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风中有朵雨做的雾状云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得看你从哪方面来评判,是官阶还是权力?我们不妨来一个一个的分析。

总督官阶:

总督在清朝属于封疆大吏,全国只有九位,它的官阶是正二品,但是兼任兵部尚书的话,它的官阶就能达到从一品。

嘉庆十四年,定以二品顶戴授者兼兵部侍郎衔,俟升品秩再加尚书衔——《清史稿·职官志》

总督权力:

总督一般都管着两个省的军政要务,它的职责范围叫做“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就是负责考察和推荐地方上的文武官员,维护地方统治。

总督是名义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并不代表他是一把手,对于省内的内部事务,很多他都是插不上手的,譬如有时总督连巡抚都指挥不动。

这是总督的性质决定,所谓“督”,就带有监察的性质,可见它只是皇帝排到地方上去监督地方官员。所以总督一般为了能够顺利行使权力,都会推荐自己的亲信当巡抚。


巡抚官阶:

巡抚官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头衔,正二品。

巡抚权力:

巡抚早期并不是固定的,今天巡视一个地方,明天可能又跑到另一个地方。所以前期巡抚是受到总督节制的,但是随着巡抚成为正式的定职,巡抚开始有了和总督对抗的资本。

毕竟总督并不能够罢免巡抚,他只能上奏弹劾,那至于皇帝听不听,也不是总督所能控制的。所以到了中后期,巡抚虽然在名义上受总督节制,但是如果关系不好,巡抚压根就不会听总督的。

比较经典的就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西巡抚沈葆桢的故事,曾国藩跟沈葆桢要军费,沈葆桢不给,气的曾国藩要和他绝交,还要弹劾他。

文宗莅政,命浙江、安徽、江西、陕西、湖南、广西、贵州各巡抚节制镇、协武职;总督兼辖省分,由巡抚署考会题,校阅防剿,定为专责,职权渐崇。光绪季年,裁同城巡抚,其分省者,权几与总督埒,所谓兼辖,奉行文书已耳——《清史稿·职官志》

驻防将军官阶:

清朝有十四位驻防将军,官阶为最初为正一品,后来改为从一品。

各省驻防将军等官将军,初制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改从——《清史稿·职官志》

驻防将军权力:

驻防将军属于典型的“位高权低”,当年年羹尧从一个总督都要受他节制的抚远大将军被雍正贬为杭州将军。

这个杭州将军属于驻军司令,只能管驻地的军事,遇到打仗和暴动的话协助总督或巡抚进行镇压,其它的他都管不了。


都统官阶:

都统的官阶为从一品。

都统权力:

这个都统属于“八旗制度”中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叫做固山额真,清军入关以后改名都统。他直观八旗以内的事情,譬如他是正白旗的都统,那么他只能管正白旗以内的事情。

正白旗和八旗以外的事情他都管不了。


提督官阶:

提督的官阶为从一品。

提督权力:

这个提督属于武官中的最高等级,譬如最著名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算是提督中权力最大,地位最显赫的一位。

提督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某某陆军司令或某某海军司令,所以有“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之分,每个省都有一名提督,主要管辖的绿营兵。

但提督没有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力,所以它也带有监察性质,它也只能管辖军队内部的事务,军队以外的它就管不了。


总兵官阶:

总兵官阶为正二品。

总兵权力:

总兵是提督的配属官员,受提督节制,这个总兵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团长、旅长之类的武官,每个总兵都管辖得有军队,但是总兵同样不能直接调动军队。

调兵权都在兵部和皇帝那里。

虽然总兵也属于典型的“位高权低”,而且又是武将,在和平时期权力自然无法伸向军队以外了。

在上述这些官职中,综合来看权力最大的是总督和巡抚,但是有趣的是后面这些武将在官阶上都和总督持平,甚至比总督的官阶还要高。

不过总督既管不了这些武将,这些武将也管不了总督,这些人虽然多数集中在一省,但是权力交接却是错开的,只有像总督和巡抚由于都是文官,所以难免有政务上的来往。

而巡抚有时又不卖总督的帐,所以整的还挺尴尬。

当然这是总督和巡抚不合的情况下,所以一般来说总督都会推荐和自己关系要好的巡抚,一旦两人达成政治联盟,那基本上就是呼风唤雨了。

另外九门提督权力也很大,他不仅是北京的卫戍司令,还是北京的公安局长,既管皇城安全,又管京城治安。

总督到了北京也得受九门提督的管辖。

有人说清朝没有党派之争,实际上清朝虽然没有党派,但是却有派系,这些派系既有“满汉之争”,也有各大总督培养起来的势力,譬如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

