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是清朝的王牌部隊,為何感覺清朝卻指揮不動這支軍隊?

柴創6


軍隊應該是國家所有。即皇帝掌握最高軍權。

在清朝前期,皇太極掌握上三旗的力量。其他各旗的都統都是擁護他的人。入關掌握政權以後,八旗逐漸頹廢,喪失戰鬥力。旗人疏於操練。綠營兵逐漸成為主要軍隊。

太平天國興起以後,八旗徹底退出國家軍隊體系。綠營也步八旗後塵,因頹廢而喪失戰鬥力。曾國藩的湘軍興起,形成兵為將有的管理方式。之後李鴻章的淮軍也是如此。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湘淮軍大敗。清朝開始編練新軍。最初的部隊也是抽調淮軍的一部分兵丁,用淮軍將領。

新軍編練處雖然是滿族人主管,實際上袁世凱管理。也形成了兵為將有的局面。新軍士兵每次操練吃飯,都要高呼是袁宮保給我們發餉吃飯。

袁世凱還培養、拉攏、任用自己的親信分掌各鎮的兵權。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是第一批主要成員。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師生之誼、同鄉都是主要關係紐帶。新軍中也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的軍事集團。在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直隸的新軍被稱為北洋新軍。

滿族人指揮北洋軍當然指揮不動了。馮國璋等人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行動遲緩。

這種兵為將有的情況導致了進入民國以後的軍閥混戰局面。包括馮玉祥的家長制西北軍,雲南、張作霖和閻錫山的獨裁省軍閥,桂系的軍事集團,四川的省內軍閥混戰。直到國民黨蔣介石敗退臺灣,仍未能解決軍閥割據問題。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北洋軍是清朝末期的王牌部隊,成軍後不僅成為清朝軍隊的主力,而且很大程度上主宰了清末的時局(特別是慈禧太后死後)。

北洋新軍(陸軍)是袁世凱創辦的,以德國陸軍為模式,聘用德國教官訓練,採用德國武器裝備,包括步、炮、騎、工、輜等兵種的近代化軍隊。成軍後實際領袖是袁世凱。北洋新軍成軍後袁世凱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就實際形成了一個軍事政治集團,即便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以足疾開缺(罷官)後,他羽翼豐滿,他的部屬段祺瑞、馮國璋、王世珍、曹錕等以袁為馬首是瞻,清廷指揮不動這支新軍是必然的。

這個 淵源要上溯到剿滅洪楊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的湘軍,清廷主力軍隊虛弱不堪的八旗軍和綠營被太平軍打的丟盔卸甲,清廷不得不號召各省發展團練(民兵)對抗太平軍。團練經費自籌,因此團練大臣擁有很大自主權。曾國藩的湘軍以門生、朋友、老鄉等為紐帶組成,形成了兵為將有的傳統。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建立的淮軍也是這個模式。剿滅天平天國後湘、淮軍成為國家的正規軍,軍餉自然朝廷發,但組織模式和盤根錯節的人事關係繼續保留下來。不僅在軍隊,就是地方各大督撫好多是湘淮系,或和湘淮系密切的人。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東南各省搞的東南互保,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鐵路大臣盛宣懷等是湘淮系,四川總督奎俊、胡廣總督張之洞是準湘淮系的。他們掌握大半中國的地方軍政大權,建新軍(包括北洋水師、南洋水師)、辦軍事工業、設工廠鐵路等新政,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貴族既忌憚防範,又不得不依靠的軍事政治集團。

它的香火綿延不息,袁世凱掌握小站練兵是李鴻章推薦、榮祿提拔的,又是李鴻章臨終向慈禧太后推薦他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所以他繼承了湘淮集團的衣缽,創建了北洋集團,是湘淮系的繼續發展。

清末滿清皇族面對實力雄厚盤根錯節的北洋集團,認為免除袁世凱的職就能指揮北洋新軍未免太失之天真了。這個集團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各省新軍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後來又主宰中國政局二十八年,這些都不是偶然的。


冰中火9228079551


北洋軍確實是清政府花費了重金打造的最後一個王牌部隊,它可以說是支撐清政府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摧毀清政府統治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清政府當時當真指揮不動北洋軍了嗎?未必指揮不動,實則是指揮北洋軍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說到底是攝政王載灃用人不當。

北洋軍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個是小站練兵時期,一個是武衛右軍時期,最後一個則是北洋六鎮時期。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不過,北洋六鎮也全是出自袁世凱之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李鴻章和榮祿一死,袁世凱成了清政府高層當中最為“知兵”的一個人,慈禧不倚重他還能倚重誰呢?

