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商周大篆


楊普義:商周大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木於石

提起中國書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因為他是“書聖”,可能還會說出“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作為中國人這是耳熟能詳的事,這些都被作為常識存在於人們的日常交談中。那麼如果問到“書法”是從哪裡來的?或者換個專業的說法,“中國書法藝術的起點”是哪個時期?可能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

有人認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軔應該從漢末算起,因為從這時起,書法家們開始自覺地進行書法活動。但是這種說法大大推遲了書法藝術起步的時間,把此前的一大段歷史摒棄了。而且,這種說法對此前的珍貴遺蹟如甲骨文、金文,如何被創造出來,無法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

楊普義:商周大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我們認為,漢字的形成本身就孕育著古人自覺、主動的審美意識,先民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覺、主動的審美創造,在歷史演進中經過淘汰、提煉和發展,逐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這種傳統使中國書法以一種環環相扣的演變方式由篆到隸,再到草、行、楷書,形成一條不能割裂的傳承脈絡。

從考古研究來看,中國書法的源流應為現存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資料——甲骨文字開始。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直到西周初期通行的一種字體,從現存大量的甲骨文字來看,甲骨文是已經能適應社會發展水平的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它所具有的漢字素質,已經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為後來書法發展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隨著商周青銅時代的來臨,中國書法迎來了第一個輝煌燦爛的階段——金文時代。

楊普義:商周大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金文是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出現於商朝後期,盛行於西周,延續到春秋戰國。金文和甲骨文、籀文,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的文字,都屬於大篆,其中金文是最能代表大篆特點的一種書體。

提起大篆,人們首先會想到《石鼓文》,甚至還可以說出《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青銅器銘文來。的確如此,商周時期的大篆書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個輝煌階段,也可以說,這些閃爍著遠古文化藝術精神、奠定了中國書法線的形式的審美基礎的大篆,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起點。

楊普義:商周大篆

刻鑄銘文的西周牆盤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有感於此,僅就最能代表大篆特點的商周金文代表作品加以列述,與書法愛好者共同感受大篆之美。

金文又稱鐘鼎文,有直接鑿刻的,也有翻鑄的。習慣上稱青銅器上凹下去的文字為“陰文”,又稱“款”,款是“刻”的意思。凸出來的文字叫“陽文”,又稱“識”,是“標誌”的意思。二者合稱款識,故青銅器銘文又稱鐘鼎款識。

楊普義:商周大篆

西周毛公鼎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商代青銅器銘文以幾個字的作品較為常見,如“司(後)母戊”、“婦好”。特點是:線條流動性強,直曲變換鮮明,隨意自然,沒有固定的程式。

楊普義:商周大篆

司(後)母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婦好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商器中也有幾十個字的作品,有的端莊,有的寫意,有如行雲流水,浪漫抒情。如《小子逢卣》銘文屬於輕鬆寫意類型,《四祀邲其壺》銘文雖然端莊鄭重,但頻頻炫示肥筆的風采。

楊普義:商周大篆

《小子逢卣》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四祀邲其壺》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肥筆的使用是商代和西周早、中期普遍存在的現象,源於早期的圖繪文字。其初,也許包含著對祖先、祖先業績和家族歷史的緬懷、尊崇,包含著對自然的崇拜、鬼神的恭謹、生活的熱愛,自身的讚美,等等。

西周早期的金文結構和用筆受甲骨文的影響,風格質樸瑰麗、雄奇恣肆。如《利簋》、《德方鼎》、《令簋》、《何尊》等。

楊普義:商周大篆

《利簋》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德方鼎》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令簋》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何尊》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它如《天亡簋》、《禽簋》,從中可以看到周人對書法的某些獨到見解。

楊普義:商周大篆

《天亡簋》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從《叔德簋》、《大盂鼎》可以看到周人摹擬、借鑑、改造商人書法的努力。

楊普義:商周大篆

《叔德簋》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大盂鼎》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從《量侯簋》、《作冊瞏卣》可以看到大篆那種以圓轉的篆引線條為主體的嘗試。早期雖然精品不多,但風格的多樣化發展,卻是後來所沒有的。

楊普義:商周大篆

《量侯簋》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作冊瞏卣》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西周中期金文進一步發揮刻鑄的特點,筆畫具有金文大篆的典型風貌。曲線很快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出現了為滿足字形整齊美觀這一需要而拖長的線條,“篆引”筆法的基本法則逐漸明晰並得以確立,注重行列章法的風氣也隨之瀰漫開來。如《靜簠》、《牆盤》、《大克鼎》等。

楊普義:商周大篆

《靜簠》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牆盤》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大克鼎》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西周晚期的大篆書法處於巔峰狀態,個性非常鮮明,其主要特徵是用筆圓活樸厚,結字較為勻稱均衡,筆畫間距較為緊密,結構以內斂為主。如《毛公鼎》、《散氏盤》、《頌鼎》、《頌壺》、《虢季子白盤》等。

楊普義:商周大篆

《毛公鼎》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散氏盤》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頌鼎》銘文拓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楊普義:商周大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