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Nazi128845548


二战后,苏联强势崛起,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靠着自己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影响力,在全世界掀起国际共运的热潮。虽然二战给苏联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在70年代末,苏联的工农业产值已接近美国的八成。而在70年代冷战第二阶段中,苏联采用攻势,而美国采用守势,这也能体现出二者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也是从70年代开始,苏联在短短十几年就极速衰落,在1991年解体。

苏联为什么会衰落呢?云石君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下三点。

第一,苏弱美强的整体格局。

虽然,二战后苏联和美国并称超级大国,但二者之间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苏联国力最鼎盛时,工农业总产值接近美国八成,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美国远超苏联。同时在实力范围的实力方面,西方世界的实力远超社会主义。

由此来看,美国的实力远超苏联。如果,苏联只是一时弱于美国,那还不足以注定失败。但几十年来苏联一直处于下风,那么最终被人打倒也就不奇怪。

不过,仅这个因素还不能解释苏联的衰落。毕竟,美苏之间的差距,比起一战后苏联被西方列强围堵要好得多。而且二战后,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虽有美国的强势打压,但一度开创出苏攻美守的战略格局。这也代表了苏联有翻盘的可能。

只是,苏联并没将这种态势持续多久,就如抛物线一样急转直下,坠入深渊。这也表示,苏联的衰落除了冷战的消耗美国打压外,还存在其他原因。

第二,苏联的后劲不足。

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在冷战的对抗中获取胜利,拼命蓄积国力,增加国家的实力,但双方走的道路却不同。

苏联有着两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未开发或开发程度低的土地。随着科技的发展,苏联加大对北亚、中亚等地的工业化开发力度,以此增加资源和财富,充实国力。

美国与苏联不同。美国的国土只有苏联的四成,但美国工业化起步早,开发程度比苏联高,不过美国国土剩余的开发潜力远低于苏联。因此,美国利用自身较高的工业化质量和文明程度获取金融霸权和科技主导权,以此进行经济扩张,同时美国利用海上军事霸权的优势,进行利益的暴力延伸。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推动全球化,将全球大部分有较高开发潜能的板块整合到自己主导的经济链中。

美国高居全球化链条金字塔的顶端,所有在全球化链条中的地区所创造的资源和财富,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方式流入美国的手中。

美国的这种方式远比苏联搞国土开发要高级,毕竟,苏联所得均是自己生产的。

换一个角度看,苏联的土地不管多么庞大,只是一个国家,况且其国土的阶段性开发潜力有限。反观美国,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参与地区遍布全球,总体量远超苏联,那么美国获得的资源和财富也必然在苏联之上。

苏联当然眼红美国,但苏联是一个大陆文明国家,地缘条件决定了他在海上无法与美国竞争。而陆上影响力的拓展,又受到地缘和政治的限制,因此苏联只能通过开发自身来发展国力。这就决定了,苏联的经济影响力在横向拓展方面远不如美国。

这就能够理解美苏之间攻防态势的转变。冷战初期,美国凭借前期积累对苏联有着绝对的压制;六七十年代时期,苏联通过国土的开发,实力增长,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再加上石油危机等因素使苏联获得一定主动权,苏联的战略态势转为攻势,美国变为守势;七八十年代时期,国际共运没落,美国不仅巩固了传统势力范围,还取得了第三世界拥的绝对优势,再加上经济全球化持续扩展,美国国力大幅增加,美苏之间的差距再一次拉大。

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以及成果的普及。

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后的几十年,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普及,人类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巨大改变。

而苏联并不适应这样的改变。

为什么说苏联不适应这样的改变呢?这与俄罗斯的文明有关。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属于欧洲的偏远蛮荒之地,而其在亚洲领土的地缘环境也非常恶劣,因此俄罗斯的文明发展长期落后世界主流文明。