此外如果省内发生叛乱,一般就先驻防将军和提督一起协调,总督和巡抚也会参与进来决策,从名义上来说应该说总督说了算,但是这得看皇帝让谁去平叛。

如果皇帝指定人选了,那么其他人就插不上话了。

所以说清朝是君主集权做的最好的一个朝代,真正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下面都是一群奴才。

不过随着后期绿营和八旗兵都不堪大任,清廷要求各省自己招募军队进行训练,总督和巡抚才开始拥兵自重,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所以清朝最后灭亡的一大因素也在于失去了兵权,到后期根本调动不了军队了,像袁世凯的北洋军根本就不听清政府的指挥。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上述六个官职集体亮相是在清朝。清朝设立九品十八个级别的官制,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总督、巡抚属于文官。总督官制上正二品,加尚书衔的,为从一品,巡抚官制上从二品,加侍郎衔的,为正二品。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属于武将。将军、都统是八旗兵将领,将军、都统官制上从一品。提督、总兵为绿营兵将领。提督官制上从一品。总兵官制上正二品,受提督统辖。从实际运作中的权重来看,将军(都统) >总督 >提督>巡抚>总兵。

八旗兵将领将军、都统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在女真牛录制基础创立、完善。每三百人设立一牛录额真(汉译称佐领),五牛录设立一甲喇额真(汉译称参领),五甲喇设立一固山额真(汉译称都统),三级建制,集军事、行政、农业生产于一身。皇太极增加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共24旗。

八旗兵“工资”收入,不仅有俸米、饷银,还有旗地,每个八旗兵还是个小地主。雍正曾经说过,“今兵丁等钱粮较前增加一两,又有马银,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

八旗军队最高长官是将军、都统。主要驻防在京城。其余驻防在全国各省,一则应对军事威胁,可能发生的战事,部署人数由军事威胁大小所定。如康熙平定准噶尔之乱后,在新疆驻防了八旗部队,防止叛乱的再次发生。 其次,八旗军队还起到监视地方绿营部队。这是满清作为异族统治,提防汉人的心理。

清朝全国行省共设14个驻防将军,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一般只负责军事方面,训练军队,整修武备,保持战斗力。

相对于封疆大史的总督,驻防将军,直至宣统退位,都少有汉人担任,除了1905年汉人程德全担任黑龙江将军之外。大清至少保证最后一道防线,将八旗军队掌握在手中。


提督、总兵绿营兵将领

绿营兵以招募的汉人为主体,与八旗兵一起成为大清的两支常备部队。因八旗兵战斗力极强,待遇高,但人数不足以覆盖全国各地。与绿营兵一起,形成高低搭配,对地方形成控制。除此,绿营兵还兼有维护地方治安。

绿营兵的最高长官是提督,职能是“总领绿旗,明号令,阅军实,以整饬营伍”。提督管辖若干镇,长官是总兵。镇以下是协、营、汛,形成四级建制,对绿营兵进行管理。大体上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提督相当于军区司令。与八旗兵统辖官基本满人担任不同,绿营兵统辖官候选人上,清廷倾向于旗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记载:从顺治二年至顺治八年,全国约有90人被任命为中层绿营官。

清朝共设置12名陆路提督以外,还在清后期,成立水师,设置了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封疆大吏总督、巡抚

总督、巡抚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经过一系列的变动,于乾隆时期固定下来,全国18个行省,设置了8个总督15个巡抚。

总督职权偏于军事,巡抚职权偏于民政、刑法与财政。因设置上存在交叉,如此会出现以下情况,

1、督抚同城而驻(如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昌),总督节制巡抚,巡抚权力较小。

2、不设巡抚(如四川只设四川总督)总督兼巡抚职。

3、不设总督(如河南只设河南巡抚)巡抚加提督衔,节制总兵以下的绿营兵。

清朝中央政府对于总督、巡抚的军事、财政等权利加以分化,防止权利过分集中,导致尾大不掉局面。不仅如此,清廷对于督抚这等封疆大吏同样加以限制,以排总督座次前两位的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为例,咸丰朝以前都是满人担任,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不得不选择汉人担任,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授予军政大权,解决太平天国问题。

