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要把霸業傳給兄弟孫權?你怎麼看?

寫作情緣


東漢末年、因有奸人董卓當道,所以民不聊生;與此同時,為了恢復漢室,有一部分人積極的籌劃著,也有一部分人假借“恢復漢室”的名義,為自己的來日登基做著精密的安排和打算。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亂世才會形成,地方的各個勢力才會突起,這樣的局面與周室末期、清末民國初立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東漢末年時,天下紛紛出現了很多實力不俗的豪傑,例如家中曾是四世三公、德高望重的袁紹、袁術兄弟,他們手中握有的力量簡直可以將最初的曹操、劉備以及孫策甩三條街。可是在後來都因為自己決策的失誤、對於未來沒有更加長遠的眼光,以及沒有聽從謀士的建議,最終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

“小霸王”孫策的“發家致富”路

  • 繼承

雖然孫策是接過了父親的衣缽,但是後來“孫家”勢力的不斷壯大,還是離不開孫策的種種努力。他出身於一百七十五年,逝世於兩百年,一共活了二十多年的時光,雖然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多年,但他創造出的價值是巨大的,他們的種種行為正是應了那句描寫亂世的話“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能做大事的年代”。

為了能夠繼承和實現父親的遺業、理想,他屈居在袁術的手下,雖然他屈居在此,但他明白,在袁術手下做事並不是一時之計,他要利用袁術此時的勢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畢竟“樹大地下好遮涼”。在公元一百九十五年的時候,孫策費盡心機的徵得袁術的同意,率領著自己的力量去征討長江的東邊,一舉吞併和取得了一大片土地和資源,這為他在後來能夠與袁術切割提供了厚實的資本。

在公元一百九十七年的時候,孫策單幹的日子終於到了,他找到了能夠與袁術切割的理由和藉口。因為在這一年時,袁術憑藉著一系列的優勢,興沖沖且急不可耐的稱帝了。

為了表達自己忠於漢室的決心,為了能夠離開袁術這個“引雷體”,他宣佈與“漢賊”袁術決裂。

正是因為此次與袁術的決裂,使得孫策在公元一百九十七年的時候被朝廷封為了騎都尉、並且世襲了父親的爵位。隨著孫策對於朝廷的功績也來越大,朝廷對於孫策勢力的越來越重視,在一百九十八年的時候,朝廷再次為孫策加官進爵,任命他為“討逆將軍”、以及賜予了“吳侯”的封號。

從此開始,孫策在真正意義上開始了資本的積累,為後來孫權建立吳國、稱帝提供了機會和資本。

  • 發展

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正準備去討伐袁術的孫策聽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這個好消息便是“漢賊”袁術病死了。之所以會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一是因為孫策沒必要去討伐袁術來消耗自己來之不易的資本,二是因為袁術的倒臺,為自己取得廬江拉開了帷幕;袁術集團中有很多人曾經是故交,他們在袁術倒臺後,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便大部分準備投奔正在茁壯成長的孫策集團。可是這些人在投奔的過程中卻被一個叫做劉勳的廬江太守抓住,為了能夠打擊這樣一個和自己同樣準備抬頭的勢力,為了能夠獲得袁術集團中的“資源”,孫策以奇計大破劉勳,不僅佔領了其來之不易的地盤,還搜刮了劉勳集團大量的金銀珠寶、戰車戰船等。

在解決了劉勳和黃祖等人後,孫策率軍繼續東進,先是兵不血刃的取得了豫章,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了江東。

其實,孫策統一江東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但是面對袁紹的步步緊逼他又無可奈何;他為了能夠安撫住江東政權,曹操將自己弟弟的女兒許配給了孫策的弟弟,又讓自己曹家的兒子娶了孫家的女子,達到了拉進曹孫兩家距離的目的,也為曹操能夠全心全意的對抗袁紹提供了前提。

