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很美,但过来人总希望后来者能少点这般遗憾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发表于《南风报》的一篇怀念自己母亲的散文,那一年他三十岁。

史铁生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便因病而导致双腿瘫痪。突如其来的病痛,让风华正茂的少年,在最美好的年华便经受了最不幸的考验。无法站立,无法走路,这对于一个正常行走了二十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就是晴天霹雳。他一时无法接受,他的文章中一次次的谈到当时自己对生与死、对命运、对苦难的思考。

在他1991年发表的《我与地坛》中写到:“记不清都是在它(指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是他在思考了几年后才得出的领悟,而在当时,他正在思考的问题恐怕也是他的母亲最为担心和最无能为力的问题。

一位母亲,要怎样让正在经历苦难的儿子振作?

史铁生的母亲选择了理解。她知道儿子心中的苦,但是他绝不希望儿子因为这些苦闷而走上绝路,以她的年纪想必她早已知道,眼前的苦都是短暂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儿子总会找到出路。但是要怎样把这些想法传递给儿子呢?

她希望儿子多看看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她自己种的花虽然已经枯萎,但是她想带儿子出去看看北海盛开的菊花,再去“仿膳”尝尝昔日的美食。儿时美好的回忆一定能帮助儿子度过眼前的难关。

《秋天的怀念》|怀念很美,但过来人总希望后来者能少点这般遗憾

课本中的插图

所以,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到,母亲在她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时候,还想着要带儿子去看看北海的花。然而这个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史铁生的母亲已经病得大口大口地吐血了,送到医院没多久便与他永别了。离开时还惦记着这个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爱,这个被谈论了千年的话题,在一个遭受病痛折磨的作家笔下,又显出了别样的光彩。

史铁生在文中提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其实,他知道又能如何呢?他会在自己遭受命运的当头棒喝之时,还去顾及母亲的感受吗?

如果那时他已经三十岁,如果那时他已经想明白了自己面对的问题,或许多少会有一点感觉。但是当时,他只有二十几岁。在一个自己才懵懵懂懂走进这世事,在一个自己还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时候,遇到如此的坎坷,他哪里还有精力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任谁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母亲的先行离去,就这样成为了他最悔恨的事情,他后悔自己没有多体谅一下母亲,如同母亲体谅自己一样地体谅她,他甚至还发脾气,故意不理她。

《秋天的怀念》|怀念很美,但过来人总希望后来者能少点这般遗憾

秋天的怀念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离开留给他无尽的悔恨,却也留给他无尽的爱。

在《我与地坛》中,他写到:“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父母亲的爱是不求回报甚至是可以燃烧自己的。这必是经历岁月的沉淀才能清晰,才能感受得到的。子女不是做不到,只是他们还太年轻、太稚嫩,无法在当时体会到这些爱,也无法在当时去回馈这些爱。

而当他们长大之时,当他们彻底的明白这些道理之时,是否还有机会报答父母,就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无数的过来人,都用各种方式在告诫着后来者。不要像我们这样后悔,不要像我们这样遗憾。可惜的是,无论怎样告诫,后来者同样又变成了过来人,如此往复,最后只剩下了怀念。

《秋天的怀念》|怀念很美,但过来人总希望后来者能少点这般遗憾

盛放的菊花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在史铁生1985年发表的《合欢树》中,他这样的安慰自己。

而这距离他的母亲去世已经数个年头了。既然活着就要往前看,怀念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报答。如果这些抒发的怀念能让后来人,哪怕一个,能更加珍惜当下和亲人相处的时光,不留遗憾,那么这些怀念就在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馈着父母的爱,传递着父母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