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我不想犯法,我只想活命,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救人。

於是,在《我不是藥神》裡,病患們惹人憐,藥販子是好人,假藥商是好人,正版藥商成了壞人,政府在中間不好不壞。

電影是難得的佳作,但有一處敗筆,那就是對醫藥公司太不公平。實際上,窮人再看不起病,也絕不能讓正版藥商背鍋,因為藥品研發是一項耗資巨大、風險極高的投資——一款新藥研發週期可能是10年以上,研發成本可能是幾十億美金。

如果沒有後續健康的利潤回報支撐,藥企就沒有動力去研發新藥,而且越是像治療慢粒白血病這樣的藥,越沒公司研究,因為吃的人本來就少。最終,苦的還是病人。

“有病沒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

“生命權應該優先於任何知識產權!”

於是,病人沒錯,藥販沒錯,藥企沒錯。

誰都沒錯,於是很多人把鍋甩給了政府。

窮人生病只能等死,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回答,但我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另一個問題,1970年,一個修女寫信質問NASA:

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49年過後,這個問題和回答在今天依然非常經典。我們一起看一下,它非常有助於我們回答題目提出的問題。

問題還原:

大家都知道,探索太空是昂貴的。但是到底多貴,你可能不清楚。

NASA,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於1958年7月29日,2017年的年度預算,從成立時的0.9億美元飆升至180億美元,增長了199倍。

算上通貨膨脹,實際投入遠不止此。用2014年貨幣來算,58年,NASA花掉了超過1萬億美金。

其中在1961-1972,阿波羅登月工程期間,NASA經費達到一個高潮。

為了遙遠的星辰大海,花這麼多錢,值嗎?我們難道不應該把這些資金用於更深入的醫療保障和減少貧窮嗎?

1970年,贊比亞,非洲一個兵荒馬亂的窮苦國家,修女瑪麗·尤肯達寫信給NASA的Ernst Stuhlinger 博士。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 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

善良的修女在信中問到: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宇航員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

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這封信值得每個人讀一讀,每個人。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01

財政預算有限

且要有秩序的分配在各領域

經濟建設(基本建設、地質勘探、工業交通、商業貿易等)、社會文教(科學事業、衛生事業等)、行政管理(公檢法、武警部隊等)、國防支出等等,各個領域都要政府投入。

財政預算的產生過程必須嚴格通過法定程序,而且指財政預算的收支範圍和方向均有相應的法規為依據。

財政預算的安排是詳細的,有精確說明的,而且有相應的表式。也就是說,政府各項收支的來龍去脈都是清楚的,有根據的。

政府公共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稅收。我們一方面希望政府少收稅,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多支出,這本身就是個矛盾。

02

醫療重要

但重要的遠不僅僅是醫療

醫療重要,它直接保護個體的生命權,但重要的遠不僅僅是醫療,哪一個能省呢?

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說過,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之準備。如果不在教育上加大投入,我們的民族就沒有未來,又談何醫療進步。

道路交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經濟不發展,需要巨大投資的醫療如何發展?

而且交通和醫療也有直接關係,治病救人,爭分奪秒。舉個例子,陽光融合醫院,山東唯一一家獲得JCI六版(代表醫院服務和管理最高水平)認證的醫院。創始人在做這個醫院時說,急診中心不是以舒適美觀為第一位,而是節約時間,所以他們把醫院的外牆打開,經過設計,讓救護車能直接開到搶救室門口,節約10秒鐘,可能就能多搶救一條人命。

03

很多東西

在以你不知道的方式起作用

NASA給修女的回信還說明了另一點,很多東西,在以你不知道的方式起作用。

比如,探索宇宙和飢餓、疾病看起來沒關係,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各種學術研究提供了絕佳的實踐機會,最終有助於解決飢餓和疾病問題。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汙染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

04

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

牽一髮動全身

電影上映第二天,我寫了篇文章《《我不是藥神》:買不起房痛,上不了學痛,但更痛的是生不起病》,有個用戶給我留言:

看過這個電影很感動,也不否認男主是個好人,但是引導性實在太強,男朋友就是做醫藥行業的,電影還沒結束就領著我從電影院氣出來了,他們醫藥人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

醫藥行業就是一個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行業,因為重要所以不敢冒險去改變,他每天過的也很苦,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的錢,有人向他投以理解的目光,他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他興奮不已。

我曾不解一個人的抗壓能力該有多大才會眼裡明明寫滿了失望,卻還未停下手中的事。後來發現,這是他的常態。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是好人,如果不能快樂,那就一定要平安。

如果政府強力干預藥企藥價,藥企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證,藥品研發就會動力不足,同時醫藥系統的從業者也會更不容易,如果從業者揹負的道德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待遇又沒有足夠好的話,甚至會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

如果《藥神》裡的警察對假藥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情大於法的時間頻頻發生,那麼社會秩序就會受到挑戰。

整個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

我們不能簡單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不是藥神中》:

買仿製藥的病人們壞麼?他們沒錢買正版藥,不買仿製藥只能等死;

販賣仿製藥的程勇壞麼?一開始他為了救父親,後來他是為了救蒼生;

生產仿製藥的印度藥廠壞麼?它生產的仿製藥分明是救助了千千萬萬的病人;

瑞士藥廠壞麼?如果沒有它投入鉅額資金,你再有錢也得等死,印度藥廠也沒得仿;

醫藥代表壞麼?他作為員工,領著薪水,難道不應該維護公司利益麼?;

政府壞麼?政府有救助的義務,但政府不是萬能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

最後我們發現,

沒有人是錯的,

最大的反派是無常的命運和無情的現實。

我們感謝這樣的電影出現,也希望更多這樣的電影出現,電影提出問題,我們解決問題。問題不應該甩給任何一方,每一個人都參與,每一個人都貢獻,前路漫漫,但每一步,都算數。

《我不是藥神》:窮人看病這麼貴,為何政府不去買單?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