隕落的孫策、升起的孫權

當時的孫策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正是雄姿英發的時候,可因為遇到歹人行刺,從而讓自己傳奇的一生畫上了一個虎頭蛇尾的句號,這不免讓人感到惋惜。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孫策來到山中打獵,雖然身邊陪伴有侍衛,但是因為孫策所騎的馬匹是快馬,所以將眾人遠遠甩在了後面。正當孫策沉迷於打獵的快感中不能自拔之時,面前跳出了三個歹人,孫策見到三人樣貌可疑,神色慌張,於是正色詢問他們是何人,他們顫顫巍巍的回答是“韓當的士兵”。要知道,孫策對於韓當的士兵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於是在話音剛落後,便用弓箭射殺了其中一人,剩餘二人見孫策的護衛馬上就要到,知道了自己逃跑已無可能,於是便一不做二不休的想要殺掉孫策。就這樣,在混亂中孫策的眉心被射中一箭。

因為古代的醫療條件差,而且歹人在向孫策射箭時離的太近,所以導致了此次箭傷的過重。孫策自知自己的時日不多了於是便立下遺言,將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並囑咐自己的手下要好好輔佐弟弟。

為什麼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首先,江東勢力在他的努力下已經達到了統一,但當中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果在此時將這個重擔交給自己年幼的孩子(據歷史記載,孫策去世時,孩子不過幾歲,主少國疑),則江東勢力可能會在不久后土崩瓦解,為了能夠更好的鞏固住這來之不易的地盤,為了實現父親和自己的理想,孫策決定讓弟弟來作自己的接班人。

其次、孫策和孫權的感情很深,相互認識的也很深,我們在孫策死時的話語就能夠看出。

孫策在死時對弟弟說,自己在開疆擴土上的本事是孫權不能比的,可孫權在治理和穩定已有地盤的功夫,是他這個哥哥所望塵莫及的。為了江東的鞏固和後來的發展,所以才會將這個產業交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當時孫策的兒子年齡很小,面對那樣的形勢不適合繼位,所以便將位置傳給了弟弟。


木劍溫不勝


蛇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時26歲,其子孫紹才一歲,不能主政、理政。如果孫吳勢力是一個全國一統的政權,可以慢慢等待繼承人長大成年。可東漢政權還在,江東地區名義上是遵從漢中央政府的半割據性地方勢力。主少國疑,周邊各勢力都會趁虛而入。如果等曹操得知消息,借漢獻帝之口指定江東接班人,只要任命除孫權之外的任何人,江東地區都會陷入分裂、爭權的內亂之中。與其到時候孫吳勢力垮臺、整個家族覆滅,不如儘快選好合適的接班人,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孫家有實力競爭的還有孫策的叔父孫靜,幾位堂兄弟和親兄弟。相比較之下,孫策更樂意把基業傳給親兄弟。孫權年歲較大,又已經成年,有執政經驗、還有頭腦。只要孫策點頭,孫權接位順理成章,既能儘快穩定內部局面,不至於因爭權而內訌,又能讓孫權心生感激,照顧好自己的妻子兒女。

殷鑑不遠,東漢好幾代皇帝都是幼年登基,以致於外戚宦官爭權,導致國家不寧,這樣的教訓就擺在眼前。既是本朝歷史,而孫家又是主少臣強局面的獲益者,孫策選擇接班人時自然會極力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家族身上,讓孫權接班是最好的辦法。


寒星針


江東小霸王孫策,幹仗猛得不行,只是最終因為殺了許貢,因為大意,被許貢家的三個門客偷襲了,刺中了面門。

孫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孫策決定在臨死之前,將身後事安排明白,其中最重要的首要大事就是傳位。在孫策死的時候,孫策生有一子,但是孫策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那麼,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是主動傳位給了當時年齡不大的孫權呢?

孩子不堪重任

孫策死的時候,有一子叫孫紹。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孫策那麼厲害,他的兒子自然也不會平凡,可惜的是,當時孫紹的年齡太小了,無法擔當東吳一把手的重任。

有的朋友要問了,當時康熙不也是幼年登基嗎?為啥孫紹就不行了?這個問題問得好,康熙當時是大一統的天下,而且有孝莊太后坐鎮,儘管如此,還是幼年的康熙還是被鰲拜控制許久,最後康熙僥倖除掉鰲拜,也並非一帆風順。