后记:

如此,无论职权上与官阶上,总督的权重都要大于巡抚,虽然巡抚不是属官。如果总督与将军(都统)同驻扎在一个地方,专折上奏朝廷同一事件,一般由将军领衔,仅就这点来看,将军地位高于总督。但将军只负责军事,地方大权在总督手中。而只设巡抚的省份,出现了抚提交恶,文武殊途的局面,不利于地方的稳定。康熙十年,清廷做出调整,逐步提高了巡抚的权力,可以节制总兵以下绿营兵。

但无论八旗序列的都统、将军还是绿营序列的提督都只有统兵权,调动军队需要经兵部批准,擅自调动将视为造反,清廷中央政府以此防止地方作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首先,说一点,这些官职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官职,与之前的王朝官职完全不同。



清朝一共有9个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和东三省总督。总督是一品大员,属于清朝的高级官员。总督属于文官,地位类似于战区司令,负责两三个省的军队事务。有的总督不能干预地方上的政务,总督和巡抚属于同事关系,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例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两个官职负责的事务不同而已。



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军政官员,巡抚一般都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官员。按照清朝的规定,一个省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布政使负责全省的民政,按察使负责全省的司法工作。至于巡抚则负责全省的全面工作,有的巡抚负责军政民财等各方面的事务,不过有的巡抚不能管理军队。由于河南、山东等省份没有总督,巡抚的权力略微大一些。



提督是武官,在品级上,提督是从一品的高官,比巡抚的地位还高。但是由于文官高于武官的惯例,提督需要服从巡抚和总督的命令。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驻军,类似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在南方的各个省,都有提督。但山西、河南等省份没有提督,提督的事务由巡抚负责。由于提督是武官,镇压农民起义是责无旁贷的。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广西提督向荣一路追击太平军,从广西追到了江苏。



至于将军,分为了广州将军、西安将军、杭州将军等等。清朝入关以后,全国的主要城市都驻扎八旗军。总督只能调动绿营兵,根本指挥不了八旗军。八旗军服从镇守将军的命令,但各个地区的驻军数量都不多。一般情况下,一个省只有几千人。年羹尧被降为杭州将军以后,他只能调动浙江省的几千八旗军。至于数量比较多的绿营兵,不归各地的镇守将军管理。



总兵是明朝出现的一种高级武官,在明朝时期,全国只有20多个总兵,总兵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但是进入清朝以后,总兵的数量扩大到了80多位。清朝的总兵负责管理一个镇的官兵,镇是清朝的一种军队编制,例如太原镇、高州镇等等,一个镇有1万多驻军。总兵的地位类似于军长,在品级上和巡抚相当。但是在权力上,连提督都不如巡抚,就不要说总兵了。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六种官职在清代的时候,总督、巡抚属于地方上的文官,而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属于武职。

要讨论它们之间谁的权力大,咱们就要搞清楚关于这六种官职各种的职能是什么。

1、总督

《清史稿》: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从史料来看,清朝一共有九个总督,他们管辖着一个到几个省的行政、军事和经济大权,属于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清朝除了这九种负责管理省内事物的总督外,还包括某些专管特定领域的总督,比如漕运总督、东河总督和南河总督这类负责河道、漕运的总督。

【清朝总督巡抚辖区图】

一般的总督是二品官,如果他的头衔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是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的话,是正二品。

2、巡抚

巡抚的品级比总督低一级,他们在地方上是上下级的关系,《清史稿》记载:巡抚从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总督是兼管一省或几省军事、经济和行政一应事物,而巡抚通常只负责一省的行政和军事事物。

所以,一般情况下,总督的权力要大于巡抚,当然,清朝也有总督兼领巡抚职位的特例。

3、将军

清朝的将军非常特殊,我们很难去定义这个职位权力的大小,因为它分三种情况:

一、负责镇守各方的八旗将领称将军;

