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为何诛杀方孝孺十族?

资深人士说文史


大明一朝,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士大夫们特别讲气节,他们刚正不阿,不惧

生死,敢于触怒龙颜,以死谏为荣,名节重于泰山。这种官场文化贯穿整个大明

始终。方孝孺被诛十族,主要就是名节大于生死,敢于触龙鳞。

明朝官场文人的争名节情结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此后两千多

年受到封建统治者推崇。经历了汉唐宋上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不断的发展,到

了明代,程朱宋儒理学的发展,一些气节之类的思想作为道德价值观纳入科举考

试范围,使得他们大多自幼饱读诗书,从小就立志心忧天下,“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高。这种有气节的士大夫是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地

位非常高。

建文新政笼络一大批文人士大夫

太祖朱元璋时期,屡兴大狱,杀戮太多,文物百官人人自危,相比较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氛围,建文朝就显得宽松多了,朱允炆重用文人,以仁义为指导思想,大量启用文人,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要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建文一朝又被称为“秀才朝廷”,大批文人士大夫敢于发表言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这批士大夫中有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就是方孝孺,他师从明代名儒宋濂,在建文朝廷任翰林侍讲,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建文帝对方孝孺的无比信任,使得方孝孺时刻想要报答知遇之恩。

方孝孺不肯折腰服侍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之后,需要有影响的大儒来为其起草登位诏书,来提高其当皇帝的合法性,他们抓到方孝孺,朱棣命他起草继位诏书,他却披麻戴孝大声哭号,而后上书“燕贼篡位”,掷于地上。朱棣大怒威胁要诛九族,方孝孺却答“灭十族又如何”,朱棣杀心已起,命人将其寸磔于市,并诛其十族,为了凑够十族,将方孝孺的学生也算进一族。

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方孝孺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杀身成仁。


一切都付笑谈中


《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杀方孝孺 并被诛十族呢?

1402年,奉天靖难的朱棣终于完成了逆转,打败了南军,在李景隆的帮助下,朱棣成功占领了应天当时大明帝国首都。随后建文帝离奇失踪。

但当时的朱棣在众大臣的推举下不情愿的当上了皇帝,改元永乐。

早在建文元年,朱棣旁边的谋士姚广孝就说纵然占领应天,但绝不能杀一个人那就是方孝孺,我想当时的朱棣肯定很赞同这句话。

1402年,建文帝被赶走后,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朱棣说建文已死,先生何必如此,方孝孺又说建文兄弟在耶,朱棣不答,此乃家事,先生不用说了,仍逼着方孝孺写,方不从,朱棣说:“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答道:“十族何惧耶。”

最终方孝孺被杀十族,除亲属外,外加学生,朋友一族。据说那天人头落地的有几百人之多。

朱棣为何会诛十族呢,这与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要不不做,要不就做绝。洪武年间,清洗功臣几万人就是为了朱允炆铺路。靖难之役,朱棣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他篡位的罪孽。

朱棣早年随徐达等人北伐,后被朱元璋派到北平任燕王常年与北元作战,练就了狠辣的性格,当时为了镇压建文群臣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因为当时朱棣只占领应天,各地效忠的还是建文帝。

