

些许感悟,愿能抛砖引玉。

杜亚平,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4在兰州大学读本科,2004-2009年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现任天津市稀土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 治学大家谈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杜亚平校友: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 治学大家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