袁世凱當時雖說也有通過手握重兵來鞏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樣知道手握重兵不僅可能會讓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會讓他受到滿族王公貴胄的排擠。

所以,他很識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鎮的指揮權,由陸軍部直接統轄,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鎮和第四鎮。

慈禧活著的時候,她能夠壓得住袁世凱,袁世凱也還幾乎一門心思地給清政府收拾殘局,更沒想過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當時只有25歲的載灃自知經驗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來認為自己壓不住袁世凱,二來又認為袁世凱將來必成清政府的威脅,所以一紙詔令下來便罷免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

載灃當時一度想過殺了袁世凱以絕後患,但是在張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勸說之下,載灃只能放棄了這個想法。

袁世凱被罷免了之後便回老家釣魚去了,只是他可從來沒有真正地放下過一切,雖然在老家釣魚,可仍然時時關注著朝廷的動態和天下的形勢。

載灃能夠輕輕鬆鬆地罷免袁世凱,這說明袁世凱當時並沒有絕對地掌控北洋軍,從1908年罷免袁世凱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凱,這三年時間裡倘若載灃能夠用人得當的話,難道還不能消除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影響力?

倘若袁世凱已經絕對地掌控了北洋軍的話,以六鎮之兵力,絕對能夠讓載灃投鼠忌器,不敢對他下手。

拿馮國璋來說,馮國璋當時南下打起義軍的時候打得很起勁,很想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凱半打半停的時候,他還繞過袁世凱直接找隆裕,讓隆裕拿錢出來繼續支持他打起義軍,結果被袁世凱給收拾了。

北洋軍中像馮國璋這樣效忠清政府的人絕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是佔據了絕大多數,載灃真要有能力的話何愁不能將北洋軍徹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載灃用人卻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個不該用的人——蔭昌,載灃之用蔭昌一如他用胞弟載濤統領禁衛軍一樣,倘若禁衛軍換成良弼來統領,則袁世凱未必能夠奪走禁衛軍的控制權。

載灃之所以用蔭昌,除了因為蔭昌是滿人之外,還因為他是北洋老人,還因為他是留德歸來的“高材生”,只是蔭昌這個人的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也許正是因為蔭昌是北洋老人的緣故,他還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凱的擁躉者,所以當他意氣風發的南下卻遭到了當頭一棒之後,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報告,讓清政府趕緊請袁世凱出山了。

蔭昌之所以在南邊被打得狼狽不堪,原因既在於他難以控制和指揮北洋軍,也在於他指揮能力實在一般。

蔭昌都說自己指揮不了北洋軍,只能讓袁世凱來了,載灃還能指望誰呢?所以載灃也只好低聲下氣地去請袁世凱。

袁世凱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時時靜待機會,因為載灃用人不當的緣故,致使北洋軍中處處是袁世凱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夠順順利利地掌控北洋軍。

清政府之所以難以指揮北洋軍,除了載灃用人不當導致沒能消除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影響力之外,也是因為時勢使然。

時間到了1911年,稍微有點頭腦的人誰還看不出來清朝已經大勢已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候?稍微有點頭腦的人誰還不想著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或者謀一條後路?

換句話說,當時已經人心思動,已經人心思變,之所以未動,之所以未變,只是還差一個導火索。

顯然,武昌起義成了人心動和變的導火索,所以很多人開始動搖了,開始觀望局勢了,這些人當中當然也有北洋軍中的將領,須知北洋軍將領可是接受了不同於傳統教育的人,他們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這也是清政府後來難以指揮北洋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這也是清政府給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練新軍,要培養新型人才。

最終,清政府花費了氣力和錢財培養出來的新軍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拿雲919


提問者提到了北洋新軍是根據德式練法改編。那就應當瞭解,一戰前後的德奧土俄四大帝國都是兵變亡國的。所以那個時候兵變是主流。清朝可以說真的是早死早超生。比較一戰前後滅亡的四大帝國。俄皇室滅門,德奧土三國皇帝流亡海外。清朝簡直太幸運了。這四國帶頭造反的也是皇家軍隊。而且也都是不愁軍餉的皇家精銳部隊帶頭造反,這其中最著名的造反頭子凱末爾還是土耳其朝廷的帕夏。


超哥侃古今


先說結論,因為大清對北洋軍隊的控制權完全被袁世凱架空,所以北洋成了袁世凱的私軍,所以指揮不動。

(1)為何會有北洋軍?

