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90後說離職就離職,難道他們真不擔心失業麼?

中國臺灣省Wang


【職場逗伴匠】的理解:

<strong>

職場中的90後,看上去是說離職就離職,其實早有各種預兆。

我們所看到的轉身離開,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難道他們不擔心失業?非也。

職場90後更恐懼的是面對沒有長進的自己。現在的90後需要面對各種不確定,莫名焦慮感,常常會在他們的心中出現。面對眼前的這一份工作,其實他們會考慮更多更復雜的因素,每個人在自己的心裡都有各種盤算。假如眼前的這份工作,沒有任何成長空間,是他們最為擔心的。

我的觀點如下:

從個人的職場經驗來看,其實任何人都會有焦慮,也包括沒有工作也就是失業。

那為什麼在很多人眼中或者所看到的90後,似乎不太擔心失業呢?其實,這只是一個職場的假象。他們並不是不擔心失業,而是他們焦慮的是,手上的這一份工作枯燥重複,不希望自己每天在公司裡,不斷重複中自我蹉跎。

當然選擇辭職絕非孤立的事情,有很多綜合原因。比如上班的通勤時間、工資多少、福利待遇好壞、跟同事的日常相處、與領導的溝通是否暢通,工作是否開心等等。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於是,有人就開始選擇離開,可能一份不滿意換另一份,不滿意再換,又碰到一份,不滿意繼續再找,一直去尋找那個自己覺得最合適的。

<strong>

一、職場90後,最看不慣公司裡的哪些人事物?

無論你年齡多大,工作中千萬不要想著一步登天,職場中很難一眼就望到頭。

與之相對,我們需要在關鍵點聚焦努力,連點成線,你會找到成長新大陸。

舉個例子,自己曾經有一位下屬是93年的,當時剛來公司兩個月,就有想離職的念頭。

某天下班後,他單獨跟我溝通後,才發現大家平時在公司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去做一些更細緻的溝通。身為90後的他,其實剛到公司來上班,對一切比較陌生無助,還沒有完全融入到公司文化中,甚至現在有一種摸不著北的這種感覺。

剛開始,每天上班做事不知道做什麼,後來知道做什麼,再後來每天做著重複的內容,似乎可以想象到一年兩年自己的工作內容與狀態,瞬間對這種枯燥重複的內容,開始有一點抵抗和心生厭倦,他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未來。

因此,在其內心中就開始了糾結和疑問,這份工作是否需要繼續做下去。

職場90後,我相信多數人都是有良好的個人職業發展期望。從公司或領導的角度看,都希望每一個在這裡上班的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綻放的舞臺。那前提是,公司的領導者或同事們,真的懂他們嗎?只有真懂,才能夠去和他們同頻共振。

【困惑】

職場90後,對於眼前的這份工作,時常會產生的自我對話:

A.直屬領導是否言行一致,關注到自己的工作表現?

B.自己在部門(公司)裡的職業晉升路徑是怎樣的?

C.這個崗位(專業)在公司裡的存在價值強弱如何?

D.個人的性格愛好與專長,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中發揮出良好狀態?

E.身邊那些同事的工作習慣,哪些是可學的,哪些是需要忽略的?

F.企業裡的各種文化風格,自己是不是能快速融入進來?

<strong>以上這些對話,常常會進行自我疑問與反思。

不同年代的職場人,對於工作都會有專屬的工作印記。

其中,也會有些公司裡的人事物,是職場90後所“看不慣”的。

“看不慣”之① 個性張揚,有一說一,跟同事或領導的溝通方式直接,不喜歡拐彎抹角。

職場90後,在工作中和同事領導的溝通表達,通常會更加直接。

他們不擅長拐彎抹角,也不喜歡去藏著掖著。喜歡就事論事,有一說一。

有一次,90後下屬K經理在工作開展時,遇到工作的疑惑點,K經理就直接來到我的辦公室,表達出自己的相關想法,當場把各種疑問點拋出來,跟我進行溝通確認,直到把這個事情整明白才離開,這是這一代職場人的工作特點。

