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朝贡,是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以及古代东亚世界秩序的常用方式,而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一直是周边小国所依附的对象。


其实朝贡其实并不仅仅包含纳贡,朝贡体系的背后也是一场国家政治的“游戏”,下面,我们就以明朝为例,来看一看朝贡体系究竟是什么吧!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封建“民族优越感”和朝贡体制

中国封建时期的最后700年是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而其中尤以元、明最为特殊。自“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后,近百年的时间,汉人封建政权的统治一度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而明朝的建立则标志着汉人封建政权的回归,也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转折,使得明朝一直颇为后世所纪念,所谓“山河故国周遭在,日月重开大宋天”正是如此。

而每当人们提及这一历史时期的时候,更多的人是持一种“赞扬明朝,贬抑元、清”的态度。其实这一点很值得让人寻味,从本质上来看,元、明、清并无太大不同,都是封建时代的大一统王朝,而唯一的区别是统治主体的不同,确切地来说,是统治阶级民族主体的不同。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长期以来,汉族封建王朝拥有的先进文明形态和延续统一的王朝制度使得汉族中央王朝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持续加强,所以中原汉族王朝一直具有先天稳定的民族优越感。但是,当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时候,汉族王朝中群体优越感就会遇到障碍。与此同时,具有不平等色彩的等级制朝贡体系自然会由于异族的统治和征服受到剧烈的冲击。

我们以元朝为例,元朝是建立在南宋的废墟之上,而南宋作为汉人封建正统,在王朝更迭之际,这样的对立立场,很容易就形成了被压迫的观念,而事实上,元朝的统治也正是如此,包括元朝的人种制度,元朝的官僚制度,无一不彰显出对于汉人的歧视。

而元朝对于封建汉人政权最大的影响在于——破坏了汉人封建政权长久以来的“优越感”!

什么是汉人封建政权的“优越感”呢?其实所谓的“优越感”在一个王朝的不同阶段其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西汉前七十年王朝的优越感和汉武帝时期的优越感,以及唐朝和北宋时期的王朝优越感就都不一样。这是一种建立在王朝物质实力的基础上,这其中就包括军事、经济、领土以及我们今天要说到的朝贡体制。

当一个王朝在取代了“前任”的时候,首先会获得一种征服意愿上的满足,这种成就感是“优越感”的基础;其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经历“兴盛——鼎盛——衰落”这三个阶段,这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王朝会在前中期达到一个国力顶点,此时的国家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不断吸纳着周边国家的“朝贡欲望”,由此而建立的“万国来朝”的朝贡体制正是“优越感”的具体体现。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大家还记得《大明风华》里面郑和随同异国使者觐见永乐皇帝的场景吗?当使者纷纷入殿拜贺,无论是国王还是使臣都是行的“下跪礼”,这是一种对于国家实力的认可,试想一下,如果人家不认可你,为何要主动向你请安呢?同样的,在晚宴上,蒙古人提出将长城以外的土地划给蒙古,两家和平共处的时候,朱棣是怎么回答的:

“关外是大明的土地吧?关外生活的是大明的子民吧?把它们划分给你们?什么意思?”

其实,我们一查地图就知道,长城以外的明朝领土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明朝对于北部的防御集中体现在了长城上,但是面对人家的这种要求,大明是坚决拒绝的,虽然这块土地不如中原那么有用,但是你要分我的土地,就是对我大明的侮辱,换句话说,在朱棣看来,蒙古人是不配拥有这块土地的,这就是一种汉人封建政权的“优越感”!

而关于“朝贡体制”,其内容并不复杂,无非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认可,进而俯首膜拜,甚至称臣纳贡。但是就其朝贡对象而言,我们不得不阐述清楚一个概念——“中国”

中国,这一称呼,现而今是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在古代,“中国”其实并不是有着明确国界的政治地理观念,而是一种文明的代称,正如先秦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中的“夷夏之别”所论述的那样,华夏民族群体优越感几乎就是与生俱来的: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其意在指蛮夷乃蛮荒落后民族,不能和有礼乐教化的汉族相提并论,再如,在孔子撰写《春秋》宣扬的“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尊夏攘夷”的思想更是把汉族的优越性观念暴露无遗。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由此可见,在封建时期,汉人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存在的隔阂是非常大的,而这种隔阂的存在和文明之间的不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朝贡体制”下的汉人封建政权一直就是被当做追捧的对象,直至这种政治立场的失衡。


朝贡体制的破灭和明朝的努力

有一个很奇特的历史现象:不同时期,汉人封建政权和周边势力所形成“朝贡格局”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种心态大致分为两种——真正仰慕和谋求利益。

从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历史发展来看,真正以仰慕华夏文明和崇尚中国文化的朝贡体系的时代在唐朝衰落以后就终结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北宋初期,王朝积弱,为了保持王朝的安全性,在对辽战争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不惜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反而向辽国称臣纳贡,朝贡体系中的中心国和朝贡国的关系完全逆转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可以说自宋代开始,以汉人封建政权为中心的“朝贡格局”,其性质发生了改变——从唐朝以前的单纯仰慕转变为了外交利益的考量。

西夏虽然向北宋朝贡,也受到北宋的册封,但是其主要目的在于贪图北宋赏赐的经济利益。高丽虽然也臣服北宋,但是却也先后臣服辽国和金国,向它们朝贡,与此同时,北宋却不是以保护国的身份来对待臣高丽,反而想借助高丽联合抗辽。<strong>朝贡体系中以汉族王朝国家为中心的华夏中心主义转变成欲向朝贡国借兵的联盟主义。

“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宋辽间的南北朝称呼,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对等外交的意识,漫无边界的天下幻影散去后,边界的划分、贡品的数量、贸易的等价、使节的礼仪等等,都开始告诉人们它者的存在。积弱的现实和自大的意识,事实上对等的外交和仍然使用的天朝辞令,如此反差巨大,使得这些怀抱华夏文明的自豪感的士人颇为尴尬,这在唐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没有的。”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而明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面对东亚世界四百年的失序,明朝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重新建立起汉人封建政权的统治“优越感”?

