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軍官團的姓名帶“馮”的緣由是什麼?

Zhu哥


德國軍官的“馮”和我們中國姓的馮可不一樣,“馮”來源於von的英譯,在德語的意思中代表著來自某個地方。以德國宰相脾斯麥的姓名奧托·馮·俾斯麥來舉例說明的話,就是來源於來自於脾斯麥的奧托。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常山趙子龍”這種自報家門的意味。

而現在如果一個德國人的名字能和“馮”占上關係的話,都或多或少的與歷史上的德國貴族有著聯繫。

比如二戰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他的繼父,生父都來自於貴族階級。雖然繼承不了祖上的一些特權,但是“馮”姓的貴族榮耀卻可以傳承。


“馮”姓稱號如何由來的呢?

在12世紀,隨著條頓騎士團(早期由德意志貴族組成)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獲得了大量土地,為了區分自己與本土居民,他們就想到了在名字中加前綴“von”的這個方法,這樣就可以凸現他們的尊貴。

而“von”的後面一般跟的都是領土的地名,所以雖然同姓,但是卻沒有血緣關係。


如何才能獲得“馮”姓?

一般德國人,除了祖先是貴族可以繼承馮(von)之外,另外一些人如果想要獲得“馮”姓就必須與“馮”姓之人結婚,比如德國現任國防部女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便是嫁給貴族後裔的丈夫後,名字中才有的貴族頭銜“馮”。

那我自己給自己換個馮姓不行嗎?

實際上還真不行,在起初也有一些人給自己冠以貴族之姓,比如“馮”“楚”,但是很快便遭到官方的抵制。這些貴族之姓是德國貴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被隨便取用。

隨著資產階級得改革,德國容克貴族自然也不例外,他們也逐漸將“馮”姓頭銜變成一種榮譽,等到二戰時,已經經過歷代傳承,雖然有些貴族的封地早已不在,但是貴族的榮譽已經深深烙進這個字裡。

如果在軍人中論“馮”姓多少的話,那麼自然當屬國防軍最多,他們大部分都來於貴族,因此帶貴族姓氏的不在少數。當初希特勒為拉攏這批“馮”姓軍官,可是血洗衝鋒隊表明誠意,只為了能夠獲取他們的支持。



為什麼好端端的貴族不做非要跑到戰場立功?

在中世紀歐洲流行“嫡子繼承製”,只有長子可以繼承田園,財富。那麼剩下的這些“馮”姓子弟,為了不被餓死,只能通過積攢軍功來換取國王的恩典,畢竟有了軍功,財富、領地這些的都會滾滾而來,因此這又形成了以“馮”為主的軍人世家。

到了二戰結束後,因為德國戰敗,大量的領土被回收甚至割讓。貴族的一些封地自然也不例外,一些開明的貴族自然而然的取消了“馮”姓,而另外一些有能力的,或者能夠贖回領土的自然就保持“馮”姓,當然也有一些不捨得“馮”姓榮譽稱號的自然也不會更改。

當然,現在的德國雖然還有6萬左右的貴族後裔,但是也並不能表明他們全都和歷史上的貴族有著必然聯繫,如果要想確認一個“馮”姓德國人到底是不是貴族,恐怕還得藉助族譜來查明身份。


歷來現實


帶“馮”的,多是二戰時期的國防軍將領,黨衛軍軍官雖然也有,但很少見。

“馮”(von)字,是德意志貴族的標誌,跟荷蘭的“範”(Van)一樣,von後面是其家族的封地或來源(德語的von類似法語中的de和英語中的of,比如英國的王位繼承人,超長待機的查爾斯王子,就叫Prince Harry of Wales,威爾士名義上是這老頭的封地)。

不過,二戰後,德國或者奧地利人裡,名字面帶“馮”的,已經比較少了,偶爾還能見到。比如,最近剛當選的歐盟新任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是個“馮”(von)系貴族後代,她爸當了14年州長,馮·德萊恩當選歐盟主席前,曾任德國國防部部長。再往前是勞工部部長、聯邦家庭部長。她本人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個孩子,一群子女各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不難看出,“馮”系強大的基因力量。然而,時至今日,“馮”在德國已經不太常見了。

