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的陵墓中能找到《永乐大典》正本吗?有什么相关故事?

柴创6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谜了,有说是被殉葬的、有说被烧光的,总之说法很多。考古学家们都考察不出来的答案我也就不瞎掺和了,本文主要写一下什么是《永乐大典》和明世宗和《永乐大典》的“特殊”关系。

什么是《永乐大典》?

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等人编撰一部书,对于此书,朱棣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把中国古代的所有典籍都要写在里面。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这部书一共编撰了两次,第一次编撰完成后这部书还不叫永乐大典,而是叫《文献大成》,这部由147人一同编写的书在朱棣看来不是太过满意,原因是因为朱棣认为这部书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太过于简略了。



于是朱棣在永乐三年再命解缙等人重新修改,这次修改动用了朝廷2169人,白天黑夜的改了两年时间才完成,最终在永乐三年定稿进呈,朱棣看了这一次修改的书非常满意,他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并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曾在英国的百科全书中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 1.字数多到不可想象。

《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字数大约在3.7亿左右,3.7亿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本《水浒传》也就100多万字,可以说一部《永乐大典》的字数是370本《水浒传》的字数加起来的总和。

  • 2.种类多

《永乐大典》里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图书七八千种,除常见的经、史、子、集外,还包括有天文、地理、医术、工艺等等等等,可以说是涵盖了中国的所有知识财富,你能想到的,它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命人重新手抄的一个抄本,这两个版本在内容、大小、格式、字体方面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具体抄没抄完我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管是博物馆中珍藏的也好,还是流落在海外的,这些都不是正本,而是手抄本。



正本的下落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那为什么有说法说,明世宗(嘉靖)的陵墓里能找到《永乐大典》的正本呢?

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永乐大典》的手抄本了。

像《永乐大典》这样数量庞大的书,要重新抄一份必然也要花很长的时间,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明世宗去世之时,其实《永乐大典》的抄录还在进行之中。

按照《礼记·王制》中的说法是,明世宗去世后到七月份才开始下葬。

都知道明世宗是在一月份就已经去世了,那么为什么这么久不下葬呢?原因可能就是《永乐大典》还没有抄完,正本还不能陪葬。

“天子七月葬。”皇帝停柩七月,非常正常合乎礼制——《礼记·王制》

后来在七月份下葬之时,按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也才只抄到了8000册左右,前文也说了《永乐大典》一共有11095册,那还少抄了三千多册,这说明什么?



也就是说,抄书的已经等不下去了,再等下去明世宗的遗体就要腐烂了,所以只能停下来,把正本拿去陪葬。

这就是明世宗的陵墓里可能有《永乐大典》的原因。

郁黎写在最后的话

当然,这些也只是猜测,毕竟我也没看到过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一定要给明世宗陪葬这样的记录。

确实,明世宗很喜爱这《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也曾是明世宗的枕边读物,但是这些也并不代表这《永乐大典》一定会给明世宗陪葬。

当然,这一切的猜测,等到可以打开明世宗陵墓之时,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注意,以上图片皆不是正本,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郁黎话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永乐大典》这可是一部奇书啊!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您要是把这么长时间所积累的文明,看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永乐大典》就是咱这金字塔最上头的那塔尖。

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咱先说说这《永乐大典》为嘛会这么牛。

《永乐大典》

话说当年朱棣这老爷子,以藩王的身份造了自己大侄子的反,自己个就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咋说呢?朱棣这人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一生的功绩那海了去了,咱大华夏四百多位皇帝,人家那也是数得着的好皇帝。

当然咱不能拿做人和做皇帝比,这没可比性,朱棣称不上是个好人,但绝对是个好皇帝。

但他这人有一污点,是怎么也洗刷不干净的,他底下坐的皇位来路不正,这就比较尴尬了。

名声这物件虽然摸不着,瞅不见的,但绝对是个好东西啊!那么如何挽回这局面呢?俩字——修书。

其实之前很多帝王都修过书,但朱棣这次要修的可是一部古往今来,最完美,最优秀,最完备的百科全书,按照书上的话说那叫:“大典之外再无它书!”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说这话,不是疯了就是胡说八道!天下间哪有这样的书?”

