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长安城,为何唐朝之后便被冷落?

没有什麽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其他的种种原因,比如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造成的损坏等等都不是关键性的。比如北京的生态环境其实并不好,从水资源方面来看,北京并不适合作为首都。但是这不影响它成为了中国从元代开始以后700年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看,长安城曾经多次被毁,但多次重建,所以战争损坏并不足以影响定都,只要下了决心,重新修建一个都城,对于一个王朝来讲不是什么难上天的事。

中国在唐宋以前,中原地区是经济中心。当时定都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长安,另外就是洛阳。关于两者的优劣其实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张良就对刘邦明确阐述了两者的优劣。长安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本身不是中原地区,但又临近中原地区,所以控制中原地区的难度并不大,自身又有山川作为屏障,所以在应对外来军事侵略的时候,相比洛阳而言,能够有更持久的抵抗力。关中平原开发较早,可以供养京城的人口。洛阳的好处是处于中原的核心,但问题在于,中原地区以平原为主,无险可守,一旦国力衰落,很容易被游牧民族冲击。在这里,张良实际上就已经指出了,从政治和军事层面上来说,长安相比洛阳有优势。从经济层面上看洛阳比长安有优势。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倾向。在唐宋以前,两者做都城的时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而且一方为都城,另外一方一般为陪都。

唐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江南地区。这个时候,洛阳作为中原核心的地位一落千丈。西安在这个时候,之所以衰落,只需要和北京进行比较,就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论。

北京和西安一样都是中原地区边缘的外围城市。同样北京也是有山川屏障的维护。但是北京和西安相比,离江南地区更近。可以更方便的获得江南地区的经济支持。实际上无论是北京还是西安,走的都是从外围控制中原的模式,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经济重心的难移,所以势必要选择一个更接近于江南地区的城市来作为都城,西安在和北京的这场较量中落败,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


用户4325101516


有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战乱的摧残;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在此,我先给出结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下面我们具体解释。

第一,长安(大体与今天的西安位置相近)是周、秦、汉、唐几朝的古都。特别是盛唐时,长安不仅是国家的首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长安的常住人口和游商总计都是百万级的。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管理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城市谈何容易。而长安的繁荣和兴盛,一方面吸引了全国已经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唐代长安的地下水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时人称之为“卤水”。后世的宋放弃长安,而建都在今天的开封,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从李渊建立唐朝到唐明皇天宝年间,大唐发展到最鼎盛的时代。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给予了唐朝毁灭性的的打击,伤了元气,而且战乱让长安城变得非常残破。我们的教科书对唐史往往只讲到安史之乱就不讲了。但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还延续了150年。仅就长安一城来说,后来还经历过多次战乱的洗劫,有造反的军阀,也有少数民族(吐蕃)的入侵。有时,入侵是摧毁性地泄愤;有时,是掠夺性的。比如,唐朝后期军事实力衰弱,不得不借助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夺回长安。但少数民族也不白干,金帛子女归他们所有,土地归大唐。财富和人口都被少数民族掠夺走了。没有人,还怎么复兴大唐的繁荣?

第三,秦、汉、唐的建立,一方面是关陇贵族势力庞大,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盛产粮食,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而后世随着人口的迁移,南方逐渐得到开发。宋代以后,江淮经济逐渐成为国家的重心。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是先由西到东,之后又由南向北。明清两代皇帝都是天子守国门,而且北京是龙脉所在。所以,这种政治中心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综上,就是为什么长安后来被冷落的原因。


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为什么长安在唐代以后就不被作为首都了呢,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长安所处关中地区生态急剧恶化,现在的陕西,我们想到的神态是黄土高坡,是窑洞,但在几千年以前,黄土高坡也是森林茂盛,及其的符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土高坡从繁茂的森林到荒芜的黄土之地,不是短时间内变化而成的,从汉代关中的生态就开始被破坏,到了唐代,关中地区生态已经不能正常运转,根本养不活,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都城。

