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20之後,中國直升機的未來之路該怎樣走?

燕子找家


在直-20問世之前,我國直升機領域只有2噸級直11、4噸級直-9/武直-19、6-7噸級直-15/武直10以及13噸級直-8/直-18。而直-20直升機的出現,填補了我國在非常重要的10噸級直升機領域的空白,同時直-20還有非常卓越的高原性能,而在直-20接下來肯定是要湊齊陸航、海軍艦載直升機、武裝直升機三軍版本。那在直-20之後,中國直升機發展之路該如何走呢?

踏足重型直升機領域

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缺失,是制約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殲-20就是因為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未到位,使得其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性能,這一點可以說是眾所周知。殊不知,在直升機領域我們更加缺少先進大功率渦軸發動機,起飛重量最大的是直-8系列直升機也只有13噸(採用3臺單臺功率1600馬力的渦軸6發動機),連20噸重型直升機門檻都沒有摸到。

而相比較之下,蘇聯/俄羅斯研製出的米-26重型直升機,有著40米長的機長,8片旋翼葉片,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56噸,載重更是可以達到20噸(採用2臺渦軸發動機),直接與70噸的C-130固定翼運輸機相當;美國在重型直升機噸位上雖然“略遜”一籌,但其最新型CH-53K“種馬王”重型直升機,也有著39.9噸最大起飛重量,最大載重也可以達到15.8噸;

在08年汶川地震中,道路損壞救援車輛、物資無法到達現場,只能依靠直升機吊裝運輸,而直-8又難當大任為此我們租借了2架米-26重型直升機,才將一些重型挖掘機、推土機運送到現成,這也讓我們再次意識到了研發重型直升機的重要性。後來在珠海航展的航展上中國和俄羅斯先後推出了兩款重型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分別為38.7噸和42噸)。

發展多旋翼直升機

相對於發展普通的重型直升機,似乎發展多旋翼運輸機更為符合未來潮流一點,雖然多旋翼直升機在控制起來複雜了一點,但其在穩定性方面更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多旋翼直升機可以使用多個渦軸發動機來產生升力,對發動機的功率上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同時還能更大程度的增加起飛重量。

研發高速、隱身直升機

戰場環境瞬息萬變,不僅戰鬥機需要到戰場快速支援,直升機同樣也需要,特別是武裝直升機,所以,研發高速直升機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另外,現代武器都講究隱身,而且地面武裝探測設備也越來越先進,想要更好的執行任務隱身直升機也成為了未來發展的趨勢。


天下布武


直-20之後,對比直升機大國,中國至少還有兩款型號還需要努力,一是重型武裝直升機,一是重型運輸直升機。前者如AH-64“阿帕奇”,猶未看到公開消息,後者正在與俄合作發展中。如果前者亦能與俄合作,將能加速我們的發展,只是一樣,重型武直如何發展,將有自己的判斷。

兩款都是急需的型號,致於未來型號,一是如“藍鯨”那樣的重型傾轉旋翼機,模型已在珠海亮相有年。二是高速直升機如美製實驗機S-97“夜襲者”,我們也有自家考慮,如“鴨嘴獸”、“短尾隼”和“先驅01”等。如此看來,我們要追平軍用直升機發展步伐,至少還需要五款直升機類型需要加速發展。

經過幾十年技術探究,我們知道,直升機發展並不比固定翼運輸機容易,打造一款成熟的運輸機,五、六年時間便可得之,但要打造一款成熟的直升機型號,至少需要十年之功,或者更長。要在其技術性質,一切技術必須經過大量實驗而得,非常需要時間、人才和資金的積累。

直升機真正踏入發展快車道,是在20008年以後,健全了實驗設施,調整好了機制,經過直-20、直-10和直-18等數款機型的打造,培養了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也注入了大量資金,可以說,我們的直升機事業迎來了非常可喜的發展局面,再經過數年努力,就有理由相信,沒個不成。過去相對滯後的直升機裝備,正在迎來它的春天。


魂舞大漠


70週年國慶閱兵式上,直-20在國人期待十年之後終於以高姿態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軍方首次啟用了戰術通用直升機這一軍語表述,繼直-10列裝部隊後,又一次填補了我國直升機發展領域10噸級通用直升機的空白。從整個裝備體系來看,從2噸級到13噸級的直升機鏈條基本完善,唯獨缺乏類似美國CH-47或者俄羅斯米-26這類重型直升機。