與康熙時代相比,孫策所處的環境更加惡劣,首先,他的東吳並非是大一統的政權,而是割據政權,四面強敵環視,如果扶立幼子為主,恐怕會招致大禍,江東基業不保。其次,孫紹年幼,立為東吳之主,必然需要設立輔政之臣,孫策害怕其子如漢獻帝一般,雖然為帝王,但實為傀儡,終其一生,難得片刻安寧,孫策不想自己的兒子淪為傀儡,不如富貴一生,落得個清閒。最後,孫策的兒子並沒有繼承小霸王的本事,自己的兒子自己最瞭解,孫策知其難當大任,最後決定傳位給當時十八歲的弟弟孫權。

孫權適合接掌東吳

孫權在接任孫策之時,年齡正好合適,是人生鼎盛的十八歲,儘管年輕,經驗不足,但是這一點張昭和周瑜可以幫助他彌補,不足為慮。況且,當時的孫權為一個縣令,有一些政績和名聲,東吳各方勢力和文武官員皆對其有一定的認可。

孫策死的時候曾經對孫權說過,打仗殺伐你不如我,但是任人用人,我沒你厲害,你就好好幹吧,我相信你能行。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深感兄長的厚恩,在保住江東基業的同時,還能照顧孫策一家,總好過自己兒子給人家做傀儡。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孫權作為掌權人,可保證他們孫家的主動權,如果讓幼子為東吳之主,恐孫策之妻掌權,外戚參政,後果不堪設想。

江東士族利益

孫策身為東吳之主,何以被許貢家的三個門客刺殺成功了?簡直聞所未聞,難道這三個門客行事如此隱秘,居然未洩露半點風聲?其實不然,定然是有人知道消息,但是沒有報給孫策,其中有何原因?

那就是孫策的決斷,與江東士族利益有衝突。表面看孫策已經盡得江東,其實不然,江東士族林立,多方勢力盤根錯節,孫策一心要北上吞曹魏,此舉與江東士族利益不符,所以許貢三門客的刺殺,很可能有士族作壁上觀,暗中默許導致。

其實士族的態度孫策在臨死之時也心裡明白,只是沒什麼證據不好發作,加之身體又不行了,所以孫策沒有再提此事,只是在臨死之前對孫權說:“不要輕易渡江北上。”以此告誡孫權,一定要小心士族們,不可與之為敵。


綜上,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位給幼子孫紹,其主要目的是保全孫氏在江東的基業,同時保護自己的子女,在士族林立、強敵環視的大環境之下,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作為繼承人,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野史日記


很明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孫策去世於二十六歲,那兒子才幾歲?雖然孫策南征北戰,平定了江東六郡,但是此時東吳是有內憂外患的。所以,孫策傳位於孫權,是形勢所迫,總比江東六郡落在權臣或者別人手裡要好吧?那麼到底是什麼形勢導致孫策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兒子呢?其實孫策在臨終前,已經對孫權說出答案了,“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鋒,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呀。”



孫策一生征戰,幾乎是所向披靡的,跨過長江,平定六郡之地,就像虎入狼群之勢一樣。袁術去世,孫策打敗了劉勳,奪取了廬江這個江北要地。隨後,孫策又打得黃祖隻身逃亡,連同劉表援軍全軍覆沒。黃祖連老婆兒子都被孫策俘虜了,這一戰算是報了孫堅的仇。但是,孫策在派遣軍隊進攻廣陵,意圖北上時,遇到了挫折,因為廣陵太守陳登幾次大敗了來犯的東吳軍。此時,官渡之戰爆發,孫策準備親自北伐,卻遭遇刺客而重傷,這才傳位孫權。由此,一向順風順水的孫策,在生命垂危之際,可能意識到了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東吳境內不穩定,刺客就是一個例證。另外,陳登和孫策有怨,早派人秘密進入江東,聯絡嚴白虎餘部,準備搞事情《三國志》注引《江表傳》。第二,孫策對北土人才影響力有限,但並不是說孫策沒有魅力。舉幾個例子,幫助陳登防守廣陵的陳矯,徐宣都是離孫策而去的士人。還有原豫章太守華歆,原會稽太守王朗,王朗還點贊過孫策曾經的義舉,孫策拿下兩地後,對他們也很敬重。可惜,最終華歆和王朗還是離孫策而去。這能是孫策的問題嗎?不是的,關鍵還是沒有“挾天子”這張牌呀。因此,第三,孫策北伐目的,就是要奪漢獻帝。只是,因為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北伐時機並不成熟。



