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米尔萨普28秒11分和麦迪35秒13分相比,知名度差了很多?

一个快乐的星球


万水千山总是情,关注一波行不行!

实际上除了米尔萨普,科比也曾经在比赛关键时刻连续命中三记三分球,雷吉米勒也在比赛中有过8秒得8分的神迹。但无论是谁,一旦说到35秒13分,所有人都会显得黯淡不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麦迪球迷众多 个人魅力影响所致

麦迪球风飘逸,长相俊朗,一双纤细小腿和销魂的眼神更是让人为之倾倒。从这个层面来看,麦迪无论是偶像指数还是球风都远胜米尔萨普,所以大家更记得麦迪时刻。此外,火箭队向来有NBA中国主队之称,姚明的影响力也为麦迪带来了大量粉丝,自然麦迪时刻是深入人心。

广告效应和宣传力度

麦迪时刻之后,阿迪达斯顺势推动麦迪5代战靴的销量,为此特意以麦迪时刻为背景拍摄了一组广告。相比之下,米尔萨普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广告中的麦迪犹如神兵天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可谓是潇洒万分。

背景是冠军 对手决定高度

麦迪时刻的背景是马刺队,还是那支巅峰马刺,主防麦迪的还是联盟外线第一防守大师布鲁斯鲍文,所以麦迪时刻深入人心。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关注薄荷猫篮球世界。


薄荷猫篮球世界


麦迪时刻向上帝借了35秒惊天动地,却用悲情的一生去偿还,那么为什么麦迪时刻会永载史册呢?

麦迪作为四大分卫之一自身的知名度就不必多说,当时的火爆程度几乎让全世界的球迷为之疯狂,直到现在让球迷提起依然热血沸腾,那么为何米尔萨普同样难度颇高的28秒11分却没有人提起呢?原因就是主角不同,难度也不同,结局也有很大的差异!


难度不同——麦迪时刻共计在35秒钟命中了4记三分球,其中还包含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3+1,而米尔萨普有3个三分球和一个近距离的两分补篮,并且麦迪几乎全是自身运球后高难度出手,米尔萨普的空位居多,并且麦迪还有一次抢断后的全场奔袭三分,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面!

结局不同——两个对手同样伟大,一个是马刺队,另外一个是热火三巨头,但是结局却完全不同,麦迪用神奇的13分将马刺队绝杀,马刺队几乎全队上上下下包括波波维奇全部蒙蔽,而米尔萨普最后一个补篮命中后帮球队推入加时,加时获胜的庆祝和绝杀庆祝完全感觉不同,而且火箭是在自己的主场。


NBA中不乏有米勒时刻、穆雷时刻和米尔萨普时刻,但是这种神迹能够被第一提起的无非就是麦迪时刻,麦迪时刻的过程和结局都是历史级别的,而且这几乎耗尽了麦迪一生的运气,也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当时丰田中心的球迷大部分都已经退场,但是当他们回到家中之后知道火箭队赢了无不失望和后悔,因为他们错过了NBA历史上可能是最伟大的时刻!


米尔萨普的28秒11分其实也非常不错,毕竟在短时间内连续命中出手本身就是一种难度很大的事情,只不过米尔萨普的人气完全无法和麦迪匹敌,也让球迷很少提及起这个28秒11分,甚至很多不是特别了解NBA的球迷可能认识麦迪但不认识米尔萨普,但是米尔萨普在上个赛季拿到了全联盟第三高的年薪合同(第一、二是库里和詹姆斯),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西瓜篮球集中营


NBA在这72年的历史里,有太多球星创造了纪录,很多都是无法被打破的。特别是有关得分的纪录,更是多的数不胜数。麦迪作为NBA的名宿,他除了2个得分王之外,最让他骄傲的就是35秒得到13分的神迹,这是无法被复制的历史时刻。不过在NBA并非麦迪一人有这样的表现,米尔萨普同样在28秒时间得到过11分,这得分爆炸力不比麦迪差。但是球迷几乎都只知道麦迪的35秒13分,却很少有人提起米尔萨普的28秒11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会有答案,不过真相会令人觉得尴尬。

麦迪在NBA打了15个赛季,生涯场均19.6分5.6篮板4.4助攻。在魔术的4个赛季,是他进攻最无解的时候,其中有2个赛季拿了得分王。麦迪凭借英俊的五官以及华丽的球风,让他是圈粉不少,他的干拔更是看醉了无数人。麦迪生涯最伟大时刻,就是在对阵马刺最后35秒连得13分,帮助球队完成逆转。这一神迹足够他吹嘘一辈子,想要复制几乎不可能。

米尔萨普身高2.03,司职大前锋位置,虽然他运动能力不出色,但是低位技术非常细腻。米尔萨普在NBA12个赛季,场均14.2分7.4篮板2.3助攻,看数据就知道是全明星级别的内线。米尔萨普在面对拥有三巨头的热火,爵士最多的时候输了22分,但是爵士的顽强让他们逆转了对手。爵士能导演这样的惊天逆转,主要还是米尔萨普的功劳。他在最后时刻28秒连得11分,特别是连续投进3记三分,这大心脏属性让热火三巨头都汗颜。米尔萨普也凭借28秒11分的神迹,让他是一战成名,在这之后才有了“米神”的称号。

麦迪35秒13分,米尔萨普28秒11分,要说难度和伟大程度,真的是难分伯仲。但是从知名度来说,麦迪的35秒就碾压了米尔萨普。为何会出现这样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麦迪一直都是巨星实力,而且是联盟力捧的优质偶像,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极高的关注度。米尔萨普只能算是球星,再加上他打的是内线,没有外线打球华丽,他的球迷基数也无法跟麦迪相比,因此他28秒11分神迹的知名度,自然是不如麦迪。