文明发展程度低,意味着在进行文明转换时,短时期内很难跟上领跑者的步伐,那么俄罗斯文明与先进文明间的差距会被拉大。因此,19世纪中期,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爆发期,俄罗斯尽显颓势。

当然,俄罗斯地盘大,加上大部分地区开发程度低的优势能在科技革命中得到发挥——利用科技技术成果,开发国土。凭借体量上的优势,用数量筹质量,抵消西方在文明程度上的优势,甚至实现反超。

不过,这个优势放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实效了。苏联没有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追赶上美国。

其原因有两点。

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基于后工业时代环境下的知识革命,它创造资源和财富的资本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这就让俄罗斯的体量优势被削弱,美国的文明程度和知识积累的优势被增强。当西方通过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创造出高新技术和新的经济模式,并创造出大量资源时,苏联却只能通过传统的工农业来增加国力。这样看来,二者之间的实质差距异常巨大。

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让整个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变化。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延续着这种连续性驱动开辟全新经济模式下的一环套一环的递进式跳跃演进。

而这种不间断的递进式跳跃,让俄罗斯长期处于追赶状态。而这样的局面,使俄罗斯不能利用技术革命的间隙填补自身劣势,还因各个环节的落后,而使得与美国的文明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油尽灯枯而陨落。

苏联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突破列强围堵,强势崛起;而在与美国争霸中的陨落,除了国力的不足外,也是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模式的演变。

不过,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国际地缘环境外,还有苏联的经济结构较为落伍这一因素。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体制逐渐僵化,让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较难进行经济的转型,最终悲壮陨落。

那么,苏联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在苏联崛起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经济政策,到后期却逐渐僵化?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将在下一节继续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23章——俄罗斯苏联之第八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快30年了。人们普遍认为,苏联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在消费者中大多不受欢迎。这是对苏联商品的刻板印象,尽管当时国际关系紧张,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继续保持和发展。苏联出口产品的质量往往比国内产品高得多,因此外国人对 Made in CCCP 产品表示赞赏。总之,苏联生产的商品在欧洲和西方国家中都很抢手。

苏联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无人不知晓。在第三世界的独立斗争中,大量AK-47步枪来自苏联,这支步枪甚至出现在莫桑比克的国徽上。北约的军事专家指出,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在作战上比其他步枪有很大的优势。

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给苏联的国库带来了巨大的收入,约占苏联贸易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上,苏联石油的品牌是URALS。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实惠,直到1986年石油价格被西方国家操纵,人为崩溃,苏联才真正崩溃。

VAZ-2121 拉达 NIVA,是1977年前苏联时期生产的一款越野车,当时畅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出口量巨大。苏联生产的所有汽车中,有80%用于出口,而国内的汽车却严重短缺。苏联人民认为,NIVA与世界知名的路虎揽胜品牌和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等量齐观。在性能上,它在同类汽车中首屈一指。拉达汽车在苏联海外也很受欢迎,比如莫斯科人-408汽车,一半产量以上的莫斯科人-408汽车都是出口的。苏联的卡马斯载重汽车也举世闻名,它最初是为国防工业设计的,非常成功,每年出售数十万辆汽车。卡玛斯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适合比赛和军用的卡车,性能强悍,经常在达喀尔获奖。卡玛斯货车什么都好,但只有一个缺点:它不适合商业拉货。

1950年代,苏联生产的钟表物美价廉。苏联钟表出口量很大,约占总产量的40-50%。

当然,还有苏联的伏特加、鱼子酱畅销海外,不胜枚举。苏联以前有一些非常棒的日用工业品,笔者在苏联的时候,曾买过一台旧的29寸苏联产大彩电,整个电视机是一个1米6高的大柜子,有办公桌那么大,四个人才抬上楼,开机以后特别热,那发热,冬天可以当暖气烤火用,然后就一年坏了两次。

