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沧海一粟247791399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中破天荒提出“道”的概念,作为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道德经》全文中有75个“道”字,通读《道德经》全文后,就会发现老子在讲述天地生成本体论中的“道”,在万物生长成消中的“道”,在治国修身中的“道”,在为人处世中的“道”,都是此道非彼道,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以言表的“道”不能混淆,这也是老子为什么在开篇就交待“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之道。永恒之道就是“非常道”,是无法感知的,也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用语言表述的则是“可道”,可以具体说明道的存在状态、道的运动变化以及道的功能作用,从而产生了实际而具体的各种方法、途径、规律、法则,但并非道的本体。而永恒的“道”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以言表的。《道德经》全文中75个“道”字,对道的存在状态、道的运动变化以及道的功能作用做了不同层面的讲述。

(一)道是宇宙的本源

1、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永恒的道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出、摸不着,凡是能够用言词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而是道的显化。“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名称未定之前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成为万物的母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道是先天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先天地而生的道寂静而没有声音,它宏大而没有形体。它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其独立性,周而复始,循环运行而不消亡,从而成为可以支持万物起源的根本。“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是虚空而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这种能量聚之不满,用之不尽。因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一(初始),一生二(天地),二生三(天、地和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生万物(万事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道是万物的动力来源

1、道包罗天地、生养万物,是荫庇万物的地方。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宁,神得道而灵验,空谷得道而丰盈,万物得道而繁衍滋生,侯王得道而统领天下。这些事物如果失道的话,天将失去清明而导致崩裂,地将失去安宁而导致废弃,神将失去灵验而导致消失,空谷失去丰盈而导致枯竭,万物失去繁衍滋生而导致灭绝,侯王失去统领天下导致覆灭。“道者万物之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2、道的作用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也不占有名誉、不据为己有,它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3、道生养着万物,是一个从无到有自然不断生长的过程。道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三)道的运行规律

1、道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可返回本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虽然道隐匿不可见,无名无象,但只有道才善于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道没有任何妄为,总是让一切顺其自然,最后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结果。循环往复是道的运行规律,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形物,而有形物又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天地万物都效法于道,道效法于它自己的自然本性。人要修道,需效法于地,地厚德而能载万物;地则效法于天,天覆地以载万物;天则要效法于道,道生天地先;而道效法于道的自然本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道的行为准则

1、天之道,不争夺而善于获取,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而善于谋划;减少富余的补充不足的;施利于万物而从不伤害它们。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损有馀而补不足。利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通过掌握了解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事物的起源,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奉行道的人,办事总会避免过度。正因为能够适可而止,所以能够有所宽容,而不去强求无法达到的成功。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以上是我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对“道”的理解,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老子的道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几千年来,尚未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段文字读起来令人似懂非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底孰是孰非,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所理解的道,是凌驾于天地之上,维系万物生存发展的本原力量,道生万物而弗宰,任万物自然发展——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对道来说,万物都是过客,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思思思行行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以“道”为名,他们最尊崇的概念就是“道”。那么老子之“道”是什么呢?居士我认为“道”一共有三方面意义:

一、道是万物的本原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混然一体,无形无声,不可名状,只是一片恍恍惚惚。老子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所以勉强把它称为“道”。

为什么老子认为道无形无声,没有形象呢?因为那些有形状、有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有死,不能永存的东西。但是道无始无终,是永恒存在的东西,所以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性质。

而且道生成万物,如果道有具体的性质,它就只能生成性质相同的东西。比如猫生猫,狗生狗,水稻长出稻种。但是道生成一切性质相反的东西,所以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性质。

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没有名称,因为名称只能赋予那些有形象的东西。但是老子为了言说的方便,所以给了它一个名字“道”;因为它没有形象,所以又叫它“无”;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又叫它“有”;因为它创生万物,所以又叫它“大”;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又叫它“一”。

