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長安城,為何唐朝之後便被冷落?

沒有什麼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其他的種種原因,比如生態環境惡化,戰爭造成的損壞等等都不是關鍵性的。比如北京的生態環境其實並不好,從水資源方面來看,北京並不適合作為首都。但是這不影響它成為了中國從元代開始以後700年的政治中心。從歷史上看,長安城曾經多次被毀,但多次重建,所以戰爭損壞並不足以影響定都,只要下了決心,重新修建一個都城,對於一個王朝來講不是什麼難上天的事。

中國在唐宋以前,中原地區是經濟中心。當時定都不外乎兩種選擇,一是長安,另外就是洛陽。關於兩者的優劣其實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張良就對劉邦明確闡述了兩者的優劣。長安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本身不是中原地區,但又臨近中原地區,所以控制中原地區的難度並不大,自身又有山川作為屏障,所以在應對外來軍事侵略的時候,相比洛陽而言,能夠有更持久的抵抗力。關中平原開發較早,可以供養京城的人口。洛陽的好處是處於中原的核心,但問題在於,中原地區以平原為主,無險可守,一旦國力衰落,很容易被遊牧民族衝擊。在這裡,張良實際上就已經指出了,從政治和軍事層面上來說,長安相比洛陽有優勢。從經濟層面上看洛陽比長安有優勢。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傾向。在唐宋以前,兩者做都城的時間大體上是差不多的,而且一方為都城,另外一方一般為陪都。

唐宋以後,經濟中心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江南地區。這個時候,洛陽作為中原核心的地位一落千丈。西安在這個時候,之所以衰落,只需要和北京進行比較,就可以很明顯的得出結論。

北京和西安一樣都是中原地區邊緣的外圍城市。同樣北京也是有山川屏障的維護。但是北京和西安相比,離江南地區更近。可以更方便的獲得江南地區的經濟支持。實際上無論是北京還是西安,走的都是從外圍控制中原的模式,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由於經濟重心的難移,所以勢必要選擇一個更接近於江南地區的城市來作為都城,西安在和北京的這場較量中落敗,根本原因也就在於此。


用戶4325101516


有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戰亂的摧殘;國家經濟重心遷移。在此,我先給出結論,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變化是由西向東,由南向北。下面我們具體解釋。

第一,長安(大體與今天的西安位置相近)是周、秦、漢、唐幾朝的古都。特別是盛唐時,長安不僅是國家的首都,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在長安的常住人口和遊商總計都是百萬級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管理一個百萬級人口的城市談何容易。而長安的繁榮和興盛,一方面吸引了全國已經全世界的人慕名而來,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對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唐代長安的地下水受到了很嚴重的汙染,時人稱之為“滷水”。後世的宋放棄長安,而建都在今天的開封,就有這方面的考慮。

第二,從李淵建立唐朝到唐明皇天寶年間,大唐發展到最鼎盛的時代。但是,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之後爆發的安史之亂不僅給予了唐朝毀滅性的的打擊,傷了元氣,而且戰亂讓長安城變得非常殘破。我們的教科書對唐史往往只講到安史之亂就不講了。但其實,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還延續了150年。僅就長安一城來說,後來還經歷過多次戰亂的洗劫,有造反的軍閥,也有少數民族(吐蕃)的入侵。有時,入侵是摧毀性地洩憤;有時,是掠奪性的。比如,唐朝後期軍事實力衰弱,不得不借助少數民族的力量來奪回長安。但少數民族也不白乾,金帛子女歸他們所有,土地歸大唐。財富和人口都被少數民族掠奪走了。沒有人,還怎麼復興大唐的繁榮?

第三,秦、漢、唐的建立,一方面是關隴貴族勢力龐大,另一方面是關中平原盛產糧食,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而後世隨著人口的遷移,南方逐漸得到開發。宋代以後,江淮經濟逐漸成為國家的重心。所以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是先由西到東,之後又由南向北。明清兩代皇帝都是天子守國門,而且北京是龍脈所在。所以,這種政治中心格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綜上,就是為什麼長安後來被冷落的原因。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為什麼長安在唐代以後就不被作為首都了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長安所處關中地區生態急劇惡化,現在的陝西,我們想到的神態是黃土高坡,是窯洞,但在幾千年以前,黃土高坡也是森林茂盛,及其的符合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黃土高坡從繁茂的森林到荒蕪的黃土之地,不是短時間內變化而成的,從漢代關中的生態就開始被破壞,到了唐代,關中地區生態已經不能正常運轉,根本養不活,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都城。