二、皇室宗亲获得的荣誉头衔,有些也称将军,比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

三、战时负责指挥行动的军事将领称将军,这也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带兵打仗的将军,不过他们的任其只限于战争期间,战事结束后通常会被免除职权。

【将军盔甲】

清朝的爵位分为十二种,其中第九至十二等封爵的名字就是各种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从宗室封爵往下数,清王室还给文武大臣准备了荣誉官职,也就是那种名头很响亮(品级很高),实际上没有权力的官职。比如一品武职建威将军、连威将军,从一品武职振威将军、二品武显将军,从二品武功将军,三品武义将军皆属于武散官序列。

4、都统

清代的八旗都统属于从一品的官职,主要职能是负责八旗中某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职能。

同时,清代驻守地方的专城副都统、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属于二品官,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驻防。

清末的时候,曾改革过兵制,那个时候的副都统可以任免军队中的武官。

5、提督

提督在清代属于从一品武职,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他们又分为陆路提督和水路提督两种,主要负责一省或几省的水军、陆军。

清朝的提督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九门提督”,这种官职又被称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主要负责北京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九门内的防守和维持治安的职能,也属于从一品。

6、总兵

总兵在清朝极为特殊,刚开始都是由总督和巡抚兼任,品级在从一品到正二品之间。

乾隆十八年的时候,坐冷板凳的总兵一职终于得到重视。在此之后,清朝设总兵定员83名,分别管辖全国的水军和陆军。

所以,综上所述,权力最大的应该要属总督了。当然,将军或者都统当中某些出身高贵的宗室,并不受这套秩序束缚。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以清朝为例:

总督:

总督是地方上最高大员,堪称封疆大吏,官阶为正二品,实际操作中,总督一般会加挂尚书、大学士等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品阶。清朝设有九大总督,除了直隶和四川单省设置有总督,其它七大总督都署理两个省以上,总督拥有包括属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最高级别的管理权。

直隶总督由于在天子脚下,别看只管一省,但实属各大总督之首。

除了地方九大总督,清朝还在部分时间段设置了一个漕运总督,两个河道总督(江南、东河)。

巡抚:

巡抚是每个省份的最高官员,官阶为从二品,低于总督,每省都会有且只能有一个,但像直隶、四川这两个有总督的单省,为了避免机构重叠,干脆就取消了巡抚这个职位。在有些地方(如甘肃)和有些时间段,总督衙门所在的省份,也会由总督兼本省巡抚。巡抚负责管理属地的政务为主,军务为辅。

总督与巡抚可能会有督抚同城的现象,从级别上,总督要比巡抚高,但两者之间并非直接隶属关系,总督比较偏重军政,巡抚偏重民政,巡抚可上达天听,直接对皇帝负责。在清朝统治前期,总督权力绝对大于巡抚。到了中后期,巡抚与总督在督抚同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措施无非两种,一种是像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那样,干脆把广东巡抚裁撤掉;另外一种就是像两江总督(管着江苏、安徽、江西)那样,到了后期安徽、江西两省巡抚无论从名义上还是业务上都不再归两江总督管辖。

将军:

将军一职,顾名思义,是主管军务,清朝入关之后,在重要的城市都驻防有八旗军队,乾隆年间基本固定下来,共有十四名将军,他们的称号就是驻扎地名加将军二字。从品阶上来看,他们是从一品,甚至比总督都要高,这与清朝统治体系有关,他们本身都是满蒙出身,就实权来说,大部分将军低于总督。

但是边疆和清朝发迹的几个省份,由于不设总督,所以驻防将军们不仅负责军务,事实上也要行总督之实,军政民政都是最高领导。比如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这五个地方,就都是将军辖区,没有总督。

既是总督驻地、又有驻防将军的城市,比如广州,涉及军务大事,一般会采取将军领衔、会同奏事的模式。两者互不隶属,万一真要是矛盾重重,那就看各人能耐道行了。

都统:

都统与将军一样,都是从一品,满蒙汉各有八旗,合计二十四旗,二十四位旗务都统管理本旗军务民务全面工作。清朝后期的旗务都统一般没有实权,是由各中枢大臣兼任。

除了旗务都统,还有各地的驻防都统,由于与驻防将军级别相同,所以驻防将军与驻防都统一般各有管辖范围,驻防将军手下设置的助手叫做副都统。驻防都统在乾隆年间只设有三个,分别是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和乌鲁木齐都统,其中前两者不受驻防将军节制,乌鲁木齐都统与和伊犁将军在管辖范围上有一定重叠,因此,乌鲁木齐都统虽然品阶与伊犁将军相同,实际上地位要低于伊犁将军。