在他們心裡很難藏得住話,要麼通過語言,要麼通過行為,始終會表現出來。

對工作的某件事情,看得順眼就是順眼,看不順眼他們絕不會去裝模作樣。

因此,在具體工作中通過外在的表現,就能夠清晰的感覺或者觀察出來。

“看不慣”之② 不喜歡阿諛奉承和拍馬屁,更專注於做事,在為人方面不願花太多精力。

職場90後,更沉浸於做事,而在做人方面不會花太多精力,他們最討厭被髮號施令。

過去的職場人,會強調在公司裡的做人很重要。做事相對來說差一點沒事,把人做好了,做事慢慢來鍛鍊。但是你會發現,現在的90後在職場當中卻不以為然,他們更樂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實事,對同事也好領導也罷,並不會刻意的去迎合或拍馬屁。甚至多數職場90後,對這種行為表示不理解,認為沒必要甚至討厭。


在他們的心裡,只要把公司領導或同事所安排的事情順利完成,這個工作開展就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並不希望花時間去琢磨領導的心思,去打聽同事的愛好,因為這樣反而顯示出自己沒水準。

與其那樣來回折騰,不如好好的跟自己待一會兒,或者讓自己在工作中踏實做點實事。

因此,如果你的下屬中有90後這類群體,就不要去苛求他們對自己要有各種的好態度,要來迎合你的工作風格,彼此需要換位思考。

想一想對方的需求,以工作目標為導向,一起協作配合即可。

“看不慣”之③ 無視公司的行動規則,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來開展工作,特立獨行。

<strong>

不同年代的職場人,有不同年代的想法,所認為的規則不盡相同。

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經歷、文化都不一樣,在這樣一個綜合的影響因素下,希望彼此更多的是一種包容理解,這樣工作起來才能夠有品質更高效。

比如,在公司裡有位91年的普通職員,在公司的開會或內部培訓學習時,就喜歡經常抱著一個藍色的保溫茶杯,邊走邊喝,好不愜意。要知道,在公司都是副總或老總級別的人,才敢有這個習慣。但是他,作為一個普通的職員,來來往往,端著杯子喝著茶,似乎卻不以為然,覺得這個是工作當中的小事,無所謂。

再者,有的職場90後,經常在上班場合,看到他們穿著一雙皮鞋,並不是鞋子的質量有問題,而是在皮鞋表面上附著厚厚的一層灰,來回走動之間,很難體現出自己的良好職業形象。他們覺得只要把工作做好,這些表面功夫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於是,很多公司裡的規則,就被無視了。

【小結】

作為90後的職場人,有自己的一套性格和行為方式。

在公司裡面想得到更好的工作成果,一定要學會融入、理解、與大家一起共舞。比如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你懂他們嗎?你說的話他們喜歡聽嗎?你做的事情,是他們想要看到的嗎?”所以,很多問題並不一定是問題,而在於這我們能否一起配合解決。

畢竟,公司的大環境中,需要我們這共同協作來創造好的結果。

<strong>

二、職場90後,在公司裡具備怎樣的工作特點?

<strong>

自己目前也在公司裡帶團隊,其中就不少屬於90後人群,有91年、93年、95年、97年等等。他們跟自己在公司一起共事,時間短一點的一年多,最長的有四五年了。

所以,自己對他們的性格以及工作風格,大致知其一二。

接下來,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與體會,總結羅列出職場90後的工作特點。

工作特點1:只要你是真心對他們好,對方能夠覺察出來,並懂得湧泉相報。

無論是工作之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要學會彼此幫助,去建立真情實意的連接。

舉個例子,有次過節公司對全體員工發放了一些禮品。

那段時間,項目開展非常忙,下屬Q經理的付出自己都是看在眼中的,只不過平時太忙無法顧及,對其也疏於關心了。剛好在過節放部門禮品時,讓Q經理單獨到自己的辦公室來,言語上對其工作表示了認可與鼓勵,詢問了最近的工作情況,臨走前,我把自己的員工福利禮品拿出來,作為額外的嘉獎給予了Q經理。

看得出來,他首先是意外,然後是驚喜。

從那以後,Q經理的工作狀態與配合程度都有更好的提升,我猜是自己的真心話打動了對方,當然也包括那一份額外的獎勵。

職場90後,其實比較敏感。你重視他,他就懂得回饋你。

你不把他當回事,他自然就按部就班,隨意打發時間,日子就這麼過了。

工作特點2:職場的可塑性強,總說一件事情的重要,不如強調行動背後的價值大小。

<strong>有人說90後是不能吃苦的一代,我卻不以為然。

如果職場裡的結果不如人意,關鍵是你能否給他一個足夠努力行動的理由。人,都是講情感的,你跟他說的有道理,對方才會聽得進去。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角度,強勢施壓給對方,那當然是舉步維艱,推一步動一下。

