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地大、人多、工业强、美国参战。

从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到莫斯科战役,德军是打的顺风顺水的,但是你要考虑一个问题,苏联是一个多大体量的国家,人口有多少,工业基础又有多强。这是苏联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另外,美国还有足够的支援。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开始进攻,到莫斯科,八九百公里的距离,这些距离对于苏联来说,算是失地千里了。但是对于德军来说,这也是个头疼的问题,问题就在于,战线太长,补给根本就上不来。用于给德军提供运输的车辆,总共就六七千辆。德国在苏联腹地,后来压根吃不上饭了。

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莫斯科,德国之所以发动闪电战,原因就在于,德国后面力量太薄弱,打不起消耗战。小胡子的打算是,抓紧时间拿下莫斯科,掌控苏联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一旦拿下莫斯科,苏联的铁路就瘫痪,苏联后面运兵都没办法运了。而没能拿下莫斯科,苏联可以通过他的铁路,在苏联到处输送兵力。你别看苏联人多,人多也需要铁路去运输,没铁路,你也不可能徒步过去。苏联挺过了1941年,后方稳定好了,战争机器开动,这就有了和德国打下去的准备。

而最关键的是美国在莫斯科战役那会儿参战了。苏联挺住了1941年,又挺过了1942年。1941/1942两年,苏联接受的盟军援助并不多,而到了1943年,美国大把的物资从各个路线进入苏联。这里面有汽油、钢铁、武器、食物、机床、机车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吃饱了肚子的苏军,去打吃不上饭的德军。

等苏联安顿好,援助到了,战争机器打开了,到了1944年,苏军开始了全面的反攻。这会儿呢,苏联兵员够用,坦克够用,弹药够用,粮食也够用。最主要的是美国支援的汽车、火车这些东西,有这些东西,追击德军的速度相当快了。而这些东西,大多都是依靠美国的援助。

1944年,苏联转入全面反击状态,盟军从西线进攻,而苏联从东线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把德国人赶出苏联。德国和苏联在战争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德国物资、兵员越打越少,实力越来越弱,而苏联不一样,越打越强。这就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同样也是有没有强力盟友的区别。


军武文斋


这只能说苏联拥有着近乎“变态”的战争动员能力,德军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1日,苏联便新征召了530万人,到7月10日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这些师随即补充到现有的各个集团军。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尽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战中苏军损失了46个师,但用兵力还是达到了401个师,实力相比于战前反而增加了。



此后动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苏联共计新组建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陆军,苏联红军在战争的前6个月里总计投入了483个步兵师、73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和101个骑兵师,共688个师。如果将两个旅折算成一个师的话,那么总计将达到821个师级规模的兵团。需要注意的是苏联新动员的师实力大致只有德国师的一半。

在战争的前六个月,也就是莫斯科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已经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苏军仍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损失了几百万军队后仍旧能在1941年的冬季发起全面的反攻。

据可靠估计,苏联在战争的前8个月里共征召了超过1000万人,其中300万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总动员人数为2950万人(含多次入伍的情况)。苏联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弥补了苏军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其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这也是为何苏军虽然遭到重大打击却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反击的原因所在。


战略论


一、德国的崛起。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那德国又如何从一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援助了德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做为战胜国,要偿还美国战争贷款,但是他们没钱,钱只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出,但是,德国也没钱。

这时,实力超强的美国出手了,他不愿意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计划,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援助德国。美国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两国?其实,这里有美国的私心,英法两国本身就是战胜国,如果得到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必然称霸欧洲,这于美国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192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摧残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20%的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从30%降到了1.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苏联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000亿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为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国家,使德国的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高速列车、导弹等技术比美国还要强大,如果不是纳粹排外,爱因斯坦和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都跑到美国,德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所以说,纳粹德国敢于发动二战、敢于侵略苏联,是有自己骄傲的资本的。

二、苏德矛盾。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纳粹集团的上台,纳粹集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主义,有强烈的排外特点,它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国应该主宰欧洲。他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不仅想吞并欧洲国家,还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垂涎三尺。

德国重新崛起的时候,欧洲还有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就是苏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不断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从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保证其强盛,扩张一旦停止,俄国随即衰落。崛起的苏联对欧洲的野心从来都不比德国小。

两个崛起的工业强国在欧洲相遇,战争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教训,德国首先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好处,因为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还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与德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德国采用闪电战击败波兰、捷克、比利时、法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到两亿人。德国有了和苏联叫板的资本。

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事先拟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这让斯大林始料未及,毕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还不到两年。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奏效,凭借3800辆先进坦克、1800多架飞机、4.3万门先进火炮,192艘舰艇,德军势如破竹。


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66个机场、1200多架飞机,西部海空军基地、通信设施、都被德国航空兵轰炸殆尽。

半个月之内,苏军损失陆军的一半,30万人被俘、被击毁上万辆坦克。

德军攻克明斯克之后,于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仅380公里。并于当年11月,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德国的攻势,并且于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稳住了战争局势,挫败了德国闪电击败苏联的图谋。

那苏联如何做到了反败为胜?