提督:

掌管八旗的叫都统,掌管边疆省份之外的各省绿营军的就是提督,品阶与都统一致,都是从一品。

除了各省提督,清朝中后期还设置有水师提督,京师还有九门提督,他们的品阶全都一致。

提督都是从一品,那么封疆大吏九大总督才是正二品,总督又偏重军务,岂不是要受很大委屈?

文章开头阐述过,现实操作中,各大总督一般还会有加挂尚书、大学士名衔,足以达到文臣钳制武臣的设置作用。

总兵:

清朝总兵品阶为正二品,全国定员八十多名,受本省或本水师提督直接统辖领导。

综上,如果硬要排出品阶和实权的高低,那么从高到低,大概可以采取这样的排列方式:总督、将军、都统、提督、巡抚、总兵。


历来现实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吃瓜群众们经常看电视,对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耳熟能详,到底谁官大,小编先给大家打一个比喻,然后再和大家一一道来。

总督在古代基本上是封疆大吏,如果按现在的级别对应来看,相当于两到三个省的省委书记之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东西南北,党政军民学,党指挥一切,总督是对这几个个省全权负责。

巡抚最好做比喻,也就是一个省的省长。

至于将军,就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加政委。

提督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战区司令。

都统这个职务比较尴尬,暂且定性为直辖市市长吧。

总兵的话相当于一个集团的军长。

从刚才的比喻来看,大王小王基本上大家有一个大概的来了解,也就是总督第一,将军第二,提督第三,巡抚第四,都统第五,总兵第六。总督最大,总兵最小,下面小编以清朝为例,一一给大家分解如下:

总督:一般为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清朝共设有十一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这十一位总督是真正意义上的牛逼人物,近代的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都是有名的总督,按理说,他们应该是正二品,可实际上,一般的总督都是高配,可以兼任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也就说,有些总督还是“政治局委员”,所以总督绝对是六个官职的龙头老大。 直隶总督 李鸿章

将军:将军这个称为历朝历代都有,拿现在解放军的编制来说,只要是有将军军衔的都是将军,从少将到上将,多如牛毛,还有很多文艺家是文职将军,比如宋祖英、阎维文等。在清朝,将军一般称之为驻防将军,负责旗兵的调度,因此又被称为旗兵最高长官,清朝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在全国各地。当然有人会说还有大将军,比如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等,大将军和将军不同,一般全国只有一个,指的是有战争时出征的总统帅,深受皇帝新任,职务也更高,如果真要举例的话,相当于出征朝鲜的彭德怀彭老总这个位置。

大将军 年羹尧

提督:提督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或几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提督这个官职也是只有清朝才有的,看过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姚启圣是总督,施琅是提督,两个督在打台湾上策略不一样,施琅对姚说:你是督,本督也是督,老子凭什么听你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提督和总动基本上官职差不多大,但提督是纯粹的军事长官,一般来说要让总督三分。当然,有一个提督最牛逼,那就是九门提督,掌管整个京师的兵马,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警备区司令员,官职不高,但是手握皇家姓名,所以九门提督选拔非常严格,只能够由皇帝的亲信充任,起初的时候多是由满清贵族担任,后期才慢慢的启用了一些汉人担任,著名的有康熙时候的“铁丐”吴六一,力助康熙平顶鳌拜,还有扶持雍正的隆科多。

九门提督 隆科多

巡抚:刚才说了,巡抚就是一个省的省长,管一个省的民生,民政,官司等等,基本不涉及到军权,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在清朝,巡抚一般为正二品,无论是权力还是职级,都要比一品的总督和将军要低一些。比如晚晴山西巡抚张之洞1881任山西巡抚,推行洋务,在太原设立洋务局,后来升了官,担任湖广总督。

都统:清朝开始设立都统是管理旗人,基本相当于巡抚,后来专门为了边缘的地区设立的,在一些边境地区,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于是就出现了都统,算是在当地最高的军政长官。雍正元年,皇帝设立八旗都统衙门,八旗都统的出现,就是皇帝削弱八旗旗主,让自己更好统治八旗的结果,都统的权力越来越小。