所以,以孫策對孫權能力瞭解,才說出那番“保江東,舉賢任能,我不如你”的話。難道孫策不是“慧眼”嗎?孫權一繼位就是,先搞定廬江李術的叛亂,再收服山越,然後開始大舉招攬人才,東吳的統治逐漸進入穩定。但是,孫權果然在開拓北方領土上,就差多了。這就形成了一個現象,孫權力保東吳防務的戰鬥,幾乎都贏了。比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曹丕三路伐吳之戰。北伐戰爭都輸了,打合肥打到去世,也不能下,更別提打壽春,過淮水了。甚至無險可守徐州之地,東吳也沒有取得進展。當然,偷襲荊州算是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好在東吳在大片南方地區和海島可以開發,孫權也算在這方面開拓不少領土。



所以,至少孫策傳位給孫權,是符合當時形勢的,保證了政權的過渡,沒有落入外人之手,並且在三國中,算是存活最久的。但是,代價就是,失去日後北伐的最佳時機以及統一天下的可能。


大飛熊騎士


從東吳霸業的大局來看,孫策的決定肯定是對的,但是從孫策個人以及兒子的未來發展的小局來看,顯然是不如意的。很多人也許會說孫策是有勇無謀,而且過於衝動不是一個明主,但是從最後孫策決定把霸業傳給孫權來看,可以看出孫策的大義凜然以及對於家族事業的發展有著長遠的考慮,為此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兒子,可見孫策不僅不自私,而且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江東的基業只有在自己的弟弟孫權的帶領下才有活路。



孫權那時候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孫權的聰慧怎麼是孫策的兒子能比得了的,而孫策自己也深知這這一點,當初年僅幾歲的孫權就憑藉一雙三寸之舌從荊州劉表那裡要到了自己父親孫堅的屍體,就連孫策這個哥哥都自愧不如啊,而在自己的父親發生意外之後,孫策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位置,但是孫策心裡清楚,在謀略上自己的弟弟才是更加優於自己的人。而如果不是發生意外,在周瑜的幫助之下,孫策自己也可以成就一番霸業。



但是如今天不假年,孫策遭遇暗算,在這種情況之下,孫策只能選擇一位繼承人,而此人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孫權,孫權在謀略方面勝過自己,又怎麼是自己的兒子可以相比的,江東的未來必然是需要孫權這樣的人才能一展宏圖,而且加上週瑜的能力,未來可期,所以孫策捨棄了小家,為了家族的基業,選擇了孫權,而孫權也不負眾望,最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為三國中的一方之國,而自己也成功稱帝當上了皇帝。



那麼孫策為何不選擇自己的兒子?首先是自己的兒子確實比不上自己的弟弟孫權,其次就是自己的兒子太小了,如果上位非但不能穩住當時的局面,還給了那些想要趁機作亂的大臣機會,一旦起了內部矛盾,江東必然是危在旦夕,最後就是周瑜能力出眾,自己的兒子肯定駕馭不住周瑜,而孫權就完全可以,孫策雖然和周瑜關係好,但是自己江山還是不能給你,終究還是主子和臣子之間的關係,江東這片地只能姓孫。



而孫策放棄自己的兒子之後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直接斷後了。在孫權稱帝之後,孫策的兒子孫紹被封為吳侯,後來又被封為上虞侯,顯然侯這個身份對於孫策的兒子孫紹來說怎麼都低了一點,而孫紹又只有唯一的兒子叫孫奉,在孫紹去世之後繼承了孫紹的爵位,後來孫皓當了皇帝,因為其殘暴的統治,很多人就不滿意,而同時因為小人的讒言,居然說孫奉有謀反的跡象,而昏庸的孫皓居然直接將孫奉處死,這樣孫策一族也徹底的斷後了。


史中醉


孫策死時只有26歲,他留有一個兒子孫紹,年齡不詳,但頂多也就七八歲而已,如何能夠領導江東集團呢?因此,把霸業傳給弟弟是惟一的選擇。孫權當時已經19歲,這個年齡,比孫策出道時的年齡還大了,是可以肩負起振興江東的重任。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

第一,在諸兄弟中,孫策為什麼挑中孫權?

