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不识乐谱的老人会拉二胡?

一雁度南楼


我也来说一说拉二胡,我小学三年级,根本不识谱曲,虽然我会拉四种线,但叫什么?A调C调一概不识,加上2,6,线或|,5线音位在那里我都不知道可是我一拉起歌来,音符位在那里自然会拉出来,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701夕阳无限好


我来说说我学拉二胡的经过:我到现在为止都不识五线谱,可我为什么能拉好二胡呢?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和我们村里一个人学过指法,是他指导我拉弓时外弦一把和内弦一把和二把都代表哪些音符,后来就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东方红》的歌谱抄下来对着歌谱一遍一遍的练,大概半年多终于可以拉了,再后来听到别人唱歌我就跟着调去拉,也能拉得很象,应该是熟能生巧吧。

其实在没有歌谱之前艺人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音演奏乐器的。比如盲人艺人拉二胡全靠听觉来识别音律和音质的。由此看来,只要有艺术天赋加上勤学苦练即使不学五线谱也可以拉一手好听的歌曲来。


170937601刘捕头


你首先得留长发(男),(女)的先弄一件低开领拖地裙穿上,然后,再摇头晃脑、闭眼咧嘴做出一副痛苦的表情,随着进行再像神仙附体、打完鸡血似的一惊一乍……,基本上入门了!

听声知位。只要听出里外弦的差音高多少,弦都不用调,能唱就会拉,随时可变调。就是不懂定调。我七八岁时外祖父送我个板胡(自制的),是从村里别人不要的捡来的。人家送了两根牛皮弦。后来一个会拉的把弦给我装好,上边一个粗柳木垫子“千金”,下边一个细棍子,人家看看我的手说我不行,没教我,但是告诉我,先拉里面的,不够长了在外面找听着一样的音。

我就就开始看“东方红”,学了一个多月真拉全了。就没用过空弦!用里弦和外弦都能拉全,还不是一个调的。把唱最低的音放在第一的千金下面。后来才学会把最低的音方里弦空弦,外弦全靠听觉。会唱的歌都会拉。后来成立宣传队,我会拉弦子,就让去。让大家笑坏了。也改不过来了,头把弦就告诉我里弦唱哪个音,他用二胡拉两声,就不管我了,伴奏从来都不错,我还和唱戏的好上了,她随便唱我都能跟上。有时候她跑调了,还就我跟的紧。头把弦把我撵走了。说我掺乎的文武场都乱了。不识谱? 只是识谱的方式不同。他用耳听就能同反映到把位和指法上。我认为他心中还是有谱。 有人依谱惯了,反而离谱一句拉不起来。只能说各练一家功夫呗。

是凭感觉的啊,只要知道高低音慢慢就会了,唱歌难道非要识谱吧,一听还不是就会唱,电视里的歌农村有多少人识谱不一样凭感觉慢慢就会吗,而且在还不管男女老幼都能会唱,谱只是一种统一模式,跟学字一样的道理,会谱就能奏各种音乐只是熟练成度不同效果不一样而已。

乐谱就是音乐界的文字,是用来记载音乐的一种工具,就像文字是记录人们思想的工具一样,不认识字的人也可以用嘴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那么不识谱的人当然也可以把自己脑海中的音乐用乐器表达出来。谱是近代的事情。民国之前,甚至到建国初期,很多操琴老艺人都不识谱,他们靠的只有师长的口传心授。例如京剧中,拉京胡,京二胡的琴师都不是从简谱中学来的。那时候,京剧中有各种曲牌,每个曲牌的旋律都不一样。给演员伴奏也根据剧名唱腔和节奏需要,分西皮、流水、原板、慢板等等。手把手的教,一招一式的学,就这样老师交给弟子。

学生靠的是耳听,试炼,反复提高,然后再勤学苦练,再继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到后来,乐谱在广泛应用,一些乐谱专家又把传统的,著名的京剧唱段再谱成现在的乐谱。新一代年轻演员拿到乐谱就可以学拉学唱,不再求师学唱或学拉胡琴。当然想达到更高水准,还是要考入正规艺术学校,才可提升专业水平。常说熟能生巧,拉弦主要是指法第一位,指法上去了自己能唱出来就能拉出来,谱子瞎子一辈子也看不到曲谱拉的一样动人。全死记硬背的,我们这老人们一字不识会拉的挺多,什么事都是靠自已长期的着磨与段练而成功的。


历史深度揭秘


农村的老乐工(吹鼓手),不识简谱者有的是。我久在乡下,又爱乐器,很了解他们。别小看这些不识简谱的乐工,不但会拉二胡,还能拉头道板胡!头道是领衔乐器,不但要记谱,还要背戏,难度很大!我曾接触过长安戏校一位女校长,她说文乐学四年,三五十个学生,毕业时,能提起头道板胡的也就一两个!可这些不懂谱的乐工为啥能拉一把弦?

