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典故叫做“国有三不祥”,你能谈谈对它的理解吗?

雨林中的阳光


不知有贤能,是耳目闭塞,不思招贤纳士,使国家强盛;知有贤能而不用,是三观不同,心胸狭隘;用贤能但不重用,则是偏听偏信,所谓的用,只是流于形式。


领袖诗人卢伟宗


“国有三不祥”,这个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下》: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齐灵公26年,任齐国上大夫,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与齐景公图

齐景公外出打猎,遇到一些状况,深恐这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因而询问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开了齐景公遇到的两种状况,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一个国家,确实有三种不祥之兆。那么,究竟是哪三种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间)有贤明的人才,大王却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们。
  • 其三,用是用了,但对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施展才华。

一一列举过之后,晏子概括地说,这三种不祥与大王您遇见的虎、蛇,风马牛不相干。

此话怎讲?盖因山是虎的巢穴,沟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窝里了,踫见它们,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啊!

晏子深入浅出的回答,总算彻底打消了齐景公心中的忧虑。

那么问题来了,上山见虎,下沟见蛇,如此稀松平常的一件小事,怎么会令齐景公心慌意乱,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实,齐景公的这种心态,是所处时代使然。通过占卜、占梦和测字等手段来预卜吉凶,在商周春秋时期已蔚然成风,甚至一度成为统治阶级的信仰,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在《蜀志·魏延传》里,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梦与测字两种手法:

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延梦头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后(延)果为杨仪所杀。

占梦师欺骗魏延说,麒麟本是传说中的神兽,神兽现身百兽自退,它头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将,上阵杀敌凭的是刀枪,尽管梦到头上长角,也派不上用场。你做先锋,敌人也会不战自退。

而魏延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后,他同长史杨仪争权,最后被马岱斩杀。

这段故事虽然出自史书,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梦的情节纯属杜撰。楼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为了说明,像占卜、占梦、测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专家们考证,一直到秦、汉以后,它们才逐渐由官方转转到民间,连同算命、八卦等,一并进入迷信活动范畴了。

显而易见,“国有三不祥”的典故传承至今,通过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论,体现了晏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国有三不祥”,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论”:由发现人才到录用人才,再到大胆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经充分认识到,能否重用人才,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妒贤嫉能,不埋没人才,不扼杀人才,才是社会稳步向前的致胜法宝。


今月何又是


“国有三不祥”这典故出自东汉刘向所著的小说集《说苑》,具体内容如下: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觉很扫兴,并且是不祥的预兆,于是将晏子找来问这个问题,晏子回答的也很干脆,说对国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别是君王有眼无珠不识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却不启用他、任用他却又不信任他!这才是真正的国有三不祥,你说的那些怎么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样理解“国有三不祥”这个典故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理解:

这个典故它主要强调的是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国家而言,能够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运的事,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意味着发展,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实力的壮大,国泰才能民安,国强人民才能乐业,说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对国家而言是软实力!基于这一点,对这几年各国家,各省市地区开展的一系列人才抢夺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这个典故也提醒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慧眼识英,善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要用人不疑,对于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专业性,给与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条件,使人才能在宽松、信任的氛围下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这三件事,对于任何组织,对于国家而言是幸运的,吉祥的,否则就是国之三不祥了!


文渊阁达学世


三不祥,文中只谈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佛宁黎明静


“国有三不祥”这个故事其实是一篇小说,来自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虽然是一部小说作品,但里面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比如故事里出现的齐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时期的人。

齐景公是齐灵公的儿子,本来他是没有资格做齐国国君的,但因为他的哥哥齐庄公发生了意外,私通下属之妻,还拿着下属家里的帽子到处去炫耀,结果被下属杀了。齐景公因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做了国君后并不像他哥哥这样荒唐,他虽然也贪图玩乐,但也会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婴,在影视作品《钟无艳》和评书作品《丑娘娘》里都有这个人物,但文艺作品里把他与齐宣王放在一起来讲,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晏婴辅佐了齐国三代君主,分别是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齐宣王在历史上出现得更早一些,那时候晏婴还没出生呢。

“国有三不祥”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泽地里遇到了蛇,于是他的心里非常不爽!打猎回来把晏婴叫到跟前问:“我今天出去打猎,上山遇虎,下泽遇蛇,这是不祥之兆吗?”