公司裡的90後群體,其實自身工作潛能巨大,只要引導得當,對方的成長空間不可限量。與之相處的我們,需要把握火候,如此一來在工作當中,其崗位的適應力或個人可塑性都沒有太大問題。

值得一提,在互動中需要照顧到對方的面子問題。

作為公司一員,對內我會對你嚴格要求,有標準、有方法、有執行、有流程、有規章制度,這個是務必要求執行,沒有任何的情面可以講,工作以結果為導向。但凡是完不成的,都會一言指出其中要害點,你的個人能力就需按照這個方向去提升與加強。

工作以外,聰明的職場領導則會盡力照顧到你的面子問題,讓你覺得臉上有光彩。

做到這一步後,我相信90後員工的心裡,都能夠收到你的這份情意。

在日常工作執行與合作中,他們也會全心投入進來,盡力讓自己做到更好。

比方說,有一位90後下屬在公司做了三年多,目前已經是基層管理的角色。

有段時間,安排對方跟進一個項目,進程中發現一個問題點,因為他在一線的工作經驗不足,不瞭解具體業務情況。當時的情況是,項目要想管好必須懂一線實際內容。

我們都知道在一線工作是很辛苦的,而且他當時的身份也不一定能夠放下身段和麵子。基於這個問題,為了讓項目的執行體現更精準,身為領導的我,抽空專門跟下屬做了一個深度溝通,強調了這個項目的重要性以及在一線的核心價值,最後他也能理解,並且親自在一線去待了很長一個週期。

當一個人意識到行動的價值所在,原來的很多問題將不再會是問題。

事後回想,恰恰是放下身段到一線去接觸實戰的業務情況,他才瞭解到原來市場一線的情況,跟他坐在辦公室所琢磨出來的一套理論,其實有時候是有很大出入的。從那以後,他在開展工作的時候,甚至會主動跟領導提出申請,要去一線上班增加體驗。


工作特點3: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接受度高,學習力與求知慾表現強烈。

因為自身成長環境的相對優越,對外面的認知會有更多層次感。

90後的職場人,對於身邊的新生事物,工作方法和技能升級都表現得尤為感興趣。與之相對的,職場中工作多年的其他年代的同事,相對來說就會更趨於穩定與保守。對於各種不確定與變化,大家心中會顯得有一些排斥,甚至不願意去改變,這一點在當下職場中,對比日益明顯。

90後職場人群,喜歡接受新事物並願意去嘗試,是他們在職場中的優勢點。

比如,一位年輕同事發現某一個新的工作軟件,它能夠快速改變現有的繁瑣工作流程。

這位年輕的同事,就會願意去分享自己的新想法,並且開展自我實踐,大膽做一些嘗試,實踐結束後表明,這個軟件是可行的,於是大力向同事或者領導來推薦,以求來改善現有的現狀與問題點,讓大家的工作開展更加高效。

這就是90後年輕職場人的內心活動,他們對於新鮮可行的好玩事物,會願意以更加多遠靈活的方式進行展現,而不是永遠都一成不變。

【方向】

①這個季度/半年/一年以後,在現有的工作內容當中,有沒有一些問題點和閃光點?

②接下來新的項目中,可否做一些調整,而不是永遠的在重複舊路?

③一直做著循規蹈矩的內容和動作,能不能有一丁點的升級迭代?

④整個工作的開展流程有沒有問題,多久沒有優化改善?

⑤這個事情的操作方法,換成別人,可能他會怎樣去思考與行動?

⑥有哪些細節上需要引起重視,有沒有更合適的來進行替換?