的确朱棣是疯了,但陪着他一起发疯的是一帮优秀的读书人。

当年朱棣召集有着天下第一才子美名的解缙,将这份浩大的工程交给了他。

说真格的,最开始解缙也认为朱棣也就是说说,突发奇想,编这么一本书玩玩而已。

于是他没当回事,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就交上去一本,起名叫做《文献大成》。

咋说呢?这书解缙不是没用心,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光召集编撰的人数就达到了一百四十七人,所以不是说拿出来糊弄朱棣的一本书。

结果朱棣听说解缙把书弄完了,老爷子很高兴,拿上来这么一瞅,“呱嗒”一下,这脸可就摔地上了,当时把个解缙骂的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这就是没有从根子领会领导意图的结果,骂完之后,朱棣为了表示自己要修的到底是啥书。

这就亲自开始召集更为庞大的人手,先招来五个翰林院学士,担任总裁(这和现在的总裁不是一个路数,他指的的是汇总裁决其事),另外又选了二十个翰林院的官员当做副总裁。

后边什么监修呀,都总裁呀等等,全给他备齐了。

就这还仅仅是领导层面,跟着朱棣就发动了全国力量,号召才学之士来应聘编撰的工作。

您猜就为了这事,召集的人数有多少?固定岗位两千一百六十九个人!这搁到现在就是俩团的编制呀!而且参与其中的大臣,有才学的饱学之士,各种学识渊博的老爷子达到了惊人的2.16万,想不到吧!

这还不算,朱棣直接将这团队安排到了文渊阁附近居住,啥吃喝了直接就让光禄寺负责,而且到时到点的发工资,这要是有官员今天要参与到修书当中去,当天就不用去上朝了,啥时候你的活做完了,再来上朝,朱棣也不会找你麻烦。

至于解缙还是这工作的头,而且为了让他明白,朱棣到底想修的是啥样的书,他还把自己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派了过去给解缙当助手。

就这主,不介绍您都不知道,以一个和尚的身份,逮个空就劝说当时还是藩王的朱棣造反。

“说吧!你还缺什么?缺钱找朕!缺书去文渊阁。如果还缺书?朕给你去卖!朕给你去找!”

瞅着这阵容,听着这话的解缙傻眼了,他终于明白朱棣说的话可不是开玩乐的,您这就得掏心挖肺玩命干吧!

最终,这《永乐大典》在永乐六年的时候书成。

奇书

这部奇书集结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什么天文地理啦,阴阳八卦啦,医疗方子啦等等这里边都有,涵盖了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知识。

如果您还没有啥感觉,咱列一个小小的书单,大家伙瞅瞅,《旧唐书》听过没,《旧五代史》听过没,这后来都失传了,这两本书就是从《永乐大典》中扒拉出来的。

整本书光目录就有六十卷,全书一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里边保存的古书典籍就达到了七八千种,用字就有3.7亿,就这体量,您要是压缩成电子版,这就的四百多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永乐大典只是收录,并没有对原书进行修改删除。

不过可惜的是,现如今保存下来的连个零头都没有,可惜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后来不是有个《四库全书》吗?这书比《永乐大典》咋样?”

还能咋样?《四库全书》对历史书籍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减,价值比起《永乐大典》差太多了,没得比。而且《四库全书》当中的书也才三千种。

好了这《永乐大典》大家伙都知道了,咱再说说题主的事。

话说这《永乐大典》确实是一部好书,是个读书人他就喜欢,那么这事到了嘉靖皇帝,也就是题主说的明世宗的时候,这就有一点变化,这也为《永乐大典》的存世留下了那么一点点曙光。

话说嘉靖皇帝很喜欢这本书,天天带在身上看。

在这当中还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说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的时候,这宫里边发生了火灾,三大殿都被烧了,这火眼瞅着就要烧到了文楼了,那里边放的就是《永乐大典》。

嘉靖连下三道金牌,命人把这《永乐大典》给抢救出来,幸亏抢救的及时,这《永乐大典》没有遭遇磨难。

但这事,让嘉靖有了警醒,他就感觉这么好的书,如果受损,这就是天大的灾难啊!