一、苏联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大。

苏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即使丢了莫斯科,还有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由于苏联的工业化比欧洲国家进行的晚,很多地方没有铁路,即使有铁路,铁轨的宽度也和欧洲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德军的补给非常困难。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苏联用空间换时间,德军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经超过装甲作战的极限,成了强弩之末。



当“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苏联人口多,国土广阔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上动员起来的1700万作战预备人员,最终拖垮了资源匮乏、人口不占优势的德国。

何况,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比不上德国先进,但是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以坦克为例,德军如果取得战争胜利,需要每月生产500辆坦克,而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230辆。苏联就不同了,因为苏联制造的坦克简单、耐用,每月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辆,一旦在战争条件下,生产速度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二、天气严寒。

拿破仑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国寒冷的天气上,这次,希特勒同样栽在了苏联的严寒上。

德国人计划在11月份寒冬来临之前,在克里姆林宫饮酒庆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让苏联大地一片泥泞,德军的集结和进攻变得越来越困难。

泥泞之后,是严寒,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为燃油被冻无法打开,攻击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虽然战后出于政治需要,苏联否认了美英给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美国、英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战胜德国。二战的胜利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制服了德国。

从战争初期到莫斯科会战,苏联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德国独霸欧洲,美英两国出手了:1.8万架飞机、1.5万门先进火炮、每月500辆坦克,以及4.3亿颗子弹,加上不计其数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苏联。

总结:自身的实力、严寒的天气加上国际援助,使苏联从惨败中挺了过来,由惨败变成了惨胜,而德国没有这些待遇。


品读春秋001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逸禅文化


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打个比方来说,在日本侵华期间,刚开始日本也是势如破竹,但是在8年艰难的抗战下,在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的意志力坚持下,军民团结一心,中国人民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任何列强,侵略者都是纸老虎,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德国法西斯是长途跋涉作战,所以长期下去,他们的后勤供应补给肯定会存在问题,而且邪不压正。



刚开始希特勒初期出其不意的攻打苏联,苏联来了个措手不及,所以一上来就损失了几百万精锐之师,非常可惜,苏联打了一个没有准备的战役。

但是苏联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希特勒想快速的把所有的地方都占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优秀的领导人的斯大林有坚强的意志,他是不会被轻易击垮的。斯达林,朱可夫这些优秀的领导人发誓与莫斯科共存亡。



即使希特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斯大林依然进行了大阅兵,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斯大林靠个人魅力召集起来各行各业的群众一起对抗敌人,同时征集了80万女兵,还把30万远东军召集回来,大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而且希特勒和他的士兵,对苏联的天气也特别的不适应,拖了几个月的战斗之后,已经是人困马乏,强弩之末。

秋天,秋雨绵绵,到处都是泥泞的小路,坦克和汽车陷在泥里就走不动了。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士兵冻死冻伤,步枪枪栓拉不开,汽车开不了,坦克打滑走不动。

斯大林带领军民抗击侵略者,士气正旺。希特勒困难重重,进退两难。

虽然在开始苏联损失了几百万军队,被敌军占领了约1/4的人口,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在他们的领袖斯大林领导下,他们不畏强敌,抱着必胜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纵观最终斯大林方取得最终的胜利的原因,一,苏联有优秀的指挥者斯大林和朱可夫等,只要有他们在,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反攻,苏联就不会沦陷。二,苏联军民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想不打胜仗都难。三,苏联国力强盛,不会被轻易摧毁。四,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侵略者没有好下场。



所以看似希特勒横扫欧洲,但是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是不得民心的,才最终走向了灭亡。


历史漫谈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个人认为德军没有消灭了几百万苏军那么夸张,这个数字过于庞大了,通过当时苏军的编制和苏军战败的情况进行分析,德军当时最多也就歼灭了一百多万的苏军吧。


但是苏联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就算是将他的主要的部队打没了,但是他可以靠着这巨大的人口优势,快速的组织起士兵来反攻。

前期战事的不利,也主要是由于斯大林的错误判断,并不是苏军作战能力不行,但好在是苏联的情报系统很完善,通过及时调拨兵力再加上天时地利的本土作战,才足以反攻德军。


还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也正在稳稳当当的实施着,苏军在战场之上也是一直在溃败,让德国的得到捷报是根本读不过来,也是表明苏军是没有什么可能会绝地反击的,这也让希特勒相信,苏联的灭亡时不远了。