北洋軍隊是因為在北洋六鎮練兵,所以才被叫做北洋軍,是大清在1901年1月開始才籌辦的,也就是說對於大清其他的軍隊來說,只是十足的後生仔。想要弄懂為什麼會有北洋軍,那要搞清楚大清以前跟人打仗靠的什麼!

大清最早用的是八旗軍,也就是後金立國時的武裝力量,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古八旗。八旗軍在清廷立國之時勇猛善戰,但是承平日久,到後來就毫無戰力。在太平天國之時,被洪秀全帶的太平軍打得不成樣子。清廷眼看太平軍就要打到北邊來了,無奈之下就只能啟用士人組織軍隊,叫做團練,這就是湘軍和淮軍的起源。

墮落的八旗軍

但是這些封疆大吏也不老實,看著大清不行了,就開始有割據的意思。封疆大吏們對朝廷的態度是,你要是給錢,我還是奉你是皇上,我還給你打個工;你不給錢還要我去送死,那你就什麼都不是。可以看出,大清對基層的控制力不行了。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慈禧太后叫東南省份的封疆大吏們來勤王、打洋人,被李鴻章為首的大吏們直接一句“此乃亂詔”給頂了回去。

一直被朝廷暗算的李中堂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清肯定要搞新的軍隊啊,舊的湘軍、淮軍都靠不住。

(2)北洋軍不姓大清而姓袁

大清有了湘軍、淮軍的前車之鑑,肯定不敢將軍權全部交給漢族士大夫,而是組建了北洋三巨頭:總理練兵事務大臣慶親王奕劻、練兵會辦大臣袁世凱、練兵襄辦大臣皇族鐵良。

大清這樣的安排肯定是有道理的,以皇族為主,但是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皇族沒有這個能力,被袁世凱吃的死死的。其中奕劻年老體衰,根本不是很想管。而鐵良是個冒失的年輕人,一點手段都沒有,還把同為皇族的奕劻給得罪。鐵良不懂世故,做人沒有手段,在奕劻生日的時候,頭鐵的送過去萬兩禮金,這樣低端的行賄直接惹怒了奕劻。

被袁世凱吃的死死的鐵良

所以在後來的鬥爭中,奕劻直接站在袁世凱這邊整鐵良,這樣的情況下,大清對袁世凱的制衡完全失控。在這樣的情況下,皇族被架空,袁世凱就在北洋軍隊中大肆扶持自己人,就算後來大清把袁世凱給撤了也沒用。到了練兵後期,整個北洋軍裡都是袁世凱的人,大清陸軍部如同擺設。

北洋成了袁世凱私軍

所以大清之所以指揮不動北洋,和他自身腐朽無能有著直接關係,皇族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就算沒有袁世凱,也有張世凱、李世凱來架空清廷。


藍白旗幟


清朝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原有的八旗和綠營軍都腐敗不堪使用,遂靠湘軍和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和攆軍。這湘軍淮軍的組織都是靠鄉親關係,遂私人軍隊興起,朝廷無法遏制,因為官軍不堪使用,維持朝廷又不能沒有軍隊。後來小站訓練新軍不得不依賴袁世凱,袁世凱依方抓藥,把北洋軍變成他的天下,清廷無法指揮。


鬼谷先一


北洋軍是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政府進行軍隊改革的產物,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這支軍隊無論是制度、服裝、武器還有戰鬥方式都一改農業時代的模式,完全仿照德日軍隊的建制進行改編。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覆滅以後,但是割據全國的軍閥大部分都是從北洋軍裡分裂出來的,如我們熟知的直系、奉系、皖系都是從北洋軍裡面分裂出來的。

當時北洋軍可以說是清朝政府的底牌,也是它的王牌部隊,這支部隊最初承擔著衛戍京師的作用,那麼既然是自家軍隊,為什麼清朝政府卻指揮不動呢?其實簡單來分析,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大勢已去,漢人軍閥取代滿清貴族執政已是定局;