晏婴解释说:“国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这事还真不在其中。这三不祥分别是,有贤才却不知道,此为一不祥;知道了却不任用,此为二不祥;任用了却不信任,此为三不祥。你上山见虎,下泽见蛇,这有什么不祥呢?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啊!”

从故事的表面来看,这是一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齐景公遇到猛兽毒蛇心里害怕,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晏婴则劝说他要破除迷信,别自己吓唬自己。但继续想,晏婴是否答非所问了呢?

齐景公打猎遇到虎蛇,其实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说的不祥是出于对自己的想法。晏婴对答的却是国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广招贤才,重用有才能之人。这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正是体现了晏婴的高明之处!

晏婴向齐景公提出“国有三不祥”,不仅是解答齐景公心中的疑虑,更重要的是要告诫他:你不要整天只顾着玩乐,还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里去,回来又觉得害怕了?你还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想想怎样去发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结束语

“国有三不祥”的故事虽然是西汉作者写的,但历史上的齐景公也确实是这样的君王,他重用贤才,也会听取忠臣的意见,同时他又贪图享乐,身边也有一群为他寻找乐子的大臣。

齐景公在位58年,虽然没有重现齐桓公时期的霸业,但齐国的整体情况还算稳定,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齐国的百姓也能够在这春秋乱世中暂得安稳生活。


水煮汗青


用这个典故来分析现在的国事,那真叫一言难尽,就目前波及全国的疫情来说,也只能说无可奈何,往深处、更深处探究,也还是只能说一言难尽,开不得口!


九姐九妹245


民风,民怨,民怒之中可见一国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没必要去沼泽。市井,市俗走走,看看,听听便知晓了!


纪恶如仇


“国有三不祥”是记载在《晏子春秋》中一个典故,是说齐景公外出狩猎时,上山遇到了老虎,到了沼泽中又遇到了蛇。齐景公认为自己所见到是不祥之兆,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晏子。晏子安慰齐景公:“国家有三不祥,都不在您所说的这些当中,有贤能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用是二不祥;用了却不完全信任他,是三不祥。”

这个典故讲的是从任用贤才角度阐述“国有三不详”,君王如果不能做到辨识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这三个方面,那么就是不祥的。

人才是国家发展重要基石,但是往往有许多人才被埋没在人世间没有被发现,也有许多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没有受到重用,失去报效国家的最好机会而为之可惜。也有许多人才被任用了却受到君王的猜疑失去了展现才能机会,历史上君臣之间猜疑的例子有很多,导致那些名臣名将最后被贬,或者郁郁而亡。没有善用人才就是国家的损失,也就是“不祥”。

其实晏子只是举一个任用人才的例子,让齐景公知道国家强盛和发展不能是迷信眼前发生的事物猜测国家会因此发生改变,要想治理好国家应该是治理,而不是迷信。不仅仅是任用人才,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要抓紧。

晏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是时代,涌现了大量的人才,可能晏子拿任用人才的例子应该是提醒齐景公广纳贤才,才是国家建设必要条件,不是用一只虎,一条蛇决定国家的命运。

以上仅是我对“国有三不祥”的理解,如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讨论讨论。


不羁de汪


“国有三不祥”的典故,记载于刘向的《说苑》: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齐景公上山打猎,在山上看到一头虎,在山下看到一条蛇,神神叨叨的他一回到宫里,就召来晏婴请教:看到这两样东西,是不是不详的预兆?

晏婴说:国家有三种不详的预兆,其一是有贤才国君不知道他的存在;其二是直到贤才存在却不能使用他;其三是虽然启用了贤才却不能委之以大任,这才是真正的国家的三大不祥兆头。上山跑到老虎窝里,下山跑到蛇穴里,碰到它们不是很正常吗?有什么不详的?