發展進步迅速,還是在補課

我國直升機發展歷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根據蘇制米里-4型直升機仿製的直-5直升機於1958年首飛成功,從此打開中國直升機工業發展的第一章;此後我國開始致力於直升機自主設計和研製直升機,先後研發了直-6、直-7直升機的研製工作,最終因各種原因並沒有裝備部隊;上世紀80年代末,直-8型13噸級直升機列裝部隊,在三年後引進消化的直-9直升機也實現首飛,自此直升機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直-8和直-9直升機為基幹的發展態勢,各種改進型運用拓展到了陸海空三軍。

進入本世紀,我國直升機發展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國產化進度加快,直-11、直-15直升機相繼研製成功;2003年直-10第一代專用武裝直升機也研製成功,並同步推出了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結束了我國長期依賴外國改進機兼當武裝直升機的歷史,同步形成了高低搭配的低空、超低空對地火力突擊的打擊體系。歷經八年的艱辛研製,直-20戰術通用直升機於2013年12月首飛成功,2015年交付部隊使用。至此以直-11型2噸級輕型直升機、直-9、直-19型4噸級直升機、直-10型6噸級武裝直升機、直-20型10噸級戰術通用直升機以及直-8型13噸級運輸直升機為產業鏈條的軍用直升機體系基本形成。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直-20、直-10系列直升機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在直升機發展領域的空白,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以武裝直升機為例,我國目前武裝直升機主要以4噸級的直-9和直-19以及6噸級直-10為主,缺乏國際上主流的10噸級武裝直升機,相較重型武裝直升機,現役的三款武裝直升機在機載航電、武器裝備負荷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例如美國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可以掛載16枚反坦克導彈,而我們的武裝直升機只能攜帶8枚反坦克導彈,在數量上相差了一倍。直-20定位大致與美國黑鷹一致,但迄今黑鷹衍生出的型號勝不勝數,而我國直-20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後續的拓展還需要一個時間週期。

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國近些年在直升機領域的發展取得顯著的成績,但實質上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填補了該領域發展的空白,在型號的選擇性以及裝備數量上都與國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這條路還需很長一段時間去走。

直-20的進步在哪裡?

直-20是我國研製的最新的一款直升機,大量的使用了國內最先進的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點進步:第一個就是解決了動力包問題,發動機是直升機的動力核心,一個實例就足以說明問題,那就是我國在研製直-10的時候曾在工程末期進行過一個減重作業,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超重,現有的發動機很難達到設計指標,故而不得已全面進行了減重設計,包括犧牲了武裝直升機必不可少的裝甲防護。直-20使用國產渦軸-10大功率發動機,輸出功率超過1600KW,達到國際水平,最大輸出功率甚至可以達到2000KW,充沛的動力解決了一個困擾多年的技術瓶頸。

第二個,掌握了飛控技術。直-20 是國內首款採用電傳飛控系統的直升機,電傳飛控系統相對於機械飛控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改善了直升機的操縱性,降低了飛行員的操縱負荷,操縱的靈敏性大幅提升、操作響應速度也大幅縮減,從而增強了直升機的機動性。電傳飛控系統的核心是電傳計算機,飛行員只要通過操縱桿,飛控計算機就會根據飛機的飛行狀態計算出合適的操縱指令,帶動飛機改變飛行姿態。最早運用飛控的是阿波羅號飛船,保證了飛機能在低空或者超低空飛一些特殊的動作,對於高原和未來作戰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這也是國際上直升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第三個,解決了高原環境使用問題。我國擁有較為廣袤的高寒作戰地域,這也是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不充裕的情況下引進24架美製S-70直升機的核心所在,至今仍然在部隊超期服役。直-20使用了旋翼除冰技術,保證了直升機在高寒地區以及凍雨等惡劣環境下正常使用,這是我國軍用直升機發展的一個特徵之所在。其實直-10在研發初始,就確立了保證高原飛行的能力,直-20真正實現了這一目的,不僅僅具備高寒地區使用的能力,同時保證了較大的運載能力。

此後,路在何方?