當政者能力不行,才不配位,北洋軍不願意賣命;

太平天國時期,出於鎮壓太平軍的需要,朝廷允許漢人官僚練兵,統兵。於是在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朝便出現了以湘軍和淮軍為代表的漢人軍閥勢力。面對這些新興的軍閥勢力,滿清朝廷的態度非常糾結。

一方面,清政府無兵可用,要繼續維繫朝廷的統治,必須要倚重這些軍閥。另一方面,軍閥得勢,胃口很大,漢人對朝廷執政者的能力,以及朝廷對軍閥團體的忠誠,均持懷疑態度。基於以上兩方面因素,以慈禧為代表的滿清統治者在僧格林沁戰死後,就採取了政治平衡策略——即類似於現在開發商和包工頭之間的僱傭關係。

朝廷是開發商,軍閥們是包工頭。清政府為軍閥提供財政和法理上的支持,並給予一定的地方權力和部分中央權力,以換取他們對朝廷的效忠和賣命。

漢人軍閥得到好處,便不再懷疑滿洲朝廷的統治能力。在此後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國後的三十年,慈禧靠著這種政治平衡,為清朝又苟延殘喘的續了三十年命。但是,甲午戰爭之後,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慈禧精心佈置的平衡局面,就被她自己毀掉了。

當時由於連連的失策,使得漢人軍閥和漢人地方大員對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能力和治國水平產生了懷疑。同時軍閥們本身的胃口隨著權力慾望加大也膨脹了,不再滿足於繼續當包工頭角色,也想當開發商。於是,滿漢究竟誰掌權的矛盾產生了。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九省的督撫就沒人參與勤王護駕,而是互保報團,坐視慈禧的生死不顧。

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明白,昔日大權獨攬的統治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於是她就再次以退為進,一方面對參與東南互保,不進京勤王的督撫不予追究;另一方面同意袁世凱、張之洞等人提議的“新政”的建議。

大有分權給漢人官僚,搞君主立憲之勢。也就是讓出大部分權力,滿清由皇權專制向君主立憲轉變。待轉變之後,漢人勢力將取滿洲人而代之,成為執政者,而滿清皇帝則退居幕後,成為“虛君”。

當然了,我們知道慈禧這招以退為進之策並非是她的本意,她並不想搞立憲。她只是想拖延時間而已。但實事求是地說,慈禧此舉還是有效果的。因為憑藉立憲這個舉措,慈禧和漢人地方大員又保持了八年微妙平衡關係,而慈禧也得以病死善終。

慈禧死後,立憲壓力轉移到了載灃身上。他當時要想活命,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繼續的放權,搞真正意義上的立憲。然而載灃上臺後,卻看不清時局,由於他的種種白痴操作,慈禧晚年精心打造的平衡體系再次被打破。

載灃上臺後,推翻了慈禧的策略。他在最不應該“復辟”的時候,選擇了“復辟”。比如,他先是罷免了袁世凱,讓他的親兄弟載濤、載洵分別控制陸海軍,剝奪漢人的軍權;還比如,載灃對立憲派要求開國會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傷了對滿清朝廷還有一絲希望之心的立憲派官僚。

再比如,載灃故意搞出一個皇族內閣,讓皇族被滿族大臣操控內閣所有的重要部門,漢人則靠邊站。(內閣總共13人,滿族佔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只有4人,而且除了徐世昌之外,均無實權)

總而言之,就是慈禧答應的放權,答應的君主立憲,載灃通通推翻不承認,他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全天下的漢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漢人官僚,全得罪了。對此,張之洞病重時曾勸載灃:“以一人之見而反輿情,輿情不屬,必激變。”(不可逆時勢而為之)

可是,載灃卻對張之洞說:“怕什麼,老子手上有兵在!”按載灃當時的理解,只要罷免了袁世凱等幾個漢人軍閥的頭子,他就能收回兵權,大清也可以繼續專制統治。當時都是二十世紀初了,載灃對權力的遊戲居然還是如此落後的理解,大清豈能不完?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張之洞所言,漢人對滿人繼續執政,投了不信任票。畢竟,北洋軍上下可全部都是漢人。北洋軍上下和袁世凱有共同利益訴求,而和清政府沒有任何共同利益。