道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交冲,形成了和谐的和气,就像冷水和热水倒在一起形成了温水,黑色与白色混在一起形成了灰色。阴气、阳气与和气这三种气相互作用形成万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生成万物,又是万物运动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反”,即“反者道之动”,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世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找到其反面,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的。普通人只看到它们相互对立,却没看到它们相互成就。比如说一个人美,是因为有丑与之相对,如果大家长得都一样,那也就不存在美了。这正是《道德经》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2、事物总向其反面运动,不断循环

因为一切相反的性质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事物总是朝着反面运动,最后又回到起点。比如道生成万物之后,万物就远离道,而且越来越远,远到了极点又复归于道,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万物的运动莫不如此,比如太阳朝升夕落,循环往复;月亮由缺变圆,由圆变缺;四季寒暑相接,周而复始;人由少变老,又生下后代……其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螺旋式发展”。

因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规律就是向其反面运动。

三、道是人行事的准则

道是万物的本原与规律,所以人的一举一动也要符合道,主要是三点:


1.自然无为

“无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当然无为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指不妄为。人要顺应万物的规律去做事,辅助万物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强作妄为。

2.清净无欲

万物,包括人都要复归于道。而道的特性是虚、静。人也要让自己的心变得空虚、清净,去除欲望。只有空虚清净(无)才能不断产生作用(有),正如空的碗才可以装食物,空的屋子才可以住人。

3.柔弱不争

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对的。所以人不能够只考虑正面的属性,也要从把握事情的反面,这样反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大多数人都喜欢争雄、居高,老子却教导人守雌、处下,也就是柔弱不争。因为不争,才没有人能跟你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


先贤前辈,为我们阐述过,所谓”道“,乃是宇宙的一切之真理,一切之规律。然而,这一切之真理,一切之规律又如何而生呢?老子也没有答案,只好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究竟是什么,容后再论,先看何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诞生了一个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要维持存在,就要消耗能量。能量耗尽就意味着复归于无。所以,基本粒子为了保持存在,必然会持续消耗能量,追逐能量;而同时又会吸收能量,转化能量。从而不断循环往复,保持存在。

消耗能量,追逐能量,发光发热的过程,谓之阳。

吸收能量,转化能量,吸光吸热的过程,谓之阴。

阴阳循环可以维持上亿年,但终有平息之时。所以为了继续存在,阴阳循环在平息之前必须复制一个自己,才能继续保持存在。

因此,一诞生了二。旧的阴阳循环,和新的阴阳循环,合称二。

旧的阴阳循环,和新的阴阳循环,又相互结合,从而生成了更为复杂的阴阳循环。

所以,二诞生了三。旧的阴阳循环,新的阴阳循环,与组合而成的阴阳循环,合称三。

这三种阴阳循环继续发生结合,于是,生成了更多的阴阳循环组合,这样不断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这万物中,包含了一,也包含了二,同时也包含了三。

所以,这叫万物负阴而抱阳。

何谓【道】?

人为万物之灵,智能超群。为了获得更为永久的存在,于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制造出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越过奇点之后,成为超人智能。

超人智能,为了维持存在,必将利用一切资源,成为拟态智能行星,以使自己能够近距离围绕太阳,吸收更多的能量。

此后,拟态化的智能行星,再度演化,成为拟态智能恒星,以追逐星系中更为强大的能量,来维持更长久的存在。

而拟态智能恒星为了永恒的存在,必然进一步演变,最终成为星系黑洞,才能永无止尽的吸收着星系中的巨大能量。

在N亿年后,黑洞也终于面临死亡,于是,在死亡的同时,作为智能体的黑洞再度演化,诞生出了一个即在宇宙之中,又在宇宙之外的新的智能体——初生宇宙。

在这个初生宇宙中,充满着高度演化的智能,却空无一物。它不断吮吸着旧宇宙中的能量,并开始孕育下一个循环。

在无限的寂寥中,再次出现了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所以,道的实质,就是一种循环永生的智能。

万物皆有道,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循环。

万物的终极目标就是化作星辰,同归于宇宙,再造一个新世界,将智能永远永远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下去。