所以,他只有震慑了众人方可完成皇帝的蜕变,只能说方孝孺的刚直碰上了建文的笨跟朱棣的狠辣。跟那个时代的悲剧。


山颠一壶清酒r


早在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时,他的心腹谋士道衍和尚就曾秘密地向燕王朱棣建议,说殿下大军攻克南京后,老僧有一事拜托,朱棣问何事?和尚说建文帝身边有一深谙经学的儒士,叫方孝孺。此人深重名节,城破后必不肯降,请殿下千万不要杀他。若杀了他,不仅失去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儒,且有损于殿下的英名。……朱棣却不以为然。后来朱棣打下南京,赶走建文帝。在南京聚宝门外成了杀人的刑场,连宫女宦官也杀了一千多人,又公布了以太常寺卿黄子澄为首的二十九人奸臣榜,悬示搜捕。南京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在此期间,朱棣创造了封建社史上最凶残的记录一一屠戳方孝孺十族。………一开始是为登基由谁来起草诏书,几经研究,一併廷臣俱举方孝孺。但当方孝孺被召入宫,却披麻戴孝而来,一路嚎哭!朱棣问其何故白素孝服,方说国家大乱,百姓遭难,谁是肇事之元凶?随即骂道,乱臣贼子,野心勃勃,窃国篡权,不顾万世唾骂,冥顽不悟也!我忠臣挂孝,堂正理直,宁死不屈,必会万古留芳,何惧之有?……朱棣讽刺他道,你想成仁取义,我偏不叫你如愿。就算你不怕死,你也不怕灭九族吗?…孝孺轻蔑地答道,“祸灭十族,又奈我何!”…朱棣这才怒怼方,“我一定斩你十族!″(当时还未敢称“朕″)。……朱棣在杀了方孝孺之后,真的又灭了方家十族。按封建宗法先杀孝孺父兄各系,杀完后又杀方家外祖父、外祖母、姨表兄弟、岳父、岳母、姑表兄弟、外甥、外孙和本族九族后,又把他几个学生(廖镛、林嘉遒等)及家属抓来凑成十族,统统杀掉。方孝孺二个女儿还不到十六岁,随母住在浙江宁海老家,被抓押往南京的路上,她们惟恐父亲看到自己被杀难过,便挽看手,一起跳下秦淮河。…[流泪]…[伤心]…[赞]…[玫瑰]…[祈祷][史评:“忠堪嘉芳”!]


桃花坞里桃花扇


1398年,明太祖死了,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60时,太子朱标死了),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言,说几位藩王串通一起,准备造反。建文帝马上把心腹大臣齐泰和老师黄子澄找来,商量对策。

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的兵力最强大,野心也最大,应该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认为燕王是早有准备,还是应该从其他的藩王下手。建立帝认为可行,于是就开始削藩了。

公元1399年,北方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师出*为国靖难,诛杀奸臣*公开率大军南下。1402年,朱棣的军队攻陷了南京城,然后一场大火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朱棣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明成祖*。

朱棣希望仕林领袖之美称的方孝孺为自己撰写继位的诏书,而方孝孺则明确的表示拒绝了,并破口大骂朱棣是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当时大怒:*孤要诛九族,何入*?方孝孺正义凛然道*:十族何妨*?

不料,朱棣真的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一族学生,而方孝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被诛杀十族的两个人之一,同时方孝孺也因为对建立帝的忠贞而得以名垂青史。

据说朱棣在诛杀方孝孺之后不禁叹道:*不意世间有忠臣如此*,于是密秘的让方孝孺以及家人的尸体收拾后并安葬。不过此事正史书上没有记载。

民间很多人认为方孝孺是个忠于建文帝的大忠臣,但是也有一部人认为他是个读书不知道变通的人,都变成愚孝的人了,天下是朱家的管他谁做皇帝呢。


隐者康司马


首先,不管方孝孺是否认可,朱棣已经是当时的皇帝。方孝孺拒绝替朱棣写诏书,就是违抗君命,按当时律法,本身该杀。

戏文里总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确,封建社会的第一生存法则就是,君命难违。

古代的罪名有很多,最严重的莫过于欺君、谋逆、抗旨,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罪,那就是伤害皇权。

法律明确了君王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且,人治优先于法治,所以任何事,最终判断标准是握在当权者的手上。所谓天子一怒,尸横遍野就是这个意思。

方孝孺始终忠于建文帝,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朱棣的皇位是阴谋夺来的,骂他是乱臣贼子,对新皇帝来说,杀他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次,朱棣通过非常规途径登上皇位,杀方孝孺是杀鸡儆猴,震慑对他心存不满的人。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明太祖死,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朱棣敬重方孝孺是读书的种子,对他礼让有加,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可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一劝再劝,他反而骂得更加起劲儿。

朱棣杀方孝孺,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巩固皇权的必须。


第三,古代刑罚中的重罪无非诛九族,《大明风华》中这个诛十族,是因为方孝孺嘴太欠,朱棣心太狠。<strong>

方孝孺在朝堂上又哭又闹,朱棣一直忍着。他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却将笔扔到地上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写。”

朱棣:”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

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

于是,朱棣勃然大怒诛灭方孝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处死!