八旗都统服饰

总兵:总兵也是有着很大实权的军事长官,不过它的职级算是最差的,直接受到提督的管辖,和上面的这些大官比起来,就显得没有什么重要的了。

当然有人会说小编说的不对,认为要按照品级来分谁大谁小,对于这个说法,小编笑了,大学校长是省部级,能和省委书记比大小吗?所以,按照实际权力从大到小排列绝对是:总督将军、提督、巡抚、都统、总兵。


葛大小姐


从实际品级来看,应该是总督>将军=都统=提督>总兵=巡抚。

从民政实权来看,应该是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

看了这么多分析,感觉有点乱,不通俗易懂。其实古代和现在都一样,分中央官和地方官,比如:现在的省委书记(不兼任政治局委员)、省长时就是地方大员,国务院各部长就是中央官员。人民解放军就是保家卫国的,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武警部队是维护地方稳定的,也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我也简单讲几句:

1、总督:品阶从一品时,对应到现在称副国级,相当于现在一些大省(人口多、经济发达)的省委书记兼任政治局委员。品阶正二品时,现称省部级,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省的省委书记。直隶总督类似现在的直辖市的市委书记(北京、上海等书记一般兼任政治局委员)。

2、巡抚:品阶从二品时,对应到现在称副省部级,但职权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只能理解为享受正省部级待遇。品阶二品时,现在称正省部级,在本省不设总督时,省长兼任省委书记,才名正言顺可为正省部级。

3、将军:品阶从一品时,职权对应到现在称战区司令员。但官比战区司令员大,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享受副国级待遇。

4、都统:品阶从一品时,职权对应到现在没有,(因为现在军队全面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在民国时期相当于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级别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享受副国级待遇。

5、提督:品阶从一品时,职权对应到现在没有,(因为现在军队全面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在民国时期为联合抗日,相当于共产党领导的入编八路军)级别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享受副国级待遇。

6、总兵:品阶从二品时,对应到现在称副省部级,职权又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军区司令员,但官比各省军区司令员小,因为现在的各省军区司令员一般都兼任省委常委,属正省部级。

以上为大致分析,不知对否?


HUAPAI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六个官职,虽然在很多朝代也有零零散散的出现过,但它们在同一时期全部出现的情况,只有在清朝。所以,我们就根据清朝的官制,来讨论下这六个官职的大小。

首先,清朝的管制,大体上是承袭明朝的,共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这里所提到的这个六个官职,基本都属于是地方官职。其中,总督、巡抚属于是文职类官职,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属于武职类官职。

首先说下总督和将军:这两个职位分别是地方上的最高文官和最高武官。

将军一般称之为驻防将军,负责旗兵的调度,因此又被称为旗兵最高长官。清朝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

在这十四个将军中,除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的官阶是正一品外,其他十二位将军,军阶都是从一品,其职责类似与我们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总督:一般为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清朝共设有十一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这十一位总督,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其官阶都是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所以从官阶上来看,总督的职位实际要低于将军。并且,清朝也曾有规定,将军凡与总督同驻一省者,如会同奏事,以将军领衔。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如果担任总督的人同时还是内阁大学士的话,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那他们这个总督的官阶,就是正一品,其地位还要高于正一品的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不过这不是常态。所以正常情况下,将军的职位要排在总督的前面。

其次是巡抚:它和总督的情况有些类似,都属于地方的顶级大员,官阶也为正二品,但不同的是,它一般只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所以实际职级要比总督低一些,不过他们两个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抚和总督,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各省的省长和省委书记。



至于提督:它十清朝各省绿营的最高主管官,官阶为从一品,又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清朝共设有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虽然从官阶上看,提督的职位还要高于总督,但是提督只是管理地方绿营军队,其拥有的实际权力和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并且,清朝还规定,提督必须受当地巡抚的管辖。从这层意义上说,提督的实际职位,要排在巡抚的后面。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九门提督,因为其负责的是京师和皇帝的安全,属于是中央官职,并且往往担任该职位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导致其职位还要高于总督和将军。