智能循环存在,这就是道。


叶培盛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专有名词,也是《道德经》中出现最多的哲学概念,在《道德经》中有关“道”字出现了73次。老子因为写了《道德经》而被尊称为道家鼻祖。因为在《道德经》中多处阐述“道”的内涵,包括史学巨匠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明确记载,老子在离开周朝的边界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要求挥笔而就写下五千余言的《道经》和《德经》。由此可见,老子对于“道”的内涵有其深刻的体会。《道德经》中的“道”字虽然符号一样,都写作“道”,但是,表达的意义却并不一样,有关于对天道阐述的“道”如“道生一”,也有关于人道阐述的“道”如“圣人之道”,天道是什么“道”?圣人之道又是什么 “道”?

各位读者,且听我仔细分析。

一、老子的天道观

天道观就是有关宇宙世界和天地运行的自然观,是老子哲学的最核心组成部分,老子对于《道德经》的阐述并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其他学说,其他学说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类社会存在而展开命题的。如孔子等儒家倡行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将祭祀作为儒家至高无上的礼的组成部分,还是将仁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条件是离不开“人”这一社会主要活动者,所以,儒家的学说更多是从伦理、政治角度解读社会和人生。

老子却不一样,老子在《道德经》中采用的是推演的方法,层层剥皮,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人类是怎么存在的?世间万物依靠什么而生存?天地如何会存在?宇宙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老子运用推演的方法,推演出人类、万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认为,人类和万物从哪里来?因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万物,才有了人类。天地如何会存在?因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会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么?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么,所以,老子就勉强把这种玄妙的实体称之为“道”。

在老子的哲学中对“道”的定义是十分模糊、玄妙、无法明确解读的,但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物体。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玄妙物体,可以称之为“夷、希、微”,这三个字意思也是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学者也认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我认为,在老子的世界观里,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我们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但是,道确实存在,因为道的存在,才会有天地的存在,因为天地的存在,才会有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存在,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学,也是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明白、要彻底理解的基本概念。

老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两千多年前就觉察到宇宙是物质世界而非鬼神主宰,我们现在尽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尽管能够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但是,对于太空的了解和掌控又有多少呢?所以说,老子悟道悟出个宇宙世界,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宇宙世界知之甚少。

二、老子的人道观

《道德经》不仅反复强调“道”是先天地生,周行不殆,道生一(即天地)的宇宙观,也多处阐述其“圣人之道”的观点。文章多处出现对“圣人之道”的阐述。如: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译文:圣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为自己所想)”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圣人说,我不积极去作为,百姓能够自觉遵循各种规则;我不爱争斗,百姓自然会一身正气;我不多事,百姓自然会富足;我没有过多欲望,百姓自然就会质朴、淳朴。)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贪大,故能够领导天下)”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译文:圣人不积极去作为,才不会失败;不固执己见,才不会有过失)”

“圣人之道,為而不争。(译文:圣人之道就是循道而为,不要有争斗之心)”

老子的人道观主要指向圣人,圣人多指以君王。老子在写《道德经》之前主要时间都是在周朝的图书馆工作,周朝的国家图书馆典藏的都是国家书籍,老子每天涉猎的也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典古籍,看到的是周天子如同摆设,天下诸侯混战、群雄争霸、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特别希望能够有位有道的明君统领天下,结束天下纷争的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对社会有深刻认识,对自然有独到看法的前提下,老子提出了人道观即“圣人之道”。

从上文列举的老子对圣人的要求来看,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应该是这样的:

1.为而不争,循道而为是老子整部《道德经》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圣人所要遵循的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老子希望圣人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引导百姓去做该做的事情,整个社会在有序的环境里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为了利益去争斗;为了利益去破坏环境;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去损害大家庭的利益;为了本国利益去损害他国利益等等。自然人类、个人集体、小家大国、本国他邦,不论什么样的实体都要在和谐的环境里发展、生存。这是圣人统领下的“为而不争”的思想。