職場90後人群,對於持續長期的原地不動是非常排斥的。

每一個階段對於工作的改良,都希望有一些升級和迭代。

【小結】

時勢造英雄,工作中需要對號入座,看好位置,找準時機。

知道自身的優勢特點,儘量發揮個人專長而非碌碌無為中自我迷失。

看清公司的文化氛圍,如果現在所處的團隊裡面90%都是惰性文化,通常來講,他們可能就待不長久。未來某一天,定會去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發揮專長的平臺,跟現在揮手告別。

<strong>

三、給職場90後的5條黃金建議點

結合自己的多年職場經驗,再看看公司裡的哪些90後同事,我總結出以下五個建議:

建議1:工作中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請注重職業細節,以此體現價值與專業。

公司裡存在這樣一類現象,不少同事跟領導去溝通事情的時候,自視口才好,喜歡誇誇其談,實際上都是紙上談兵,不過是胡吹瞎侃罷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笑而不語。

問題是,作為當事人,他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比一般人的工作能力要強,於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非常傲氣,有時候也不按照公司的流程標準來做事。

同事們對此,也是頻頻搖頭,甚至表示無奈。

因此,工作中的結果表現也是差強人意,時間久了,慢慢發現大家都對自己的工作表現似乎不太認可,有的開始疏遠自己。

所以,工作結果的好壞,從細節上可見一斑。尤其是90後人群,這一塊要尤為重視。

想要體現職業價值,少一點誇誇其談。

記得先從細節方面讓別人覺得你很專業,這是立足之本。

建議2: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工作目標的人,並持續保持下去。

如果你想成為公司裡受大家所歡迎的人,請時刻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

職場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清晰化,沒有方向的人,將會越來越難生存。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天我們在上班的路上,如果你仔細去看,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上班路上的人群結構很複雜,男女老少都會碰到。

比如說,自己有次乘公交上班,就留心觀察過一次。在自己乘坐的公交車上,我就看到不同類型的人。有普通上班一族、有職場白領人士、有剛剛出門準備去買菜的爺爺奶奶、有剛剛下夜班的工人師傅、有爸媽陪娃去幼兒園、有趕往建築工地的農民工兄弟、有各個年級的學生。


表面上看,大家都在這個公交車裡,只是各自不同的目的地不一樣。但是你去看一看,尤其是細節當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在自己所屬領域中的好與壞。我仔細看了眼前這幫人的行為舉措,大致可羅列如下:

有的看電子小說、有的刷朋友圈、有的看紙質書籍、有的無聊望著窗外發呆、有的戴著耳塞聽音樂,在那裡搖頭晃腦、有的實在是太無聊了,打起瞌睡來、有的在看著車子的某個角落、有的拿著一份報紙在那慢慢看著。

從車上這些人的行為,可以得出一二。通過解讀大家的行為,可以初步分析出他們在生活工作學習當中,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發現一點,大家的目標定向不一樣,結果也是千差萬別。

這個過程,像極了職場中的我們。

解讀完畢後,作為職場90後,更應該從中去吸收很多東西。每天每個階段你的目標是什麼?千萬不要去虛度和浪費光陰,以為年輕是資本,最終需要看的是每個人的實力。

管理好自己的目標,好好沉澱,你的實力才會得以呈現。<strong>

建議3:即使再忙,也要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

工作當中,每天一進入公司就面臨各種的變化和不確定性。

原本計劃要做的事情,可能因為各種突發被中斷而無法執行,於是想到哪裡做到哪裡,忙起來到最後,甚至忘掉了原本特別重要的事項,但是已經錯過,沒辦法了。

作為一個慢慢成熟起來的職場人,慢就是快,less is more。

記得給自己預留一點空間,尤其是在大都市上班的年輕人,非常不容易。最好在每天的某一個時間段,讓自己相對放空一下,沒有外界的干擾,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

想一想自己有沒有一些遺漏的事項,工作中有無提升改善的空間,甚至完全不想工作,徹底放鬆一會兒。當你獨處的時候,其實才開始具備清醒意識,你會發覺自己的能量在積蓄,不斷加持一點點變強的過程。

建議4:鍛鍊自己交付工作成果的能力,尤其是在限定時間內。

工作之中,人跟人之間的區別時存在的,核心差異卻並不大。

話說回來,所謂的年齡、學歷、性別、背景,經驗等因素,會有一定的影響性,但從長遠的視角來看,最核心的在於一點,能否提供工作成果。

所以作為職場90後,想要在公司裡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得到領導的青睞和好感,其實非常簡單,做好一件事即可:

在每個階段,自己必須要有一份“優秀作品”。

作品即工作成果,而不是每天在公司裡去應付了事。

時間會是最好的答案,別讓光陰在一天天流逝,自己也得不到任何的成長,最後只能獨自感嘆,留下各種唏噓感慨。

建議5:原地踏步就是退步,想要持續保持進步,就得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現在這個社會日新月異,職場也好工作也罷,專業崗位每天都在變化。

很難想象一個不願堅持學習的人,如何才能來跟上這個動態節奏,去適應公司的發展與變化?因此,你得經常問問自己,最近有沒有給自己安排學習充電的時間?

