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我們總是能遇到生活帶給我們的各種逆境,這次的疫情就是一個逆境,我們生活中各種挫折也是一種逆境。

面對逆境我們怎麼樣做,今天分享樊登老師解讀的《逆商》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保羅·史託茲 (Paul Stoltz)


逆商理論的提出者,也是逆商測評、逆商發展項目和工具的開發者與研究者。曾獲《人力資源》(HR)雜誌“全球十大最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及《卓越執行官》雜誌“當代100位思想家”榮譽稱號。他長期為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的MBA、EMBA和企業家發展項目授課及開辦講座。多年來,他致力於為全球領先的企業提供領導力、績效、組織文化等領域的諮詢服務。

我們需要逆商

我們常說一個人智商很重要,可是隻有智商的人,他有可能是壞人。

例如哈佛大學的有一個博士,他十六歲就考進了哈佛,他的智商是非常高的,但是他不與他的同學交流,並且他還設計了一場爆炸案,還炸死了特別多的人。所以一個人只有智商往往是不夠的。

然後我們會提到情商也很重要,但是當一個人既有情商又有智商的時候,這個人很容易成為普通人,因為他難以忍受困難,一個人再怎麼順利一生中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逆商,那麼什麼是逆商呢?逆商就是一個人應對逆境的能力。

人生有三種狀態: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放棄者喜歡逃避和放棄,紮營者常常是獲得地位後便停滯不前,而攀登者是前進不息奮鬥不止的。所以我們要做攀登者。

攀登者的心態是什麼呢?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曾經說過: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而尼采也曾經講過: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他們的一切苦難。

這就是一個攀登者的心態,他們清楚而堅定地仰望他們的追求,忍受住諸般困難並一往無前。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什麼是逆境

逆境的三個層次:個人、職場、社會。

個人的逆境一般是指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情感,而我們在職場中常常遇到一些逆境參加了工作的人應該會比較瞭解,而社會的逆境,比如這次疫情的爆發。

逆境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我們去問老一輩的人,現在的生活比過去更好更容易了嗎?他們大多數人認為現在的日子更加艱難。

科技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很多日常繁重的任務,比如我們要回復的消息多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地辦公這讓我們的休息時間變得更少。所以逆境是一直存在的,而我們卻一直身陷逆境之中。

雖然我們要做攀登者,但是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攀登者的數量和逆境的困難程度是成反比的。

攀登者的四條岔道

攀登者變紮營者:攀登者會失去奮進之心,他們犧牲掉夢想、滿足感和自我實現。想要維持用辛苦工作換來的舒適安穩的表象。

科技萬能:寄希望於科技而不是人類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掌控感就會越來越低,從而失去鬥志。

打雞血:用感官隔離的方式循環洗腦,讓所有人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參加過高考的人應該聽過高考勵志演講,這種就屬於打雞血的方式,他不能夠給你帶來什麼變化,但是它會給你帶來感官隔離,讓你感到自己無所不能,但是當你清醒過來之後,你會發現困難依舊存在。所以高考勵志演講包括一些其他的勵志演講,都沒有實際性的幫助。

無助—無望:無助感會讓人們喪失希望,而無望則會自證預言。所以我們需要識別出逆境,提高我們的逆商。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理解並應用逆商

支撐逆商的三大理論

認知心理學:我們得首先改變自己的認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需要改變外在事物,而是改變我們對這件事物的看法,只有改變了認知才能改變壓力狀況。這裡提了很重要的一點是習得性無助,這裡舉了電擊狗的實驗。

實驗者將兩組小狗分別關在兩個不同的籠子裡,分別給她們進行電擊,第一組小狗籠子裡有開關,第二組小狗它們籠子裡並沒有開關。當同時被電的時候,第一組籠子的小狗就找到開關並且跑了出來,而第二組是的小狗他們就必須要電擊半個小時,他們就蹲在那裡哭。這樣進行了半個月的訓練,每當天氣的時候,第一組的小狗就直接跑了出來,第二組的小狗就在那裡電擊半個小時。最後把這兩組小狗分別放在一張電網上,當開啟電擊的時候,第一組的小狗它們就跑從空地上跑了出去,而第二組小狗它們明明可以跑出去,但他們並沒有,而是在那裡電了半個小時。


這就叫習得性無助,是指生活不斷的打擊你倒置,你認為你對這件事沒有辦法,其實是生活持續的打擊,讓你認為沒有辦法。

關於習得性無助,在學習中,如果我們長期數學不好、英語不好,我們很多人就會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學好,在這一方面沒有天賦,這就叫做習得性無助。