从明朝建立初期的形势来看,至少存在两个难题:

一、北元和明朝各得半壁江山,从政治格局上而言充其量是对峙,而不是统一。

二、元朝统治中原近百年,虽然被明朝给推翻了,但是却并没有消亡,这对于明朝在东亚政局的合法地位是不利的。

有了以上这两点的原因,明朝初年对于北元采取频繁的军事行动就可以理解了,明太祖马背上得天下,面对这样的问题,自然第一时间是想到用武力去解决,比如徐达、常遇春追击北元,朱棣五征漠北,其实最终的出发点都是希望通过完全消灭北元,来巩固自己的合法地位。

但是,明朝毕竟是一个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连年的征战是需要消耗巨大的国力的,而且万一战事不顺,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国家造成灭顶之灾,“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相比之下,通过与外邦蛮夷建立朝贡体系,得到别国对明王朝政权的外部认同,要比战争成本低得多,而要想重新恢复“朝贡格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朝的做法确实很明智,明朝统治者决定从“礼仪”入手。


明朝“优越感”的终极体现——朝贡礼仪

朝贡礼仪是朝贡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传统汉族王朝国家十分强调严格的等级制观念和尊卑意识,所以朝贡制度作为此类意识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自然带有鲜明的等级、尊卑色彩,而政治上的臣服,也就成为各国朝贡的首要条件。

朝贡国如何表现对明朝皇帝的臣服?必须通过朝贡礼仪来实现!

明朝所有的朝贡礼仪都是制定于洪武初年,其参照对象则是唐制。《明史》中把宾礼分为:藩王朝贡礼遣使之蕃国仪蕃国遣使进表仪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和本文最贴切的应该是“藩王朝贡礼”:

“凡蕃王来朝。至龙江驿、驿官具报应天府、府报中书省、及礼部、以闻。遣侍仪通赞舍人二员接伴。遣应天府知府至驿礼待。前期、馆人于正厅陈设蕃王座于厅之西北东向。知府座于厅之东南西向。知府至馆、以宾主接见、具酒食宴待毕。知府还。蕃王送出门外。次日清晨、从官复伴送蕃王入会同馆。礼部尚书奉旨、即馆中宴劳。尚书至。蕃王服其国服出迎。相见宴享如龙江驿。酒行作乐。宴毕。尚书及从官皆出。蕃王与其从官送至馆门外。明日中书省奏知、命官一员诣馆如前宴劳。礼部告示侍仪司、以蕃王及其从官、具服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这还只是明朝迎接藩王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显示彼此身份和地位尊卑,以及承认明朝统治者为“天下共主”的权威、自豪和优越感观念,接下来的朝贡仪式更加繁琐:

“使者与捧表笺官各就位。引礼引王及众官、俱入就拜位。赞拜。乐作。再拜乐止。王诣香案前跪。众官皆跪。王三上香讫。捧表官取表东向跪进王。王受表以进于使者。使者西向跪受。兴。置于案。赞兴。王复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礼毕。”


“蕃使服其服捧表及方物状、至丹墀、跪授礼部官受之。诣丹墀置于案。执事者各陈方物于案毕。典仪、内赞、外赞、宣表展表官、宣方物状官、各具朝服。其余文武官常服就位。仪礼司官奏请升殿。皇帝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鸣鞭讫。文武官入班叩头、礼毕。分东西侍立。引礼引蕃使就丹墀拜位。赞四拜。典仪唱进表。序班举表案、由东门入、至于殿中。内赞赞宣表。外赞令蕃使跪。宣表宣方物状讫。蕃使俯伏、兴、四拜、礼毕。”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在朝贡礼仪之中,几乎到处可见让蕃王磕头下跪的规定,而明朝礼仪规定得如此繁琐,其目的无非就是让以臣子身份前来朝贡的蕃王充分领略华夏礼制的博大、威严,增强对宗主的敬畏之心。

诚然,朝贡礼仪作为朝贡制度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象征与隐喻作用非常复杂而深刻,它与皇权尊严、政治权力、文化传统、天下观念、华夷有别等概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朝贡礼仪作为朝贡制度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详细规定朝贡国国王及使者向中国皇帝朝贡的跪拜礼节的确大大满足了中国统治者的“唯我独尊”和“天下共主”的优越感观念。

谁还没点“虚荣心”啊?——明朝“朝贡体制”下隐藏的“自尊心”

因此,明王朝所建立的朝贡礼仪不仅维持了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强化了朝贡体系中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格局,而且在一系列繁琐朝贡礼仪的背后恰恰满足了明王朝试图作为“天朝上国”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写在最后的话

明王朝面临的优越感脆弱是中国历代汉族王朝国家所不曾面临的复杂历史情境下的发展产物,而这恰恰是明王朝时期建立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决定了明王朝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优越感脆弱的局面。

为了消除这个障碍,明王朝建立朝贡体系,制定繁文缛节的朝贡礼仪,并且奉行“厚往薄来”的赏赐原则,以及明朝使者严格践行朝贡礼仪相关规定,这一系列行为动机的背后都有支撑和重建明王朝优越感的重大隐性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优越感动机便成为明王朝建立朝贡体系的基础心理动机因素之一。

然而,所谓的“优越感”其实是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放到现而今的时代,所谓的“国家主义优越感”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当今世界是一个和平发展,相互平等的格局,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如此,对内民族平等,对外国家平等,这种互利共赢的共识,已经不再是“朝贡体制”所能适应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