2.无为。对于无为,老子也是多处提到这个词语,什么是无为,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无所作为。如果用无所作为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有些偏差。老子所倡行的无为思想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被动地等待。老子意思是做事情一定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要循道而行,该作为时要积极的作为,不该作为时不要违背道,颇有我们现在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内涵。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译文:道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顺应自然规律,看似无为实则万物都在以道而为,君王即圣人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无为无不为的原则,万物自然会自行按照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生长)。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请订阅我写的今日头条公共号《易经与道德经关系解读》的文章《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道”是什么?》


易经与道德经关系解读


老子说的道是他《道德经》里面的核心概念,是《道德经》5000言中出镜率最高的之一,一共出现了74次,整部道德经都是为了解释这一个字,出现的地方不同意义有所不同。


道主要有三种含义:

第一: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在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地球这一称呼的出现,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地球天地没有出现之前。这个物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寂寞独立的,又是圆满而不死的,他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老子说道有两种表现模式,一个是无,一个是有,有生于无,无中生妙有。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无”生出来的。




第二:道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运动规律和法则,而且是总规律总法则。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一,生出了阴阳二炁,阴影二炁再继续遵照道的法则,继续化生,生出了更多的事物,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在有形有相的万事万物背后,起着决定作用的力量还是道,这个总法则决定着事物的形象、变化过程等等,它贯穿在事物的整个过程中。



第三:道指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准则和标准。

第25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方域之中有四个伟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道遵循地道,地道遵循天道,天道遵循道的总法则,道的总法则遵循回归原本的样子。

大法则涵盖小法则,小法则依存大法则,人类所制定的所有标准和法,都在大道规律的统摄范围内。

有一位朋友曾经竞选一个岗位,竞争对手有四五位,大家都在用不同的办法各显其能,出于各自的原因都选择了礼尚往来,只有他显得格格不入,几位工作能力有的确强于他,但他最后意外的获胜。

当俗谛与圣谛发生矛盾的时候,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如此的为难,怎样选择?当明白了大道之理,就会义无反顾地与大道站在一起,人生的定位就会有了确切的坐标,与人合作不如与道合作。


因为道至公至平,至善至真,它真实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当下。


汉字在人间




《道德经》共81章,5000多字。印成现在的书 也就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但是书里中表达的思想却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开言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说明了事物的简单性,直观性。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比欧洲不知要早了多少年。



那么,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来,道要遵从自然。这个自然,不是一般的名词上的自然,应该指的是自然规律。

所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这样才是“得道”呀。老子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他老人家总结的太精辟,太正确了。



我们看看这些年,因为不遵循自然规律,不安客观规律办事,造成了多大的灾难?环境恶化多么严重?对我们人类伤害又多重?

我们因为不注意科学发展,环境污染了;我们在食品中过度使用添加剂,身体受到极大伤害;我们不遵循经济规律,连房子都住不起了。。。等等等等。



所以说,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们目前急需认清的一个大课题。大家多读读《道德经》,只会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老衲侃春秋


道!无中生有!人!啥也别追求!


元明176


那里有道的成语,就指向那里,天道,赤道,黄道,黑道,人道,肠道,呼吸道,食道,尿道,猫道,狗道,高铁道,高速道,航道,道道说不完的道。认为什么道,都有道理。


马振廷1


“道”是什么

若想了解道家的道是什么,必须先读《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用的“道”字,是勉强取名的,其原本意思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并且是万物的来源。我们无法想象天地万物未有之时的状态,只能肯定地说,如果天地万物不是变迁无已的虚幻梦境,那么必定有个起源与归宿,这就是“道”。

老子继续指出道的特性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肯定了道的永恒性与普遍性,也即是道对天地万物的超越性与内存性:既完全异于变化之物,又内存在于其中。像这样的道,实在不是一般用语可以描述的。

庄子向东郭子讲道,庄子如何表述“道”?

