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這是長期以來,對《水滸傳》最核心或者最切中的評價。尤其是把《徵四寇》作為《水滸傳》來讀,這八個字的評點應當是非常到位的。宋江未上梁山之時,就贊同武松的招安想法,告誡武行者攛掇二龍山好漢投降招安。上了梁山,更加堅定的堅持“替天行道”的招安道路,在宋江的帶領下,梁山好漢全夥招安。

續書《徵四寇》則不惜筆墨,以相當大的篇幅,把宋江徹底醜化成了投降派。因為有續書的添油加醋和刻意反轉,不僅宋江盡墨,《水滸傳》也遭遇了此前從來沒有的境遇,成了另類反面教材。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實際上,這部偉大的著作從成書之時起,就被判為反面教材了。因為其隱射了大明王朝,把朱元璋寫成了朱武、洪太尉,因而遭到禁燬。但是,大概是因為梁山故事早就深入人心,為使《水滸傳》得以流傳,便腰斬了施耐庵的原著,只保留了梁山聚義而刪掉了後面的故事。為了反轉施耐庵的創作本意,一些文人(或為御用)不斷續書,直至清初,把《徵四寇》完整的裝訂在《水滸傳》之後,重新取書名為《忠義水滸全傳》或《水滸全傳》。

這樣,梁山好漢便向皇帝跪求招安,施耐庵前七十回書所確立的主題,所預設的伏線悉數被腰斬。以金聖嘆的話說,就是羅貫中狗尾續貂,宋江搖尾乞憐,形象十分醜陋。

續書這一反轉,一筆抹殺了施耐庵反皇帝的創作思想,完全顛覆了《水滸傳》的主題。

本頭條號曾經從不同的側面,解讀過施耐庵的創作的主題,認為這部書的本意是反皇帝的。在此,再從《水滸傳》的幾場戰爭,進一步探析施耐庵的隱藏在書中的真實思想。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三打祝家莊,反官府的第一仗

宋江未上梁山前,吳用曾經指揮過三場戰鬥,分別是石碣村擊退何濤的追捕、梁山上抗擊黃安的佂剿、江州劫法場救宋江。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看出,這三場戰鬥是逐漸升級的。第一戰是被動的逃跑,第二戰是主動的迎擊,第三戰則是被動的出擊。這三場戰鬥都是吳用的設計,步步將晁蓋逼到與官府對立的境地。否則,晁蓋得了一筆財富便繼續做他的東溪村保正。上得梁山,又開始要做個好強盜,不願意妄殺一人,更不願意主動出擊,造大聲勢,徹底與官府乃至朝廷對抗。

江州一戰,宋江不得已上了梁山。但是,宋江並不甘心像晁蓋那樣做個草寇,而是要做大山寨,引起朝廷的重視而達成招安的願望。於是,宋江主動出擊,《水滸傳》的戰爭由此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

宋江頭一仗打的是祝家莊。為何要選擇這個地方開展呢?書中給出的理由是:

一是與山寨報仇,不折了銳氣;二乃免此小輩被他恥辱;三則得許多糧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請李應上山入夥。

卻說薊州城兩牢節級楊雄,與義弟石秀在翠屏山殺了紅杏出牆的潘巧雲,打算去投奔梁山。恰好,鼓上蚤時遷撞見了此事,也一同上路,直奔水泊。途中,時遷在祝家店偷了店家的報曉雄雞,放火燒掉了祝家店。沒想到,祝家莊勢力很大,時遷被莊丁捉拿。楊雄、石秀逃得性命,便求助撲天雕李應救人。李應救人不成,反倒中了祝彪一箭。楊雄、石秀無奈,只得到梁山搬兵。