在教育中,女孩子又容易受到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批評,受到“缺乏天賦”這樣的評價,而男孩兒受到的評價大多是暫時性的,比如“沒好好用心,你不集中注意力”。

因此大量的孩子被不當的內在化和永久化的歸因,這是值得教育者和家長注意的。

健康新論:長期習得性無助,會失去掌控感,這樣會讓我們的身體狀況下降。

腦科學:這裡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是21天養成習慣。我們都聽過21天養成習慣,但是21天真的能養成習慣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經驗,哪怕一件事你不想改變,即便重複做21天,你也不會養成這個習慣。

而改變有時只需要一瞬間,比如我們要養成不摸爐子的習慣,只要你摸一下爐子就好了。

這裡講一個小孩子學習繫鞋帶的時候,在他學的過程中他的大腦皮層是發亮的,但等他學會之後他的大腦皮層就不亮了,這個時候基底神經節在亮。基底神經節就是潛意識,而大腦皮層就是我們的意識,如果我們想要塑造一個習慣,就需要把基底神經節的習慣性動作穿透,讓大腦皮層意識到。

所以我們只需要提醒我們自己需要改變,的我們就會發生改變。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怎樣應對逆境

衡量逆境的四個維度: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Endurance-持續性

例如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困難,比如:生命安全、無法復工、企業停工包括股市暴跌等等困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逆境呢?

第一、提高掌控感。思考:你覺得你能做好這件事麼?做好這件事情需要多大的努力?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第二、提升擔當力。這件事發生你需要負多大責任?如果結果持續惡化,你需要承擔怎樣的後果?

第三、思考影響力。這件事情發生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範圍是什麼多少會影響多少時間?是否會對其他人受其影響?

第四、持續性。這件事情的起因持續多久?這件事情會持續多久?一般逆商低的人會把逆境的影響拉長。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永恆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從而拒絕改變。這個時候就需要轉移注意力。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如何提高逆商:Listen-聆聽反應、Explore-擔當後果、Analyze-分析證據、Do-做點什麼。

出現逆境時我們要能學會聆聽去發現逆境,才能應對好逆境。比如當困境來臨時告訴自己:逆境來了!

其次,我們要思考我們應該對結果擔當什麼責任,我們不應該對結果擔當什麼責任。當我們決定對結果負責的那一刻我們對事件的掌控感就會立馬增強。

然後我們要分析下證據,有什麼證據表明我無法掌控這件事情,又有什麼證據表明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各個方面,又有什麼證據能表明一定能延長很長時間呢?

最後我們需要做點什麼,思考我們需要什麼信息,還可以做什麼來獲得我對這個形勢的掌控感?我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當前的困境的持續時間?這裡講了一個漏斗法。

先選出一個需要率先實施的行動,其次確定在哪一天的什麼時候做這件事情,這些步驟會讓我們的各種想法經過漏斗集成一個明確的有計劃的前進行為。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停止思考災難化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在各種各樣的逆境反應中,最能讓人變得無力的反應就是災難化。

災難化就是把日常瑣事想象成重大挫折,又把那些挫折想象成無法挽回的災難。

我們可以用分心法重塑法停止思想災難化。

分心法就是要喊“停”,學會轉移注意力,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而重塑法就要重新關注目標,提醒我們自己的初心是什麼,為了什麼目標才遇到了這個難題。

重塑法也可以將自己渺小化,比如置身於大環境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比如站在海邊或者是思考宇宙。也可以幫助他人,幫助他人解決更大的難題能讓我們馬上正確看待自己的問題。

幫助他人提高逆商

提問而非說教:

當別人遇到逆境時,我們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這件事誰能為你負責呢?誰能改變這一切呢?當然大多數的答案都是隻有我們自己。我們不要告訴別人怎樣做,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討厭被告知。

攀登者和紮營者身份轉化:每個攀登者心中都有紮營者,攀登者必須努力讓自己不滿足於。既有成就但是每個紮營者心中都有一個攀登者每個人生來就有促使自己攀登向上的核心驅動力。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最後我們要努力成為攀登者,攀登者必定是少數的,但是每個人內心都有做攀登者潛力的,當我們到達一個能力一個層次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停下來的,因為停止就相當於後退。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身處的時代或者是環境,我們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如何積極的應對並去有效地改變自己!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能讓我意識到我們要從習得性無助中走出來,並遇到逆境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逆境來臨了,我們應該如何做並且永遠不要放棄做攀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