直-20成功後,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直-20戰術通用直升機的功能拓展問題,要知道直-20基礎型號是根據陸航運輸型來開發的,我國在海軍、空軍都有很大的缺口。參照美國黑鷹直升機,先後發展了艦載型、通信中繼型、武裝運輸型、特戰型等等,尤其在海軍領域現役艦載直升機直-9C太小,直-8和引進的卡-28因為載重以及構型問題限制了大量使用,直-20成為最佳選擇,10噸級艦載直升機高清圖片此前已經在網絡上曝光,後期應該儘快實現相應型號的拓展改進工作。

第二,重型武裝直升機發展迫在眉睫。直-10武裝直升機的出現填補了我國長期缺乏專用武裝直升機的空白,但在載彈量等領域還是與重型直升機有較大的差距,陸航還需一款10級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有分析說,直-20使用的渦軸-10型1600KW大功率動力包具備兼顧拓展使用的能力,果真如此的話,國產10噸級重型武裝直升機將在不久面世。另外今年天津直博會上展出了一款外形科幻的超級大白鯊翼身融合新概念高速武裝直升機,該型機飛行速度達到650公里/小時,或許會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第三,重型運輸直升機。我國已經啟動與俄羅斯聯合研製重型運輸直升機的合作項目,重型直升機研製工作正式起步。目前國際上,現役的重型運輸直升機只有美國的CH-47和俄羅斯的米-26兩種型號,尤其是CH-47型運輸直升機在戰爭中的作用有目共睹,我國也曾引進過幾架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這個領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空白。


鷹鴿分析


未來肯定朝著高速、大型化以及更多改型發展,直-20解決了困擾我國多年的10噸級多用途通用直升機欠缺,屬於補歷史欠帳。

在直-20正式服役之前我國直升機領域整體水平和戰鬥機相比更弱,早期從引進仿製蘇聯米-4直升機開始,上世紀40年代的技術仿製的5噸級直-5一直用到80年代才停產。這其中也有基於直-5基礎放大改進版直-6,以及全新研製的直-7重型直升機,前者造出原型機並進行了多次試飛,後者基本完工由於後續超黃蜂(直-8)的引進不了了之。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國所擁有的直升機包括直-5,法制雲雀、小羚羊、海豚、超黃蜂/超美洲豹,再往後一點到了90年代初就構成了直-9、直-8、直-11、S-70C、米-171為主的機隊。噸位覆蓋範圍從直-11的2噸級、直-9的4噸級到直-8的13噸級,至於10噸級這個關鍵點還是得依賴進口產品。

不論是陸航還是海軍艦載機都需要一款10噸級多用途通用直升機,多年以來大家在電視畫面中看到的救災、運輸很多時候是由S-70C和米-171構成,而海軍大批大噸位艦艇也正等著一款機型大小適中的直升機上艦。正是這種危機感以及迫切需求下直-20才得以研製成功,在批量生產之後可以快速應用於上述領域,然後就如題所示接下來我們還需要什麼直升機?

在直-9、直-10、直-20幾款主力機型完成組合之後,再橫向對比世界範圍內我們會發現好像還少點重型直升機。之前很多救災畫面中出現的米-26重型直升機、以及美國CH-47等大型直升機讓大眾引以為嘆,這種機型適用領域是其他機型所不能代替的,但是技術要求也更高特別是發動機,所以就有了中俄合作研製大型直升機相信這個成果會很快出現。

另一方面,一機多用基於通用直升機進行各種改型是各國通用作法,即能節約成本也能快速研製新機形成戰鬥力。比如陸航版直-20上線後艦載型、反潛型也都陸續現身,再往後包括高速直升機以及重型武裝直升機都是研發重點,相信以中國軍工的實力水平這些都會陸續出成果,直-20的問世只是該領域的一個起點。


河東三叔


10月1日,舉世矚目國慶70週年大閱兵中,我陸軍航空兵突擊梯隊共有5個模塊,參與了本次國慶盛典,受閱的各類直升機有數十架。

其中,引人關注的新型直-20直升機,出現在第三突擊模塊兵力群中,由3架直-19直升機和6架直-20直升機組成9機品字形隊形,挾雷霆萬鈞之勢呼嘯而來,飛臨天安門上空,接受領導和民眾的檢閱。

