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是日本作家白石一文在中国发行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内容其实比较简单。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主人公松原直人是东京某家出版社的编辑,很小的时候他们母子就被父亲抛弃。在被父亲抛弃之后,母亲也没能给予小直人足够的关爱,只顾着周旋于多个男人之间。

长大以后的直人不仅有着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而且,俊朗的外表让他拥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好几个女人都喜欢他:家境富足的大西昭子,独自经营酒吧的单身母亲朋美,年轻貌美、善解人意的枝里子。不过,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并没有让直人感到满足,他的内心自始至终是孤独的,他讨厌一切,对生活没有丝毫热情。

当然,作者绝不仅仅只给我讲述一个充满纠结和爱欲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么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爱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主人公松原直人虽然有着让人羡慕的外表、学历、收入,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是自卑的,隐藏着深刻的伤痛。通过直人与3位女性的交往,我们不难发现,他有着现代都市人的通病,对亲密关系极度排斥却又极度渴望,否定自我又期待被需要。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小说中的枝里子年轻、漂亮又温柔,是非常完美的交往对象,更难得的是对直人一往情深。但是当她提出带直人去见自己父母的时候,直人居然“心想别开玩笑了”,并以“我完全不相信家庭这种东西”拒绝了枝里子。

他一方面留恋、享受着枝里子对他的爱,“心中充满了安稳的感受,把一切交付予她”;另一方面又觉得跟她“是不同世界的人”。因此,在他们相处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很有压力,多次想要离开枝里子,结束这段关系。

作者用一句“是不同世界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直人对枝里子的情感。他并不是不爱枝里子,而是自卑感作祟,这种自卑感就来自于他的童年。

任何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父母是他最早面对的“他人”,是他在自身以外第一次关注“别人”。心理学家阿德勒表示,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就从父母那里看到彼此及家庭以外的和睦相处,他们就更容易在家庭内外找到能信赖自己也值得自己信赖的伙伴和朋友。

很显然,直人并不具备,他在童年时候没有得到“爱与被爱”的满足。被父亲抛弃后,母亲也忙于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周旋,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爱他。所以,他拒绝见枝里之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她,而是他不敢面对见面之后就要确定的更进一步的关系——婚姻。童年时候被父亲抛弃、被母亲忽略使得他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对建立亲密关系怀着深深的恐惧。因为一旦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就有失去的可能,他不想承受,也没有勇气承受。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与枝里子不同,直人在和大西昭子交往的时候却感到很轻松。因为直人清楚的知道,对于富有而寂寞的大西夫人而言,他只是她满足欲望的伙伴;对于直人自己来说,与大西昭子的交往让他能够持续负担母亲高额的医疗费用。这种关系或许太过赤裸且于道德不合,但胜在简单直接。正是因为这样简单而直接,各取所需,直人反倒能够对大西夫人敞开心扉。

直人信奉大学德语老师说过的话:“女人的身体是宝物,身体之外的部分却令人厌恶,因此,为了那宝物得忍受其他厌恶的部分,就是所谓的交往”。这种观点无疑是偏激的,但却又是真实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爱他人和被人所爱是人类专属的独特感受,在向他人传递爱的时候自己也能获得幸福感。

通过对“爱”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得到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爱,就是接受最真实的他。小说中,亲密的关系让直人产生了逃离与疏远念头,而刺裸裸的交易却让他可以敞开心扉,委以信任。虽然这不是爱,但起码是真实的,这或许就是直人经历童年伤痛之后产生的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吧。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贫穷且缺乏关爱的童年给直人造成了难以忘怀的伤痛,成年后的他虽然独自承担了母亲高额的医疗费,却始终不愿回家探望,以此避免与母亲和妹妹的相聚。然而,对于单身母亲朋美的儿子拓也,直人却有着近乎父爱式的关怀和照顾。他不仅常常探望拓也,带拓也出去郊游,更在朋美手足无措时承担起救治拓也的任务。这一切,都超越了拓也真正的父亲朴一功。

直人做这一切完全不是为了接近拓也的母亲朋美,他“谈起朋美的事情时,偶尔会有那种与我何干的冷漠表情,可是一谈起拓也,老是一脸认真”。

一方面可能是拓也缺失的父爱和残缺的童年让直人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样子,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直人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呢。外表冷漠、玩世不恭的他只有在拓也面前才真正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人,也只有在与拓也的相处中,他才完整地暴露了自己“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精神疾病来自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不仅是对陌生世界的好奇,更是对自我存在的怀疑和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作者在小说中不断探究存在的意义与死亡的可能性,直人多次自问:

“我对于如此的生活压根儿没有感到愉悦,但我又为什么继续活着呢?”“为什么自己不自杀呢?”“你是真的不想死吗?如果是的话,理由是什么呢?”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对于小说中的直人或者说对于作者白石一文来说,死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停止、心脏停跳,他们更关注生的必要性与死的可能性。对此,作者通过直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同自己没有权利和资格剥夺他人的生命一样,只不过没有剥夺自己生命的权利和资格而已”,“既没有恣意了结自己生命的权利,更不会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人并非生存,而仅只是被迫生存”。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是典型的都市小说,书中所描摹的人的处境与心理、精神问题都是典型的都市人的写照。现代都市的发展逐渐解决了物质贫乏的问题,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逐渐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扰,转而思考精神层面、哲学层面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探讨的从来不是生存,而是存在。正如书中所说:

“人的存在,如果拿竹筛彻底过滤掉所有终会消逝的东西,像是青春、美貌、爱情、情感、富贵、地位、世间的能力等,所剩的骨子里就只有人类共通的老、病、死”。


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生死间《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死亡面前,无论你生活在如何优越的环境中,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人的环绕,你从来都是,也只能永远是孤军奋战。对于都市人来说,生与死一样,需要莫大的勇气。生与死的困扰,一直是都市人心中最难以摆脱的忧郁。在这忧郁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保留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将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