因為,在戰後去納粹化的浪潮中,“馮”被認為有專治色彩,曾經一度被認為帶著落後、封建的意味,因此很多“馮”選擇默默的捨棄了這個德意志貴族的標識。比如,德劇《冷杉溪》(我們的父輩第三部),伯爵女兒選擇嫁到了東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馮”,決絕的心理如同咱們當時“破四舊”一般。

再回到話題上來。舊時代的德國,向來非常重視出身和階級,在二戰前,一般能做到中高級軍官的,名字裡面多數都帶“von",像“沙漠之狐”隆美爾,一箇中學校長的小康家庭出身,能做到元帥級別,放到納粹上臺之前,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戰中,名字裡面有“馮”的將領,主要都是容克(德語Junker的音譯)貴族出身,這個“容克貴族”也被認為是德國軍國主義的源頭。

由於歐洲流行的“嫡子繼承製”,只有長子才能繼承莊園田產,其他的空有貴族頭銜,需要自謀生路。作為次子,你繼承不了家族封地,但是可以繼承這個“von",甚至女性改嫁後也可以繼續用前夫家族的“von",所以,當時德國“von"的量相當大。不過,名字帶“von",還真不一定有產業。

因此,為了謀生,容克貴族無權繼承土地的次子,往往會選擇上軍校,加入軍官團成為職業軍人,通過軍功來取得國王/皇帝的恩典,從而形成世代從軍的軍人世家。


比如下圖,二戰德軍“閃電戰”的啟蒙者——提出“總體戰”的著名軍事家,埃裡希·馮·魯登道夫(1865年~1937年),雖然名字裡面有“von",但到了他爸爸這代,已經沒落的不成樣子了,但好在有個貴族von的名號,上了軍校,一戰時還擔任了德軍陸軍總參謀部處長,打了場驚天動地的“坦能堡戰役”,豐富了他叱吒風雲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些“馮”們存留下的照片裡,很少有開口笑的,都是緊緊的抿著嘴,一臉的嚴肅刻板,看起來就不好惹的樣子。

因此,跟英法等老牌貴族享受的悠閒田園生活不同,這些貴族“von"們放飛自我的場所是強調紀律和榮譽普魯士/德國軍隊,自己的貴族頭銜被看做榮譽和能力的證明,而不是同土地,財富和養尊處優的生活聯繫在一起的。當然,有了軍功,田產、財富什麼的也就滾滾來了,所以,他們也是相當有產業的莊園主,但搞“軍事鬥爭”才是其世代傳承的主打方向。

希特勒上臺後,為了拉攏這些“馮”系軍人,可是用了不少手段。比如,1934年6月“長刀之夜”,希特勒血洗了“衝鋒隊”,來向國防軍表心跡,美其名曰——“這次行動是我們自己在清洗自己的汙垢”。

而國防軍這邊呢,顯然很欣慰,國防部長布隆堡代表軍方發表宣言:“元首以軍人的果敢和超凡的勇氣攻擊並粉碎了政變者。國防軍作為整個國家唯一的武裝力量,將以軍人的忠誠和奉獻精神表達感激之情。”

事實證明,國防軍也沒能爽太久。

自此,納粹黨衛隊勢力迅速滲透進了國家軍政機關之中,蓋世太保等特務機關,開始對國防軍進行全方位的監視。1934年8 月, 興登堡總統病逝,總理希特勒直接當了“元首”,掌握了國防軍最高統帥權。從這時起,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高傲的國防軍官兵開始放下身段,對希特勒宣誓效忠: “ 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聖的宣誓,我將無條件地服從德意志國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阿道夫· 希特勒.......”