至此,網絡上傳說已久的關於10噸級直-20直升機,將裝備我陸軍航空兵空中突擊群和海軍航空兵艦載機反潛部隊,終於塵埃落定了。

隨著直-20直升機的服役,我陸軍航空兵直升機裝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從4噸級的直-9WZ和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到6噸級的直-10武裝直升機,以及10噸級的直-20突擊運輸直升機,再到13噸級的直-8G重型運輸直升機。

海軍航空兵反潛機部隊也終於有了10噸級的直-20反潛直升機,原裝備的4噸級直-9C反潛直升機畢竟作戰半徑、滯空時間、搜攻潛能力都存在缺陷,10噸級的卡-28反潛直升機性能也太過陳舊,且故障不斷,被海軍內部戲稱“老卡”,10噸級的直-20反潛直升機海軍對其可謂期盼已久,將改變我海軍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反潛的短板。

直升機的研發,國內起步本身就比較慢,缺乏相關的科研人員以及熟練的技術工人,直-20是軍工是在80年代初期引進UH-60黑鷹直升機的基礎上,通過數十年來的不懈努力,摸索吃透了UH-60黑鷹直升機的相關技術,並在其基礎上研發成功。

UH-60黑鷹直升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我軍直升機能飛到青藏高原的唯一機種,其他直升機即便能勉強飛上高原,但卻要冒直升機功率下降,飛行品控性能不佳的風險,可謂得不償失,很長一段時間高原一直是我直升機飛行的禁區。

隨著直-20的研發成功,儘管其身上有著國外機型的影子,但畢竟也是我航空工業獨立研發的10噸級機種,將成為我陸航空中突擊的中堅力量,以及海航空中反潛的有力平臺,與國先進的同級別機型幾乎不存在技術代差了。

今後,我直升機發展的趨勢或者說是走向,必將是主攻重型直升機,特別是運用航空新技術新概念的高速直升機,畢竟高速直升機儼然已成了航空大國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高速直升機的競爭將非常激烈。

率先研發成功的將會被投入到軍事領域,在戰時兵力投送、對地突擊等方面,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陸軍插上高速翅膀飛翔甚至將影響局部戰爭的勝負,因此,高速直升機領域我軍工一定不能缺席。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10噸級直-20直升機的基礎,我航空直升機在攻克重型直升機和高速直升機上,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但由於我軍工在直升機領域技術積累有限,與國外先進直升機國家還存有較大的差距,UH-60黑鷹直升機是西科斯基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技術,我航空一直到現在才將直-20服役,就能說明問題之所在,我直升機航空工業仍然任重道遠,科研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還得奮發圖強。


國平軍史


個人認為中國直升機發展到今天各級別都有了,可以吃老本勉強頂幾年先用著,對於機型,單旋槳,蜻蜓尾槳的氣動佈局其實已經可以淘汰了,沒必要再繼續投入大精力。順其自然好好用,在一代飛行兵手裡充分發揮就是了。