苏联电子管的电视机,不仅耐操,而且发热量大,冬天可当小暖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还能经常引发电线线路的火灾,据统计,苏联在80年代的城市火灾,因为电视机着火引发的比例甚至比电炉子还要高。有很多中国人因为爱俄国,所以畅想怀念苏俄产品的厚道可靠耐用,其实他们都不知道,80年代苏联彩色电视机返修比例竟然是20%。

在苏联时期,对民用工业产品有一种变态的价格限制和国家补贴。苏联人甚至把商品价格铭刻在不锈钢汤勺和玻璃杯上面。苏联还对大多数日用消费品和民用工业品进行价格补贴,甚至对进口的消费品或奢侈品进行补贴,譬如进口的香烟,酒和化妆品。

所以苏联大多数市场上的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出口的。素以在苏联海关的出口目录上,详细规定着各类消费品的出境携带种类和数量限制,变态程度无法想象,这种限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尽管苏联形成了自己的完整而强大的工业基础,但随着苏联解体,哪怕俄罗斯也没有继承,而是逐年败光。在2014年,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规定,国防采购必须立足俄罗斯产品和技术服务,但自己不能满足要求的制造设备和技术例外,可以进口。例外的清单很长:铸造;激光、超声、电子束、电化学、离子束等先进加工;喷水切割;机械加工中心;车钻刨铣磨锯;锻压;增量制造 ;木工、塑工机械;测量仪器等等。

在苏联时期,可以生产很多高质量工业品,譬如铁轨铁路车厢汽车,现在反而需要从中国进口。这是对俄出口的中国一汽解放重型卡车J6,开车后面拖载着俄制的BTR-80A型轮式步兵战车,可以一次拉两辆。前几年,一汽解放J6大量出口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国,数量有上万辆。近些年,中俄汽车贸易实现了大逆转,从90年代中国进口俄罗斯的伏尔加轿车和卡马斯卡车,到现在大量出口长城越野车和解放重卡,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科罗廖夫


苏联在战后没有发展轻工业?这么讲好像不太准确。因为苏联轻工业的真正问题发展得不够快、不够好,但并不等于苏联轻工业发展长期停滞。

实事求是地讲,苏联轻工业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早在1925年开始执行的“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给轻工业制定下了年均增长18.2%的很高发展速度,到1929年“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轻工业增长了95%。

但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启动时的国内外大背景都决定了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军工业,以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并摆脱沙俄时代工业产量仅占全球2.6%、大部分机器设备严重依赖从西方进口的“掐脖子”现象。

而且,如果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也会后继乏力——苏联从内战结束后开始经济重建,到1928年这个阶段真正结束时苏联仍是一个农业占国民总产值54.9%的农业国。轻工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半数以上的锅炉和发动机都已老化甚至坏掉,进一步发展严重受制于落后的重工业(因为当时苏联机器装备难以自给自足)。

可见,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为轻工业发展助力并向农业提供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这个路子肯定是没有错的。

当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也确实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但是苏联高层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相应地在制定“二五”计划时打算优先发展轻工业,准备到1937年让轻工业比1932年增长168.8%,而重工业增幅降至109.4%。

可是由于欧洲风云突变(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新一轮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愈发迫近,苏联只好修订“二五”计划继续将重工业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即便如此,到1937年苏联轻工业仍增长近1倍。

而在“三五”计划中,苏联也给予了轻工业72%的增幅,但被德国入侵打断。进入卫国战争期间,甭管哪个参战国都秉承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绝对优先的原则,这期间苏联重工业一度占到整个工业产值比重的74.9%。但战后一进入恢复阶段,苏联高层就马上着手压缩重工业、提振轻工业,到1950年轻工业占比已回升至31.2%,之后虽然比例下滑但也维持在25%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直到冷战末期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也同样是重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987年数据)——英国为68.5%、美国为65.7%、日本最高达到75.2%,可见苏联轻重工业比例还是比较正常的,真正失调的是3大产业比例和农、轻、重比例。