大家可能覺得這種效忠也沒啥,咱們也總向偉大領袖效忠,同時期的蘇聯天天高呼效忠“斯大林同志”,英聯邦效忠國王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諸多黨衛軍高層出身都不高。此時,元首是輟學的流浪畫家出身,大頭目希姆萊是前養雞場場主,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前銀行出納員(正趕上經濟危機,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博士也只能在銀行做櫃檯),而加入黨衛軍也成了許多底層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

因此,國防軍裡面的馮(von)們看這些黨衛軍難免有那種大城市精英看山區文盲和城鄉結合部流氓的意思,很多人並非真心服從“元首”的領導,打心眼裡“效忠”。只不過這些貴族軍官本身崇尚紀律,要履行服從國家命令,效忠政府的職責,畢竟希特勒這套政府班子是民選出來的,合法上臺執政,也沒有不服的理由。

加之,戰爭初期,希特勒開疆拓土的確很有一套,讓他們也看到了“復興德意志民族”的希望,還有希特勒個人魅力和宣傳術,忽悠的這些馮(von)們選擇了接受和支持“元首”和他的納粹黨。

(曾經的一戰下士帶著一大幫子一戰軍官,發動了二戰)

然而,到了戰爭後期,納粹的各種反人類的罪行和希特勒“要麼生存,要麼毀滅”,打算讓德意志民族跟自己同歸於盡的極端策略。這讓一些國防軍非常反感和牴觸,開始想方設法的除掉希特勒,儘快結束戰爭,即推翻納粹專治,建立新政府,再由新政府與盟軍談判,讓利益最大化,比如爭取一個相對緩和的投降條件,而不是作為徹底戰敗國,像砧板上的魚肉一般,任人宰割。

下圖,電影《刺殺希特勒》劇照,“女武神行動”謀劃者幾乎是清一色的國防軍貴族軍官,多數名字裡面都有馮(von)。

然而,被選中執行任務的是個行動不夠利落的殘疾人——擁有伯爵頭銜的馮.施陶芬貝格上校(在北非戰場上失去了一隻眼睛和右手,左手只剩下三個手指,但是換了其他人不是沒有膽量就是級別不夠,難以近距離接近希特勒)。

此情此景下,即使意志再頑強,行動不便是必然的,況且緊急安裝定時炸彈這種精密活動結果,由於時間倉促,身有殘疾行動不夠麻利,原計劃使用兩枚炸彈只來得及裝上一枚。結果行動失敗,密謀者被一網打盡。

事後,這些馮(von)們被層層連坐,執行死刑的方式也很變態,希特勒選擇用細鋼絲慢慢絞死,而且行刑前還被強行摘下褲帶,讓這些崇尚榮譽感的軍官們在垂死掙扎之際形象不堪。整個行刑過程還會拍照和攝像,供納粹高層欣賞。

更可悲的是,德國二戰後徹底失去了盛產“馮”的東普魯士。

戰後被戰勝國認為“過於危險”的東普魯士慘遭波蘭和蘇聯瓜分。蘇聯因為在戰爭初佔領了波蘭東部地區,又不想還,於是,強行將奧德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11萬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在戰後都割給了波蘭,把德國的固有領土作為對波蘭被蘇聯佔走18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補償。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軍事家馮·魯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現在波蘭波茲南,屬於二戰後德國被割讓領土之一;還有,去年,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地,加里寧格勒,本來叫做哥尼斯堡,是原東普魯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魯士的龍興之地。

這樣,被割讓地區的德國700多萬原住民被沒收財產,一路辱罵著驅逐回了德國的新邊界內,逃難的人群裡面就包括諸多當年神氣無比的“馮“系列的容克貴族家族成員。

德國電影《百萬大逃亡》就是說的這段歷史,1944秋-1945年初,東普魯士的容克女眷們最後一次在自己的莊園裡面播種,收穫......期間陸續收到自己男性家族成員戰死沙場的噩耗。然而,還沒來得及享受收穫的農產品,蘇聯大軍壓境。這些“馮”們只能跟著一行逃難隊伍在炮火中向西南跋涉,在紛飛的大雪中,一路走到了慕尼黑。之後被告知,自己的百年故土、莊園、田產都成了波蘭領土、波蘭公產.....一別就再也回不去了。不過,這段割地的歷史,大部分德國人都已經看開了,反倒是在遙遠的中國,總有一些德粉為這些領土損失痛心疾首。