晁蓋、宋江見兩個好漢來投,心中高興。但聽到楊雄、石秀說起祝家店偷雞,然後火燒祝家店,時遷被捉這個經過時,晁蓋大怒,喝叫斬殺此二人。

晁蓋發怒理所當然,也與他做好強盜有關,此等偷雞摸狗的毛賊,焉能敗壞梁山名聲?但是,晁蓋顯得矯情了。山寨之中有幾個良善之輩?所以,吳用、戴宗等都反對晁蓋殺楊雄、石秀,稱是“自斬手足”、“絕了賢路”。梁山好漢之“賢”,大抵如此。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宋江的意見卻比吳用、戴宗高明,講了上述四條理由,便率領人馬下山,對祝家莊開戰。

這是梁山第一次主動出擊,雖然打的只是一個村坊,但卻是宋江實施招安計劃的奠基之戰。更是打響了徹底與官府對抗的第一仗。

獨龍岡有三家村坊,以祝家莊勢力最大,李家莊、扈家莊則是其盟友。這三家村坊總共擁有兵力三千餘人,李應、祝氏三傑、扈成、扈三娘武藝不錯,實力不容小覷。那麼,這三家村坊為何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私人武裝呢?這是北宋時期的軍事體制造成的局面,私家武裝在熙寧新法後,得以迅速壯大。北宋軍隊由禁軍、廂軍、鄉兵、番兵構成,祝家莊的武裝便屬於鄉兵。

鄉兵平時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地方官府也可徵調參與相關軍事行動。而且,還可從鄉兵中抽調精壯,充作禁軍或廂軍。可以說,祝家莊這類的鄉兵,是北宋最基礎的國防力量。

因而,如祝家莊這類的私家武裝是合法的,遇到緊急情況,官府也會予以支援。《水滸傳》中特別寫到,宋江兩次攻打祝家莊都遭到了失敗,於是,便專門寫了第三次攻打。三打祝家莊,靠的是登州兵馬提轄孫立做臥底,裡應外合打下了這個莊子。

孫立之所以能夠順利打進祝家莊,正是北宋軍事體制使然。施耐庵把宋江上梁山後的第一仗寫得如此曲折,寓意就是要引出官府,點明此時的梁山開始主動的向官府宣戰,梁山在宋江的帶領下,可謂真正的扯旗了反旗。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攻打高唐州,豎起了反貪官的旗幟

如果說打祝家莊是間接的與官府作對,那麼,高唐州之戰,寓意很深,是梁山直接挑戰官府的第一仗。

滄州道上的柴進,極其不滿趙宋王朝對柴家的待遇,仰仗誓書鉄券,明裡暗裡結交作奸犯科、上山落草的江湖好漢,謀反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從文本來讀,似乎看不出柴進對趙宋的不滿,反倒是這個王朝對柴家還很不錯。

實際上,柴進本當是“郭進”。書中明言,柴進乃後周皇帝柴世宗的嫡派子孫,是金枝玉葉。但是,稍微瞭解一下五代歷史,就能發現,趙匡胤厚待柴家,原本就是一場虛假的騙局。為什麼呢?

後周是郭威(郭雀兒)滅掉後漢創立的王朝,因其無後,所以,收柴榮為義子。後來,郭威把皇位傳給了柴榮。既然如此,柴榮應當早就改名叫“郭威”了,否則,後周豈不是改姓了?

趙匡胤得國不正,欺負義兄年幼的兒子,篡奪了皇位。這種不仁不義之舉,令趙匡胤非常不安,便想出了恢復郭榮本姓的絕招,剝奪了周世宗皇帝的合法性。這樣,後周是郭氏王朝,柴榮能坐皇位,咱們同是外姓之人,我趙匡胤何嘗不能坐這個皇帝御座?