其实德军准备攻打苏联的情报一早就间谍发现并转告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不相信德军会进攻苏联,所以一直不相信间谍的话,而且因为自己太过多疑的性格,还搞党内大清洗的荒唐举措,使得苏联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将领,直到德军压境,马上就要打到列宁格勒了,斯大林才真正相信,幡然悔悟,开始组织反击战,但是当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大量苏军,苏军亏空的严重。

可是苏联的真实情况也没有德国想象的那般严重。因为大清洗,苏军的优秀战士基本上是损失殆尽,又因为德军闪电战,导致苏军是阻挡不了。可是这并不能表明苏军已经没有反击的力量,跟德国比较,苏联在国土和人口上是占有很大的优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德军一举歼灭,再加上苏联的大量的人口基础是让他的动员能力是相当的恐怖的。

但是后期,苏联靠着完备的谍报系统,预前知道了日本并没有北上攻打的他们的准备,所以把准备抵御日本的兵力陆陆续续的调到了和德军的西部战场之中,补充了失去的兵力,而且当时苏联盟友众多,所以兵力在一时间就补充上去了。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苏联天气寒冷不已,让德军吃了不少苦头,有很多士兵还没上战场就被冻死了,加上德军没料到苏联实力这么强大,后勤供应也跟不上。

在开始的时候,苏军总数大概是有537万。德军在开战过后的六个月内也是很强势的,直接消灭了苏军430万人,当时的基辅战役一战更是直接消灭了差不多七十万人。

但是到1941年12月的时候,莫斯科保卫战已经是到了白热化阶段,这时的苏军依然是有592个师,800万人,甚至是开战之前反而多出了三百多万。虽然很多的军队多是新军,战斗力也比不上德军,可是用上人海战术,德军也是难以抵抗。


江水趣谈


电影兵临城下里赫鲁晓夫有一段非常有味道的台词:伏特加,是我们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鱼子酱,是我们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时间......是我们享受不起的奢侈品。

以前我认为战争打的是后勤,现在我认为战争打的是时间。

失去了时间就是失去了一切,拥有了时间,你就有机会去争取一切。

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讲,他不缺人。

苏联和以前的沙俄一直是人口大国,当然,这是根欧洲国家比。从沙俄时代开始,俄国打仗就动不动的来个三百万、五百万的部队,动不动就被歼灭一百万。到了苏联时期,二战爆发前,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个亿。而同时代的德国也只有六千多万的人口。

两个亿的人口,十个人养一个兵,这就是两千万的潜力。以当时的装备,士兵拿着一支莫辛纳甘栓动步枪,十个人干活,养一个兵,还是完全够用的。现在这种高科技战争就不行了,得五百个老百姓才能养得起一个兵。

苏德战争前期,苏联被消灭了五百万的部队,但按照他的人口基数,他还能再拿出一千五百的部队。

苏联也不缺装备。

斯大林极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但又很扎心的话: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随便的欺负中国,因为他没有自己的重工业。

重工业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大量、工业化的生产重型武器装备:飞机、坦克、大炮以及数不清的炮弹、炸弹......

斯大林把重工业当成苏联头等大事来抓,当成性命攸关的大事来抓,宁可用粮食换西方的机器,宁可饿死几百万人也要把重工业搞上去,所以当时的成绩也是极其显著的。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苏联就建立了1600个大型工业企业,拖拉机厂、飞机制造厂、机床厂、化学厂、精密仪器厂......这些厂子的潜台词就是飞机、坦克、大炮、炸药、望远镜......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短短十年里,苏联就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了工业强国,工业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他当时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德国和英国的总和。

简单的讲,当时苏联武器装备生产的能力已经非常的强,甚至要超过德国。

苏联不缺人,不缺装备,但他们缺:时间!

德国进攻苏联,前期消灭了五百多万的苏联军队,这里面包括人员和武器装备。苏联可以再动员群众,组织起新的部队,也可以让工厂生产出新的武器,再分发到部队。

但这都需要时间。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尤其是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怎样来平衡。就像我们有十四亿人口,真玩命打起来,动员个五千万人的大军不成问题。问题是咱们和平时期也不能没事养一支五千万人的大军啊。真打仗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百亿发炮弹,但也不能和平时期就生产一百亿发炮弹在那放着啊,放几年过期了。

大多数的武器装备都是打起来再临时生产,而且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也需要拖拉机厂、汽车厂、车床厂......来改行客串。这都需要时间。把青年男子动员起来,组织成部队,训练,也需要时间。一万人的部队,谁当师长谁当班长就得折腾十天半个月的。敲键盘容易,真打起来,大大小小全都是个事儿。是事儿就得解决,解决就需要时间。