原来米尔萨普28秒11分影响力不够,还是因为自身的知名度差了点,这确实就有点尴尬了。麦迪已经退役,球迷还对他的35秒13分恋恋不忘,而米尔萨普还在打球却很少被人提起,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老邓侃球


麦迪和米尔萨普是两个不同级别的球星,要问影响力麦迪要远远高于米尔萨普。

首先是剩余时间不同

米尔萨普的时刻发生2010年11月9号,保罗.米尔萨普的时刻不是出现在别人身上,正是出现在了当年拥有三巨头的热火队。当时热火在最后还有28秒的时刻领先爵士8分,此时保罗.米尔萨普挺身而出,先是接队友侧翼传球命中3分,而后又是命中3分,在者又进了一个后撤步三分,接连命中3个3分,顺势把比分反超。后来米尔萨普又是强大内线命中拿到第11分把球队拖入加时最终实现大逆转。

麦迪时刻则是出现在最后35秒,他面对的对手是老辣的马刺队,火箭在最后35秒落马刺队6分,35秒落后6分可能会有人觉得还不如米尔萨普的28秒落后8分,但是从比赛来看,麦迪是完全掌握了比赛节奏,运球快速从后场运到前场,面对方式投出三分球,而米尔萨普是在接队友传球之前就已经站好了位置。


其次就是主客场关注度的不同

都知道麦迪的35秒13分是发生在主场,因为每一只球队在主场比赛要远远高于在客场,他们有主场优势,但同样有劣势,当时休斯顿主场的球迷很多都已经提前走出球馆,认为这场球是输定了。而米尔萨普的时刻是在客场,当然在客场取胜是非常难的,但是在当时拥有姚明的火箭比爵士的关注度要高出很多,更何况是在主场作战,麦迪时刻就留在了主场。

最后论影响力

提及麦迪,很多球迷都知道,反之提及米尔萨普,有些中国球员都不了解,这就是影响力造成的。麦迪的生涯荣誉有如:2次NBA得分王、7次全明星、2次防守一阵等,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荣誉;米尔萨普的荣誉就相对来说要少:一次最佳防守二阵,四次全明星替补。影响力麦迪完爆米尔萨普。


篮球大view


米尔萨普和麦迪之间差了一个姚明。。。。不要说米尔萨普的28秒11分,就是卡特的25秒10分双绝杀猛龙和米勒的8.9秒8分在中国的知名度也没有麦迪高,仅仅是在中国

1、麦迪的天赋,我不太懂什么叫天赋,我只知道在NBA几十年的历史上,并不缺乏像乔丹接班人希尔,力压杜兰特的状元奥登,还是最年轻MVP罗斯,等等等等,在中国球迷眼中,都是不如麦迪天神一般的存在。。。不要老拿麦迪的背伤说事儿,我还觉得韦德要是不让联盟半月板,还是超越乔丹的存在呢。。所以天赋这个东西,个人认为,实现了的,叫天赋,没有兑现的,叫呵呵

2麦迪的能力,什么叫能力?砍分的水平么?还是打球的美观程度?要说砍分水平,离开雷阿伦的刘易斯算不算高水平?森林狼时期的乐福算不算高水平?2个得分王吹一辈子,自己刷分球队动不动就十三四连败,从来都不是球队战绩的保障,这并不是一个超级巨星的表现,四大分位里,科比不说,卡特和艾佛森的带队能力,身体素质,稳定性,都比麦迪做的好。。。不要以为中国球迷比猛龙管理层还懂球,留下卡特,挤走麦迪是正确的选择。。。差点忘记了,麦迪在马刺曾经带队强势杀入总决赛,不知道这是否算是带队能力强,如果算的话,我这条白说

3麦迪的影响力,无比飘逸的球风,和极强的砍分能力,NBA历史上同时拥有这两项的并不多,有些人砍分能力极强,但动作丑陋,如詹姆斯杜兰特等,所以,麦迪更容易被人接受,让人觉得他“强”,其次是姚明,如果没有姚明,麦迪绝对不会有这么大的知名度,不要再装什么97年的麦迪球迷了,不存在的,都是火箭麦迪的球迷。。。。如果不是姚明,雷阿伦很有可能取代麦迪成为四大分位之一


pottipeng


看了这么多年NBA,真是很惭愧,还真是没听说过米尔萨普的28秒11分,而麦迪的35秒13分却无数次被提及。在我看来一个是中规中矩的大前,一个是天赋异禀,巅峰时期丝毫不逊于科比的神人,两个人的影响力无法相提并论。另外一个就是对结局的影响。我不知道米尔萨普的11分是什么时间段得的,对于结局怎么样。但是我想任何的一个结局都没有绝杀来的痛快来的牛B来的刺激。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邓肯的表情哈哈


我的宋美丽


麦迪是包揽了最后的13分,而且是准绝杀不是打平。

米尔萨普基本上是空位接球三分,中间还穿插了德隆的一个三分,不算连贯。

麦迪全部是运动战三分,而且动作嘛不谈了,还包括一个很帅三加一,而且最后那一个挥拳庆祝的动作,基本上常常出线在cctv5的nba镜头里,,,,


偶尔要上岸的鱼


第一,麦蒂是当初联盟的超级巨星,知名度可想而知,米尔萨普只是个二流球星,不可与麦蒂同日而语。

第二,麦蒂所在球队在全球具有浩大影响力,这也恰恰让全世界关注了35秒13分。

第三,麦蒂最后是绝杀马刺,而米尔萨普并没有带领球队取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