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父業子承,但倘若兒子實在年齡太小,也可以兄業弟承。兄業弟承的情況是很多的,在商周時期,許多君主都是弟弟繼承哥哥的王位,並不稀奇。孫策有好幾個兄弟,他為什麼挑中孫權呢?

在孫策的兄弟中,與之性格最相似的是三弟孫翊。《三國志》中稱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是個剛猛勇敢之人。但是孫策還是把權力交給了孫權,原因有二:

其一,孫權是最年長的弟弟,當時19歲,立孫權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傳統;

其二,孫權的才華雖然不及孫策,但絕不是一個平庸之輩。

孫策是這樣評價這個弟弟的:“若論統率江東兵馬,與敵人決戰沙場,爭雄天下,那麼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忠職守,保衛江東,則我不如你。”自從父親孫堅死後,孫策以長兄肩負起半個父親的責任,對各位弟弟的優劣瞭解得一清二楚。孫權的魄力略顯不足,非創業奠基型人才。但是,創業固然艱難,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亂世,英雄爭雄,若能守住江東,也算不辜負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第二,孫權繼承孫策,對東吳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孫策知道弟弟尚年幼,政治經驗尚不足,離不開老臣們的支持。他以長史張昭等為輔佐大臣,並囑咐說:“如今中原正亂,以吳越的兵力,據守三江險要,可以坐觀成敗。”

孫策死了,重擔全壓在十九歲的孫權身上。孫權或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仍未能悲痛中解脫出來。張昭厲聲喝道:“現在是哭的時候嗎?”這一當頭棒喝,把孫權給喊醒了。

當務之急,是要安撫軍隊,凝聚士氣,讓所有人看到希望。孫權振作精神,脫下孝服,換上軍裝,上馬巡視諸軍。軍隊的不安情緒稍稍緩和。在此政權更迭之際,張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上表朝廷,通告孫權繼承江東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各城池發佈通告,命令各地將校官吏嚴守崗位,不得鬆懈。

同時,得悉孫策去世的噩耗後,帶兵在外的周瑜馬不停蹄,率軍隊回吳郡為孫策奔喪。奔喪為什麼還帶著大軍前來呢?顯然他擔心有人在這個時候造反。周瑜的到來,終於讓孫權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被提拔為中護軍,與張昭共同主持軍政。

此時以孫權為首領的江東集團雖然據有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江、廬陵諸郡,但也只是控制了主要城鎮,勢力尚未深入鄉村,特別一些偏遠山區,仍未歸順。除此之外,一些為躲避戰亂而流亡到江南的士人大夫,他們仍把中原政權視為惟一合法政權,對孫氏集團並不誠心擁護。這些都是江東集團內部不穩定的因素,缺乏軍政經驗的孫權,能否守住父兄開創的基業呢?對此,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這個時候,周瑜與張昭兩人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兩人一致認為,孫權雖然年輕點,但孫策幹革命時不也才十七歲嗎?孫權聰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個可以成就偉業的人,正因為看到他的潛質,周瑜與張昭情願將自己的命運與孫權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共同把孫策未競的事業發揚光大。

第三,孫權以霹靂手段鎮壓叛亂

孫策把大權交給孫權是極為明智的,如果交給幼子,肯定無法應對內部之叛亂。孫策死後,以前追隨他的一幫將領,開始打起自己的算盤了。

首先是廬陵太守孫輔。他是孫權的堂兄,認為孫策一死,東吳肯定要被曹操消滅的。既然如此,自己為何不先找條退路呢?他暗地裡寫了封信給曹操,私自往來。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封信並沒有交到曹操手中,反而落到孫權手中。

孫權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假裝不知情。有一天,孫權與張昭一起召見孫輔,直言道:“你我二人是兄弟,有什麼事不能商量呢,為什麼偏要叫外人?”並取出密信。孫輔大汗淋漓,無言以對。

大家把孫權看作小兒科,豈知這個年輕人也有雷霆霹靂手段。他立即下令,將孫輔的親信們全部逮捕處死,其部眾被分散到各處,一場陰謀就此泡湯。至於孫輔,畢竟是自己的堂兄,孫權不忍殺害,將他流放到東部,軟禁起來。