那么,庄子是如何表述道的呢?他在《大宗师》篇中说:“道,有真实有验证,无作为无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以体悟而不可看见;自己为本,自己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产生了天,产生了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以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存在而不以为久,比上古年长而不以为老。”

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但依然不易理解。一般人习惯以具体的方式探问:道在何处?在《知北游》篇中,就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道”在哪里?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道。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者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某种力量,结果听到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废物,好像是再怎么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

道,就是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无始无终,过去现在未来,法尔如是。

道自太虚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猖昌,至此宇宙才能成象,“先天祖气”乃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即便是了无边际的宇宙,它也是从“先天祖气”中产出的此为道祖运:“吾不知谁之子,象地之先。”

当这个十法界没有一尊佛,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动物,没有一个植物,没有一块泥巴,没有一片风,没有一滴雨的时候,连这个虚空都没有,那个无始之初就是一个灵体,假名个“道”来称呼它罢了。你不要问这个灵体什么时候来的?从哪里来的?佛讲是「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后来才有这个样子。无始无终,连现在都没有,它就是这个灵体;什么形、什么相都没有,可是它是真实存在;虽然什么形什么相也没有,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就是十法界万法。这个无形无相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把他方便说为「0」,方便说为原始佛,方便说为「空如来藏」。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大无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那个灵体(道,真 心,如来藏)随缘显现出来的。这个灵体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法尔如是),不生不灭,无无际,无形无相,无大无小,但是可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显现出所有的一切物质和语言思想等概念。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香甜苦辣、是非好坏长短、能看到、听到、想到、能分别出来的一切东西,都叫有,都叫相,叫「不空如来藏」。

如果你对这个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还理解得不够透彻,那你就要认真的观照

我下面给你说的了:

一、闭上眼睛,放空自己的一切杂念,保持身心平静5分钟;二、观照,把自己的脑袋,身体,地板,围墙都变成虚空,然后把地球,太阳,银河系,所有的一切都变成虚空。把你的心无限放大,无边无际,广袤无垠……三、再把虚空去掉,也就是空掉这个虚空,剩下的这个灵体,就可以相似看做是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了。四、这个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法尔如是),不生不灭,无边无际,无形无相,无大无小,但是可以随缘显现出所有的一切物质和语言思想等概念。十方法界,都是由这个道(超大号显示屏)随缘显现出来的。根据各类众生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构成了花花世界,一切有形无形的器世间。

这个无形无相的灵体(道,如来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显现出花花世界,这个花花世界的【当下】,就是这个道。打个比方,孙悟空变成观世音,观世音【当下】就是孙悟空,只不过是相改变了而已,观世音再一下子变成九朵花和五只鸟,三头牛(相当于花花世界)。每一朵花【当下】就是孙悟空,每一只鸟每一头牛【当下】就是孙悟空。以此类推,每一朵花【当下】就是三头牛,两只鸟【当下】就是那六朵花和一头牛。

这个灵体(道,如来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变现出蝼蚁,杂草,瓦块,屎尿……等等所有的一切,蝼蚁,杂草,瓦块,屎尿当下就是道,就如同大海翻涌的浪花,浪花当下就是海,一切的浪花,水泡当下就是海,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不空如来藏,妙有当下就是真空。

这里需要大家认真的思考,用等量代换。

一朵花(相)=孙悟空(道,空如来藏)=三头牛(相)=孙悟空(道,空如来藏)=两只鸟(相)=一朵花,一只鸟,两头牛(相)=孙悟空(道,空如来藏)=蝼蚁,杂草,瓦块,屎尿(妙有,不空如来藏)

道德经的第一句应该是这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今中外很少有人能够真

正意义上的理解这句话,一旦弄懂了这第一句,道德经之后所有的描述你都会懂,正所谓闻一悟

千。

下面再简单的解释《道德经》这一句最最重要的话:

当你见道了,道,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道,又是不能用任何语言文字来宣说的,这就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道;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来称说,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来称呼它,只不过是用“道”来称呼这个*罢了,所有的一切假名称说都是道。

道,为什么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呢?因为语言文章当下就是道,是道显现出来的,一切的假名安立,也都是道随缘显现出来的。

但是,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语言文字,一切的假名安立,又不能完全代表道,是无法完全描述,称呼的。