而德军是率先完成战争动员的,他占据的最大优势也是时间。我的部队先组织好了,那我就打你没组织好的,我就占便宜。但后来,在苏联广阔的领土上,在苏联落后的道路上,在苏联泥泞的平原上,德国的时间优势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了。加上最后在莫斯科苏军的坚守,这是最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

苏军誓死不退,把德军拖在了莫斯科,从而为后方的人员、装备争取到了时间。

莫斯科保卫战的详情咱就不在这里详谈了,有兴趣的同学再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苏军之所以能守住莫斯科,就是不断的有新部队补充进来,斯大林也一直在等后方的援兵赶到。

苏联人力资源很丰富,工业很发达,这是基础。

想在赌桌上继续玩下去,不仅仅需要决心,更主要的你得有本钱,而斯大林恰恰就有这个本钱。只不过得等他先回家一趟,零钱整钱,银子钞票凑一凑,才能继续下注。就像问题里说的:哪冒出的这么多人?其实人家本来就有那么多人。只不过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运到莫斯科,需要一定的时间。


锐度何老师


图示:德军克服道路泥泞向莫斯科进犯

  具体到莫斯科战役,苏军之所以能够对兵临城下的180万德军展开绝地大反攻,完全是因为一份绝密情报。德军对莫斯科的大举进攻,使苏联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战西面德军的包围,另一方面要防范东面日军的进攻。因为日本作为德国盟国,在地缘上又毗邻苏联远东地区,苏联不得不提前把相当一部分兵力部署在远东地区,以便随时应付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图示:著名间谍理查德‧佐尔格

  为解莫斯科之围,斯大林急欲查明日军动向,以便将手中仅有的这支预备队从远东调往莫斯科。此时,“红色间谍”佐尔格的卓越贡献,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在东京开会,作出了“今年不向苏联宣战”决定。佐尔格通过紧张而危险的地下情报搜集,了解到相关信息后,立即向莫斯科报告了会议情况。10月4日,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了最重要的一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虽然在三个多月前,佐尔格提供的“德国6月22日进攻苏联”的情报没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但这一次,他的情报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据这份情报,果断作出了立即将远东苏军调往西线的重要决定。

图示:苏联远东部队向莫斯科千里驰援

  于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冻的莫斯科城下,随着34个来自远东地区的苏联精锐红军师的突然出现,110万苏军展开了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全线反攻。

图示:苏军部队开赴莫斯科反攻战役前线

  


慕什塔戈


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已经取得另外两大战役的辉煌战果,基辅战役生俘苏军65万,明斯克战役32万苏军做了俘虏,因此德军有理由更为坚信自己能够所向披靡,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

但是德国人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作战条件,作战环境和气候。正是这使得德军的闪电战发挥到极致,基辅战役时间是1941年7月至9月,明斯克战役1941年6月

到7月,这两场大规模战役正值俄国夏季,加之苏军仓促应战准备不足,尤其是乌克兰辽阔平原非常适合装甲集群作战,其良好的机动性能够迅速穿插合围苏军。其畅快淋漓的效果远甚横扫西欧。可以说,人类战争史上这一罕见的战争奇观,德军不得意都难。

然而,莫斯科就不一样了,挺进莫斯科时遭遇层层阻击,不要小觑苏联这最简单的招数,它正是德军厄运的起始。苏军虽然没能阻挡德军的继续挺进,但多少已经挫其锋芒,使德军失去闪击的速度力度。

从全局战略上,德军统帅部低估了已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苏联的战争潜力,更没有料到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恐怖的国防动员能力。一旦形成拉锯之势,至少在战略纵深和综合资源上德国撑不过苏联。

就具体战役而言,对德军最为致命的是,它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

莫斯科战役1941年10月开始,已经是俄国的秋天,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德军虽然突破了维亚济马苏军防线,但进攻态势已经不是闪击,战线和补给线拉长,使德军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锋芒不再。

到了11月,积雪达1米厚,苏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由于自信战事很快结束,冬装都没有准备,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冻凝成为摆设。

而得到中亚和远东援军的苏军则士气高涨。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冷,他们对枪炮使用了保暖套防冻润滑油;苏军有足够的冬装、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1941年11月29日,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

12月苏军发起总攻,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被俘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莫斯科保卫战是一场惨胜。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场战役并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况且在维亚济马一役中有58万被俘),只是击溃强敌驱赶之远离苏联的政治中心。莫斯科战役首次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提升了苏联军民的士气,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赢得了西方盟国的敬重,得到了以英美等同盟国的陆续援助,西方盟国的优质物质也极大改善了苏军的武备。苏军在与德军的交手中,为后续的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