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純屬多慮。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不會二世而亡的。因為朱元璋在明初實行了各種懲治腐敗、鼓勵生產、有利民生的政策,明朝已現勃勃生機。作為外患的北元基本滅亡,內部又開始了休養生息。而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建文皇帝,更是一位仁慈厚重的好人,還有一班較為廉潔清正的大臣輔佐。所以,在建文帝的領導下,明朝將進一步發展,不會出現極端的社會矛盾,顯然不會二世而亡。


胡山19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

建文帝即位後,朱棣不滿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此發動了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在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大增。

既然朱棣如此厲害,很多人認為朱允炆過於平庸,因此有個設想,如果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是不是會二世而亡呢?

其實二世而亡這個設想有點過於神化朱棣了,但是對於朱允炆來說卻不公平,朱棣固然文治武功令很多皇帝相形見絀,但是朱允炆也並不是特別糟糕,雖然文治武功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差的太遠,但是也並不是昏君。

朱元璋臨終前,秘密召見了駙馬都尉梅殷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囑令他們齊心輔佐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

朱允炆繼承皇位以後,一改皇爺爺朱元璋時期的冷酷刑法,施行了一系列的寬政改革措施,不僅深得朝野支持,在百姓中也是贏得了一定民心的,他並不是不得民心。

朱允炆雖然實行仁政,但是他當時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都是卻反政治軍事鬥爭的豐富經驗,因此一些改革措施自然脫離實際,有著理想主義色彩,有著弊端。

建文帝即位後,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擁兵自重,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議,但是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沒有果斷把削藩矛頭直指勢力強大的朱棣,給了朱棣反叛的機會和時間,以至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

也就是說,朱允炆當不成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棣的造反,而並不是因為他昏庸無道,導致民不聊生等,因此說朱棣不造反,明朝就會在朱允炆的時候而亡,對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畢竟朱允炆也算一個好皇帝,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 性情溫文爾雅,他在位期間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嚴懲貪官,還改變了一些朱元璋在位期間的一些弊政,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也算可圈可點。

綜上所述,雖然朱棣在明朝諸位皇帝中,其豐功偉績無人能與之匹敵,但是朱允炆並算不上昏君,只是執政方式有點理想主義和偏於稚嫩,因此儘管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在朱允炆的統治下,不會導致二世而亡的悲劇。


小聰歷史客棧



漁樵之人W


序言:

在中國歷史的正統朝代中,二世而亡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秦朝,還有一個是隋朝。這兩個朝代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實行暴政,沒有給予天下老百姓們有修養生息的機會。老百姓們沒有了活路,才會起來造反,這才是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造反,明朝也不會二世而亡。


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朱元璋最先培養的接班人是朱棣的大哥朱標,但後來朱標英年早逝,把朱元璋的部署給打亂了。按照嫡長子接班制的規則,朱元璋在後面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來做接班人,而是選擇了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來接班。朱允炆自從被冊封為皇太孫後,朱元璋就開始大規模清除日後他登基時有可能成為絆腳石的勢力。

公元1398年6月30日,時年21歲的朱允炆在南京登基即位。在朱允炆坐上皇帝寶座沒幾個月時間,他就開始考慮增加自己的權力,同時還找機會削弱諸藩王的權力。當時朱允炆聽取了謀臣們的建議,先拿弱小的藩王開刀,在這之後的一年時間裡,朱允炆把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給廢了,下一個目標就是燕王朱棣。


聰明的朱棣在被逼無奈之下有了反叛朝廷的思想,但是他的三個兒子正在南京作為人質,因此他也不敢輕舉妄動。在1398年和1399年的時間裡,他為了麻痺朝廷做了很多把戲,他不但裝病,還裝瘋賣傻。朱允炆在1399年6月讓朱棣的幾個兒子回到父親的身邊。1399年8月,朱棣正式以“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朱允炆最後的結局就是去向成謎。

朱允炆執政時有哪些措施?

朱允炆是一個接受良好教育之人,因受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他溫文爾雅,為人仁厚,親賢好學。他登基即位後對朱元璋的一些政策有所改變,推行的是仁政。

首先,朱允炆登基後就改進了朱元璋時期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朱允炆認為祖父所制定的律令法典有些部分過於苛嚴。他在取消一些條款的同時,還禁止以誥文為根據來進行審理和判案,同時停止張貼榜文。朱棣在登基後把朱允炆的變革廢除,恢復了朱元璋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其次,朱允炆在經濟上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減輕一些過重的稅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減少了江南過度的土地苛稅,特別是富庶的蘇州和松江這兩個府的土地重稅得到了有效的減少。朱允炆另外一項財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觀所能擁有的免稅土地的數量。這也是後來佛教僧人依附朱棣的原因所在。

最後,朱允炆在登基即位後對諸藩王封地裡的行政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他規定王子們不得參與文、武政事。他的這個命令是與朱元璋的《祖訓錄》中的規定大相徑庭的。朱允炆在黃子澄等人的出謀劃策之下,最終決定走完全的道路。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減少藩王對皇室的威脅,但他過激的削藩政策給自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結束語:

朱允炆在登基即位後,增強文官在政務上的作用,他還寬刑省獄,嚴懲貪官汙吏,同時對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進行了改革 ,因此他的這段執政時期被史稱為“建文新政”。如若朱棣沒有起兵造反,大明王朝在朱允炆的治理之下,也會走向一個盛世。


觀景說史


這個問題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會滅亡。因為沒有同時並存的對手。

南京明朝的滅亡根源在於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對於自己的一切過於自信。朱元璋在位時期封了二十幾個諸侯王,看上圖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為什麼削藩,是因為不削藩國家就會一直處於中天懸劍之下,時刻處於危機之中。國家的全部大城市幾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實力一般會以國都為中心向外輻射,實際地盤幾乎已經佔了國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分封就是對於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確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親手選擇的接班人。所以,當時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強敵環伺,虎視眈眈。有些諸侯王還擁有護衛,對於國家經濟上的負擔事實上一直很重,而且諸侯王手中的兵馬一直是國家的不穩定因素。這就導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並打敗了自己的接班人後會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麼在全國境內外是不會有敵人敢於和中央政府對抗的。在歷史上地方在平穩時期打敗中央少之又少,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餘的人大多數是酒囊飯袋根本無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國家當時採取的逐步削藩諸王的策略是合適的。而關外的北元朝廷剛剛被朱元璋趕回草原,正處於分裂之中,沒有共主帶領頂多只能和明朝在長城附近對峙拉鋸,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當時的國家內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沒有敵人,是根本不會滅亡的。


經典守望者


蟹邀。這問題挺有意思。其實朱允炆如果什麼都不做,哪怕是個吃喝玩樂之君。朱元璋留給他的遺產,也夠他揮霍幾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會像後來的崇禎,越努力,方向只會越反。

“建文削藩”導致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朱允炆在掌握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不可思議地輸了,而且輸得非常慘。


最終自己也失蹤了,害的皇位最終歸了燕王一脈,自己的兒孫被囚禁,放出來連草麥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決定削藩,動作很大,但是沒有計劃,行事操切。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個月,就立刻削掉了三個親王的爵位,並將他們廢為庶人。

但這事做得不但欺負人,缺乏道義,讓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實在站不住腳。這也就是傳說中的一手好牌,開局就打得稀碎。

本來完全可以採用更為溫和且巧妙的辦法。但是結果造成了湘王闔宮自焚;齊王被押解回京軟禁;代王被軟禁在封地。這種處理差異,你會發現其實朱允炆不但沒計劃,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邊都是大儒,都是才子。歷史上那麼多例子,就算沒吃過豬肉,也應當見過豬跑。如果決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斬亂麻,直接拿點燕王、寧王、周王這些兵強馬壯的,別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驚蛇。

要麼乾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紀比自己的幾個叔叔要年輕,不著急,看誰熬得過誰?

但是結果很悲劇,朱棣靖難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憶,朱允炆有太多次勝算的機會,卻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棄了。

朱棣打過揚州之後,朱允炆就徹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詔;又是號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還派朱棣堂姐慶成郡主,去求朱棣談判。所有事情證明朱允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朱允炆必然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復古”的治國理想了。

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很顯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誰都有,但是沒有實現的手段和魄力,只會被反噬。朱允炆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後,實際上他遇到的問題和朱允炆是一樣的。要鞏固皇權,必須削藩。

從削藩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與之。恢復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還對那些藩王有恩,道義上更是壓著建文一頭;

第二步,不斷敲打各個藩王,並殺雞儆猴。經常讓人告發各個藩王的犯的錯誤。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懲罰你,只是偶爾罵一頓。但是事過三次,貶為庶民。齊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聰明的就交了兵權,相安無事,周王朱從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讓“靖難勳將”去到藩王屬地去接管軍事指揮權。並且下令藩王不得節制軍隊。並且對其護衛人數逐步削減。

至此藩王還是藩王,但是誰也沒有兵權了,誰也都折騰不起來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較下來,建文和朱棣之間差的不是目標,而是做事的途徑和方法論。



炒米視角


小玥來回答:

可能朱允炆在位期間估計就得完。即使不亡於他叔叔,也難免亡於蒙古南下和農民起義。最好的局面,被蒙古人打崩之後,據長江變成一個新的南宋。

朱允炆不能說是一個廢物,但是他沒有什麼經驗,手底下倒是有能打的武將,但沒有靠譜的大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忠臣倒是忠臣,但全是書呆子,搞學術還行,搞政治是純粹的廢物。王安石變法也是太過理想所以失敗,方孝孺這些人,連理想都是錯誤的理想,真折騰下去,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朱元璋能給他留下,如同朱棣留給兒子的“三楊”內閣,那樣的名臣,那朱棣也沒什麼機會興風作浪的。可惜朱允炆沒有……

朱棣起兵的時候也就幾萬人,最後都贏了,真要是蒙古人幾萬鐵騎南下,朱允炆又把北邊能打的藩王都收拾了,那他拿什麼守家呢。徐輝祖倒是厲害,可是朝廷一群廢物,他一個人可撐不住一整個北方啊。


小玥歷史


趣談答案:大明帝國絕對不會滅亡,恰恰相反,或許明帝國會走向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朱允炆和朱棣的縱向比較

我們每一次談起建文帝,總有一種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而且總會把建文帝和劉禪作比較,彷彿他連劉禪都不如了。

但是真實的歷史真的是如此嗎?建文帝真的如此差嗎?換句話來說,朱棣真的如此強橫嗎?