这一段,跟我们普通人吵架一个道理,话赶话,双方都是越说越气。方孝孺骂急了已经口不择言,朱棣盛怒之下也失去了理智,所以上演了一幕诛十族的人间惨剧。

方孝孺因此留下一世清名,可他是否想过呢?家人何辜?


何处风萧萧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在经过了近四年的靖难之役后,终于攻破南京城。当然与其说攻破,倒不如说是“拱手相送”。南军主帅李景隆,彼时一出城便改弦更张,投了朱棣;攻城前夜,还在同乡会上慷慨陈词的内阁首辅解缙,此时也已成了朱棣的幕僚。都说“

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此言果然不虚。

当然纵览建文一朝,也并不只是此类人物,至少方孝孺就不是。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读书人的楷模,这位从小聪慧,熟读四书五经的大才,又是如何面对朱棣的呢?

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听闻方孝孺才名,便意欲借方孝孺之手,安天下读书人之心,希冀他能够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如果方孝孺肯写,那便意味着身为文坛领袖、读书人种子的人物认可了自己的承祚、正统之位,无疑会省却文人的口诛笔伐。于是,便有了朱棣的躬身以待,面对身穿孝服的方孝孺,朱棣说道:

“我法周公辅成王耳!”显然朱棣希冀将自己的“篡”定义为周公辅佐周成王般的“辅佐”,只是奈何“成王”朱允炆自焚而死,自己也只好“勉为其难”继任。而方孝孺却答曰:“成王安在?”“何不立成王之子” “何不立成王之弟?”

显然方孝孺已经表明了自己在国君之位上的态度。身为正统的建文帝,即使自焚而亡,也当依从正统之论改立朱允炆之子或者遵从朱标一脉,改立建文之弟为君,而绝非自比为“周公”的小宗朱棣。

这种关于认识论上的矛盾显然不可调和。于是便有了朱棣的拿手好戏“威逼”, 昭示天下,非得由您起草不可”。方孝孺做的却是将笔掷到地上,“死则死尔,拒不起草”。 “汝不怕夷九族耶?” “即夷十族何妨!”

此时的朱棣显然已经出离愤怒了,纵使在前往南京之时,姚广孝曾经告诫自己,即便是方孝孺拒不投降,也不能杀害,“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天子一怒,伏尸千里。方孝孺以及父亲四族、母亲三族、妻子二族,另加之以门生、故交,合计共873人尽皆被诛杀。

之所以要杀方孝孺,并以亘古未有之十族处之,原因自然也以 是昭然若揭。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朱姓皇族,朱棣有面对蒙元时招降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的骁勇多智;更有面对父亲朱元璋因为“索马事件”勃然大怒时的唯唯诺诺,面对建文帝削藩伊始的“装傻充愣”示人以弱,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既然不能招降,为己所用,对方又是一个有着山呼海啸般拥戴者的 文人士子之星,或许只有杀之才能立威,当然这种多米诺骨牌之下,如果杀一人不能阻止,那就夷灭十族。方孝孺是也,后来的御史大夫景清的“瓜蔓抄”夷灭全村寨是也。

政治之下的人物有意思的一点是,方孝孺成了忠臣的楷模,而杀了他的朱棣也通过接下来二十余载的执政,郑和下西洋、五伐蒙古、收复交趾、建立奴儿干都司、修撰《永乐大典》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明君圣主。


清风明月客


在建文帝时期,围绕在建文帝身边的就是方孝孺等几位大臣大臣。先说结论,朱棣对于方孝孺等人建议实行的政策和削藩提议感到不满!

建文之治没进行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建文被他的老师方孝孺蛊惑,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甚至把各个州县的名字、各个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标准。在施行的过程中比如说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满意改了多系,结果朝廷朝的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兴师劳众并不讨好!

推行恢复井田制。到了明朝井田制度已经一千多年没有施行了,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后来历朝历代除了王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想要恢复这它,结果到了建文帝这代,要恢复实行这个不合时宜的制度。肯定是引起不满!