他们自己说一是爱好,二是逼出来的。我则认为,他们首先具有天生的好悟性,耳音很好,还有远超常人的记忆力。当然,谋生的艺术生活所迫,个人的爱好特长也是事实。旧社会,卖唱,乐工被视为下九流,与妓女同级,参加者多是些贫寒之人,旨在乞食谋生,哪有钱经过音乐理论方面的培训?如此,依然出了不少名家妃瞎子阿炳一类大师。

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吃香了,靠手艺挣钱,收入可观。自学用的曲谱资料很丰富,但从学校教育来看,我认为对音乐不很重视,初中生,乃至高中生乐理知识很差,大部分不很识谱,这就造成农村乐工,还是城里的自乐班,年轻人很少,后继无人的断代现象。

我认为懂谱有很明显的好处,利于学习,训练,速成掌握音乐艺朮。我比较重视曲谱的学习和记忆,因而,对谱子新唱段学的较快,记得较确准。在公园自乐班,有时板胡断了弦,几个二胡拉不了了,停了套,啥原因呢?不懂谱,或未记住谱,只能跟着板胡溜,逮音而行,达不到独立的水平。


琵琶嘴


说说我身边的事,我是甘肃兰州人,我外公今年81岁了,虽然我外公小学读完后就没再读书了,但特别喜欢二胡,在他小的时候(大概十几岁的时候)用麦乳精的铁罐子自己做了一把二胡,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只有民族传统的戏曲“秦腔”,那会很多人都喜欢秦腔,他就是靠听音,经偿去文化站,帮忙让会拉二胡的师傅教他,因为那会很穷,那把他自己做的二胡算是可以勉强可以拉出调调,都是就地取材,弓子是自己拔生产队的马的尾巴做的,琴弦是当时淘汰断掉的二胡弦。

因为我外公天天在家捣鼓他那把二胡,天天制造噪音,有天下午,他二叔因干活太累想休息,但我外公还在那学拉二胡,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把那把他心爱的二胡给用脚粉碎了,那会我外公哭的,整整哭到晚上,2天没吃饭。在哪个年代凑齐一个麦乳精铁罐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那以后,没有了自己的二胡,因为喜欢,但没有材料再去做一把,他只能每天闲暇之余就往文化站跑,等师傅们不拉了,他就在那按师傅跟他讲的苦练。这些事我也是我外婆讲给我听的,后面他师傅去世了就把一把苏州民族乐器厂产的一把二胡无偿的送给了他,直到现在那把二胡还能奏响各种乐章。

后来在我记事后,经常有人请他去拉板胡、二胡。那会在我们乡还是很出名的,包括现在每年过年都会,有一帮老友必须去我外公家唱戏拉二胡,因为我从小听他们拉秦腔长大,我小时候是在外公家长大的。每年我在家都会看到个别人的离世,真的是会少几个人,有些老人都是儿子或孙子送到我外公家。感觉老一辈人的感情真的是无法言喻,他们听到同伴的离去,没有眼泪,没有叹息感觉表面轻松,谁知道他们内心是否会有另一种我们没能理解的感悟。

我从小学听秦腔后面到跟着我外公学二胡,都是野路子,我学二胡没有受过一天专业训练,都是拿着我外公自己手抄的曲谱,他嘴里念“哆瑞米发嗦啦西”我就按照他给我念得拉,其实二胡不难,难得就是你练二胡能够忍受住多少寂寞。

虽然我现在拉的不是很好,但我没有放弃,虽然很多手法都是错的,但我还是很上心,俗话说:“一年笛子两年萧. 一把二胡拉断腰. 千年琵琶. 万年筝. 小小二胡拉一生!”

我没有想过那天可以拉成一个名家,我只想二胡在我的生活里,创造给我的价值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缔的。







探寻中华文明


二胡想学精很不容易。但学着拉个曲并不难,只要你会哼哼调,在二胡弦上摸音,时间长了自然就能拉出曲来。

当知青的时候,晚上无聊就在场院上学拉二胡。开始拉如同“杀鸡”。慢慢的拉弓,摸把位就熟练了。我也不识谱,可只要会唱的歌基本上都能拉出调调来。



皛舒


听声知位。只要听出里外弦的差音高多少,弦都不用调,能唱就会拉,随时可变调。就是不懂定调。我七八岁时外祖父送我个板胡(自制的),是从村里别人不要的捡来的。人家送了两根牛皮弦。后来一个会拉的把弦给我装好,上边一个粗柳木垫子“千金”,下边一个细棍子,人家看看我的手说我不行,没教我,但是告诉我,先拉里面的,不够长了在外面找听着一样的音。我就就开始看“东方红”,学了一个多月真拉全了。就没用过空弦!用里弦和外弦都能拉全,还不是一个调的。把唱最低的音放在第一的千金下面。后来才学会把最低的音方里弦空弦,外弦全靠听觉。会唱的歌都会拉。后来成立宣传队,我会拉弦子,就让去。让大家笑坏了。也改不过来了,头把弦就告诉我里弦唱哪个音,他用二胡拉两声,就不管我了,伴奏从来都不错,我还和唱戏的好上了,她随便唱我都能跟上。有时候她跑调了,还就我跟的紧。头把弦把我撵走了。说我掺乎的文武场都乱了。


