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青云之路:初入汉军时究竟有没有受到刘邦的“冷遇”?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韩信是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大将军”,也是刘邦“识人才”、“重人才”的表现,可以算作千古佳话,这是不是事实呢?

《韩信怎样“选领导”?》里,三解已经说明,韩信在项梁麾下曾是“卒”、“持戟”,转到项羽麾下担任“郎中”,完成了由“卒”到“郎宦者”的飞跃,而秦汉制度下,“郎宦者”又是“千石”以上“高官”的候选人,所以,此时的韩信早已不是“无名小卒”。

韩信的青云之路:初入汉军时究竟有没有受到刘邦的“冷遇”?

那么,“连敖”是什么呢?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连敖”条下有几个注释:

《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韩信“入汉”时的官职是:

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

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则是:

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票客。

前辈学者早有考据,“票客”应为“典客”传抄之误,所以,“连敖”与“典客”的关联性是确定的,而“典客”的官职,在《汉书·百官公卿表》里有记载: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也就是说,掌管内附效忠的“蛮夷”,也见于《二年律令·秩律》中的“二千石”级:

御史大夫,廷尉,内史,典客,中尉,车骑尉,大仆,长信詹事,少府令,备塞都尉,郡守、尉,*(卫)将军,*(卫)尉,汉中大夫令,汉郎中、奉常。

“典客”作为“诸卿”之一,位列“內史”之后,而我们知道,夏侯婴长期担任“太仆”,为刘邦驾车,总不至于被救的死刑犯位列“二千石”秩级却“无所知名”,救人的“权贵”地位还比他低……

更重要的是,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

(1)以“连敖从起”,也就是以“连敖”职位跟随起兵的有:“柳丘侯”戎赐“从起薛”、“河陵侯”郭亭“从起单父”,“煮枣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共3人;

(2)以“连敖入汉”,也就是以“连敖”的职位跟随进入汉中的有:“广严侯”召欧、“隆虑侯”周灶、“朝阳侯”华寄、“俞侯”吕它之父吕婴,加上“淮阴侯”韩信,就是“入汉”之时,共5人;

(3)日后升迁“连敖”职位的有:“祁侯”缯贺,“以连敖击项籍”,他归附汉军较晚,到“汉三年”才在“晋阳”以“执盾”职位加入,共1人。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

(1)以“连敖从起”的有:“柳丘侯”“从起薛”、“阿陵侯”“从起单父”、“煮枣侯”“以‘越连敖’从起丰”,共3人,与《汉书》人物一致,细节略不同

(2)以“连敖入汉”的有:“广严侯”、“隆虑侯”、“淮阴侯”、“朝阳侯”,

共4人,缺“俞侯”;

(3)日后升迁“连敖”的有:“祁侯”,共1人,与《汉书》记载一致。

要排列高低,我们可以排列这些人的前后职务:

“柳丘侯”:连敖(起薛)——三队将(《史记》作“二队”,入汉)——都尉(破项)

“河陵侯”:连敖(起单父)——都尉(破项)

“煮枣侯”:越连敖(起薛,《史记》作起丰)——越将(入汉)——都尉(击诸侯)

“广严侯”:中涓(起沛)——连敖(入汉)——骑将(定燕、赵)

“隆虑侯”:卒(起砀)——连敖(入汉)——长鉟都尉(“鉟”通“铍”,击项)

“朝阳侯”:舍人(起薛)——连敖(入汉)——都尉(击项)

“俞侯”:连敖(入汉)——都尉(定诸侯,功比“朝阳侯”)。

“祁侯”:执盾(起晋阳)——连敖(击项)——将军(爵执圭,荥阳突围后)

从低到高的级别关系是:

中涓、舍人、执盾、卒——连敖——二队将、越将——都尉、长鉟都尉——将军、骑将

道理很简单,一群最终封侯的功臣,职位当然是越升越高,尤其是中间间隔几年的情况下,但是,这些职务仍旧杂乱无章,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编排。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就是“连敖”远低于“都尉”,更低于“将军”,反倒是“二队将”、“越将”,完全可能是“平调”,但也意味着,搞清楚“二队将”和“越将”的级别,也就大体能够确认“连敖”的级别。

韩信的青云之路:初入汉军时究竟有没有受到刘邦的“冷遇”?