第二个是唐朝灭亡后的混乱,先是朱温作乱,将昔日鼎盛一时的王都拆成废墟,后来五代十国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西北部大开屏障。整个宋朝,长安都被当做军事前线,自然不可能定都于此。

其实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令太子朱标来考察长安,想要迁都到这里,但是太子朱标回来说长安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再加之群臣的反对,明太祖朱元璋迁都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


卷狸看历史


王朝的建都,要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和政治基础有关,一般数朝代的古都,都具有这些条件,而且已经为前朝首都,各种设施也齐备,有相应的政治基础。如果交通便利而且经济发达,就没有改变首都。

古代的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为什么成了众多统治者心中最为理想的建都之地,这是因为早期的中原王朝版图,主要就局限载中原地带,长安基本上是处于中原的中心,夺取此地便等于夺取整个天下,相对于后期满洲,得到满洲,就方便入主中原并得到中原天下一样。早期中原的发达也在关中,长安即交通方便,又经济发达,十三朝古都,作为首都的设施建设齐全。

但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关中的经济衰落下来。北方的政治地位提升,江南开始发展,这样政治经济中心转到开封,开封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经济政治地位都很重要,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为一些短命王朝的首都,北宋也就以开封为首都。

在宋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对峙中,今天北京地位提升,有京杭大运河,南方的物资也方便。所以自金朝开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只有明朝有很短时间在南京外,后期王朝的首都就转到了今天的北京。


满族文化网


长安城是十三朝古都,特别是唐太宗时期长安城更是特别辉煌,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唐朝以后被冷落呢?

首先,从经济原因上看,唐朝由两翼构成,一翼在关中地区,一翼是在河北地区。 关中平原是我国四大平原最小的一个,仅只占排在第三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四分之一。华北平原的八分之一,东北平原的八分之一。 秦朝开郑国渠为关中增加了4万顷田地,汉朝时开白渠又增加了4500顷,关中地区的肥沃由此而致。当时这是国家财赋重地,关中地区虽肥沃,但是面积不大,容量有限,不足以养活许多人。 而到了盛唐时期,由于人口大量聚集关中,造成环境资源过度开发,致自然灾害不断。两渠灌溉的田地只剩下一万顷左右,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历年间,只剩下6200顷。也就是减少了86%之多。 到唐玄宗时,关中本地的资源和粮食已不足以供养作为都城的大量人口,从外地运粮食成本又太高。所以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开始就不在长安了,武则天在位的十几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即“就食洛阳”由来。


其次 ,就是唐末长安城被毁严重,以后的朝代无力将其重建。唐代未期,灭绝人性的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走之前还不忘放了一把火。 唐代以后,到了后来人看秦岭地界,其在中华的版图上就显得狭窄而偏僻。往东的方向,有大河的奔流、中原的沃野,纵横捭阖在中华地域的东部有决然的成就与天然的基础,以后人们不再选长安为国都也是受中华版图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


其三就是抵御外敌的需要。古代由于交通通信不便利,一般都将都城建在离外敌较近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在敌人附近大规模屯兵,又不用担心大规模军队离都城过远导致管理不当,军队的将军容易拥兵自立反抗朝廷,再加上天子戍边君臣一心更能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唐朝之前的威胁来自西北部,并且之前的朝代都比较强势的向外扩张,而唐朝之后主要威胁来自东北部。

综上所述原因,致使历史上有“十三古都”之称的长安城,到了唐朝之后成为废墟而被冷落。


夏V雪


西安从西汉开始建都,历经隋唐而终,共计三朝。其中隋唐一半时间以洛阳在首都,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在洛阳。建都关中始终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正统性。华夏源出中原,夏商周在中原,九鼎在中原,除了戎狄出生的秦朝,西汉隋唐无不以洛阳为首都,或屡屡打算还都洛阳。


方鸿渐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人类社会是一种阶梯式的发展模式,一千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人们基本上都围绕着发源的河流生息繁衍,虽然中国是一个农耕式的国家,尽管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初,但其实人类社会的扩散性,早已在汉末就已经显现了。