蘇聯解體後,一些“馮”的後代到了波蘭,曾試圖用重金買回自己家族的部分莊園,但各種阻力下,談成的不多,最終只得再次落寞而歸。畢竟,那個輝煌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為了增強回答的針對性和對比性,首先舉一箇中國人非常熟悉的西方大家的名字。

他是誰呢?他就是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德語: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他的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馮(Von)字是從神羅開始,到普魯士王國再到德意志帝國受封的貴族的標誌。有些家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非常嚴謹。

那麼,VON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呀,就相當於英語中的from,來自.....因為當年條頓騎士打下東歐,在此定居,為了和原住居民以示區別,同時顯示自己民族家族的榮譽,就在自己的名字裡加上VON,就好比說我是來自......的,條頓騎士的後代,是貴族。

作為其貴族出身的特殊標誌.很多德國高級將領帶“馮”字,如: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

艾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漢斯·京特·馮·克盧格、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施陶芬柏格。

有些平民從軍後立有軍功,對國家有巨大貢獻,也可以被追授“VON”姓,授予爵位,成為貴族。



小螞蟻看天下


“馮”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如果您熟悉歐洲歷史就會發現俄國姓氏帶“斯基(茨基)”的、荷蘭姓氏帶“範(Van)”的、法國姓氏帶“德(De)”的、德國姓氏帶“馮(Von)”和“楚(Chu,一說Zu)”的、中國姓氏帶古代國名的,一般祖上都很闊,都有有封地的象徵。從發音上嚴格來講,這個“馮”、“範”應該音譯成“萬”甚至“王”。舉個栗子,俄國的“武則天”葉卡捷琳娜就是典型的王公“郡主”出身,她的德國名必須有“馮”(“王”)的——索菲亞·馮·安哈爾特·查爾布斯特!她的父親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愛將、安哈爾特公爵。看看軍旅出身,葉卡捷琳娜也是因為家族聯姻而成為了俄國最偉大的女皇!竊以為“德”完全音譯並意譯為“的”!其實不管是俄國、荷蘭、法國、德國他們的姓氏帶這些詞都能統一翻譯成“來自”、“屬於”或者“的”以及“之”等。

用“綩”比用“馮”更利於理解?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都知道馬服君趙奢,那麼趙括是怎麼被稱呼的呢?趙括被稱為馬服子,我們沒有加“之”的習慣,其實也可以說成“馬服之子”趙括,這裡的“之”就跟德國的“馮”一個意思了。福垊突然一想用“綩”字來形容有封地的貴族後裔最為形象。“綩”的本意是帝王的綬帶,完全可以引申為王侯的後裔的標誌,證明他們世家子弟。

德國軍官團為什麼帶“馮”?

何止軍官就是德國的宰相、總統都帶“馮”!深受很多人國人敬佩而又最熟悉的德國人物俾斯麥都帶“馮”。我們看一下俾斯麥的全稱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他的曾祖父曾祖父為奧古斯都·弗雷德裡克·馮·俾斯麥,是一名馳騁沙場的軍官。此外,希特勒曾經的上司魏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元帥,也帶“馮”字。興登堡元帥的全稱是全名保羅·路德維希·漢斯·安東·馮·貝內肯多夫和馮·興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從上面我們發現,無論是葉卡捷琳娜的父親還是俾斯麥也或者是興登堡他們都有從軍經歷,這說明“馮”有一種考軍功封侯或者是侯爵之後的味道。的確有這樣的因素,但還有別的因素。德國的封侯制度,比周天子的封侯制度還苛刻,簡直可以跟明朝相比了。

中西方大多采用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那些出生時間上倒黴,尤其是媽不給力的王侯子女,怎麼辦?

第一、只要出身於王侯家庭,你的名字就永遠掛著“馮”的標誌。證明你是世家望族,這是你驕傲的資本。當然,貴族子弟大多還是很珍惜這種高貴的血統的。那些沒有繼承權的王侯之後,他們不像八旗子弟,遛狗逗鳥泡妹子。既然哥哥爹給力,自己爹不給力,那就要一個拼一代!