当然,历史学者周聘曾有一篇名为《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的文章广为流传,称“连敖”与“二队将”及“司马”均为悼武王吕泽在“佐高祖定天下”过程中独立统帅军队的“特有官职”,尤其是“二队”,更是与刘邦亲自统领的“一队”或称“上队”相对。

其实,这种说法是对秦汉兵制的不了解和对史料的不熟悉导致的。

三解在过往文章早已考证过秦军“军制”(见《秦军到底有多强大?》):

“大将”(或上将军)统“将军”,“将军”之下为几个序列:

(1)屯兵:尉、司马、二五百主(候)、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伍长;

(2)轻车:尉、轻车司马、卒长、仆射;

(3)骑士:尉、骑司马、骑千人。

西汉中后期“军制”则为(见《秦军到底有多强大?》引《大通汉简》):

“大将军”统“将军”,“将军”之下为几个序列:

(1)步兵:校尉(也称“军尉”,编制称“校”)、司马(编制称“部”)、候(也称“千人”,编制称“曲”)、五百将(也称“五百”、“卒长”,编制称“官”)、未知(编制称“队”)、什长、伍长;

(2)骑兵:左骑都尉、右骑都尉(平级编制),司马、千人

“秦制”与“汉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多为“二五编制”,后者除了“五部一校”和“五什一队”之外,均为“二二编制”,而其间的人数细节差别,可参考《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的记载以“补缺”:

一说:“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二烈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

也就是:大将军(编制为“军”)、裨将(也称“将军”,编制为“裨”)、校尉(编制为“校”)、司马(编制为“部”)、候(编制为“曲”)、官长(编制为“官”)、队头(编制为“队”)、火子(编制为“火”)、列头(编制为“列”)。

参照项氏初起兵时的“军制”:

项梁自任“会稽郡守”,即“郡将”,以项羽为“裨将”,之下为校尉、候、司马。

注意四个制度记载的“重合部分”:

(1)尉、司马、候(千人、二五百主)

(2)什长(火子)、伍长(列头)

“不重合部分”则在其“连接处”:

五百主(卒长、五百将、五百)——百将(官长或“队之长官”)——屯长(队头)

追根溯源,就在于,“队”这个编制,究竟是50人,还是100人,在“队”这个编制之上,“官”的编制到底叫什么名字,更进一步说,就是一个“军”到底多大规模的问题。

“秦制”的“军尉”统辖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1/10的“短兵”比例看,必为“万人之军”,“将军”的“短兵”为4000人,则总兵力为40000人。

“汉制”的“军”,已经不再是以“尉”为统帅,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将军”统帅,总兵力为3200人,如果计入“裨将”,则1600人即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的出兵规模,“汉制”下的“将军”要比秦朝多得多,更直白地说,西汉的“将军”远不如秦朝的“将军”值钱。

但是,这一变化,一定有一个过程,也往往会有制度的残留,比如,“官名”,在《大通汉简》之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五百将”或称“五百”,其所统辖的单位,应为“官”,“官”下又分“前后队”,而“队”的人数不确知,但无论是50人一队,还是100人一队,此时的“五百将”都没能统帅500人。

而《商君书·境内》的“五百主”可以确定统兵数为500人,也就是说,这个官职名虽然在“汉承秦制”中保留了下来,其“内容”已经“有所损益”了,正如《汉书·爰盎晁错传》中收录的晁错策论中提到的: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