如果你的答案是NO,不好意思,你的競爭對手已經在和你拉開差距了。

或許過不了多久,你會感受到壓力,再後來可能就面臨著被淘汰出局。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自己還不錯,也不要自我慶幸,現在安逸的工作狀態持續不了太久。

何為真正的大勢所趨?一個不懂學習的人,是難以有精彩的未來。

作為職場90後,在知道自我優勢的同時,也得與時俱進。每天要有自己的固定學習充電時間段,可以是30分鐘一個小時甚至更長,但最好要單獨把它空出來並固化執行。

保質保量的學習,以這樣的標準給自己進行充電,惟其如此,你跟別人的區別和差距就會逐漸拉開,你也會成為自己所期望的那位專業高手。

持續學習,才能最終成就你。

【小結】

職場人只需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一個跟自己的當下情況相對符合匹配的即可。

邊做邊自我調整才會慢慢看到方向,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詠蛙》裡說:“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身為職場90後,難免會被外界環境所幹擾,需要應對各種聲音。這一切別太放在心上,大家需要找到自身的優勢,擺正位置,虛心學習,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

未來的精彩,務必屬於有心付出的追夢人。

總結

現在有些90後說離職就離職,難道他們真不擔心失業麼?

很多事並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個人的職場點滴經驗,僅供參考。

職場這條路,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工作也是如此。務實精進,踏實踐行,如果有緣遇到領路人,那是你的好運。反之,也別焦躁,其實大家都一樣。哪怕在起點的你,速度慢一點,也無妨。把握好路上的幾個關鍵點,你也一樣能獲得佳績。

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strong>

共勉!

END


關注【職場逗伴匠】,每次學一招,職場沒煩惱。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贊、評論、轉發就是最好的支持。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青雲計劃獲獎者/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職業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職場逗伴匠


對於“說離職就離職”的這類90後,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舉動,可能有幾個原因,而非簡單的是否擔心失業的問題!

下面老鬼分享幾種可能導致90後“說離職就離職”的原因,也算是和90後職場朋友的一起交流吧。或許對於大家有些啟示與參考意義。

一、可能就是一時忍不住、氣不過

有些人在企業中由於各種原因情緒低落、壓抑或者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對待,也有可能是因為看到了某些現象,雖然那些可能不關自己的事兒,但是看著就來氣。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腦子裡根本沒想著“是否會失業”!只是有一個自信的念頭“我出去了難道還找不到個工作?”,在此情況下,直接就敢辭職。

就是不滿意、不舒服、不爽、壓抑、受到了委屈、遭受了某些不公。大腦中根本沒有去理性的思考出去之後找工作的事情。也根本沒有去想“可能失業”這個概念!

二、社會上可供選擇的機會非常多,幾乎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這也是主因之一

平心而論,只要想找到一家公司上班,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是是否能夠找到自己完全心儀的工作而已。只要自己想找,幾乎沒有什麼失業的可能性!除非太挑剔了。大不了現在某個不太理想的企業工作,之後再去尋找而已。

客觀現實確實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多數90後也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只是需要的時間長一些短一些,或者找到的工作是否能夠讓自己完全滿意罷了。

在這個企業數量、企業多樣性、企業人才招聘困難的環境之下,只要是認真工作、能力差不多的人,幾乎不會失業!

開個玩笑:過去計劃經濟年代,除了自己下海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可選擇性!而現在呢,時代都變了,根本沒有所謂真正的失業危機!

三、一部分90後沒有太多的經歷壓力與生存壓力,這也是造成“說走就走不管不顧”的一大原因。

時代在變,很多90後的家庭背景原因,他們沒有生存的壓力,即使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沒有工作,也不會印象正常的生活。有家庭為後盾的情況之下,說走就走很正常。

四、老鬼也要承認,有些人雄厚的能力、實力、財力,是人家可以“任性”的資本

有些90後的朋友,可能是某種工作技能、能力很強,根本不用擔心下一份工作,甚至有很多企業盯著人家呢!