改革科举,建国时朱元璋考虑到北方由于长期经历异族统治导致儒学凋敝,再加上程朱理学长期只在南方讲学,所以朱元璋设立了南北两个榜分别开展科举考试,避免官员名额被某一地把持。而建文帝上来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国统一招录,然后又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连学习四书五经的渠道都给断了,让文人学子所愤怒。

减免税收,建文时期有些地区的税负减到了仅有朱元璋时期的百分之十。历朝历代减税一般来说都是仁政,只不建文选择减税的时间不对,因为这时是前线与燕王军处于持续交战状态,结果几场战争失败后,因为税收问题国库甚至没钱来组织军队对燕军对抗。这一点,让拥护他军队逐渐失去信心。




史塾谈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要找一个人为他写登基诏书,当时最佳人选就是方孝孺,因为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如果要写是最有权威的。

可这方孝孺的思想里是不侍二主的,他不写诏书,却下写下了燕贼篡位,这可惹恼了朱棣。

朱棣说不写就要诛九族,可方孝孺一点也不惧怕,说著诛十族也不写,这样连他的亲戚朋友学生都处死了,一共牵连了好几百人。

那时人们可能赞方孝孺的气节,可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更多人无顾的牺牲。


sddz以书润心


《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的主要原因是方孝孺不给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



方孝孺被杀害真的非常可惜,他的文采不必说了非常的渊博,在朝庭里做官也是对皇帝忠心不二,认真办事,是一个国家的忠臣啊。

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



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方孝孺的死因过程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 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



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死后被朱高炽平反

朱高炽即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 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

引用资料:

————《明实录》

————《明史·成祖本纪》

————《明史·方孝孺传》


奇趣讲史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诛杀十族,这是历史上最残忍残酷的刑法之一,十族都包括哪些,十族范围:

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

方孝孺被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之人。十族共计历873人,据说第十族师长里面还有皇帝的老师。 其实还有一位是明朝的景清。景清成祖时御史大夫景清,在早朝时候要杀皇帝,被抓捕,搜身查到有佩刀,古代朝廷不允许佩刀剑,遂被杀,诛九族,株连其乡人,后者史称“瓜蔓抄”。其实也是算一下也是十族。

朱棣这一做法可谓开了历史之先河,暴虐之惨,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谷应泰比较成祖与历史上政权更替中发生的杀戮,论曰:

闻之川泽纳污,瑾瑜匿瑕,王者之大度也。

先说一下朱棣,摹串皇位,不满意朱元璋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建文,在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篡夺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建文王朝超灭亡,朱棣夺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他对建文朝不支持自己的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建文帝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体,将其杀死。更令人切齿的是,朱棣还将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发往教坊司,充为官妓,任人凌辱。不过,比起一个叫方孝孺的遭遇来,这些忠臣还不是最惨的,方孝孺居然被诛了十族,最为惨烈。,但为何偏偏加刑到朱砂十族,这还要提一下姚广孝,朱棣的军师,当年朱棣挥师南下的时候,他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狱。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想到了让方孝孺写,来装点门面。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不断质问朱棣篡位阴谋,不怕死也要反对朱棣,朱棣好面子,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是你死了,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诛灭方孝孺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最为残忍的是,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杀死,要他看着,折磨他。

但是,方孝孺都不为所动。这就是方孝孺,不过从这件事只能看到方孝孺的忠却看不到他的智慧,如果不去刺激朱棣也许就是自己死了,也不会有这么惊天动地历史事件了,在明朝并不是很富有的情况下,朱棣自己节衣缩食的还要朱棣修纂《永乐大典》一事,还要支持郑和下西洋,其实都表明朱棣很在意后来人对他的评价,让郑和下西洋名字上做贸易实际也是告诉其他国家,我才是大明的皇帝,而方孝孺的笔就是那个时代的刀,如果你为我写诏书我就明正真,言更顺了,但不为我用肯定除掉,当时激怒了朱棣,朱棣也顾不上姚广孝说得那番话,两个人犟到那了,也是激发了朱棣的血腥残暴的一面,靖难之役也是如此。

不过朱棣在历史上说法还是比较矛盾的,朱棣军事才能卓越,虽夺取皇位,但对内能发展经济,体恤民力,兴建北京,文化事业发展,对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都有帮助,但也异常残暴,这可能就是古代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