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麼成就和貢獻?

史書行者


一、唐高宗繼續推行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不斷完善法制建設。

二、唐高宗在位時,軍事上節節勝利。大唐疆域面積達到了頂峰。 三、唐高宗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欣欣向榮。四、唐高宗善於用人,大肆提拔有能力的人為官,保證了大唐的繁榮昌盛。


讀史冠今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一、軍事成就巨大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唐朝滅亡了東西兩個大敵:西突厥與高句麗,也順帶壓制了一下日本的氣焰,換來了中日千年和平。單從征伐高句麗的 戰果來說,太宗李世民曾親征卻徒勞無功,而後來高宗先後派大將蘇定方、李績(即李世績)、劉仁軌以及薛仁貴經略遼東,最後兵圍平壤,滅了高句麗,並在遼東 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滅百濟,滅亡高句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消滅西突厥,滅亡突厥。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二、經濟成就巨大

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雖存在這一系列問題,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週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調露元年(679年)甚至用穀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永徽六年(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法律成就巨大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文化成就巨大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東方史證


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麼成就和貢獻

在不同版本的小說和演義裡,我們都會發現,大唐歷史上,唐高宗李治夾在李世民和武則天之間,顯得很無奈,存在感也很逆光,甚至被描寫成一個徹頭徹尾不務正業、不思朝政的昏君。可事實真是如此嗎?不盡然。

唐高宗李治繼李世民貞觀之治之後,迅疾開創了永徽之治,在其統治期間,大唐疆土一度達到最廣,僅次於元朝和清朝。那麼你能說李治對大唐沒有什麼貢獻麼。聽小哲從三個維度來敘述。

一、上位期間“一波三折”

李治登上王位可謂一波三折,因為在此之前老大李承乾是太子。後來在經歷太子“逼宮”等事件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把目光轉向李治。

李治當上皇帝,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人,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正是由於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才得以順利登基。長孫無忌跟李世民私下關係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李世民一些拿不定的事情,都會請教他這個大舅哥。比如在“易儲”這件事上,李世民就聽取了長孫的建議。

長孫之所以這麼看好李治,不單單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外甥,最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政治考慮。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當時羽翼已經豐滿,只有李治當時還比較年少,而且李治並不熱衷於朝廷和權力,所以長孫就想扶持李治,以便日後可以順利操控朝政。雖然長孫的決策沒有失誤,考慮也並無不妥,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選李治為未來的皇帝,其實是自掘墳墓,怎麼回事呢?

二、“雄才大略”不算為過

李治真的像其舅舅長孫無忌說的那樣,沒有政治家的站位和眼光嗎,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他也結合了自己“玄武門之變”的切身遭遇,所以在選誰當太子方面,不會再過草率,當然也不會只聽大舅哥的一面之詞。

李治上位以來,並不只是不思朝政、不務正業的庸君。他在位的34年裡,勵精圖治,東征西討,使得疆域版圖空前擴大,大有繼貞觀之治之遺風,開永徽之治新貌的勢頭,不得不說他對大唐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試舉例一二。

①平定外患。李治除了沿用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一些舉措之外,他對邊患治理也從未停歇。公元650年,唐高宗派高侃平定漠北,公元655年至668年,派薛仁貴等大將分別破百濟、滅高句麗和西突厥,使得大唐版圖一度空前,而且一直維持了三十多年,這在大唐歷史上是可圈可點的。

②善於納諫。人才是治國第一要務,李治雖然不像爺爺李淵和父親李世民那樣英明神武、膽識超群,但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知人善任,這一點跟先皇並無兩樣。他善於納諫,傾聽忠言,所以在他治世期間,也迅速開創了良好的局面,不得不說與他的“察納雅言”密不可分,三觀正確,人才觀同樣重要。

③整肅綱常。誠然,作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有高祖和太宗開創的盛世局面,後來又有武周及開元盛世,夾在中間的自己存在感的確也沒有多少,但李治沒有荒廢帝業,而始終把整肅朝綱作為重要的手段。永徽三年,主政編成了《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體現了當時的法律制度水平,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完善科舉考試製度,讓眾多寒門學子,可以公開、公平、公正地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改變命運。