還有些朋友,可能對於“上班”根本不在乎!例如,老鬼就認識很多的九零後,單單在今日頭條平臺上,業餘時間創作的收入所得,就比自己的工資還要多很多!

有本事、有財力等等,都可能讓一些朋友說走就走!

老鬼想起了“裸辭”這個概念。人家那些真正裸辭的人,往往都是有資本的!在別人看來不管不顧的、任性的裸辭,其實是因為人家已經擁有了任性的本錢!那些啥都沒有、火氣上頭、不管不顧的,有點......


五、必須承認,“說離職就離職”、頻繁跳槽,不是個好現象!

職場人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理性支撐。一方面,人有選擇的權力,跳槽尋找自己心儀的企業的權力。另一方面,自己的辭職應該是慎重的。

身在職場,作為打工者,頻繁的變換工作、跳槽,對於長期發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這一點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夠接受。頻繁跳槽會讓用人企業產生疑慮、顧忌,除非對方因為某個崗位嚴重缺員,或者你的某種能力正好是企業急缺的,否則的話,隨著跳槽次數的增加,自己的職場求職競爭力將逐漸下降!

如果你要自己創業、做自由職業者,那就另當別論了。只要還在打工,那就要慎重嘍!

人,都是從年輕過來的。都可能在某個歷史階段有血性、有火氣,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是慢慢成熟的。這個時代,跳過幾次槽,也是很正常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實力的提升,人的理性應該越來越佔據自己決策過程的最大權重!


以上供參考吧,權當老鬼的一些個人心得了。其中很多情況老鬼併為羅列完整。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對了,很多網友給老鬼私信,說老鬼所分享的很多內容、觀點,可以作為他們日常與人溝通的素材來使用。老鬼很欣慰。謝謝那些朋友們!


老鬼歸來


現在的90後,其實也都不年輕了,去年的時候,最後一批90後,也都已經成人了。95後可能還有一些未婚的情況,但是大部分的90後95前,都已經結婚了。

你說他們不擔心失業,那時不可能得,現在的社會壓力有多大,作為一個成年人他們是最清楚的,交朋友需要消費,談戀愛需要消費,結婚了,買車買房更需要錢,不工作,不擔心失業,他們吃什麼,喝什麼,有多少人能真的靠啃老過一生的。能啃老也是一種運氣...也不是誰都有這個條件的。

至於為何總是隨意的跳槽,離職。可能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追求更加明確。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還年輕,對於很多事,敢想敢做,還有著那麼一股衝勁和青春的朝氣。或許再過些年,經過歲月的洗禮,有了家庭,孩子後能使他們更加沉穩一些。這些情況就會減少很多。我們該多給年輕人一些時間,讓他們做自己的選擇。

我周圍有些年輕人,也都喜歡隨意的換著工作,也可能就是單純的想多試試,有的是覺得有壓力,自己先退縮了,也確實有些90後抗壓能力有些低...不管是什麼理由,只要他們願意去嘗試,願意去選擇,都是好的。


懶懶推文


作為94年的我感覺特別尷尬,先從年齡上來說,在單位90後是一批,95後是一批,00後是一批,再從經驗上來講,94年畢業一兩年,工作經驗累計不足,上有80後領導呵斥,下有95後00後追趕,壓力很大。最後從思潮上說吧,90後總體來講屬於追求現實,物質,享受的一群人,吃苦受累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單位裡面不如意的事難以忍受,一是年輕二是任性三是父母還不用贍養,沒有買房買車的就更沒有什麼壓力了。單從以上來講,年齡尷尬不上不下,成就尷尬不高不低,生活餓不死但也不高品質,畢竟工資擺在那。總而言之,辭職不可惜,工資不心疼,舒服最重要


小可無我


一、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

我有個表弟,95年的,畢業已經兩年多了,換了好多份工作,每次離職都是裸辭,而且他一辭職就喜歡更換城市,其實他家也沒有很有錢,就是普通的農村出身的,不過他有兩個姐姐,父母比較寵他,所以,他沒有所謂的職業規劃的意識。

問他想幹什麼,他就是說想幹賺錢的工作,問他喜歡哪個城市,他說沒有喜歡的城市,但是哪些行業才賺錢,他不知道,於是,他就像乾脆自己創業算了,跟幾個朋友去了廣西,然後就是找家裡要錢,也不知道在那邊幹什麼,家裡給了一萬多之後,再也不給了,他沒錢了,就又回來了,然後廠裡做流水線,幹了一年多,由辭職了。

