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1000多年前,唐代詩僧黃櫱禪師寫了首名為《上堂開示頌》的禪詩,其中一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後來被很多人當成了座右銘。少時我們把這14個字寫在課桌上,長大了我們把它掛在書房裡。在很多人眼裡,對古代文人來說不分寒暑的苦讀已經算是“寒徹骨”了,卻不知文壇有些才子的經歷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苦,比如本期要介紹的這位明代牛人唐汝詢。

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唐汝詢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好學,3歲就同哥哥們一起識字讀書,不幸的是5歲時因病雙目失明。從此他就用結繩記事的方法,靠手來識字,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天賦,他終成了一代文壇大家。其所著的《唐詩解》收錄了1500多首唐詩,是我們研究唐詩的重要典籍,直到如今仍一版再版。

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除了收集唐詩,唐汝詢自己寫詩水平也不錯,有多首經典作品存世。本期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首,據《編蓬集》記載,一日年少的唐汝詢隨兄長們四處遊玩,參加了一位小官的送別宴,席間才子眾多。於是大家表示每人用抓鬮的方式抓字,並以此為詩韻賦詩,兄長們知道唐汝詢好詩,便讓他一起參加了。唐汝詢抽到的是一個“青”字,眾人還在思考時,他的28字小詩已經寫好,眾人一看當場擱筆,事後大家才知道他就是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唐汝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夜別陸長倩得青字》

明:唐汝詢

悵別高樓酒易醒,坐聞落葉滿沙汀。

春來倘憶同遊地,無限垂楊夢裡青。


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詩只有4句,雖然與唐代大師的作品相比還有差距,但因為是即興寫出,所以還是達到了驚豔四座的效果。首句“悵別高樓酒易醒”開篇就抒情,酒易醒的原因是高樓上風聲陣陣,吹起了大家的離情別意。一個“悵”只輕輕一筆,卻飽含深情。

第二句落葉、沙汀意象的引入,更令全詩充滿了蒼涼之感。這一句的著力點在一個“聞”字,落葉紛飛本該是視覺,但因為是夜別所以坐在高樓上是看不見地上的落葉的,再加上詩人本就雙目失明,所以他只有通過聽到風吹落葉的聲音想象沙汀上的情況。這個“聞”用得合情合理,又不失意境,堪稱點睛之筆。

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最後兩句是借景抒情,詩人回想起春日裡大家少年同遊的時光,那時的青青楊柳如今都還時常入夢來。這兩句同樣虛寫,不直接寫離愁 ,而是通過回憶娓娓道來。至此全詩除了首句的一個“悵”字並沒有出現其它抒情語,但對友人的種種不捨卻已躍然紙上。

明代牛人3歲識字5歲雙目失明,酒宴上寫下首28字小詩,驚豔四座

當時眾才子知道眼前這位瞎子是來頭不小的唐汝詢時,紛紛讚歎不已。其實拋開他的這層身份,這首詩也算得上是妙作。寫景上它用字準確、恰當、精煉,抒情上它將景與情完美融合,整首詩讀來更是一氣呵成。我們不知道在400多年前,失明的唐汝詢識字有多艱難,但他這種好學、迎難而上的精神卻令人佩服。大家覺得他這首詩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