④集中皇權。李治在位期間,不斷打擊不和諧的封建貴族利益,包括對長孫無忌的種種自以為是的政治安排,李治也統統不放在眼裡,將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哪怕自己生病期間,他讓武則天皇后代掌期間,對一些重大事項的決策,還是親力親為,毫不含糊。皇權的集中,為日後武則天一統天下打下基礎,也為日後大唐繁華掃清不和諧的聲音。

三、客觀評說“是非功過”

要說李治的特殊,無外乎他所處的時代和所經歷的政治大背景。他的特殊是前有貞觀之治,後逢開元盛世;他的特殊是前有一代明君的治國偉略,後又有枕邊人武則天的武周奪權。所以,李治就顯得那麼的不突出,不被後人稱道,只能說他的光輝被遮蓋了一些,不是嗎。

歷史從未走遠,他就在我們彼此的身邊。讀史可以明智,讀史也可以知事。唐高宗李治的時代是不可忽略的時代,他的時代是起承轉合的關鍵時代,也是承上啟下開啟大唐繁華的一把金鑰匙。

是非與功過,只能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政治環境下,去加以分析和洞察,才能於細微處看到大文章。不得不說李治著實是一位政治高手。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蔡東藩: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勳舊,斥忠良。

呂思勉: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

(對於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您有何高見呢,歡迎與@山城小哲一起讀史、一起討論。)


山城小哲


他在位期間,疆域是唐朝最大的,開始獨掌朝政。李治的形象主要是被影視劇黑的,幾乎只要是講武則天的影視劇都會刻意弱化李治。 同樣處境的還有李淵……不過也難怪,李治會被低估,畢竟在他身邊的,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啊。他的父親是開啟貞觀之治的李世民,老婆是中國最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而後來的孫子李隆基創立開元盛世,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是唐太宗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漁翁得利拿下天下。在位33年。由於病弱,655年,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他就讓武則天參與朝政,時人稱為“二聖”。歷史上的唐高宗,其實是一位年輕有為、英明神武的皇帝!唐高宗在位期間,是唐代最安定、最強大的時期,唐高宗的政績也是非常輝煌的。李治有勇有謀,對臣子管理有方,唐高宗時期,大唐在軍事上非常強大、幾乎百戰百勝。軍事成就雖不及唐太宗時,但卻超過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在唐高宗時期,名將李勣(徐世勣)率軍滅掉了高麗。高麗國力強大,隋煬帝就因為連續攻打高麗,而最終亡國。唐太宗時期,又曾多次對高麗大打出手,雖有戰果,卻沒能最終解決這個外患。到了唐高宗時期,大唐終於徹底滅掉了高麗。除了滅掉高麗這個百年強敵外,唐高宗時,大將蘇定方還滅掉了西突厥。由於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唐朝版圖在高宗時達到了頂峰。



Amor愛米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經濟

  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重新建立科舉制度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過進士考試。



光陸離奇的歷史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老公,在位34年。

這主兒有點像漢武帝,都是用老子攢下的家底,成就了自己的不世武功,至於文治方面,好像沒啥成就,暫略去不談。

一是滅西突厥。趁著老子李世民滅東突厥的熱乎勁兒,用兵西北,把西突厥又給滅了,把唐朝的版圖向西推到了阿富汗和五個斯坦。

二是滅高句麗。李世民在高句麗上栽了跟頭,到了李治這兒,高句麗就沒這麼好運了,非常順利的佔了平壤,滅了高句麗,解除了東北隱患。

三是滅百濟。滅高句麗之前,順手把高句麗的小弟、朝鮮半島南端的百濟滅了。

三是白江口破倭。中國發展史上與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爭就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倭白江口之戰、明萬曆朝鮮戰爭、清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四場戰爭三勝一敗,甲午戰爭慘敗,抗日戰爭慘勝,另外兩場都是大勝。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江口之戰是中日作為國家實體的第一次交鋒,而且最終唐軍以少勝多取得大勝,戰爭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喜歡這段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會有精彩內容定期更新)。

總的來說,唐高宗時期與周邊國家的用兵基本上都是滅國之戰,不是要把你打服,而是要把你打沒,徹底解除周邊安全威脅。所以,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並維持了32年。





波妞霸霸


在唐朝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老爸是皇帝,老婆也是皇帝。沒錯,他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老爸和老婆就好比兩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他夾在中間顯得是那麼無能,就算是自己的老媽長孫氏都比自己的存在感強。特別是以武則天為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後,這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那事實究竟如何呢?真的是他無能,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到底幹了那些事。