舉個例子說,段芝貴在原來的清軍,只是個下級軍官,得不到重用。加入北洋軍後,袁世凱就把他提拔成了高級將領。在段芝貴看來,朝廷那幫人都是什麼玩意?哪有袁大帥的慧眼識珠?這紫禁城的龍椅就應該讓袁大帥來坐,滿洲老貴族,通通滾一邊去。

類似於段芝貴這種心態的人,還有段祺瑞這些人。他們也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滿清朝廷阻礙了他們的才華施展。所以,對於袁世凱,他們都是支持的,而對清政府,他們都是面和心不和。用一句話說就是——

既然跟著袁大帥就有高官厚祿,何必要去巴結朝廷那幫人呢?滿人朝廷能給自己這個漢人什麼待遇?當然了,袁世凱只是當時眾多俊傑人物的其中之一而已。從他後來稱帝被北洋軍拋棄可以看出,他也並非是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由於北洋軍發展的時間太短,當時北洋系將領級別都不高,根本夠不到清政府的政治構架頂層,他們需要袁世凱這個遊走於頂層和下層的關聯式人物。所以,在這種大時勢下,清政府便完全喪失了對北洋軍的操控,而袁世凱也能以一個“盟主”的身份,在老家遠程遙控北洋軍。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南方革命勢頭極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軍,北洋軍受此重用,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所以北洋軍對清政府的軍令陽奉陰違,集體逼宮,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打。企圖通過袁世凱,實現北洋系的利益最大化。

而袁世凱也看透了清政府是大勢已去,所以也趁機帶領北洋系奪權。這是符合北洋系利益的決定。總的來說,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軍,關鍵就是利益分配問題。在北洋系看來,一個無視滿漢人口差距,搞出皇族內閣,無視漢人利益的朝廷,它能給自己什麼利益回報?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支持袁世凱。起碼跟著袁大帥,升官發財是指日可待。







福臨1956


對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個人看法。

一、北洋軍的前身主要是晚清時“小站練兵"的新軍,他的創始人和統帥袁世凱是清未時最著名的政治梟雄,有著非常強的政治抱負和野心,因當時擔任北洋大臣,因此由他編練而成的新軍又稱“北洋軍",手下主要高級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都是袁世凱一手栽培成長起來的,中下級軍官大部分都是留洋接受過西方現代軍事培訓的,士兵主要來源於農民、工人、手工業勞動者及城市失業人員,接受的訓練是先進的西方軍事培訓,裝備也是最先進的德式軍械,從人員構成、成立的吋間來看與清朝其他的八旗軍、綠營兵截然不同,對清朝沒什麼感情,只效忠袁世凱一人。

二、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大氣候來看,在歷經“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後,西方的先進民主政治思想已逐漸深入人心,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又在全國各地不斷起事,清朝雖竭力挽救,但無奈大勢已去,清廷的統治可以說是“日落西山,風雨飄搖”。

三、從當時清廷對北洋軍的態度來看,一方面要倚靠北洋軍的戰力來抵禦列強和鎮壓革命,另一方面也擔心北洋軍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最終尾大不掉成為內患。為此,清廷也採取了滲沙子、抽梯子等各種手段,安排鐵良等皇族進入北洋軍,對袁世凱各種打壓,但已為時太晚,這些都無法改變北洋軍己是袁世凱個人軍事勢力的事實。

四、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軍已成為鎮壓革命的首選力量,但當時的袁世凱因受清廷打壓,正賦閒在河南老家釣魚,武昌的槍炮聲對於坐等時機的他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此,他一面稱病不出,和清廷不斷討價還價,一面對北洋軍中的舊部暗授機宜,以各種理由拖延行軍速度,到了武漢後也是虛張聲勢、出工不出力,坐等事態擴大以攫取個人最大好處。

後來,袁世凱在清廷滿足了他個人的最大私慾後重返北洋,揮起屠刀指向革命,並依靠北洋軍上演了八十三天皇帝夢的“復辟醜劇”,但是,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袁世凱和他一手創立的北洋軍也註定在這大潮中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用戶屌兵T34