“国有三不祥”典故的背景

晏子论“不详”的典故不是出自史书,所以并未标注清除事件的发生时间。不过,从内容来看,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齐景公中晚期。

齐景公在位五十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君主。齐景公的执政,表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风格,他一面锐意进取,从谏如流,一面又贪图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乐。前期进取是主流,后期享乐是主流。这个故事很可能就是齐景公晚年,醉心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写照。

人老了,往往对生死格外关注。齐景公就是这样,有一次他对晏婴说:“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哎呀,要是人永远不死该多好啊。晏婴不客气地说,假如古人不死,坐在王座上就不是你,你此时恐怕要汗流浃背地忙活于田间地头,哪有时间考虑生死的事!

对生死关注过多,就不可避免地堕于迷信,有一次看到彗星划过,齐景公神经质起来:

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茀又将见矣。”

齐景公召来伯常骞,让他做一篇祭祷文来消除这个灾难。晏婴认为不可以这样,他说,彗星是天象,即便你祭祷,如果继续亲近小人,安于享乐,灾难还是避免不了。

狩猎过程中,跑到深山老林,碰到老虎,跑到沼泽地带碰到蛇,生态环境好啊,偏偏齐景公满脑子的迷信,神经过敏了,认为这不是好兆头。

一个国君,把自己的个人生死安危,神经质到这种程度,请问他还有多少心思在治国?

晏婴的思想和进谏技巧

晏婴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既有儒家的“仁义”思想,又有道家淡薄的生死观。晏婴主张,人应该不“患死”,更不应该“忧死”,作为政治家,他更关注的是国政。

齐景公认为的“不详”,不光荒谬,本质上更是自私,忘掉了作为国君的本份,这是国家的“不详”。

晏婴的口才极好,是个有名的善谏之臣,他往往通过比喻的方式,讲故事迂回曲折地将一个大道理,委婉地表现出来。

比如这次的论“不详”,晏婴没有简单地批评齐景公迷信,更没有指责齐景公的自私和失位,而是委婉地告诉齐景公,人有“不详”,国家也有“不详”,对于一名国君来说,国家的“不详”才是你该关注的东西。

齐景公晚年,确实也面临着奸佞之徒活跃于朝堂的现实。自古以来,但凡年轻时候大有作为之君,往往逃不脱年老时的自负与昏庸,汉武帝如此,李世民如此,唐玄宗亦如此。

作为齐国最重要的大臣,晏婴用尽全力,拼命抵挡着齐国战车滑向堕落的深渊。


寻根拜祖


“国有三不祥”我的理解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光要发现人才,还要信任人才,重用人才,总的来说就是告诉我们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国有三不祥”是晏子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也是晏子所有观点中的核心观点,不仅在当时乃至两千多年后的现在都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国有三不祥”是春秋时期以“人才”为核心的社会体现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空前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企图合并对方,纷纷变法图强,诸子百家各有观点,乘势而上,纷纷将自家学说推行各诸侯国,于是呈现“百家争鸣”。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

三曰举贤,四曰使能——《礼记·大传》

举贤不避亲仇——《吕氏春秋》

关于人才的经典论著很多,大部分提到是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也是历史年轮滚滚而来的必然。

将“国有三不祥”运用到实践中就是国家发展之命脉

齐桓公用管仲为相,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辅,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楚庄王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发展经济,严格令典,整顿军务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人才战略上,《管子·霸言》:“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人”、“争谋”便是争士,争人才。

这不仅体现在古代,同时处在当代的我们,人才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我们的北斗卫星、我们的“嫦娥”“天宫”、探测器、航天器、科考船等等,当前,疫情爆发,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钟南山院士亲自上阵,如果没有医学高精尖人才,怎么才能消灭病毒?这就是人才战略的重要性,更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来,唯一不变的永恒的经得起时间验证的真理。

“国有三不祥”典故延伸哲学思想,即为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国有三不祥”典故体现了晏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存在即感知。上山见老虎,就是在老虎窝,下山见蛇,就是在蛇穴,它们都是原原本本的存在那里,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虎和蛇只不过是具体事物,唯有知人善用,才能使国家强大。

总结:

总之,在社会发展中,唯人才论成败是不可争论的实事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不断积累 ,厚积薄发,相信我们也会克服一切重重困难,获得尊重和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