儲位之爭,不爭而爭

晚年困擾唐太宗的莫過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嫡子。太子有輕微的足疾,而魏王喜好文學,李世民甚是喜愛,他還組織讀書人編寫了唐代的第一部地理總志一《括地誌》, 這本書直到今天都還在發揮作用。晉王李治,生性軟弱,太宗不是很中意他。

魏王李泰仗著父親的恩寵,對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身邊聚集了一大幫的中下層官員,太子感受到威脅,意圖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最終被廢。

可是皇位最終卻落入了李治手中,有人說是他走運,天上掉餡餅正好砸到了他。實則不然,他很清楚自己父皇的心思,帝皇最忌臣子們結黨營私,更不要說自己的父皇了。正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他的不爭正是他的爭,李世民還看上了他的仁義,這樣兄弟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乾綱獨斷,廢后立威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比如,清朝的康熙除鰲拜,乾隆扣著張廷玉等老臣不放,嘉慶滅和珅,都是新皇為鞏固皇權而作出的立威之舉。

太宗臨終的時候為李治選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作為託孤之臣。長孫無忌作為託孤重臣,又有擁立之功,還是李治的舅父,自然是權傾朝野,風頭一時無兩;特別是他還不懂得收斂,政事堂完全變成了他一個人的表演場所。

高宗只好鬱悶地回到後宮,看著眼前同樣出身於關隴集團的王皇后,氣就不打一處來,訓斥了皇后一頓。然後,高宗想到了還在感業寺出家的武媚娘,於是,千方百計的把她弄回了後宮並且封了昭儀。儘管過程比較艱辛曲折,但是,這次與大臣們的碰撞,可以說是唐高宗的一次牛刀小試。

可這還遠遠不夠,於是,唐高宗老是挑王皇后的錯,沒過多久,唐高宗終於下定決心。首先,唐高宗籠絡了一幫諸如許敬宗李勣等一大批寒門出身的大臣,然後正式與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較量。結局很美好,唐高宗順利地完成了“廢王立武“,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中宮易主,更是一次重大的權力交接,標誌著唐高宗已經完全掌控了

沒過幾個月,唐高宗又把長孫無忌貶到了外地,並逼迫其自殺,其勢力也遭到了清洗,


亦是某人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

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


牧荑


唐高宗李治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後把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重用前朝重臣,任人唯賢。如: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薛元超等為朝廷出謀劃策,大有貞觀之治的遺風,還下令所佔田宅歸還百姓。

在軍事上幫助新羅打敗高句麗與百濟。公元657年,唐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被擒,西突厥從此滅亡。使唐朝版圖不斷擴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部包據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王玉潔507


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1],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2],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3]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績之犖犖大者主要有:一、他繼續推行了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維持國力於不墜,而統治區域還稍有擴展。三、唐高宗在位期間社會經濟仍在向上發展。唐高宗政績之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勳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權重,精明而又有才幹的武則天為皇后後,又直接參與執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沒有昏庸之舉。在即位之前,曾參決朝政,頗得唐太宗稱讚。即位之初,也勤於國政,每日臨朝,孜孜不倦。他不僅能夠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針,而且也表現出了管理國家的才幹。具體表現在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他令長孫無忌等修成《永徽律》,還逐條對之進行註釋,寫成《唐律疏議》30卷頒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勵臣下進諫,他自己也能很好納諫。他賞罰分明,對貪贓違法者堅決予以打擊,不留一點情面。褚遂良就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他維護了國家統一,討伐西突厥,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他有過錯,如容忍和支持武則天對王皇后、蕭淑妃的殘酷迫害,在對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等人的處理上,也沒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是個昏庸之君。用昏庸來解釋武則天參預朝政的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風眩症加重,曾想禪位給則天皇后,“使攝知國政”,正式臨朝稱制。宰相郝處俊進諫說:“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也附和郝處俊的意見,高宗無奈作罷。如果說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但如果我們說他真是個昏庸國君,那麼史書上描述他尊禮大臣,問百姓疾苦,稱為“永徽之政,有貞觀遺風”,這又是怎麼得來的呢?所謂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謎,令我們左右為難,無法圓滿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