除了孫輔之外,廬江太守李術也居功自傲,拒絕服從孫權,擁兵自重,還大量收留江東集團的叛徒。

威不立則令不行。孫權決定親征,殺雞駭猴。孫權料想攻打李術,李術必定狗急跳牆,向曹操求救,甚至可能投降曹操。他要搶先一步,制止曹操救援李術。在此之前,李術曾襲殺曹操委派的揚州刺史嚴象,孫權以此為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征伐李術是為朝廷清理罪臣,希望曹操保持中立。

信發出去後,孫權親征李術所盤踞的皖城。在孫權的猛攻下,李術支撐不住了,果然向曹操求援。曹操已收到孫權的信,對李術不予理睬。皖城終於被攻陷,李術落得了個梟首示眾的下場,而他麾下的兩萬名將士,也被孫權遷往他處。

此役足見孫權的果斷與深謀遠慮,在他的鐵腕下,叛亂很快平定,江東地方政權順利度過危機。


從以上分析可知,孫策去世時,東吳基業雖然大體奠立,但是根基仍舊相當脆弱,江東集團急需一個新的領導核心,這是孫策年幼的兒子所無法勝任的,因為這是一個戰亂時代,而非和平時代。孫策的眼光是很準的,孫權絕對是合適的人選,他上臺後穩定了軍心民心,併成功消弭兩場叛亂,體現出高超的能力。如果孫策讓幼子繼承,東吳的歷史或許就此終結了。


君山話史


東吳政權的第二代奠基人孫策,可謂是一代猛人。此人東征西討,為孫氏江山打下了江東這塊地盤,並且與當地的士族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東吳的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終卻死於暗殺。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雖然是名義上歸附孫策,但卻背後與曹操暗通款曲,在孫策開闢了一片根據地後,許貢秘密向曹操彙報情況,並且再三提醒曹操,一定要提防孫策。

孫策何許人也,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便立即幹掉了許貢。但許貢此人生前養了許多的門客,並且對門客比較不錯。許貢死後,這些門客便思量著給主人報仇。於是,這些人趁著孫策打獵的時機,對孫策進行了刺殺。雖然孫策武功不錯,但有句話說的號,雙拳難敵四手,最終孫策被打成重傷,不久便創口崩裂,生命垂危。

在孫策彌留之際,他將自己的二弟孫權立位繼承人,並且託孤於重臣張昭和自己的好兄弟周瑜,之後便駕鶴西去,終年二十七歲。

實際上,孫策當時的傳位人選,不僅有孫權,還有自己的三弟孫翊。至於自己的兒子,則一直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因為當時他的兒子才一歲,根本擔負不起江東的基業。而三弟孫翊,在各個方面,和孫策是很像的,根據記載:

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據此來看,這位孫家老三也是個驍勇善戰的主兒。但孫策終究是沒有將與自己特點相同的孫翊立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孫權,這又是為何?

孫策在將主公之位交給孫權之時,對孫權說了這樣一番話: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他分析了自己和孫權能力的特點——他自己善於領兵打仗,開疆拓土;而孫權則善於鞏固基業,保有疆土。所以,孫策將孫權立為接班人,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他認為以江東的實力,開疆拓土已經比較難了,所以,江東需要的不是繼續擴張,而是鞏固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即自保。故而,他選擇了能夠“舉賢任能”的孫權,來鞏固基業。

孫策可以說看得非常透徹,當時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雄,孫策看到了南北之間的差距。彼時的南方,還沒有開發,人口,耕地面積,知識普及度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絕對難以和北方匹敵,江東與北方直接對抗,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孫策在託孤張昭時說了這麼一番話: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孫策的想法是,鞏固住現有的基礎,觀望北方的戰況,等到北方群雄鬥得精疲力盡之時,江東再出手,收割成果。基於這樣的考慮,孫策選擇了孫權,讓他鞏固基礎,以使得江東能夠堅持到北方群雄精疲力盡的時刻。

然而,孫權軍事水平差的缺點,制約了江東進一步的發展。孫權當政期間,多次派兵北伐,但都以慘敗結束,尤其是在曹丕新故,曹叡繼位時,孫權想著來一次趁火打劫,結果被初出茅廬的小孩子曹叡給打得大敗而歸。


庭州行者


孫策,在三國之中也可以稱的上是位將才,短短的四年時間,便創下了江東基業,可惜天妒英才,26歲時便讓人給埋伏了,一命嗚呼。那為何他不把位子傳給他兒子,而傳給孫權呢?下面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其一、其子年幼