因為這個緣故,柴進在滄州道上只富不貴,徒有皇室身份。但是,柴進雖然不滿,私蓄反心,卻不敢大弄,幹些發洩怨憤的勾當而已。施耐庵以綽號“小旋風”名之,便是這個含義。施耐庵通過柴進這個人物,為梁山攻打高唐州做了鋪墊:柴大官人就是趙宋的對立面。

柴進的叔叔叫做柴皇城,柴進還說柴皇城的莊園“這裡是禁城”。在規制嚴格的封建王朝,誰又敢把自己叫做“皇城”呢?你是皇城,讓趙家人去哪兒?柴家人依然生活在皇家的夢想之中,心有不甘但卻無能為力。

施耐庵又腦洞大開,再一次讓歷史重演了一回,柴家的皇城再度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傾覆。不過,這一回搗毀柴家皇城的不是為了爭奪皇位之人,而是一個惡霸。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高唐州的太守高廉,乃朝廷權臣,殿帥府太尉高俅的叔伯兄弟。而導致梁山出兵攻打高唐州之人,則是高廉的妻弟。這樣,高唐州就與朝廷權臣掛上了鉤。

卻說殷天錫為了霸佔柴皇城的花園,將皇城氣得臥床不起。小旋風柴進待著黑旋風李逵趕到高唐州,探視叔叔。此時,殷天錫帶著一幫打手,前來催逼柴皇城讓出花園。柴進以誓書鉄券為擋箭牌,企圖將殷天錫嚇退。然而,柴進走得匆忙,誓書鉄券並沒有帶在身上。柴家誓書鉄券這件事傳播得很廣,殷天錫明知他家有這個寶貝,但就是逼柴進拿出來。

殷天錫無禮糾纏,要打柴進。這廝的歹行激怒了藏在門縫裡觀看的黑旋風,跳將出來,打死了殷天錫。柴進一見闖了大禍,趕緊讓李逵逃回梁山,自己卻被捉進高唐州,下到了枯井裡。

宋江得知柴大官人遭了難,便立即率領梁山人馬殺奔高唐州救人。又是經過一番折騰,宋江得勝,斬殺了高俅的堂兄弟高廉。

這場戰鬥直接震怒了高俅,立即向樞密院請求兵發梁山,與高廉報仇。於是,便引出了呼延灼大擺連環馬,攻打梁山泊的故事。梁山正式站在了朝廷的對立面,向朝廷貪官發起了強勢挑戰,《水滸傳》反貪官的主題昭然若揭。

攻打高唐州,還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戴宗、李逵前往薊州二仙山搬取公孫勝。經過一番折騰,羅真人答應公孫勝前往高唐州幫助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

公孫勝臨行之時,羅真人授予他“五雷天罡正法”,並以此來制服高廉。這個細節一般不為讀者所重視,只把它看作是公孫勝學了本事,能夠憑藉法術打敗高廉。實際上,“五雷天罡正法”乃道家最高法術,是來自雷部的核心法寶。《水滸傳》有誰來自雷部呢?趙匡胤!

高廉也是道家中人,學得道家法術,本來與公孫勝不相上下。但是,雷部授權公孫勝以最高法術制服高廉,正是“替天行道”之舉。施耐庵借用這個情節,表達了徽宗時期的官府失道,引起“上天”的不滿,必將遭到“五雷轟頂”的報應。

這是非常鮮明的反官府立場,施耐庵如此隱寫,意義非凡,鋒芒開始直指北宋王朝。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打破青州城,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高唐州被打破,高廉死於五雷天罡正法。梁山泊的這場戰鬥,直接激怒了高俅。於是,高太尉在樞密院的同意下,調汝寧郡都統制呼延灼率朝廷官兵攻打梁山。面對朝廷佂剿,梁山毫不懼怕,展開了一場與朝廷官軍面對面的較量。

呼延灼從梁山大敗而逃,萬餘兵馬及韓韜、彭玘、凌振都做了梁山好漢。那麼,呼延灼孤身一人逃亡哪裡呢?