第二個是唐朝滅亡後的混亂,先是朱溫作亂,將昔日鼎盛一時的王都拆成廢墟,後來五代十國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得西北部大開屏障。整個宋朝,長安都被當做軍事前線,自然不可能定都於此。

其實後來明太祖朱元璋令太子朱標來考察長安,想要遷都到這裡,但是太子朱標回來說長安已經淪為一片廢墟,再加之群臣的反對,明太祖朱元璋遷都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


卷狸看歷史


王朝的建都,要和交通方便,經濟發達和政治基礎有關,一般數朝代的古都,都具有這些條件,而且已經為前朝首都,各種設施也齊備,有相應的政治基礎。如果交通便利而且經濟發達,就沒有改變首都。

古代的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為什麼成了眾多統治者心中最為理想的建都之地,這是因為早期的中原王朝版圖,主要就侷限載中原地帶,長安基本上是處於中原的中心,奪取此地便等於奪取整個天下,相對於後期滿洲,得到滿洲,就方便入主中原並得到中原天下一樣。早期中原的發達也在關中,長安即交通方便,又經濟發達,十三朝古都,作為首都的設施建設齊全。

但唐朝的安史之亂後,關中的經濟衰落下來。北方的政治地位提升,江南開始發展,這樣政治經濟中心轉到開封,開封成為南北的交通要道,經濟政治地位都很重要,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為一些短命王朝的首都,北宋也就以開封為首都。

在宋與北方的契丹、女真對峙中,今天北京地位提升,有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物資也方便。所以自金朝開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只有明朝有很短時間在南京外,後期王朝的首都就轉到了今天的北京。


滿族文化網


長安城是十三朝古都,特別是唐太宗時期長安城更是特別輝煌,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為什麼唐朝以後被冷落呢?

首先,從經濟原因上看,唐朝由兩翼構成,一翼在關中地區,一翼是在河北地區。 關中平原是我國四大平原最小的一個,僅只佔排在第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四分之一。華北平原的八分之一,東北平原的八分之一。 秦朝開鄭國渠為關中增加了4萬頃田地,漢朝時開白渠又增加了4500頃,關中地區的肥沃由此而致。當時這是國家財賦重地,關中地區雖肥沃,但是面積不大,容量有限,不足以養活許多人。 而到了盛唐時期,由於人口大量聚集關中,造成環境資源過度開發,致自然災害不斷。兩渠灌溉的田地只剩下一萬頃左右,到了安史之亂後的大曆年間,只剩下6200頃。也就是減少了86%之多。 到唐玄宗時,關中本地的資源和糧食已不足以供養作為都城的大量人口,從外地運糧食成本又太高。所以從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開始就不在長安了,武則天在位的十幾年都是在洛陽度過的,即“就食洛陽”由來。


其次 ,就是唐末長安城被毀嚴重,以後的朝代無力將其重建。唐代未期,滅絕人性的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走之前還不忘放了一把火。 唐代以後,到了後來人看秦嶺地界,其在中華的版圖上就顯得狹窄而偏僻。往東的方向,有大河的奔流、中原的沃野,縱橫捭闔在中華地域的東部有決然的成就與天然的基礎,以後人們不再選長安為國都也是受中華版圖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


其三就是抵禦外敵的需要。古代由於交通通信不便利,一般都將都城建在離外敵較近的地方,因為這樣可以在敵人附近大規模屯兵,又不用擔心大規模軍隊離都城過遠導致管理不當,軍隊的將軍容易擁兵自立反抗朝廷,再加上天子戍邊君臣一心更能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唐朝之前的威脅來自西北部,並且之前的朝代都比較強勢的向外擴張,而唐朝之後主要威脅來自東北部。

綜上所述原因,致使歷史上有“十三古都”之稱的長安城,到了唐朝之後成為廢墟而被冷落。


夏V雪


西安從西漢開始建都,歷經隋唐而終,共計三朝。其中隋唐一半時間以洛陽在首都,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在洛陽。建都關中始終無法解決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正統性。華夏源出中原,夏商周在中原,九鼎在中原,除了戎狄出生的秦朝,西漢隋唐無不以洛陽為首都,或屢屢打算還都洛陽。


方鴻漸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思考。

第一,人類社會是一種階梯式的發展模式,一千多年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人們基本上都圍繞著發源的河流生息繁衍,雖然中國是一個農耕式的國家,儘管中國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初,但其實人類社會的擴散性,早已在漢末就已經顯現了。