當然我們不得否認的一件事情是永樂大帝,而這個所謂的永樂大帝這4個字絕對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有著切切實實的成績的。

明朝歷史上很少有皇帝帶軍出征,也很少有皇帝能夠把蒙元追得滿地跑,也很少有皇帝能夠開創太平盛世,也很少有皇帝能夠修纂永樂大典這樣大的工程。

但是如果我們單純的憑藉這些就認定朱棣很優秀的話,恰恰還沒有到極限,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朱棣還完成了一件連他父親都不敢完成的事情:遷都。

朱棣作為明帝國的皇帝,必然是一顆恆星,並且永遠懸掛在明帝國的頭上。

相比較而言,朱允炆就要遜色很多,無論是文治武功也無論是刀槍劍戟,亦或者對於大局的判斷行事似乎都沒有辦法和自己的叔叔做比較。

建文帝的優勢

但無論如何,建文帝都有著他對應的優勢,而且這些優勢是朱棣所不能彌補的。

1.建文帝的善良

有很多人說善良頂個屁用,在關鍵時刻恐怕連一碗飯都不如,但是一個帝國一個皇帝必須要有仁者之心。

相比較而言朱棣就太過於殘暴了,當然朱棣未必是真的想殘暴,僅僅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之下,朱棣如果不殘暴的話,就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

相比較而言,善良的朱允炆幾乎抓住了命脈,也把握住了竅門,在那亂世虛無的狀態之下,能夠善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臣子,這很關鍵。

為什麼說朱允炆能夠善待臣子,很關鍵的原因:因為朱元璋殺戮太多了。

朱元璋殺戮如此之多,其實對於整個明帝國而言沒有多大的好處,而且會給整個帝國的後代留下一種假象。

2.建文帝的仁義。

相比較而言,建文帝打不過朱棣是理所應當的,這一點並沒有必要去責怪建文帝,要責怪就只能責怪那個已經去世的朱重八。

誰讓朱元璋閒著沒事兒,把整個明帝國的有功之臣絕大多數武將統統給滅掉了,滅掉了這些就相當於斷了建文帝的左膀右臂,面對自己叔叔的入侵能打得過才怪。

但是我們能夠看到,在建文帝消失之後,明帝國還有很多臣子依然效忠於建文帝,這就足夠了,因為建文帝有那一顆仁愛之心。


相比較而言,建文帝絕對不是秦二世胡亥,即便朱棣沒有造反,建文帝掌握皇權,明帝國也不會大亂,只不過在建文帝執政的時候,或許沒有自己叔叔那樣耀眼的業績罷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朱允炆太年青了,少不經事!身邊也是一群書呆子,沒有治世之才!削藩這個事,在歷史上是僅次於開國的大事,風險極大。削藩沒有錯,但要看什麼時間幹,用什麼人幹?找什麼樣的理由?群眾基礎牢靠不牢靠?是個複雜的技術活!



黯然銷魂飯119


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當然不會二世而亡,但是明朝的國祚會大大降低,可以說朱棣為明朝開創了第一個盛世,而永樂朝積累下的資本為日後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允炆確實是一個很強硬的皇帝,但是換句話說,他有點強硬過頭了。繼位不久就想著削藩鞏固權利,朱允炆沒有考慮到的是,雖然自己是皇帝,但是當時自己的統治能力有多少?所以我覺得朱允炆削藩是沒有經過權衡利弊的衝動之舉。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朱允炆就沒有忍住,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中國古代王朝滅亡的原因大多離不開兩種,一種是國家內部叛亂,另外一種就是外族入侵。反觀當時的明朝,國家初定,經過洪武一朝的改革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所以國家內部人心還是非常穩定的,一般來說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亡於內部叛亂的可能性非常小。至於外族入侵,元朝殘留勢力被徐達趕鴨子一般趕回到了蒙古草原,至少在朱元璋死後20後北元無力與明朝一戰,所以大明朝的存亡與興盛都掌握在朱棣與朱允炆二人的皇位之爭上,誰更加合適當明朝的皇帝。

事實證明,朱棣更加能夠當好這個皇帝。永樂時期,萬國來朝、鄭和下西洋,中華民族在沉寂了數百年之後再一次成為了世界的標杆,這些都說明了朱棣能力,拋開靖難之役之役的不光彩,朱棣也是一位明君!



反觀朱允炆,在與朱棣的戰鬥中可以說是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一些反敗為勝的戰機都被朱允炆白白的浪費,相比於朱允炆的初出茅廬,朱棣早已在戰火當中成長為一名勇士,並且在與北元的對抗當中自己的實力更是逐步增長,這一些都是朱允炆所部具備的。

明朝有了永樂一朝應該慶幸,不然明朝斷不能夠擁有276年的國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