呼延灼打馬朝青州城奔逃,途經桃花山附近,宋徽宗御賜的踢雪烏騅被李忠、周通的嘍囉兵盜走。於是,引發了三山聚義打青州的故事。

別看桃花山這麼個小小的去處,卻敢撩撥朝廷大將。盜得御馬後,整日在山上飲酒慶賀,絲毫不擔憂後果。當探馬來報,說呼延灼領兵前來洗盪山寨,周通毫不猶豫的點起一百嘍囉下山迎戰。遺憾的是,周通武功不濟,被呼延灼六七個回合殺敗。小霸王逃回山寨,與李忠商量,決定去二龍山搬取救兵。

二龍山的三個大頭領魯智深、楊志、武松接到桃花山的告急求救,便留下張青、孫二孃等人守山寨,帶著五百嘍囉去打呼延灼。魯智深、楊志各自與呼延灼大戰四五十個回合,未分勝敗。呼延灼見這兩人武藝高強,不敢再戰,拔寨而起,去對付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了。

孔明孔亮因為殺了於他們爭執的財主一家,上山做了草寇。而他們的叔叔孔賓,卻在青州城中做事,被慕容知府扣留,投入了監牢。為救叔叔,兄弟二人便點起白虎山嘍囉,前去攻打青州城。呼延灼從桃花山回兵,恰好遇見白虎山人馬,孔明出戰。雙方打過二十個回合,呼延灼要在知府面前顯擺本事,便把孔明活捉了。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哥哥被捉,孔亮倉皇敗逃,在不遠的林子裡,遇到了很有些交情的武松。武行者聽了孔亮的哭訴,便把他帶上了二龍山。至此,三山會合,商議著打青州救人的事情。楊志說:

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得濟。俺知梁山泊宋公明大名,江湖上都喚他做及時雨宋江 ,更兼呼延灼是他那裡仇人。俺們弟兄和孔家弟兄的人馬,都並做一處;灑家這裡,再等桃花山人馬齊備,一面且去攻打青州。孔亮兄弟,你卻親身星夜去梁山泊請下宋公明來併力攻城,此為上計。

楊志說完,三山人等一齊贊同。孔亮親赴梁山,宋江立即調兵遣將,總共二十個頭領,馬步軍兵三千人馬,分作五隊,陸續抵達青州。

對於青州,宋江再熟悉不過。施耐庵也特別照應前文,派花榮、秦明、燕順、王矮虎打頭陣。這種筆法不僅是文字上的高妙,而且是特別暗示讀者,宋江打青州並非只為義氣救人。

原來,青州知府慕容彥達乃是皇親國戚,他的妹妹是宋徽宗的貴妃。當年,宋江在清風寨的時候,就與青州知府交過手,把他手下的三員戰將全部策反,贏得了第一回合的大勝。

宋江知道慕容彥達的來歷,早就在老虎鬚上捋了一把。此番,再戰慕容彥達,讓與之有殺妻之仇的霹靂火打頭陣,是決心要把這個國舅爺置於死地。

慕容彥達的妹妹能夠成為貴妃,距母儀天下的皇后只有一步之遙,這種顯赫的地位非同小可。宋江無所謂慕容彥達,是把慕容貴妃不放在眼裡,也就等於招惹了宋徽宗。

果然,宋江在吳用以及眾將的同心勠力下,很快擒獲了呼延灼,御賜寶馬收歸梁山。吳用設計,呼延灼賺開城門,梁山人馬一齊湧進青州城。霹靂火秦明一馬當先,正迎著慕容彥達,狼牙棒落處,國舅爺翻身落馬,死於非命。

施耐庵以呼延灼的踢雪烏騅,引出宋江打青州,矛頭十分明確,就是要把造反的戰火燒到宋徽宗身邊,甚至要燒到他的臥榻之側。呼延灼出征梁山之前,宋徽宗特別御賜了一匹戰馬。梁山接連擊敗呼延灼,殺死國舅,都是在宋徽宗頭上動土。施耐庵這樣寫,難道還不反皇帝嗎?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掃蕩曾頭市,打響梁山抗金前哨戰