所以他就下令,按照原来的《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了一份。

那么之前的那一份就是《永乐大典》的正本,而嘉靖抄录的这份就是《永乐大典》的副本。

当年负责重录的人员达到了一百零九人,为了不破坏这书原来的规格,要求每个人每天只抄写三页,这字都是临摹正本的,您就别说这图了,堪称现代版的复制。

这一录就是六年。

那么嘉靖死了之后,他都没有能看到这事重录完毕。

但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嘉靖死了之后没有直接下葬,而是等了三个月之后,再下葬。

对于这一点,结合《永乐大典》在嘉靖死了没有多久才抄录完成,而且嘉靖本人特别的喜欢这书,所以大家伙认为,这《永乐大典》正本应该被埋藏到了嘉靖的陵墓里边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咱或许有一天就能目睹《永乐大典》的全貌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据说这嘉靖帝的永陵里边全是水,这书应该被泡烂了吧!”

这您可就错了,考古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干百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如果真在水里边泡着,他的完整性还是有保障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自编成后,一直深藏于皇宮。在嘉靖年间重抄《永乐大典》后

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两部大典。

自重抄后,正本就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引发古今学者们种种推断。副本由

于战乱、火灾等原因,图书的毁坏、散失非常严重.至今能见到的版本是原书的极少一部分占据全书的4%左右。分三个方面去阐述:一正本与副本、二正本之谜、三现存与收藏情况,因字数关系,直接说第二点吧!

正本之谜

《永乐大典》重录之后,随后有关正本归贮的记载很少。在明朝亡后,人们才发现永乐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里?众说纷纭,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桩扑期迷离的悬案。

后人对正本的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随葬嘉靖皇帝陵。有的学者认为,古代常有以死者生前所爱之物随葬

的风俗,嘉蜻皇帝生前对《永乐大典》非常喜爱,作为万民之主,出于ー己之私欲,遗命将《永乐大典》正本殉葬极有可能。正本的神秘失踪恰恰发生在嘉蜻下葬之际,而规制壮丽的永陵玄宮也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明永陵的宏伟超过明代诸陵,以其建筑规模,也存在殉葬《永乐大典》正本的可能。但是,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庆元年三月办完丧事,而《永乐大典》录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结束,没有正本录副就无法进行,永陵说

疑问重重。二是:藏于皇史宬夹墙。当代历史学家王仲革认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皇

史宬修成。作为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建筑奇特,门、窗、大梁全用砖石,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功能,东西墙壁厚3.5米,南北墙壁厚6.1米有藏,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交由国家图书馆集中收藏。周叔先生率先将家藏的

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的ニ十ー册《永乐大典》赠送北京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此后,北京大学也将四册《永乐大典》移送北图。广东文管会也移送册。赵元方、徐伯郊等著名收藏家也把自己精心收藏的《永乐大典》拿了出来。《永乐大典》的捐献工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周总理出使印度参加了亚非会议以后,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社会也给予我国《永乐大典》收集工作很大的支持。苏联先后三次归还《永乐大典》共六十四册,1955年,德国把原收藏在莱比锡的三册《永乐大典》通过图书交换的方式送还我国。这样,六十七册曾经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又回到了祖国怀抱,终于在国家图书馆“团聚”了。1960年,在我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文物的

收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力排众议,特批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就有四册《永乐大典》。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达到二百二十册。

大典的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山东掖县的孙洪林,在一本台历上见到了《永乐大典》,才知道家里那本“破书”竟然是国宝。当国家图书馆的鉴定专家去查看时,发现书残破得厉害,只剩下三十七页

了,而且天头地脚已经被剪了下来。原来因为书页大,孙家老太太拿它们做了鞋样了。幸运的是,老太太虽不识字,但沿袭了祖上敬字惜纸的传统,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没动剪刀,才使这册《永乐大典》得以保存了下来。这也可以算《永乐大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

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书又转送到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永乐大典》聚合了。截至这一年,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的收藏量已经达到二百ニ十ー册。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在专家赴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

录时,一个机缘,一册新的《永乐大典》又呈现眼前,在两年后经过运作,即将入藏国家图书馆,这是模字韵湖字一册,与原藏国家图书馆的部分可以实现缀合。几十年来,经我国有关部门多方面寻访收集,到现在,国家收藏的《永乐大典》由一百ー十册增加到了二百ー十六册,这其中,包括台湾故宮博物馆的

六十册。由于至今只能见到这点残本,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永乐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收藏的历史。近百年来,政府的支持、众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们的奔走寻访、国外收藏单位的送还、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呕心沥血,无ー不令人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切关心《永乐大典》的人,是一刻也不能忘怀的。



芭巴罗萨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在目前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保证被开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更为现实的课题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永陵显得有些面目沧桑。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却因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地探寻。




名称过于宽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