bdwn东风吹过来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中学用竹子挖孔做笛子吹,当时吹冯宝宝武则天开头音乐没学过,现在儿子学钢琴也是一名钢琴老师还开了音乐培训学校儿子实现我的音乐梦,学校地方昆明新迎新城,儿教我看谱,我性子急没耐心学谱,但我可听着音乐吹奏,葫芦丝歌曲好多都会吹,前几天花鸟市场进了把超7孔葫芦丝能扩张音域,一天不到就把女儿情吹出,以前我一直用七孔,前两天又去安宁恒大后面挖了几颗黄竹,做了g调,长短两根箫,一根大g竹笛,准备老了回味一下,过一段时间干透刷上木漆上图。所以不一定有乐理才懂音乐。


创新ljx


为什么有些不识乐谱的老人会拉二胡?

音乐是个兴奋剂,人类高兴起来手舞足蹈,放声高歌,释放情怀,这个基因是代代传承的!

这不识谱子还会唱歌的人?甚至还会拉二胡?其实这说怪不怪,你去调查总结一下,阿炳从小跟着道士父亲出入寺庙,从小受音乐熏陶,靠的是会哼唱,他识什么谱?还好留下几首传世佳作。回顾所有的二胡大家都是从小受音乐环境影响成才的。

我有个学生家长,孩子如今都大学毕业当学校的正式音乐老师了。可他这个做爸爸的二胡就是自认拉得好,可就是不识谱。

一次他送孩子过来学二胡,空闲中他拿起我的二胡就拉流行曲,我看他有错了的地方,就把乐谱给他,可他一个高中生竞说不识谱,我很惊讶,那你怎么会拉的?他说我会唱歌啊!那你又跟谁学的,他说跟我爸爸学的呀!他爸爸曾经是厂长,也不识谱,还晓有名气。我好奇,就测试了他。演奏中他并不知道拉的什么音调,在他耳里歌词就是谱,他能自拉自唱流行曲,(这是大部分乐手做不到的)他把上中把的音位都摸熟了,多用D、G两个调来演奏,他的指法和换把都不在规矩上,只是知道唱高音时就外弦高音上找,他的拉全凭词中音调的高低来寻找音位的。

有些地方省了换把就来个高音低拉,也揉弦就是那种扣揉法听起来在颤料的感觉。我吩咐他的孩子往后边学边帮助爸爸,从基本功的规矩慢慢来,等孩子学艺几年结束,他爸爸的二胡也有了质的飞跃。

由此,我奉劝那些凡没有自学能力的琴友们,既然你十分爱二胡,一定要拜个师学点基本功,以后再慢慢去探索。艺术是无止境的,不要满足会自误自乐还能应付几个曲子,但你还是要讲究一点拿得出手的门道,没有规矩是不成方圆的!


许科云


二胡是技术活,只要知道指法,背一些常见地方调的乐谱(这乐谱不是我们现在的简谱五线谱),经常练习,不需要知道乐理一样可以拉的很好。

(提问者可能是说不识字为啥能拉二胡,现实中不识字能打麻将的不在少数,不识字能打跑胡子,不识字能下象棋,不识字能斗地主,……这个本身就没有关联性)

说说传统戏剧的花鼓戏吧,其他地方戏剧类似,古谱不熟悉。二胡笛子等常用于戏剧,那些不识谱的一般不会拉古谱,除非走江湖的。

花鼓戏有基本的调,跟乐谱要先定调一样。花鼓戏常见的调有:采茶调,渔鼓调 ,嫂子调 ,花鼓调 ,十字调 ,安童调 ,中秋调 ,反西湖调 ,西湖调 ,辞店调 ,过江调 ,四川调 ,败调 ,四六调 ,木马调 ,宁乡正调 ,丫环(鬟)调 ,铜钱歌 ,山川调 ,补缸调 ,劝夫调 ,花石调 ,神调 ,骂鸡调 ,放羊调 ,收羊调 ,梅香调 ,讨学钱调 ,阳雀调 ,三流调 ,洋烟调 ,六音神调 ,地花调等。每个地方戏剧都有自己特定的调,用不同的调表示不同的人物情感。

确定了调就确定了指法,二胡笛子等都一样。

第二个就是谱,戏剧记谱有自己的方式,如扯上扯上扯工上扯,外行人不知道啥意思,这是工尺谱(che我们这里用扯表示)。

工尺谱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只要掌握了这两个法宝,就可以参与戏剧的合奏了,通过配合的练习,就可以演出了。

附天书截图一张,就算能写成简谱,但不知道什么调也没有什么用,过去靠口传心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