一個牧羊人有一群羊,為了牧羊方便,他養了一隻牧羊犬,為了將牧羊犬訓練的足夠優秀,牧羊人將這隻牧羊犬交給了訓狼高手,並且讓他一直帶領。後來,羊群受到了其他狼群的襲擊,這隻牧羊犬卻沒有果斷出擊,直到羊群之中的公羊開始躁動,直接開始攻擊其他羊。

牧羊犬一邊維持著羊群幾經奔潰的秩序,另一面卻啞巴巴的瞅著牧羊人,要求獲得羊肉做補償。牧羊人又氣又恨,卻無可奈何。最終,牧羊犬用學來的狼性殺害羊若干,還活生生咬死了牧羊人。

這就是晚清軍事精銳部隊“北洋軍”與晚清政府的關係,而那隻貪得無厭的狼性牧羊犬就是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

既然北洋軍是晚清政府直屬的戰鬥部隊,為什麼晚清政府卻不能指揮這隻部隊呢?北洋軍隊與袁世凱的密切關係究竟是怎麼建立的呢?

袁世凱的飛黃騰達直接來源於李鴻章。袁世凱在沒有出道之前為李鴻章的手下,在朝鮮鎮守,後來有機會回京述職,在李鴻章出一片獻媚,被李鴻章委任了小站練兵的重要差事。

李鴻章與晚清政府投資了新軍,聘請了德國教官,訓練了最新式的陸軍。但是李鴻章與晚清政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觀念難以轉變,對陸軍的重視程度不夠。

北洋新軍的基礎為李鴻章的舊部,外加早年外出留學的軍事人才,袁世凱出任之後,恩威並濟,收復李鴻章舊部,並在留洋人才之中確立了威信。李鴻章辭任之後,榮祿繼承了李鴻章的位置。榮祿一上任,對袁世凱的提防就被提上了議程,他親自前往小站閱軍。此時的袁世凱面臨了最後而且最重要的挑戰。

袁世凱利用陰謀陽謀,成功的騙過了榮祿,讓他成為了袁世凱的第二個靠山。在這裡需要強調一個人,那就是徐世昌。作為袁世凱的第一謀士,在應用陰謀陽謀之時,為袁世凱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袁世凱將新軍創造成為了“袁家軍”,在榮祿視察之時,新軍會高喊“吃朝廷的飯,穿朝廷的衣”。但是,在榮祿離開之後,新軍便會高聲呼叫“吃袁家的飯,穿袁家的衣”。新式陸軍儼然成為了袁世凱的私軍。

為了強化對軍隊的控制,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之時選擇了倒戈,幫助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篡奪政權。袁世凱成功的成為了慈禧的心腹,升任為總理大臣。

慈禧死後,隆裕皇后掌握朝政,攝政王載灃對袁世凱背叛光緒耿耿於懷,上任之後就罷免了袁世凱,理由是袁世凱有足疾。辛亥革命爆發後,綠營軍完全不是革命軍的對手。此時為了平反,只能動用朝廷大殺器北洋新軍。但是,沒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完全不聽從朝廷的指揮,最後載灃只能重新任命袁世凱。

袁世凱成了主動方,他要挾朝廷罷免載灃,否則就不出山。隆裕太后迫不得已罷免了攝政王載灃,此時此刻,朝廷之中能夠干預袁世凱的政治勢力全部消失。

袁世凱出任之後陽奉陰違,一邊猛攻武昌革命軍,一面像朝廷施壓。結果大家都已經明白,袁世凱篡奪政權,成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

朝廷之所以調動不了新軍,是因為袁世凱早已經將新軍轉變成為了私軍。

首先,新軍已經成為了“袁家軍”,新軍中的大小將領都是袁世凱的心腹,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王世珍等。

其次,袁世凱雖然有一段時期遠離“袁家軍”,但是卻並沒有斷絕與新軍的聯繫,這就是得“袁家軍”的行動基本上都是袁世凱在暗自操作。

結束語:袁世凱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生投靠了李鴻章、榮祿、慈禧,表面上看他是一步步被提拔起來,但是袁世凱依賴他們,卻並沒有隸屬於他們,袁世凱騙了他們所有人。到最後,王朝落幕,一個被用來維護統治的暴力工具,卻成為了王朝覆滅的推動力,這就是歷史的匪夷所思與獨特滋味。

【文 / 楚南青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