前面幾場大戰,隱藏著步步升級的奧妙。宋江從間接向官府發起挑戰,逐級把戰火蔓延至禁城皇宮,宋徽宗當早就能夠感覺到梁山的存在了。試想,慕容貴妃得知哥哥被梁山殺害,豈能善罷甘休,慫恿皇帝老子出兵佂剿梁山,簡直易如反掌。

但是,宋徽宗卻一直沒有下詔剿賊。皇帝不急,梁山卻沒閒著。為救魯智深、史進,宋江打開了西嶽華州,斬殺了蔡京的門人賀太守。這一仗按說可以不打,少華山人馬在魯智深武松的邀請下直接上梁山便可省去諸多筆墨。然而,這一仗打下了,意義非同小可。

少華山朱武徒有虛名,在史進、魯智深先後被華州府賀太守擒拿後無計可施。好在吳用時刻掌握著動態,及時趕到了少華山。

宋江、吳用率領梁山人馬趕到後,先查看了華州城池,吳用感覺只可智取不能強攻。恰在吳用冥思苦想計策的時候,山下報來消息,說是“如今朝廷差個殿司太尉,將領御賜“金鈴吊掛”來西嶽降香,從黃河入渭河而來。”

於是,梁山好漢以武力將宿元景挾持到少華山,然後,假扮朝廷欽差,以金玲吊掛賺出賀太守,一舉打開華州城。

宿元景乃宋徽宗所派欽差大臣,帶著御賜的金玲吊掛前來西嶽降香。宋江大膽拘禁皇帝欽差,劫持皇帝御用物品,可謂明目張膽的要向宋徽宗叫板。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施耐庵通過這幾場戰爭,鮮明的站在了反貪官反皇帝的立場,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鋒芒直抵宋徽宗。既然如此,施耐庵為何要反覆強調宋江招安呢?這個疑問,可以通過宋江夜奪曾頭市這一戰來解讀。

晁蓋攻打曾頭市的時候,宋江持反對意見。因為此時的曾頭市,不過一個金國人私營的集市,宋江試圖通過這個渠道,解決梁山戰馬問題。

從呼延灼擺佈連環馬開始,《水滸傳》便一直圍繞戰馬展開故事。呼延灼的踢雪烏騅,是宋徽宗御賜,被曾頭市奪去的照夜玉獅子,則是金國王子的坐騎。這兩匹象徵著宋金兩國戰鬥力的戰馬,照夜玉獅子明顯要優於踢雪烏騅。為什麼?

書中講得很明白,照夜玉獅子是段景住從北地槍桿嶺盜來的金國王子的坐騎。後來,滅掉北宋的就是金國王子,這個王子便是斡離不(完顏宗望)。以戰馬喻人、喻國力、喻歷史,這種大手筆才是《水滸傳》的精髓所在,而不僅僅只是文本上的熱鬧。

晁蓋攻打曾頭市一年之後,宋江果斷傾梁山之力,率領近三萬人馬,堅決蕩平這個集市。為何兩次攻打曾頭市,宋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如此反差巨大呢?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原因之一,便是曾頭市此時已經悄然升格為金國官方集市,“曾長者”搖身一變,成為“曾長官”。這個變化說明,曾頭市的性質變了,由民間私營上升為敵國榷場,倘若再與他們進行私下交易,宋江豈不是成了漢奸?所以,要確保梁山戰馬來源,就必須打掉曾頭市。

宋江在晁蓋死後,做了臨時寨主,便效仿宋真宗成立群牧司故事,組成了北地戰馬採購團,由楊林、石勇、段景住負責,專門解決梁山戰馬問題。而曾頭市升格為金國榷場,曾弄做了這個榷場提轄之後,加強了馬匹緝私,緝私隊長險道神鬱保四一次就查禁梁山二百餘匹戰馬。到了這個份上,還能通過曾頭市幹走私馬匹的買賣嗎?這是原因之二。