第二、跟我們古代的門閥貴族相似,他們往往通過征戰沙場,建立軍功不僅保持著“馮”的身份,還要裂土封侯,證明自我!沒有繼承權的王后子弟很多,大家都投軍,加上家族關係,自然也就出現了德國軍官,姓“馮”的多的假象。

第三、更何況貧民要發展,一般也通過加入軍隊,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庶族基本靠這個興起,而一戰前後,德國同樣也是這麼個情況。

現在帶“馮”的軍官為什麼少了?

希特勒是寒門出身,自然對那些“馮”家子弟不太信任,不僅沒重用,反而還處理一批。這種處理,也就導致了“馮”家子弟成為驚弓之鳥,紛紛去“馮”。而且那時德國也廢除了君主,再上戰場殺敵,也不會給你裂土封侯,給你加“馮”。這就跟劉裕、武則天、朱元璋重用寒門差不錯一個意思。


福垊


由於中國的貴族社會結束得比較早,所以有些情況,解釋起來比較費勁。大致要追溯到戰國以前了。舉個例子: 比如我們熟悉的商鞅,他原來叫公孫鞅,到了秦國,發達之後,有了自己的封了爵位。有了自己的封地:商於。於是大家就叫他商鞅,意思是,從商於來的叫鞅的老爺。由於古代書寫,儘量精簡,就不必寫來自,即VAN了。他的直系子孫,出了封地,就可以對外介紹自己的時候,雖然他爹原來姓公孫。但他會跟人說,比如我叫商強,商勇。翻譯一下就是,範.商於.強。範.商於.勇。


正經不震驚


德國的“馮”、西班牙的“唐”、緬甸的“吳”……這些都是當地文化特有的形容詞,代表尊貴,加在名字裡做前綴修飾,雖然翻譯成漢語時翻譯成這幾個字,但其實它們都是該國特有語言,漢語的漢字沒有這些國家的內涵,這樣翻譯就容易引起中國人的誤會,以為這些字是姓氏。

類似的還有鮮卑裡的“魏”、朝鮮裡的“韓”……這些在該國該民族語言中表示高大、偉大、強大等等意思,所以被這些民族拿來做國家名,但是翻譯時採用了音譯,漢語裡這些字並沒有這些民族的文化內涵,所以中國人無法感受到這些詞代表的各種意義。

打個比方,漢語裡的“龍”代表強大、尊貴、吉祥、無所不能、非常優秀等等含義,但是音譯成英語時,loong這個詞會讓英美人覺得這像一個抽水馬桶,英美人完全感受不到這個詞代表的含義。

歐美的dragon在古希臘詞源裡代表邪惡、有毒的爬行者,所以它一直是邪惡強大的象徵,即使到了歐美各國語言裡還是這個意思,按理說它應該音譯成拽根,也表示強大邪惡。dragon與loong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物,它們的差別就好像貓與屎殼郎一樣大。

可是當時的歐洲人不懷好意,把龍翻譯成dragon,讓全世界以為中國是崇尚dragon的國家。就相當於把貓翻譯成屎殼郎,導致全世界以為中國人人喜歡養屎殼郎,還做屎殼郎的鏟屎官。其實中國人養的是貓,與屎殼郎完全不同,可是歐美人堅持認為中國人都是養屎殼郎,還問為什麼中國人養的屎殼郎這麼大而且毛茸茸的、有四條腿和長尾巴、還會叫喚。然後歐洲人就開始各種找中國“屎殼郎”與歐洲屎殼郎的差別與共通性,其實貓與屎殼郎有個屁的共同性啊?這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好嗎?

現代中國已經開始復興,所以很多人自覺開始抵制歐美人的文化侮辱,中國人自創了“loong”這個單詞來特指龍,網絡上已經開始使用這個詞或“long”這個拼音來指龍。希望大家都能自覺參與,抵制西方對龍的汙名化。另外,我建議創造“犭曳”這個字來指dragon,發音為“zhuāi”,看上去就很邪惡。如果不行的話,可以用“拽根”這個詞來指,因為這個詞給人一種暴力拔樹的感覺,強大而不講理,比較貼近於dragon的意思。


觸手皇帝


德國軍官團的姓名帶“馮”,還得追溯到普魯士時代的貴族軍人傳統!