我覺得我表弟這樣的90後吧,就是缺乏目標,沒有目標自然就不需要規劃,你跟他說買房?這是笑話,工資才那麼一點,拿什麼買,跟他說要他爭取月薪一萬,那是扯淡,大專學歷,沒經驗,哪能找到月薪上萬的工作。

總之,他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而每次離職的原因要麼覺得這個工作沒前途,賺不到錢,要麼就跟領導炒了一架,乾脆辭職。

但,他是個廢材少年嗎?不是,他很懂禮貌,來我家會提水果,會幫我父母搬家,逢年過節遇到我們也會叫姐姐等,就是缺乏職業規劃的意識。在職場上缺乏方向,每次都是想離職就離職。

二、家裡有錢,或者被家裡慣著

像我表弟這樣的,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是他敢離職的原因反正“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在沒錢就找父母要,父母已經給他在老家買好房子了,大不了回老家。而有的人,家裡條件好的,那就更有恃無恐了,反正離職了,生活費也不會少,家裡會給的。

三、真正擔心失業的,是中年人

網上不是有個段子嗎?不要罵年輕人,他們會離職的,要罵就罵那些有孩子、有房子的中年人,因為他們有家要養,有房子要月供,有孩子要上補習班,他們需要這份工作。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你是單身的時候,失業無所謂。可當你是一個家的家庭支柱時,失業將影響著這個家庭的運行。


吖吖wendy


我作為一名90後,也帶過全是90後的團隊,可以負責地說:他們真的沒那麼擔心自己失業。

第一

他們沒什麼職業規劃,也就沒有職場危機感。

曾經我在帶團隊的時候,組員都是90後,甚至還有幾個是95後。他們主要看工作是否做的開心,沒什麼職業規劃。

我記得有一個男生,剛來不久,因為工作需要熬夜加班,壓力太大。他當時非要辭職,可是一時半會沒有人交接,於是我帶著勸他暫時留下的心態和他聊天。

我:你接下來準備怎麼辦呢?
他:回老家。
我:新工作找好了嗎?
他:沒有。
我:那你回老家做什麼呢?
他:躺著。

就這兩個字“躺著”,我到現在都記得特別清楚,也是讓人特別無語。

他雖然剛來不久,不過工作做得還不錯,但是因為不想加班,不想有壓力,就非要辭職,而且也不會考慮接下來怎麼辦。他是一個對自己沒什麼規劃人,開心了就幹,不開心、有壓力了就馬上辭職不幹。

第二

那些適用於80後甚至70後的職場“潛規則”已經不適合90後了,他們要的是自我。

之前有一份報告說,現在90後第1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是7個月,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流動性是比較大的。

而且相對於80後70後,90後比較自我,更在乎自己的感受。90後找工作時,工資不是最重要的 ,工作是否有趣、公司氛圍是否簡單、領導是否開明等都是他們衡量一份工作的重要依據。

他們主要看心情做事,做的開心我就繼續,做不開心我就可以立馬撂挑子走人,他們不太會忍氣吞聲做一份工作。

而且那些被80後甚至70後奉為寶典的職場規則甚至是“潛規則”,比如如何討好領導?如何圓滑地和大家打好關係,他們不在乎,也已經不適合他們了。

第三

優渥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同時對工作的定義或認同感發生了變化。

他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都成長於物質比較豐厚的年代,很多也都是獨生子女,不怎麼缺那幾千塊錢的工資收入,甚至一些人即便工作了,還是花著家人的錢,家人願意養著。

而且這個時代創業的成本很低。


很多人在公司做得不開心,他們就按自己的意願做點喜歡的事情。他們更能接受創業,比如擺個地攤,不覺得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反而有一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and夏小麥:日更2000字,喜歡傾聽,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一枚女青年,希望到80歲還能記起今日模樣。此刻,我們一起文字變現。

and夏小麥


我是一名95後,我上月底才辭職,我把我的辭職原因跟你們分享一下吧!

首先我的工作一名生產技工,但是由於行業原因我這個部門相當缺人,工資也比其它部門相對來說好一點,找工作也好找,這不 ,上月底辭職,當天就找好了兩家公司就說可以直接去上班了,開出來的工資以及條件都比這好!