對於設計研發,應該徹底甩開蜻蜓單旋槳,大力研發共軸雙旋槳+尾推共軸雙槳類形的高速直升,

硬共軸雙旋槳,多槳葉,大載重,高速,

現代共軸雙旋槳十尾推的性能,蜻蜓尾槳打死也達不到,追不上,直接從設計上淘汰才是正確選擇,

別再說蜻蜓單旋槳了,

硬共軸雙旋槳並不難,就是把差速器豎起來用,想通了,下決心搞不比提升蜻蜓更難,

複合材料機身是方向,有能力就弄複合材料模壓成型機身,沒能力先上傳統材質機身也行,

硬共軸雙旋槳,多槳葉,四葉,五葉,六葉,燃油電傳動或機械傳動,

先看看SB一1的優點,

硬共軸雙槳,不攪槳,扭矩平衡

4葉,比3葉多,

有峰谷對沖靜音潛質,有槳葉等效相控陣多線雙旋掃描潛質,

發動機後排氣,可助力平飛,

尾推槳高速平飛,

複合材料模壓成型,加工工藝簡單,可裱糊修補,不用鉚釘不用焊,有破損拿塊布料一貼就搞定,

機身自身輕,雙旋槳吊升載重升力大,槳葉半徑較小,通過能力強,

操控簡單,


星輝650


武器裝備和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國家戰略又分國土防禦,跨國作戰,那就涵蓋自己的國外的可能作戰的地理環境,放眼看去黑鷹UH60,休伊UH1/眼鏡蛇AH1,河馬米8/17 母鹿米24等出現在各種戰區頻繁,直升機承擔運人載貨雙重任務,運人最佳當屬黑鷹(不能內裝貨 只是吊運輸) 兩者兼顧當然河馬(可運山貓突擊車 吉普車等),戰局突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直升機高速度是大勢所趨……這點黑鷹高速型已經領先!俄羅斯也有高速直版本(俄還是未放棄貨倉設計),如果保持高速機動還能內外運輸通用當然俄的方案更佳(質疑是能不能三軍通用降低採購價??)而美軍武器向來是橫豎都通殺玩系統全通用模式,他們做的不單單是武器更像是精雕細琢的商品


微電腦也瘋狂


我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而是來就著這個問題來進一步提出更深層次問題的,誠然,我們的兩棲登陸艦不需要垂直起降戰鬥機,因為這和我們國家索要造成的遠洋戰鬥任務和索要達到的戰略目標都和美國不同,不需要在沒有航母的時候單獨提供戰鬥機的縱身打擊任務有關,世界各國中也只有美國需要這種次一級戰術任務的縱深需求,在面對中等以下國家的登陸目標的任務下,不用航母可以突出戰鬥機起降提供空中支援的經濟型,而這個,並不是兩棲登陸艦的主要方向,兩棲登陸艦的主要任務方向,縱觀世界各國,就算是美國,也是以起降直升機為登錄作戰提供戰術支援,兵力運載,讓直升機提供遠程突擊,遠程偵查,反潛艇,運送戰鬥人員,吊裝戰術物資如輕型坦克,輕型裝甲車,車載加農炮,食物,導演,藥品,為登陸艇提供空中保護等等,就連美國自己兩棲登陸艦也是要以直升機為主的,那麼,兩棲登陸艦的價值,就只有唯一的指向——先進的艦載直升機,過於先進的我們不去討論,我也不會好高騖遠,因為畢竟有的軍迷會說國防工業基礎需要一步步來,我們基礎弱底子薄,我再討論什麼魚鷹直升機是否成熟安全,也不討論美國的FARA計劃,V280 勇士或者西科斯基公司的X2,畢竟這樣的飛機美國自己還沒定型,何來艦載直升機版本?我更不說20噸的超級種馬王,因為連美國陸戰隊自己都盼著種馬王能代替超級種馬,但是交付使用一拖再拖…………………………這些我都不談,我要談的是,美國在80年代末期,用黑鷹的進化版本代替了"海騎士"縱列雙旋翼直升機,命名為"海上勇士",又用黑鷹直升機進化出"海鷹"反潛艇直升機,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堅定的要淘汰它們,需要更好的傾轉翼直升機(取V280)或者共軸雙旋翼直升機,但是這些計劃都被海軍決絕的都定了,認為下一代直升機系統需要在陸軍入役成熟以後一段時間海軍才能考慮,而FARA計劃定型量產需要在2030年………………這個就為我們的海軍艦載直升機的追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追趕空間,下面,就是我向國內所有軍迷大V發出的知識儲備挑戰:我國直18已經有艦載機版本,但是它作為寬體直升機,結構上設計成艦載直升機是否合理?它是不是隻是一個過度?如果是一個過度,那麼,一定有一款旋翼可摺疊的直20直升機艦載機版本,暫且叫它"海直20",如果這款直升機必然出現,它現在的研製進度如何?具體性能參數如何?這是10噸級的直升機,接下來是20噸級的,之前提到過的直18是13噸級的,如果有海直20這種10噸級的,也是不能完全代替直18的,那麼就需要一種能力比肩美軍種馬王的直升機,現在看來進口俄羅斯米26並且拿到生產許可證自己生產國產大型直升機的方向不太可行,因為米26發動機的技術,俄羅斯自己也不掌握,在烏克蘭手裡,所以才有了中俄聯合生產大型運輸直升機的國防計劃,如果有這款大型運輸直升機,我們暫且"猜想"它叫"直28\


竹筍念熊貓


實際上我們要發展的路很長,從發動機到航電其實和歐美髮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當然我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任重道遠!另外就是大型通用直升機的應用,從救援救災方向發展。



會飛的電池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