<strong>

“馮”是德語中"von"的音譯,有時也會被譯成“萬”,意思是“來自……”。

這個單詞一般是用在姓名中,因為古代德語民族同名的人很多,為了更好的區別,就會把“von”附在名字後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來自某地的某某”。

發展到普魯士時期,這個詞則成了貴族的代稱,即“來自某家族的某某”,這個是由於歐洲古代的一個封建傳統。一般的貴族都會有封地,以此來表明其家族地位。

有點自報家門的感覺!

而眾所周知,普魯士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那裡的貴族以軍人為主!沒辦法,當年普魯士建國就是以軍隊起家,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條頓騎士團,軍隊是其立國之本!

所以在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姓名帶“馮”的人非常多,最為著名的便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了,其全名為奧托·馮·俾斯麥,即Otto von Bismarck。還有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雖然後來到了魏瑪共和國時代,這些貴族特權被廢除被廢除,但是軍人貴族的依舊被傳承了下來,貴族們被允許將頭銜傳遞給其後裔,也就是“von”可以被保留在貴族後裔的姓名中,同時在德軍內部擔當軍官骨幹的,大都是軍人世家。

所以,二戰中德軍軍官中帶"von"的人就比較多了!納粹德國26名三軍元帥裡,帶“馮”的佔了一半

比如,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等等。

當然了,“馮”系大都出現在國防軍裡,黨衛軍並不多。因為納粹時代的國防軍基本曾經的普魯士軍官為主,而黨衛軍則是希特勒招募的“土匪”!這也何國防軍通常都看不起黨衛軍的原因之一,血統差距擺在那裡!而在二戰之後,“馮”已經不太常見了,其一度被認為是落後、封建的代表,逐漸被人所捨棄。


白話歷史君


所謂“馮”就相當於英語中的of,來自哪一家族(封地)的意思,也相當於中國古代姓氏中的氏,比如秦始皇就是贏姓趙氏名政(都是封建時代大家取代號的思路也差不多),有封地的那就是地主,德國叫容克,中世紀只有地主家能備得起全套騎士行頭,農民只能當步兵和勤雜,戰爭主力是騎士,打勝仗了軍功也主要歸他們,所以誕生了一個容克軍功集團,他們是德國的統治階層,名字裡都帶馮。


明鏡臺


在下去歐洲天鵝堡旅遊,當地拿過一本介紹風土人情的小冊冊,裡面恰好有介紹。von馮,一般來源總結起來:

1.“來源於某某封地”的意思即領主(貴族)。這裡有個說法,這個貴族得是世襲貴族才能加這個“馮”,不是世襲貴族不能加。

2.天主教教廷或國王的特恩冊封。也就是說有些人未必有封地,但是因為其功勳卓著被賜予某些身份和榮譽,也可以加馮。

3.這點不太好理解,祖上有貴族即有“馮”,後來沒落了封地也沒有了,然而後世數百年某子孫(多數為旁系遠親)發達了,可以申請恢復,當然得花錢。。。。


紫英sama


“馮”是一個連詞,德語寫作VON,意思和中文的“的”差不多,如刺殺希特勒的英雄斯道芬博格,全名是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最後的斯道芬博格其實是一個地名,Claus von Stauffenberg 意譯就是“斯道芬博格的克勞斯”,“斯道芬博格”是其家族世襲封地,他的家族是一個世襲伯爵的家族。德國雖然在納粹時代已不是君主制,但貴族頭銜仍然保留,國防軍軍官團有濃厚的貴族傳統,因此大小軍官許多都是貴族出生,通常姓氏都有von。相反,大多出自“草根”的黨衛軍軍官,姓氏中就很少有von。