我们在一开始就强调,苏联轻工业的问题在于产量太低、质量也不高,这个问题在国际能源价格高企、苏联外汇收入大增的阶段尚不明显(因为可以从国外大量进口消费品),但进入1986年之后,苏联不但需要拿出外汇去买石油,而且日用商品短缺问题也变得很严重了——肉类、菜油、香肠、水果、蔬菜、针织品供应都存在缺口。

可话又说回来,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纺织和服装工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工业门类,而是需要重工业、农业协同配合才能高效运转。由于苏联农业被压榨太狠发展缓慢,结果给轻工业严重拖了后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粮食、牲畜、棉花怎么加工食品、制作服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居民货币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增速迅猛,年均涨幅超过15%,而同时期轻工业、农业增长率分别只有7%和0.7%,生产和消费很快就脱了节。可见,苏联轻工业的真正毛病不是没有发展,甚至都不是发展速度太慢,而在于苏联经济在畸形道路上走的太远,整个体系已陷入僵化、失调、低效的泥潭难以自拔。


网言军事


苏联不重视轻工业发展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苏联的体制天然发展不好轻工业。轻工业的用户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多样而变化多端。所以,好的轻工业不仅需要物美价廉,还需要品种多样、创意跌出,并且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形成生产与消费的高频快速互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强项、计划经济的短板。而苏联恰恰是计划经济的始作俑者、坚定践行者。所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天然做不好轻工业。

第二,苏联的体制天然轻视发展轻工业。轻工业主要是民用消费品行业,典型特点是品种多样、单品价格低。对于苏联这种高度计划经济,小到一个螺丝钉的生产,大到一艘航空母舰的制造,都需要提前计划、层层审批,制度成本非常高。所以,计划生产的产品单位价格越高,平均的管理成本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自然更倾向于生产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而不是费时费力但赚钱少的日用品轻工业。

一方面是天然做不好,另一方面天然就不愿意做,导致虽然赫鲁晓夫曾经下大力气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但是他下台后马上人亡政息。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政策不太对路,更重要的是苏联的体制力量决定了轻工业不可能成为发展重点。

此外,国际战略的因素也很重要。苏联要维持国家安全、东欧和亚洲的势力范围,必须保证强有力的军事机器,其基础就是重工业。二战后苏联成为与美国鼎足而立的超级大国,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军事机器。而为了维持这种大国地位,苏联除了依靠军事,几乎别无他法。苏联的重工业与西方差距较小,军事工业水平接近,而轻工业差距巨大。基于前面的两个原因,苏联的轻工业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只好全力以赴地发展重工业了。


布莱克怀特


在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战结束后,苏联必须尽快恢复国家在战争时期被毁坏的工业,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就为苏联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较好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在战争没有结束前,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矛盾对立就不断显现出来,战争结束后,逐渐走向对立,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争霸的序幕,之后西方国际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形成同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美国主持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以及北约等都针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刚刚走出战争的苏联必须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使苏联在同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相抗衡,维护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的安全利益。

二战后的苏联形式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此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像战前那样只有一个苏联,战后的几年时间里,以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立,苏联在当时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而此时这些国家最为担忧的是资本主义势力的反扑,迫切的需要保护新生政权,免受西方势力的威胁,这时强大重工业基础建设以及军事国防力量对这些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苏联自然也有必要有着强大重工业基础和军工产业来帮助和支持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下,美苏两级长期的对峙,使得两国不断的进行军备竞赛,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尤为强烈,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工产业,对苏联在同美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有着很大的益处。

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在国家经济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轻工业以及农业有所发展,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都是以重工业为主,直到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并不高,依然以重工业为主。


苒酩君


认为苏联不发展轻工业实际上是一个刻板印象。实际上苏联是可以制造所有本国必须的产品的,而服务业,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嘴上不承认这种产业,但其实也是有的,比如遍布苏联全境的疗养院(普通职工都可以去休假,并非是特权阶层才有资格去),这就是标准的服务业。但要说苏联的轻工业完全可以满足本国国民的需求,也是不符合史实的。