其次,长安至唐以后,就基本上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条件,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促使中国出现更多、更好、更完善的地区,足以取代长安。若不是唐的建立者的根据地在长安的话,相信长安早已在汉末之后就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位置。

最后,相较于长安,后面的北京、南京、郑州这些地方,在很多方面都比长安要好很多。

北京,扼守华北。以现在意义上,国家首都基本上都是在海洋两百多公里范围之内的定律(那些内陆国,另当别论),将首都放在北京,是再好不过的了。

南京,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基本上都是一些偏安王朝的首都,即使不是偏安一隅的王朝,也是比较短命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郑州,虽然地处中原,扼守四方。但它却不适合作为首都,原因在上面已经说过。


冷眼旁观论古今


因为经过十三朝古都的开发蜀山与秦岭栋梁之才砍伐殆尽,公元904年朱温拆隋唐长安城去修建在安史之乱成为废墟的洛阳,公元907年大唐在洛阳灭亡,五代天下大乱没时间重修长安城,赵匡胤,朱元璋在后世都曾有意迁都长安世事难料,赵匡胤死于非命,朱标早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92720001cf7209d0c9ff\

单挑河南历史文盲


西安本是六朝古都,自诩的十三朝,建都西安国运不到40年十个,不到30年8个,全是短命王朝。西安所谓十三朝,秦14年(抢咸阳),王莽篡汉不入正史新14年,偷洛阳东汉5年西晋3年,无耻的凑了三个五胡乱华屠杀汉人政权前赵9年、前秦34年、后秦31年,西魏22年,北周24年,隋23年,第一废都!

西周在(丰镐)被犬戎屠城,盛唐皇帝有近50年在洛阳,皇帝在长安饭都吃不饱,跑到洛阳蹭饭吃,名曰“就食东都”。玄宗开元有11年在洛阳,开启开元盛世,回到长安专心享乐玩贵妃,有了安史之乱,天子九逃,长安六陷



CRESPO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会建立属于自己的都城,那便是文化经济以及权力统治的中心,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辉煌与成就。历史的众多王朝都以中原为腹地而建立自己的国家。

如今的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长安之城成了众多统治者心中最为理想的建都之地,这里代表着中原的中心,夺取此地便等于夺取整个天下,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三朝古都,众多朝代在此建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唐代以后,长安便失去了统治者的青睐,逐渐沦为废都,这其中原因到底为何?是长安失去了魅力,还是统治者找着更适合建都之地?

大唐盛世的都城长安,为何随唐没落成为废都?

首先,长安之城属于关中一代,对于统治者而言,绝对是一个取得天下的最佳位置,此地位于中心,争得天下必定是占尽先机,但长安必有其弊端,在于长安之城难以守,这个守值得是长安的承受之力,虽然关中确为天府之国,拥有这八百里的沃土,可以算为王朝中心一代,但它只有这么大的面积,只能供养起能力承受范围之内,以至于无法继续发展,这就成了最大的弊端,发展必须要有条件,建设的基础是土地面积,关中的面积已经被限制,无法继续外审,这便是导致无法作为最强之国的发展条件之一,自然会被淘汰。

其次便是关中的地势问题,关中属于中心地带,长安之城的山河险要,以古代的交通和科技水平,无法达到最大限度的物资输入,随着都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物资的需求便会不断增加,交通的不便利自然导致统治者及人民无法继续信任这块土地,物资进入关中必须要绕过三门峡,使得花费大量人力及物力。

西周朝代属于长安原住民后来迁去洛邑,中国历史上类似于这样的朝代数不胜数,众多朝代本身对长安之城较为青睐,但介于长安之城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使得统治者不得逐渐将长安之城划出都城目录之外。长安之城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将都城定于此,必定会导致王朝不断地陷入窘迫的困境中,考虑发展,便将它逐渐冷落。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并不是说长安失去了所有的优势,而是历史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人民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经济与中心不断南移。除了本身的局限性,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西晋八王的五华乱战,使得中原之地进入混战的状态,战乱导致百姓大面积南迁。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中心迁移就必导致中心逐渐迁移,长安便失去了其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