斯道芬博格即施道芬堡是如假包換的世襲伯爵


在整個歐洲,這種用一個表示從屬的連詞連接一個地名作為姓氏的最後一個後綴,以表明其是有封地世襲貴族的做法,是一種通用的習慣,這個連詞因語言不同而各不相同,俄語用Иван,比如名將帕斯科維奇,其全名是Светлейший князь Варшавский, граф 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Паскевич-Эриванский(華沙總督殿下、埃裡溫伯爵伊萬.帕斯科維奇;法語用de,如曾任法國總統和法軍總司令的麥克馬洪,全名為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瑪麗-艾德蒙.帕特里斯.莫里斯 德 麥克馬洪.德.馬真塔公爵);西班牙語也用de ,如西班牙政治家卡洛斯,全名Carlos Luis María Fernando de Borbón y Braganza, conde de Montemolín,(卡洛斯.路易.瑪利亞.費爾南多.德.波旁和巴爾幹撒.德.蒙特莫林伯爵;意大利用di,如艾曼努埃萊王子,全名Vittorio Emanuele Torino Giovanni Maria di Savoia, conte di Torino(維托里奧.艾曼努爾.吉奧瓦尼.瑪利亞.狄.薩伏伊.狄.都靈伯爵,不過意大利19世紀後半葉才獨立,此前境內有很多諸侯接受境外封號,因此姓氏中連詞用外語von、de的也不少);荷蘭用van,如名將路易斯親王,全名為Louis of Nassau(拿騷的路易斯伯爵);英語則用人們耳熟能詳的of,如打敗拿破崙的名將威靈頓,全名為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威爾斯利)。

意大利王子艾曼努埃萊姓氏中有兩個di,頭一個代表更闊的祖上,後一個才是自己真實的封地


中世紀後期以後不少貴族破產,不得不將封地乃至爵位賣給商人,但自己仍自抬身價保留姓氏中的連詞,顯示自己出身高貴,意大利劇作家哥爾多尼的喜劇《女店主》中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破產並賣掉封地的侯爵,另一個卻是剛買來封地和爵位的伯爵(原本是個商人),他們分別姓狄.福爾利波波利和狄.阿爾巴菲奧裡達。

有些人的姓名裡有兩個連詞,如前面提到的西班牙人卡洛斯和意大利人艾曼努埃萊,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真實的封爵和領地,但祖上比這個封爵來頭更大,因此也不捨得丟下。如艾曼努埃萊自身的封爵是都靈伯爵,來頭固然不小,但此前的“狄.薩伏伊"的“薩伏伊”,卻是意大利王室的舊封地;同樣,卡洛斯本人是馬真塔公爵,而前面的“德.波旁和巴爾幹撒”,卻表明其祖先源於古老的、誕生過法國、西班牙等多個顯赫王室的波旁家族。

到了現代,很多國家雖仍有貴族但已經“不那麼講究”(如荷蘭),還有的早已沒了貴族和爵位(如意大利),但仍有不少人喜歡在姓氏裡保留甚至添加這種象徵貴族的連詞,有的是為了自抬身價或附庸風雅,有的則純屬覺得好玩,如足球界的荷蘭名宿巴斯滕(Marco van Basten),和前意大利國腳德納波利(Fernando de Napoli),他們是否貴族後裔只有天知地知,尤其後者,因為de後帶的是那不勒斯的意大利語寫法,而他又長期效力於那不勒斯俱樂部,因此曾有人開玩笑,問他“這座城市是不是都你們家的”,他也只一笑置之。

巴斯滕家祖上闊不闊只有天知地知


因為連詞後面的是表示封地的地名,有時也會成為各國文字梗的創作靈感。比如法語中“土豆”寫作pomme de terre,直譯為“土裡的蘋果”,de 後的 terre是“泥土”之意,但Terre如果首個字母大寫,意思就變成了“地球”,因此有人故意把土豆寫作Pomme de Terre,並用作網文的主角名,賦予他“最高貴貴族”的身份——因為這意味著這位叫“鮑莫.德.黛爾”的男主,祖上不但是大貴族,而且封地是整個地球。

最顯赫的貴族土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