因为苏联属于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家对计划经济应该都不陌生。其实计划经济是一种用错了地方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属于一种标准的战时经济,军工和重工业生产上计划经济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战争规模,算出所需的动员力量, 从而就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个师,多少件军大衣,多少把步枪,多少门大炮。。。是完全可以预期,可以计划生产的。但在民用经济上,大家的需求五花八门,还存在潮流引领,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可言,这种经济模式即便用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难以计算和预测,自然也就没发计划。所以这时候计划经济就显得不那么灵光了。然而苏联是一刀切的,并没有因为民用市场不好预测,就放弃了计划经济的体制。这就导致了苏联轻工业产品和民品的质量次,不人性,没有竞争力,因为工厂是完全按照生产任务来做事的。所以不是不发展,而是政策倾斜不够,加上计划经济本身体制不适合生产民品,所以苏联的民用产品给人的印象比较差劲。但是实际上产量还是够的,比如1980年代,苏联的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产量达到了1千万台/年,跟同时期的美国比并不落后,只是质量不敢恭维。

苏联的民用产品主要是质量太次,给人印象不好。比如会“爆炸”的电视

再比如苏联的汽车工业。苏联是个载具生产大国,其生产的坦克装甲车那是分分钟推平欧洲的存在,然而在民用汽车领域,却始终与欧美等国有不小差距。好在60年代,苏联从菲亚特引进了全套菲亚特124生产线,生产出了国产的拉达牌汽车,这也将苏联的汽车性能拉到和欧洲统一水平;总体上,苏联本国民用汽车领域的进步比较有限,不得不靠引进技术来满足民用汽车的需求,但好歹产能是比较充足的。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倒退,买得起轿车的并不多。1979年,苏联人的平均月工资为148.74卢布,而一辆家用小汽车的价格是3500~7500卢布不等,相当于一个人2年半以上的工资,这显然有点让人负担不起。

BA3-2101 汽车,菲亚特124的苏联国产版本

谈到了勃列日涅夫,就要说说我们对苏联轻工业发展较弱的印象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称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增加了军费在GDP中的比重,军工企业的产值在总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增加,巅峰时期可以占到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极大的挤压了轻工业的资源。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核武器,洲际导弹,核潜艇的数量都反超了美国,代价就是军费占比大大增加了;到了80年代,阿富汗战争也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所以这个时候苏联的经济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苏实亡于勃列日涅夫,而非戈尔巴乔夫

那么苏联搞这么多武器的目的是啥呢?其实还是冷战逻辑。认为美苏之间必然要爆发战争,苏联要通过军事手段结束冷战,“解放”欧洲。后来自我催眠连自己都信了,加上军工利益群体在这个大政策趋势下成长起来,反过来把苏联牢牢绑在了冷战的战车上越走越远,最终回天乏术。

苏联70、80年代种下的祸根,到了今天还在深刻的影响今天的俄罗斯。今天的俄罗斯在民用产品上默默无闻,但是每年光军火出口就可以大赚数百亿美元,没办法,因为俄罗斯的工业品里只有武器是最具备竞争力的。


纸上的宣仔


因为苏联被局限在“冷战”这个大的国际格局之下,并且还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框架,自然做不好轻工业。

冷战的开端,实际上就是因为美苏两国在二战结束前因为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后遗症,在二战结束前的利益分配上,一家独大的苏联要和以美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上做争夺;在战争结束后,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直接促成了“冷战”的国际格局。