这个是不是“古制”无法确定,但“连”的长官为“假五百”,而以1家出1兵来算,1连的兵数应为200人,而非500人,1邑的兵数为2000人,设一“假候”。

也就是说,“候”下为“五百”,属于汉文帝时人的“常制”,而“五百”也未必就必须统帅500人,就像“候”未必要统帅“千人”一样,那只是“秦制”的残留物。

反过来再来看“二队将”,在名称上有直接承继关系的就是“百将”,而“队”的编制等于秦制的“屯”,即50人,称“将”的,除去正式的“将军”,恰恰就在“百将”、“五百将”这两个混一为“官”的职务上,其下的“队、什、伍”,其上的“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当然更普遍称“曲候”,变化都不大,也无“将”之称呼。

文献的旁证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博阳严侯陈濞:以刺客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荥阳。(“刺客将”——“都尉”)

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游击将军。(“特将”——“游击将军”)

阳都敬侯丁复:以越将从起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为大司马……为将军。(“越将”——“楼烦将”——“大司马”——“将军”)

东武贞侯郭蒙:入汉,为城将,定三秦,以都尉坚守敖仓,为将军破项籍。(“城将”——“都尉”——“将军”)

貰齐合侯傅胡害:以越户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籍。(“越户将”——“都尉”)

海阳齐信侯摇母余: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籍。(“越队将”——“都尉”)

曲成圉侯虫达:以西城户将三十七人从起碭,至霸上,为执金吾,五年,为二队将……以都尉破项籍陈下。(“西城户将”——“执金吾”——“二队将”——“都尉”)

河阳严侯陈涓: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籍。(“二队将”)

柳丘齐侯戎赐:三队将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籍军,为将军。(《史记》作“二队将”——“都尉”——“将军”)

宣曲齐侯丁义: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眛军固陵。(“骑将”——“郎骑将”)

终陵齐侯华毋害:以越将从起留。(“越将”)

乐成节侯丁礼:以中涓骑从起碭,为骑将入汉,定三秦,为正奉侯,以都尉击籍。(“中涓骑”——“骑将”——“都尉”)

厌次侯爰类:以慎将元年从起留,入汉,以都尉守广武,功侯。(“慎将”——“都尉”)

清简侯室中同:以弩将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弩将”——“都尉”)

彭简侯秦同:以弩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弩将”——“都尉”)

祝阿孝侯高色:以上队将入汉,以将军击魏太原、井陉。(《史记》作“十队将”——“将军”)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别以越将入汉,击诸侯,以都尉侯。(“越连敖”——“越将”——“都尉”)

韩信的青云之路:初入汉军时究竟有没有受到刘邦的“冷遇”?

整理一下,包括:

(1)兵种:“刺客将”、“弩将”、“骑将”、“城将”;

(2)编制:“二队将”(100人)、“十队将”(500人)、“特将”(500人);

(3)民族:“越将”、“慎将”、“楼烦将”;

(4)特殊:“越户将”、“西城户将”(37人)。

共同点就是,都低于“都尉”,更低于“将军”,却分别出如此多的“类别”,都说明刘邦集团的军事编制,一直处于一个“杂糅”的状态,而这种“杂糅”,在项羽军中也存在,所以才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楼烦将”、“骑将”、“亚将”之类的战绩。

也就是说,上述之“将”,虽然冠以“将”之名,却并非“将军”级的人物,而是低于“二千石”秩级“都尉”的“军吏”,具体来说,就是统兵在50—500人之间的“独立小部队”或“特种兵小部队”。

与之相对的,是曲周景侯郦商、棘蒲刚侯陈武这样领兵4000人、2500人投靠的人物,才是真“将军”,也是真正的领军“大部队”。

综上所述,“连敖”应该是比上述“独立小部队统领”或“特种兵小队统领”更低或者持平的职务,放在今天,也就是“县处级”以下,则《史记索隐》中注释的“司马”职务,完全可以排除了,就看是“典客”,还是“楚官”了。

这也是韩信在“王知名”之后被升迁为“治粟都尉”的原因,“都尉”为“二千石”官,在秦汉之际还没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万石”秩级的情况下,是“有秩吏”的顶点,所以任命用“拜”字。

也就是说,韩信由“连敖”到“都尉”的跨越,实际上是由“中低级干部”到“高级干部”的跨越,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由不到“县处级”跳跃到了“省部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