原因之三,則是宋江得到了玉麒麟。金聖嘆在點評晁蓋攻打曾頭市的時候,有這樣一句夾批:“ 文情由前踢雪騅生來,馬名照後玉麒麟立出,前映後帶,絕世奇文。”

踢雪烏騅、照夜玉獅子再怎麼名貴,也只是凡品。而玉麒麟則是神仙坐騎,是“天王”的寶馬良駒(事見“青面獸北京鬥武,急先鋒東郭爭功”),這也是以馬喻人的一種筆法,寓意梁山在招安朝廷後,將與金國王子相戰於北地,踢雪烏騅、照夜玉獅子、玉麒麟也將再度在抗金疆場上並駕馳騁。

因而,宋江夜奪曾頭市,是梁山好漢抗金的前哨戰。宋江招安的目的,原本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歷史的真實不容施耐庵造假寫神劇,小小的梁山起義的確被張叔夜擒獲,然後招安了。但是,施耐庵必然會按照歷史的真實,大書特書梁山好漢抗金。

因而,攻打曾頭市的故事,將為後文伏筆,這是梁山好漢抗金的前哨戰。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陷入兩難,施耐庵獨愴然而涕下

曾頭市之戰,不僅是對金國的挑戰,更將梁山好漢上升到“保境安民”的高度,施耐庵予以了極其肯定的筆墨,描寫了這場戰爭。其中的寓意,與梁山泊的“內戰”大不相同。施耐庵筆下的梁山戰爭,步步升級,終至“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曾頭市由私營集市,躍升為金國官方榷場,與北宋官府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因而,在攻打曾頭市之前,宋江特意派關勝、林沖打破了凌州,這樣,就等於解決了青州、凌州兩大勁敵,基本上斬斷了曾頭市的強援。曾頭市得知凌州被攻擊,便準備起兵為凌州報仇。

那麼,曾頭市既然是金國的榷場,何以與北宋官府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呢?這裡,隱伏著一段真實的歷史。

重和元年二月庚午,遣武義大夫馬政由海道使女真,約夾攻遼。宣和二年,二月乙亥,遣趙良嗣使金國。……九月壬寅,金人遣勃堇等來。……三年四月丙午,金人再遣曷魯等來。

《宋史·徽宗本紀》如此頻繁的記載與金國的往來,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呢?這件事就是北宋與金國於宣和二年訂立“宋金海上之盟”,相約夾攻遼國,實現大宋“復燕”偉業。這是一次導致北宋亡國的外交,靖康之恥與此有直接的關聯。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在曾頭市,有兩個北宋人史文恭和蘇定,幫助曾家整治梁山。這二人為虎作倀,為曾頭市迅速提升了武力,恐怕暗中還充當了曾頭市與青州、凌州之間的使者。書中說,險道神鬱保四是青州強人。在三山聚義打青州之後,強人都去了梁山。而且,從強人段景住口中說出的強人,那就是反話了。鬱保四其實是曾頭市的人,代表金國榷場坐鎮青州,查禁馬匹走私。這便是史文恭隱喻宋使,暗通金國的故事。

卻說宣和四年正月,“金人破遼中京,遼主北走。”於是,宋徽宗迫不及待的讓剛剛打完方臘的童貫率兵北上,攻佔燕京。宣和三年四月,宋徽宗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於邊,準備應金國之約對遼國發起攻擊。

宣和四年四月,童貫至雄州,令都統制种師道等分道進兵。癸未,遼人擊敗前軍統制楊可世於蘭溝甸。楊可世與遼將蕭幹戰於白溝,敗績。丁亥,辛興宗敗於範村。六月己丑,种師道退保雄州,遼人追擊至城下。

《宋使·徽宗本紀》的這段記載,一定會讓讀者聯想到魯智深、王進、史進。沒錯,梁山好漢在打完方臘後,跟隨大軍北上,首先加入到滅遼的戰鬥中。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便是梁山隊伍的直接長官。

但是,北宋滅遼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是非常失敗的。宣和四年四月、六月,种師道兩次攻打,都被遼國擊敗,甚至還被遼軍反殺、追擊,宋軍狼狽逃回雄州。那麼,這場佂遼大戰,梁山好漢參加了沒有呢?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三朝北盟會編》中說:“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以种師道總東路兵,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在勞。种師中將右軍,王坪將後軍,趙明、楊志將選鋒軍。

這其中的楊志,是不是就是《水滸傳》的青面獸呢?