其次,長安至唐以後,就基本上失去了作為一個國家行政中心的條件,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促使中國出現更多、更好、更完善的地區,足以取代長安。若不是唐的建立者的根據地在長安的話,相信長安早已在漢末之後就已經失去了作為首都的位置。

最後,相較於長安,後面的北京、南京、鄭州這些地方,在很多方面都比長安要好很多。

北京,扼守華北。以現在意義上,國家首都基本上都是在海洋兩百多公里範圍之內的定律(那些內陸國,另當別論),將首都放在北京,是再好不過的了。

南京,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它基本上都是一些偏安王朝的首都,即使不是偏安一隅的王朝,也是比較短命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枚舉了。

鄭州,雖然地處中原,扼守四方。但它卻不適合作為首都,原因在上面已經說過。


冷眼旁觀論古今


因為經過十三朝古都的開發蜀山與秦嶺棟樑之才砍伐殆盡,公元904年朱溫拆隋唐長安城去修建在安史之亂成為廢墟的洛陽,公元907年大唐在洛陽滅亡,五代天下大亂沒時間重修長安城,趙匡胤,朱元璋在後世都曾有意遷都長安世事難料,趙匡胤死於非命,朱標早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92720001cf7209d0c9ff\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西安本是六朝古都,自詡的十三朝,建都西安國運不到40年十個,不到30年8個,全是短命王朝。西安所謂十三朝,秦14年(搶咸陽),王莽篡漢不入正史新14年,偷洛陽東漢5年西晉3年,無恥的湊了三個五胡亂華屠殺漢人政權前趙9年、前秦34年、後秦31年,西魏22年,北周24年,隋23年,第一廢都!

西周在(豐鎬)被犬戎屠城,盛唐皇帝有近50年在洛陽,皇帝在長安飯都吃不飽,跑到洛陽蹭飯吃,名曰“就食東都”。玄宗開元有11年在洛陽,開啟開元盛世,回到長安專心享樂玩貴妃,有了安史之亂,天子九逃,長安六陷



CRESPO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會建立屬於自己的都城,那便是文化經濟以及權力統治的中心,代表著一個王朝的輝煌與成就。歷史的眾多王朝都以中原為腹地而建立自己的國家。

如今的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長安之城成了眾多統治者心中最為理想的建都之地,這裡代表著中原的中心,奪取此地便等於奪取整個天下,長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三朝古都,眾多朝代在此建都,成為世界的中心。但唐代以後,長安便失去了統治者的青睞,逐漸淪為廢都,這其中原因到底為何?是長安失去了魅力,還是統治者找著更適合建都之地?

大唐盛世的都城長安,為何隨唐沒落成為廢都?

首先,長安之城屬於關中一代,對於統治者而言,絕對是一個取得天下的最佳位置,此地位於中心,爭得天下必定是佔盡先機,但長安必有其弊端,在於長安之城難以守,這個守值得是長安的承受之力,雖然關中確為天府之國,擁有這八百里的沃土,可以算為王朝中心一代,但它只有這麼大的面積,只能供養起能力承受範圍之內,以至於無法繼續發展,這就成了最大的弊端,發展必須要有條件,建設的基礎是土地面積,關中的面積已經被限制,無法繼續外審,這便是導致無法作為最強之國的發展條件之一,自然會被淘汰。

其次便是關中的地勢問題,關中屬於中心地帶,長安之城的山河險要,以古代的交通和科技水平,無法達到最大限度的物資輸入,隨著都城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上升,對於物資的需求便會不斷增加,交通的不便利自然導致統治者及人民無法繼續信任這塊土地,物資進入關中必須要繞過三門峽,使得花費大量人力及物力。

西周朝代屬於長安原住民後來遷去洛邑,中國歷史上類似於這樣的朝代數不勝數,眾多朝代本身對長安之城較為青睞,但介於長安之城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湧現,使得統治者不得逐漸將長安之城劃出都城目錄之外。長安之城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侷限性,將都城定於此,必定會導致王朝不斷地陷入窘迫的困境中,考慮發展,便將它逐漸冷落。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並不是說長安失去了所有的優勢,而是歷史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中國歷史的不斷髮展,人民觀念的不斷更新,中國經濟與中心不斷南移。除了本身的侷限性,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西晉八王的五華亂戰,使得中原之地進入混戰的狀態,戰亂導致百姓大面積南遷。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中心遷移就必導致中心逐漸遷移,長安便失去了其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