而在战争结束后,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出现了一大批新成员;在亚洲有中国、北越、朝鲜等,在欧洲有东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而资本主义阵营认为这些新生政权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影响,一心希望消灭这些新生政权;这些政权也同样担心资本主义阵营的反扑。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一方面需要支持这些政权以便壮大自己的阵营,一方面又要扩张自身武装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威逼利诱;所以在这种时候,苏联就必须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和完善的军工产业来支撑着这样一个大家庭。
当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因为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实际上就是美苏之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争霸活动。而要是想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一定的控制权,最首要的就是在军事方面对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冷战期间只有美苏两国拥有这个实力)而军事的发展离不开重工业,重工业是否强大又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所以苏联只有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重工业上,才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而只有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才有资本和起点整体高于苏联的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争霸活动。苏联为了在军事方面能够与美国对抗,在扩张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吸纳了一批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小弟”来应付资本主义阵营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势力;先后成立了对抗北约的华约和独立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支持同阵营国家发展军队并对其做出军事保障,而这些重工业并不强大的国家则为苏联提供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这也就让苏联在轻工业方面非常不上心;而在80年代东欧剧变发生后,这些国家纷纷离开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因此也就失去了轻工和农业保障,因而也就出现了“排大队”的情况。

轻工业与重工不同,轻工业的发展不是为国家和军队服务,是为消费者和老百姓以及其他行业(比如服务业,商业等)服务,而这些消费者往往需求多样,所以轻工不能只做到物美价廉,还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形成生产与消费的高频互动,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强项所在,计划经济的短板所在。而苏联又是计划经济的创始人和坚定的执行者,所以苏联的经济体制注定苏联做不好轻工。虽然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曾多次希望在轻工和农业放面做出改革,但是由于赫鲁晓夫在执政时期经常得罪人,因此在党内树立了无数的政治对手;所以这也导致他的改革多数未能成功,但已经完成的改革让苏联在农业和轻工领域得到了有限的发展。但是随着勃列日涅夫的上台,苏联的轻工业再次停泄不前;而后来居上的戈尔巴乔夫想要开始做出改革的时候,苏联却已经崩塌了。


二战吐槽君


苏联!一个无比强大的超级大国,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美国也要退避三舍。苏联的地域广扩,军事强大,重工业发展科技优异,经济全面。但苏联的轻工业却是个短板,为什么如此强悍的苏联在轻工业上发展不好呢?还是根本没有发展呢?

苏联的工业主要是在为国家服务,主要的发展在于军事方面。在二战前后,苏联的军事工业发展已经到了相当优秀的水平。虽然还不是德国英国的水平,但是完全可以与当时的美国相比,属于是世界二流水平。所以苏联的军工企业发展的非常强大,完全能够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

然而苏联的轻工业发展却始终徘徊不前,正如题目所问,苏联为啥不发展轻工业呢?其实苏联并不是没有发展轻工业,而是发展了但并不成功而已。

如苏联曾经想发展全导体电器,但是最后日本的半导电器却风光无限,于是世界上就多了个学科、科学学。

苏联的轻工业发展始终没有能有重大突破,可能与国家体制有紧密关系。因为国家实行的是指令性生产,叫生产啥就生产啥,与市场无关,这个是主要原因。所以不能说他没有发展轻工业,而是没有发展好轻工业才准确些。


