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重症救治找到最合適的“武器”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醫護人員與疫情奮力抗爭,用溫情和技術呵護著每一個患者。

给重症救治找到最合适的“武器”

優化流程:根據現有條件科學收治病人

2月3日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危重病房新病區啟用,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護人員為主的第一班進入病房。“得益於梳理出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6個小時共收治了24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北醫三院急診醫生王軍紅說。

2月4日中午,記者撥通國家援鄂醫療隊北醫三院隊長、北醫三院ICU副主任葛慶崗電話時,該院副院長沈寧已經出發去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行政樓,商洽將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打磨的“隔離病房運行管理機制”加入HIS系統中。

北醫三院設計的這套管理機制,包括自制病歷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臨床路徑、護理模板等。這些模板將工作流程一一標化,並做了詳細記錄,醫護人員工作時不僅一目瞭然,而且重點突出。比如,在肺炎病人標準病歷問診思路模板中,不僅有患者基本信息、症狀描述,還包含了歷次檢查提示等。

葛慶崗說,根據現有條件,優化流程、科學收治病人,非常關鍵。

2月3日,原本是21時上班,不到19時,大家已經在駐地一樓大廳集合完畢。由北醫三院院長喬傑院士、副院長沈寧帶隊,大家鬥志昂揚,迅速投入“戰鬥”。快速熟悉新病房環境後,全員即刻更換防護服,喬傑給大家的防護服寫名字標識。20時50分左右,第一位患者到達病房。隨著病人陸續到來,問病史、評估病情,開醫囑、寫病歷……在已經梳理成型的工作流程指引下,工作一氣呵成。

梳理工作流程的想法,最初發端於北醫三院的兩位年輕醫生——ICU醫生李超和急診醫生王軍紅。“我們很多人不是傳染科醫生,是第一次接觸傳染病病人。很多病人是武漢當地人,講方言,溝通上也有一定困難。我們就想,在病人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電話那頭的李超快言快語,說出了最初的想法。

醫護人員當時還面臨一個更大的難題:在隔離病房,穿著隔離服,戴著護目鏡、手套等,無法操作電腦,無法開醫囑、寫病歷。在完成基本臨床流程、採集好病史後,隔離病房的醫生會通過

電話跟外面的醫生聯繫,由外面的醫生完成相應的文書工作。“穿著隔離服、戴著N95口罩時間一長,每個人都會有點憋氣、缺氧,打電話的時候就有點費力。”李超說,詢問患者病史的時候,看到病人又喘又咳,尤其是需要他們仔細作答的時候,可能要中斷吸氧,也增加了暴露的可能性。

從保護病人和醫護人員兩方面出發,病歷問診思路的雛形就有了,也就是即將在中法新城院區所有隔離病房使用的標準病歷模板。

“1月29日晚10點半,第一版出爐,到3日晚上,已經改到12版了。”李超說,她們的思路得到了國家隊相關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們有個呼吸和重症專家組成的微信群,裡面的大咖們親自修改。大家儘可能把需要採集的重點集納進去,同時做到儘量減少病人脫氧次數,減少暴露時間。”

2月1日14時,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的全體醫生隊員舉行了一次溝通交流會,會上大家深入討論了患者的入院病歷及病程記錄書寫、交接班及外出檢查流程、病房工作制度,梳理出需要和同濟醫院繼續溝通的問題。

現在,每個班次的醫護人員都會帶上最新版模板進病房。“拿到這些標準的時候,都能很流暢、精準地詢問情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李超說。

關注心理:“不要害怕,我們與你們同在”

“親愛的患者您好,我是來自北醫三院的護士,信心比良藥更有效,加油!”“不要害怕,相信我們,與你們同在。”“無論何時,不拋棄,不放棄!”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這兩天製作了不少鼓勵卡片。他們用一張張滿是正能量的卡片,在醫護和患者之間搭起了溝通橋樑。

凌晨3點多的病房很安靜,大多數病人都在睡夢中,也有幾位患者因為身體不適而無法入睡。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北京醫院護士胡豔慧看到他們痛苦且焦慮不安的樣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她暗暗在心中告訴自己:“一定要用一顆最溫柔的心去對待他們。”

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北京醫院隊長常志剛說,當下病人情緒

緊張,看到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心理上也有恐懼。醫護人員跟他們進行溝通,非常重要。“隊員回來的反饋是,溝通之後,很多病人都表示感謝。”

醫護人員都在負重前行。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趙靜說,穿上防護服,戴著眼罩、手套,使原本很簡單的操作變得相對困難。拿著病人的肺部CT片子,因為眼罩上有冷凝水,需要將眼睛睜得更大,離得更近才能看清,唯恐漏掉什麼細節;戴著手套給患者輸液,觸感不好,只能看著血管進行操作,這需要更嫻熟的技術。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北醫三院血液科胡靜也有同感:“需要調整好呼吸和腳步的頻率,才能一步一步地完成工作,這對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沒事,別怕,別緊張。我們可以的,我們沒問題。”胡豔慧跟著護士長一步步穿過清潔區、半汙染區,一直到病房。路上,護士長一直在安慰她。1月31日凌晨兩點多,胡豔慧和大家到達了病區,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開始穿防護服和隔離衣,戴護目鏡……雖然對於前方一片未知,但聽到這句話的她,心中很踏實。

胡靜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時,也受到了“優待”:有的幫著檢查防護裝備,有的幫忙穿鞋套,有的幫忙整理背後衣服,有的幫著寫名字,有的幫戴面屏。“和我搭班工作的是同濟醫院的護士,雖然我們只能通過護目鏡後面的雙眼和身上的名字識別對方,但配合工作完全不費事。”胡靜說,無論相隔有多遠,無論認識與否,大家都是一家人。

圖:健康報記者 曹政

審核:陳會揚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