我只所以這樣對工作說走就走的態度是我覺得如今的社會,你老闆不把我們當人看,沒啥福利給我們,自然留不住,而如今又是缺人,換任何一家公司都行,就是不想在你這受氣,哪怕去別的公司工資少那麼點也行,只要上班開心,我家庭條件並不好,但也不會說沒有我短暫的失業就會買不起米什麼的,所以對於換工作比較任性!


聆聽耳動


我也是一個90後,我99年的,哈哈哈~呃!我認為是因為夢想吧,我也是剛辭職,在一個電子廠裡工作了一年半,高中學歷,現在也是特別的迷茫,當然辭職也不是一股腦的,說辭就辭的,可是吧我也沒有對未來做好打算。我這個人吧,從小就靦腆,導致沉默寡言,當然也就會出現膽小,有社交恐懼症。我知道我的弱點,我也不甘就這樣活著,我還有夢想!現在也看的開了!自己傢什麼情況自己也很清楚。我必須要先打敗自己,所以我辭職了。我認為人生很短,即便活的不如意,也不能壓抑自己讓自己做著反感的工作,最起碼得有上升的空間吧!好了不說的沒有詞了(๑˙ー˙๑)


Run夢者


現在90後一部分人壓力還是很大的,急需用錢,工資低了,太辛苦,一般根本留不住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對於公司開的工資太低的話,幹了幾個月就沒勁了,就會想離職,找個更好,錢更多的工作,現在急需工人,完全不用擔心會失業,尤其是年輕人,以至於工作幹了幾個月不理想就想換工作,太正常不過了。

我的朋友,和我一樣去年畢業的,剛參加工作那會還挺不錯的,一個月三四千塊,挺不錯的,可是後來慢慢的熬不住了,根本不夠花的,每月都光,也不知道錢花哪去了,很納悶,後來想換個更好的工作,最起碼工資能高點,在家人的幫助下,又換了一份工作,是幹工程技術主管,工資比原來高了很多,但是幹了領導又覺得辛苦,又不想幹了,天天的給我吐槽,我勸他堅持,現在還在堅持。現在年輕一代,想法不一樣了,想離職分分鐘的事,而且一點也不擔心找不到好工作。


我是子紅


作為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工作20年的老同志,見識各類90後離職,不得不說這還真是一個普遍現象。歸結原因,大抵有三:

一、90後家底厚,有家裡養著。

90後對應的父母是60後和70後。這些父母四五十歲,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是當前社會的頂樑柱。他們吃得苦,年富力強,又跟得上潮流,會用網絡和手機,當然也很會掙錢。

由於年輕時拼搏,對家庭比較愧疚。所以,父母對家庭成員很寬容,由此造成一些90後性格過強。一言不合就辭職,反正有家裡養著。

我有一個遠方親戚,打工2500一個月,每個月卻找父母要1萬元零花錢。他一點不覺得不合適。父母也是有求必應。

二、90後機會多,有更多選擇。

當前社會處於用工荒,勞動力嚴重缺乏。

一方面,大量企業招工,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很多人不願意將就湊合,寧願裸辭也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

城市越繁榮,勞動力需求越大。沿海大於內地。

90後當然不慌不忙,這邊看看那邊瞧瞧,人生在於尋找,反正還年輕。發現企業不合心意,掉頭就辭職,反正機會有的是。

三、90後個性強,有性格因素。

曾經的80後已經被說成是性格獨立,但是90後橫空出世,讓人無法直視。

他們從小生活在相對自由的社會里,父母和長輩也十分寬容,社會環境和法制氛圍也日漸成熟,由此造成性格十分要強,多說兩句就要頂,根本不會熬和忍。

同時,網絡技術也在他們成長的年齡發展起來。他們從小就接觸電腦和手機,容易沉迷於虛擬世界,缺少對外溝通。

有一位朋友的親戚,典型的90後。第一天上班就矇頭打瞌睡,或是埋頭打遊戲,根本不與人相處,說話也是懵懵懂懂。我把他叫出來,說了幾句,下午他就辭職走了。

再後來,我聽說他得了憂鬱症,認為社會不按他的想法來,不願說話,整天關在屋裡,只能送進精神病醫院。

認可我的說法,就關注我,分享更多信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