幸福地带2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觉得是国家并没有意志去发展轻工业,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必要性。拿我国举例,建国之前,我们被欧美日轮番胖揍,也只是得出了工业化必须要搞,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建国初期,管理国家的大佬们也是两眼一抹黑,工业门类太复杂了,种类太繁多了。搞工业化,主要搞什么也是心里没谱。所以毛主席在苏联帮助我们建立工业体系的时候说我们的轻工业要多一点,不能完全照搬苏联,以后历史会告诉我们谁的道路更加正确。这正说明伟大领袖心里也是没谱的。当然现在证明我们的道路更加光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全工业链的好处貌似也是这几年才刚刚清楚的认识到,似乎3或5年前我们还没有这个概念。其次是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形式。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就是冷战,注定了老大哥当时的资金,科研人才,国家注意力更加倾斜于军工以及军工相关的重工业。然后是土地,人口,世界上有全系工业链的只有中美,以美国为例,人口3亿,土地面积900多万,地貌多样,只比中国少了大高原。充足的人口保证各行各业都不会缺乏人才,苏联的人口不少,但是很有可能没有达到全工业链所需的那个红线,看看日本的人口也不少,但是也没有发展出全系工业链。当然,日本的土地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比如我想发展采矿业,但是我没有石油煤炭金属。也无从下手。所以页岩油革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日本。日本的部分深加工很厉害,但是由于人手不足,土地稀缺。同样发展不来全系工业链。所以过去的苏联老大哥,也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需要努力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努力的造人。当然作为一个我国最大的邻国以及一个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切肤之痛的国家。祝你们最好一蹶不振,堕落回石器时代才是最好的。最后,如果有人看我的回复,认为下一个建成全产业链的国家会是谁呢?现在的他又缺乏什么样的条件呢?


arc晨曦


众所周知,在二战结束后,苏联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国家的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在政策刚刚实行时,确实收获了不小的成就,在世界上也迎来了瞩目,让大家很看好“斯大林模式”。

不得不承认,苏联这样政策的事实行,不仅让让经济得到了发展,还弥补了这场战争带来的损失,各种工业的指标也仅仅落后美国,成为了当时非常强悍的国家。

但有一个问题让大家非常好奇,那就是这个时候的苏联,为什么不发展轻工业呢?

要知道,在战争结束后苏联的发展已经非常飞速了,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强悍的国家,哪怕是西方的强国和美国都不能威胁到其自身安全。

而这个时候的苏联还掌握了核武器,陆军的强大也是让大家震撼,这个时候的苏联就应该发展轻工业了,毕竟轻工业可以快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至于苏联为何没有发展轻工业,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 一、工业实力的差距。

虽然苏联在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国民的经济水平相比起战前来说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苏联的工业并没有大家想象那样强悍,其实他们的工业实力和他国有很大的差距。

大家都知道,工业强悍的国家往往在农业上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苏联在60年代就需要进口粮食了,而且还是大规模进口,这就说明苏联的农业并不景气。

而到了80年代,苏联如果不进口粮食就到了要挨饿的地步,这就更能证明苏联的工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强大。 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在电子技术这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一直在这方面停滞不前,更不要说重要的重油裂解技术了。

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很多方面都离不开这样的技术,尤其是我们的吃穿,更是和这样的技术紧密相连,所以苏联轻视这方面,就是在轻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不过苏联也不想这样做,可是他们的技术被封锁,只能重复以前的技术制造,最终不但导致了效率变低,还导致和他国工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 二、“斯大林模式”不复从前。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想要提升经济和人员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人员运用的到位,那经济很快就能得到提升,可如果永人不慎,这可就掉链子,而“斯大林模式“”正是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在这个模式实行的过程中,很多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一直选用能力一般的人,让这些人在很多重要职位上没有担当,这就导致某些计划变得越来越平庸,经济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还有一些官员为了不犯错,不愿意创新新的东西,一直在延续之前的发展,或是在之前的技术上略微改革,没有太大的进步。就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t34发动机,这可改造了半个世纪,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革,反而是一直用到了现在。

所以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厉害的苏联,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发展,这正是由于这样的模式不如从前,变得越来越僵化,让苏联在轻工业这方面始终没有得到好的进步。


其实当时的苏联不过是表面上看起来厉害罢了,美国的经济和工业生产完全能够碾压,再加上他们在二战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恢复经济时首先想到了重工业,这就让他们很难转移到轻工业上。

而当时苏联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力,斯大林去世前并没有机会纠正这样的经济模式,就连后来的接班人也没能进行改变。

所以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军事强大,只能将所有的机会放到重工业发展上,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发展轻工业,这才导致轻工业没有在这个国家得到重视,以至于到后来都没有很好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