《三朝北盟會編》中還記載了這個楊志後來繼續在種師中手下為選鋒首,參與抗金戰鬥:“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伏筆,早早的讓种師道、种師中暗出場,我想,施先生是不會把這兩個神秘人物寫丟的。那麼,這個“招安巨寇”楊志,大概就可以確定為梁山青面獸無疑了。

宣和四年正月,遼國在金兵的攻打下,中京失陷,遼主逃往北方。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童貫揮師北上,竟然連遭敗績。宣和四年九月,宋徽宗便命趙良嗣“報聘於金國”,請金國出兵攻打幽州。金國迅速攻佔幽州後,宋徽宗不斷派使臣“報聘”,從金國手中重金收購。宣和五年四月,“童貫、蔡攸入燕,時燕之職官、富民、金帛、子女先為金人盡掠而去。”

宋徽宗得了一座空城,但卻在“萬歲山”刻石以表“復燕”之功,童貫也因此被封為廣陽郡王。

續書《徵四寇》反轉《水滸傳》,把這場屈辱之戰寫成了梁山軍滅遼,表面上是張揚梁山忠勇,實際上是為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塗脂抹粉。如此顛倒施耐庵本義,也難怪金聖嘆火冒三丈,揮刀斬掉了《徵四寇》。

北宋聯合金國打掉遼國,首先失去了盟友屏障,國門洞開。其次,金兵見識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南下牧馬的野心陡然升起。經過一年時間的休整,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人斡離不、粘罕分兩道入攻”。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人脅帝北行”,四月,“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靖康之難爆發,北宋滅亡。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這就是我們在前七十回書中讀到的,宋江不斷向朝廷挑戰,向宋徽宗叫板,但卻不斷的掛念招安的矛盾文字。這是歷史的真實,施耐庵的反抗精神難以施展,《水滸傳》陷入兩難的矛盾之中。宋江確實是與北宋王朝為敵,不斷把戰火向至高寶座蔓延。但是,歷史不容篡改,宋江起義最終戰敗投降,北宋也在靖康之亂中覆滅。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寫了一個末路英雄的故事,並以這個故事,寄託了自己 “獨愴然而涕下”的懷古幽情。如果七十回後的故事沒被容與堂本腰斬,施耐庵將繼續抨擊北宋王朝,繼續描述梁山好漢抗金的故事。然後,照應“還道村受三卷天書”、“魯智深單打二龍山”,等等伏筆,還將寫到北宋滅亡的最後一幕,讓後來者記住靖康之恥。

遺憾的是,施耐庵這種反抗精神被大明王朝腰斬,續書作者別有用心,託名羅貫中,繼續維護“皇帝”的顏面。而施耐庵在“楔子”中預言的朱元璋放走妖魔,大明王朝最終走向滅亡,也不幸被歷史驗證。如果我們稍微瞭解一下大明歷史,就不難發現這樣驚人的巧合:

北宋、明朝倒數第四個皇帝廟號都是“神宗”,這兩代君主隔空導演了一場空前的黨爭之禍。大明王朝實亡於萬曆,也有史學家認為,北宋從神宗朝開始走下坡路。

北宋被金國(女真)滅掉,大明被女真之一部取代。


戰火燒到宋徽宗臥榻之側 從梁山戰爭解讀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讀《水滸傳》每讀至此,便不由得想起杜牧《阿房宮賦》中的這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