孫權死的時候不過26歲,其子再大也沒有其弟孫權大。而在東漢末年,軍閥林立,如果立其子繼位,那麼很容易就被架空或者成為傀儡。比如漢靈帝,漢獻帝都是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例子。為了江東基業著想,他選擇了其弟孫權。

其二、士族內鬥

孫策雖然用四年平定了江東各地,卻也埋下了禍根,當時江東士族林立,不服管教的也是大有人在,要不然他也不會被許貢的門客和兒子給刺殺致死。江東士族都是不求進取的,安於現狀,如果讓其子繼承大業,可能三國就成為兩國了。


其三、其弟大才

曹操曾經就慨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孫策死前也曾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strong>這就把孫權的優點都說出來了。從孫權繼位後的表現來看,他確實沒有辜負其兄的希望,知人善任,聯蜀抗曹,奪荊州,敗劉備,無一不是壯舉。

所以孫策把霸業交給他,江東才有希望。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孫策的眼光也是很獨到的,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江東的百姓,他的眼光看得非常長遠。


在愚人看來,這種大局觀,大是大非的態度的確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往小一點說,第一,即使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但他兒子的榮華富貴肯定是少不了的。第二,其弟之才在短時間內至少能保江東無虞,孫氏一族至少能多活幾十年。第三,這個時候如果讓兒子接位,說不定還落下個不好的名聲,有人才不用,那不是不顧江東百姓嗎。

於公於私,選擇兄弟來繼承霸業,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精彩歷史,盡在愚人之娛,期待您的關注哦!


愚人之娛


1,銅鏡

給我拿鏡子來,我要看看這些賊子把我傷成什麼樣子了?

孫策衝著大喬道。
大喬小心翼翼的給他拿來銅鏡,說:
伯符,還是別照了吧。
孫策說:照。
大喬把銅鏡放到孫策臉前,孫策看了一眼銅鏡,憤怒的大吼:

老東西,為何你整天跟著我……

2,孫策被刺殺

孫策喜歡打獵,來到丹徒以後,孫策帶了一幫人,進山打獵,他的馬是萬里挑一的良品,叫做幻影,比起他手下扈從的劣馬來,孫策的馬就很見優勢了。
他的馬在山間飛奔,跑起來如一道幻影,有時候追個兔子小鹿等動物,馬蹄跳刨號,撒了歡,一個衝刺就攔到那些動物前面,搞得那些小動物很鬱悶,暗想,這馬為啥比我還快?
我是誰?
我在哪兒?
孫策一騎絕塵,把扈從遠遠地甩在了身後。這時候,有三個人悄悄的向孫策靠近。這三個人跟了孫策三年了,這一次他們終於看到自己接近成功的絕佳機會。
這三個人是原來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
孫策佔領江南之地後,許貢被迫四處流離,向朝廷上書說,孫策是江東的項羽,請求朝廷趁他羽翼未豐時早點派兵絞殺。
沒想到書信被孫策截獲,他提前絞殺了許貢。
許貢被殺,手下人星散,只有三個門客立志為許貢報仇。
三門客跟著孫策輾轉各地,兜兜轉轉尋找報仇機會。
這一次,遇到孫策落單,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三門客果斷靠近孫策,想以多勝少。
孫策也很機警,一箭射死了一人,另外兩個門客張弓搭箭和孫策互射,其中一人射中了孫策的臉頰。
孫策的扈從這時候剛剛趕來,殺死了另外兩名門客,救走孫策。
軍醫給孫策傷口上藥,告訴他,一百天內傷口不崩裂,就能好。
當夜,孫策要照鏡子。
他是個愛美的人,他和年輕帥氣的周瑜能成為朋友,也是因為他們都愛美。
畢竟他們很年輕正是愛美的歲數,此時孫策雖然擁有江東大片土地,不過二十六歲。
大喬拿來銅鏡,孫策想在鏡中看看箭是否損了自己的容顏,但是銅鏡中卻出現一個老人。
這老人拄著一根精美的柺杖,衝著他冷冷的微笑。