最后我们来说下都统和总兵: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至于都统,前期职位和巡抚的职能类似,但它只负责管理旗人。当时清朝有满汉蒙二十四个旗,每个旗的都设有都统一职,主要负责管理本旗的军务和民务工作,权力可谓非常显赫,往往都是八旗贵族子弟才能担任。

但后期各旗都交由驻防将军来管理后,都统职位实际上已经很少见,即便有,要么沦为名义上的职务,要么多设置在一些一些边境地区,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于是就设置都统,算是在当地最高的军政长官。

所以,虽然都统的官阶为从一品,但实际地位也就仅高于提督而已。最后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特殊情况的话,这六个官职按实际职位从大到小排列依次应该是:将军、总督、巡抚、都统、提督、总兵。


我是赵帅锅




答:这个问题,抢答的人不少,但叽哩咕噜说了一大堆,很乱,而且,说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甚至有人拉倒说,这些官员,是互相制约,互相抗衡的,不好说谁大谁小。

好吧,那么,还是由我来回答好了。

用我的方法——最直接、最形象,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例举法。

话说,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得道光皇帝亲授“钦差大臣关防”,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抵达广州之日,广东大小官员全部出动,聚集在广州珠江天字码头躬身相候。

这些人,有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广东将军德克金布、都统左翼奕湘公爵、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海关监督豫堃等等。

不难看到,题面上说的几种官职都出现了。

下面分别说一下这些人的官场升迁,就知道这些官职到底孰大孰小了。

先说邓廷桢。

邓廷桢此前是安徽巡抚,因为前任两广总督卢坤禁烟不力,得道光皇帝提升,于道光十五年升任两广总督。

再说怡良。

怡良是满洲正红旗人,原为江苏布政使,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2月,出任广东巡抚。邓廷桢与林则徐同时被撤职后,怡良曾短暂署理两广总督一职。道光二十年(1840年),琦善出任两广总督,其私订《穿鼻草约》,惹怒道光帝,被被革职查办。怡良遂兼署两广总督,后又被实授闽浙总督。

补叙一下邓廷桢,他与林则徐充军伊犁后,又被起用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

那么,从邓廷桢和怡良的升迁过程来看,很明显,总督的官职比巡抚大。

然后来看广东将军德克金布的情况。

德克金布是满洲旗人,最初任乌鲁木齐提督,后提升为荆州将军,后又转为广州将军。

再补充一下,怡良在担任闽浙总督次年,因受达洪阿的牵连,一度去职。到咸丰二年(1852年),才被起复任为福州将军,次年转任两江总督。

由此可见,总督的官职比将军大,将军又比提督大。

都统奕湘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被提升为荆州将军,后历任广州将军、盛京将军和杭州将军。

即将军的官职比都统大。

关天培原本为江南苏松镇总兵,后来署理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不难看出,提督的官职比总兵大。

有了此上材料,再补充一下,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武职,而总督乃是封疆大吏,通常署理一个或两个省以上,拥有包括属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最高级别的管理权。巡抚有“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之责,管一个省的民生,民政,官司等等。

而武职之中,将军、都统属于旗人专属,汉人不得染指。

综上所述,这几个官职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就是: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


覃仕勇说史


各朝各代的官职职能都有区别,并且职位的高低也有变化。以下所说的官职以清代为例。

总督、巡抚属于文职,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属于武职。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管辖一省或多省。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的官职比巡抚官职略微高一级。

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武职外官。总兵为正二品武职外官。

清代边境地区不设总督与巡抚,所以在当地军政权力都是将军说了算。清朝还有抚远大将军一职,并非属于固定官职,遇有大战事才会任命于人,相当于前线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

都统是清朝时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为固山额真。主管八旗军队,镇守军事要地,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在有驻防将军之处,一般设有副都统为正二品官职,满语为梅勒章京。

提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掌绿营军队,共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职能与驻防将军类似,一般编制内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清初总兵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轶,为正二品,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提督与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将军、都统、提督品级是相同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提督一般都是汉人,在清朝实权较小,将军与都统对比,按所在八旗对比,如果都统是上三旗,将军是下五旗,那么都统地位高。

内地驻防将军与本地行政长官督抚还有绿营各成系统,互不统属。但若会同奏事,则列名于总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实际权力来说还是总督与巡抚的权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