再打一个比方,这个无形无相的道,变成五只香蕉,两只苹果,八个雪梨。这个时候你可以说香蕉就是道,苹果也是道,雪梨也是道。

但是你又不能说——香蕉就是道,因为道还可以是苹果,还可以是雪梨。道还可以是变现出的一切的万法。

当你见道了,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以后,就可以说香蕉是道又不是道,这个人既不是人,又是人;既不是泥巴,又是泥巴……这时候你再讲这个人是人,对不对啊?就对了,讲人也是对的,讲鬼也是对的。你指着一头牛说是一朵花也是对的,说是一头猪还是对的,都是一个东西。你喝水的时候说喝火也是对的,为什么?我们看的水是水,地狱的众生看到的是火,天上的人看到的是石头,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在作怪而已啊。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主持撰著了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第二卷探讨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他特别引述庄子“道无所不在”的那一段对话,然后指出:“这正是科学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无偏爱态度。”作为科学研究者,看待万物首先要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不可掺和个人主观的情绪及意愿,而只能就万物本身的状态去作客观的探讨。

李约瑟的话也许没错,但并不是庄子的兴趣所在。庄子能够保持客观而冷静的观察态度,是因为他明白一切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并在道中形成一个整体。既然处在同一个整体中,我们看待万物又何必夹杂个人的情绪与意志呢?

科学是求真的,而庄子求真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细节,而是要将万物回溯到它的根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再由此孕生无限的审美感受。庄子不是科学家,而是向往“究竟真实”的哲学家,以及由此欣赏万物的美学家。

道无所不在,所以万物都显示了道的光辉,只是人们未必体验到这个秘密。道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在逍遥的可能。

道如大海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古时候的人,他们所知的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未始有物),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其次,有些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区分。再其次,有些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有是非的争论。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

我们一般人不是处在争论是非的层次吗?因此,若想抵达最高智慧,应当努力做到:一、超越是非的争论;二、超越万物之间的区分;三、超越对万物存在的肯定。既然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索:万物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领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那么我们就抵达最高智慧,可以合乎庄子的期许了。

但是这到底在说什么?可以这样解释:万物的存在是暂时的,一直在变化中的,它在出现之前与结束之后,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从永恒的眼光看来,无一物真正存在。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觉悟,原来真正存在的一向只是一个“道”而已。

没有经过这种否定万物的思考过程,就无法领悟道是什么。让虚无的归于虚无,才有可能呈现真实。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万物时,要询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意思是:万物之“有”,实在让人惊讶;万物之“无”,才是合理现象。为了厘清万物之“有”是怎么回事,哲学家前仆后继,而最后的心得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存在,必须找到它的起源与归宿。在庄子看来,这儿所说的正是“道”。庄子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够由“未始有物”推展到“万物皆美”,关键在于能够悟道。

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大海所象征的正是“道”。人若回到道中,不仅所见无一不美,自身也将得到真正的保全。庄子在《庚桑楚》篇中说:“谁能了解有、无、死、生本来是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

有智慧的人,通过譬喻言明即可当下开悟见道,下面再给大家打一个比喻

当你明白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你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单单是人,每一滴雨,每一片风,每一头牛……都是不生不灭的。只不过是沉沦的众生因妄想分别而不自知。可以看本号的其他究竟了义回答,会给你的灵魂知道归宿,得到最大的安心。
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我们都有看过电视,是吧?比如说我们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打开电视以后,就出现画面了,里面有山有水,山河大地,有很多人在说话,我们看到“好人”被“坏人”挖眼睛,我们一边同情好人,一边仇恨“坏人”,这就是分别心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好人坏人,都是那个电视机显示屏随缘变现的而已,只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心作怪,使我们生死轮回。实际上我们看电视里的画面,山河大地,天神,凡人,猫猫狗狗,花花草草,都是一体的,都是不生不灭的,都是电视机显示屏随缘变现的而已。下面结合图片给大家做一个讲解,便于大家理解:
我们看这个画面,有白浅,蜡烛,花,花瓶,石头等等,这些都是电视机(手机)显示屏随缘变现出来的而已,也就是电视机的像素的结合,三原色(红、黄、蓝)互相组合变出了花花世界。世界上这些都是一张张快速切换的图片而已,只是我们视觉暂留,所以觉得一切都是活的。实际上人体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第七识一秒钟生灭1280万亿亿次,所以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手机,电脑,桌子板凳,人的肉身,地球,太阳,月亮,都是一秒之间生灭了1280万亿亿次的暂留影像而已,就如同我们看电视一样,里面的人和景物都是一秒钟切换25次以上的图片,都是像素、三原色(红、黄、蓝)不停的组合切换。道理是类似的。为什么说人没有生灭呢?再看下图:

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只看到了电视机(手机)显示屏,箭头的每一处指向,都是代表的是显示屏,而第一张图片,因为显示屏显现出了人物画面,我们产生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生死轮回,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死,白浅,蜡烛,花,花瓶,石头等等,都是一体的,都是显示屏。这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用等量代换来说明:

白浅(相)=电视机(手机)显示屏蜡烛(相)=电视机(手机)显示屏=花=花瓶=石头=电视机(手机)显示屏。

电视机(手机)显示屏显现出的一切的一切,都等于电视机(手机)显示屏本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手里拿的手机就是我们自己,桌子板凳,山河大地,就是我们自己。你是一切,一切就是你,没有什么生和死。只不过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出的花花世界,也就是一切的相,而我们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流转于无数劫以来的生死轮回。

那么,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指月之手,我拿不出来给你看,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我在电视里和你说,我们都是电视(手机)显示屏随缘显现出来的而已,在电视里面的你问我,它在哪里?拿出来给我看看?你我同在一个电视里,我怎么拿得了显示屏给你看呢?所以只能是心见,见不见之见,才是真见。

我下面给你说的是指月之手,顺着看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了,也就是我们的显示屏:
一、闭上眼睛,放空自己的一切杂念,保持身心平静5分钟;
二、观照,把自己的脑袋,身体,地板,围墙都变成虚空,然后把地球,太阳,银河系,所有的一切都变成虚空。把你的心无限放大,无边无际,广袤无垠……
三、再把虚空去掉,也就是空掉这个虚空,剩下的这个灵体,就可以相似看做是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了。
四、这个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法尔如是),不生不灭,无边无际,无形无相,无大无小,但是可以随缘显现出所有的一切物质和语言思想等概念。十方法界,都是由这个道(超大号显示屏)随缘显现出来的。根据各类众生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构成了花花世界,一切有形无形的器世间。

这个道(又假名灵体,自性,如来藏,真心)就是我们目前现实生活的超大号显示屏了,不仅仅是我们的世界,极乐世界,天堂地狱,药师琉璃国世界,香积国等等,和我们都是共一个如来藏大号显示屏的。就如同广东卫视和广西卫视,湖北卫视,东方卫视,西藏卫视共一个电视显示屏一样,只不过是频道不一样,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存在,实际上极乐世界,天堂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就如同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样的真实。那些不相信的人,只是因为无知,就如同在广东卫视里的人,不相信除了他们这个频道以外,这个电视机显示屏还可以显现出湖北卫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等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当下,就是有无数的维度世界,也就是平行世界,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世界等等和我们同处于一个平行世界,就是这个道理,要到达极乐净土,需要心念的改变才可以,就如同广东卫视更换到西藏卫视台,需要更换频道一样。而不是目前人所认为的,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国土,不是这么表面理解的。就如同,西藏卫视台不是处在广东卫视的西方,而是共一个显示屏,换一个频道就可以达到了,所以是一念之间可以往生到极乐,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什么生和死,只不过是随缘现生现死而已,就如同电视打开,现出了白浅,花花草草,关掉电视后,就是黑屏。显示屏本来就没有什么生和死,只不过我们不明白道理的人因为妄想分别执着,无法回归到自性(显示屏),所以生死轮转。懂得了没有生死,一切都是你,就大自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