這個老人他認識,叫于吉,剛被他殺了。

3,殺于吉,不吉

于吉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去東吳比孫策要早,在東吳建精舍設施符水,治病救人威望很高。
有一次孫策約江東士紳和文武大臣在城樓上觀山景,于吉來晚了。
孫策正在城樓上時,忽然有人喊了一聲:於神仙來了。
層樓上的文武大臣走了三分之二,都紛紛去城下接于吉,孫策大怒,命人把于吉綁起來,殺了。
有人勸他,說于吉威望太大,殺之不吉。
孫策不聽,他的理由很充分:
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
孫策新到吳地,于吉的威望比他還要大,他手下的人聽於吉的不聽孫策的,這隊伍孫策還怎麼帶?這是孫策殺于吉的原因。
《搜神記》中記載的于吉之死,更玄幻。
孫策見於吉很受歡迎,就想殺他,群臣求情,此時吳地大旱。孫策想了一條計策,招于吉到自己的戰船上,說我本來要殺你,但是群臣求情,我給你一條生路,如今下大旱,你如果能求來雨,我就饒了你。
于吉說:喏。
是夜,船行江中,忽然晴空生黑雲,電閃雷鳴暴雨如注,一夜之間吳地旱情頓解。
于吉的粉絲們很高興,第二天,他們聚集在岸邊等待于吉的歸來。結果他們等來了于吉的屍體。
原來在下雨的時候,孫策已經命人絞殺了于吉。
于吉死後,孫策經常看見於吉出現在自己身邊,拄著他那根精緻的柺杖,衝他冷笑。
對於活著的于吉,孫策有辦法,對於死了的于吉,孫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次受傷後,孫策想照鏡子,但是在銅鏡中,他又看到于吉了,孫策大怒,傷口崩裂當夜就死了。
這件事被裴松之記載在《三國志》的註上。
這故事的原始出處是《搜神記》。
孫策這故事和關羽乾死呂蒙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國演義》中,關羽死後找呂蒙復仇,原因是呂蒙在收復荊州後當年就去世了。
孫策和于吉這個故事與之相似,于吉被殺在建安五年,孫策建安五年遇刺身亡,這中間有了可編故事的空間。

4,繼承人

孫策死前,把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孫權,告訴他:開疆拓土你不如我,但是,守成你比我強。

孫策會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傳給自己的兄弟孫權,而不是自己兒子孫紹呢?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孫策死時26歲,古人早婚,他兒子最大也不過十二三歲,孫紹實際年齡其實更小。
孫策在江東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然而只是打下,江山還不穩定。
東吳之外,曹操劉表等各鎮諸侯虎視眈眈的盯著東吳這塊肥肉,如果幼子沖齡即位,內外不穩孫家的江山很容易被人搶走。。
東吳內憂外患,嚴酷的環境不允許讓幼主慢慢長大。
孫策死這年孫權18,已經成年,孫策安排張昭周瑜等人輔佐孫權,讓他守住孫家江山應該問題不大。
而且跟隨孫策創業的有些是孫堅的鐵桿,這些人支持孫策就必然會支持孫權,所以孫權上位能最大限度保證政權平穩過度。
吳主之位傳給孫權,大概率孫家能保全,自己一家也能保全。

如果傳給自己的幼子,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保不住,孫家覆滅,覆巢之下自己家人焉能夠保全。

===============


薛白袍


解讀三國之東吳:且說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什麼還要傳位於孫權?這要和當時的天下大勢說起,因為當時天下兵禍四起,最著名的是一代梟雄曹操,雄據荊州對東吳虎視眈眈,另有大漢皇叔劉備,也在江夏一代對東吳大有進犯之意,這讓孫策在立嗣之時很是頭痛。






當時,東吳初定,內憂外患。內有一干士大夫,代表當時的名門望族,對東吳政權有所不滿,大有聯盟投曹之意。外又魏兵割江相望,讓奄奄一息的孫策大感為難。






而己膝下,他和大喬生的兒子年幼無知,難當大任。就象他孫策,號稱江東猛虎,也被本土仕族于吉的家人刺傷,真是內憂猛如虎。因此,在孫策權衡利弊之下,決定把吳王之位,讓於二弟孫權,成就一番霸業。




看來,孫策的決斷是英名的。在當時,孫權稱得上是守國之主,他在大都督周瑜的輔助下,坐穩了王位,成就了東吳百年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