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在《辛丑條約》上籤“肅”而不籤本名?

dt198125


自英國鴉片戰爭打開清政府的大門後,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從此內憂外患,列強為爭取在華利益,迫使晚清政府在近代史上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加速了大清朝的滅亡,而在當時的大清王朝的大臣中,除了提籠架鳥王爺,剩下的幾乎都是害怕洋人的保守派,朝廷也確實無人可用,慈禧只能選擇李鴻章,他是洋務派的代表,擅長學習西方的技術,為人處世圓滑,也有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是慈禧可能信任的唯一人選,他自詡為大清國的裱糊匠,可以為大清裱上一層紙,但他經不起風雨。

由於慈禧荒唐,聽信小人讒言,冒然向十一國宣戰,結果北京被佔,太后逃至西安,當時的大清已苟延殘喘,與列強談判迫在眉睫,慈禧太后將這個重任交給了李鴻章,換言之,或是慈禧闖的,但擦屁股的確是李鴻章,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議和談判全權代表。

老頭已經78了,一路從廣州坐著馬車顛沛流離來到北京,最初賠款的文本里,德國一國便要求賠款七億兩白銀,最後讓李鴻章談至一共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

1901年,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大清的氣數已盡,清朝已經到了破敗不堪人人羞辱的地步,也是李鴻章一生的恥辱,可是當時李鴻章在條約上所籤的並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將自己的名字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肅”字。

李鴻章籤一個肅字,是因為在中國古代講究的是簽字畫押,而“肅”字就是李鴻章當時的畫押,在畫押後表示大清承認條約是有效的,雖然列強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看到李鴻章簽字畫押後就表示大功告成。另外李鴻章之所以沒有直接籤自己的名字,也是因為他在朝廷上的封號是“一等肅毅伯”,所以用這個字代表自己無可厚非,除此之外也表示這個條約的簽訂是李鴻章他為大清辦事,並不是他自己心甘情願所作的決定,和他本人的意志無關。


歷史課課代表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為李鴻章當時是獨自一人承受屈辱去簽字的,不籤自己的全名,而是以自己“肅毅侯”的身份去簽字簽了一個“肅”,這樣也是為了保留自己最後的尊嚴。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李鴻章只簽了一個“肅”,其實是畫押,當時規定的是雙方條約不能寫名字而是進行畫押,所以這個“肅”就只是畫押而已。

畫押這個說法是比較令人信服的,因為當時列強和我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全部都是採取的花押方式簽訂,在那個年代,簽名是比較容易模仿的。

所以為了保證條約的安全性,列強全部都要求清政府大臣簽訂的時候都採取畫押的方式,畫押的效力確實也比簽名高級很多。

那什麼是畫押呢?為什麼一個“肅”字就算是畫押呢?我現在來看當時李鴻章的那個“肅”字有點像道士畫的符,這是當時高官的一種獨特簽名方式。

最早起源於唐朝。這個“肅”和平常的肅不一樣,是根據自己名字的一些筆畫,然後加上自己獨特的風格形成的,這樣寫出來字就似字非字,讓常人難以模仿。

而且當時在《辛丑條約》上面也明確規定了,簽訂形式只能用畫押的方式進行,這種事情在當時是非常正常的,我們觀察清政府和其他列強簽訂的條約,比如和日本簽訂的《日清修好條規》條約的時候也是採用的畫押方式,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簽訂這些條約統一採用畫押的方式而不是簽名。


江水趣談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中文本上籤署的並不是“肅”字,甚至並不是一個字,而是畫了一個押,這是比簽名更為正式的形式。

根據《辛丑條約》中文本第十二款規定,簽約代表的署名,要以“畫押”形式,而不是簽字形式,所以李鴻章這麼做,是遵照條約的規定而為之。同時和李鴻章參加談判的慶親王奕劻,在《辛丑條約》上也是畫了押,而沒有簽名。

這裡所說的“押”,即“花押”,是中國傳統的一種防偽簽名模式,從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老人也還依然有使用這種花押的傳統,只是現代以來已經越來越少有人用這個,以至於“相見不相識”。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設計,往往是運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號為元素,按照書法習慣組合“攢”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筆畫順序、細節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難模仿,因而常用於在正式的文書上籤署。

(李鴻章的花押並不是一個“肅”字,而是包含了“李鴻章”三字筆畫在內的設計。可以看到起筆實際是“李”,中間包含了“鴻”,收筆部分有“章”的筆畫)

如果仔細看李鴻章的花押,實際上根本不是個“肅”字,實際上是把“李鴻章”三個字的筆畫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條規上李鴻章簽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簽署的也是花押)

(1885天津條約上,李鴻章簽署的花押)

(1895年馬關條約中文本上,李鴻章、李經方以及日方代表所用的都是花押)


除《辛丑條約》外,李鴻章從19世紀70年代參與談判簽署的《日清修好條規》、《中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上,也都是依照約文規定,簽署的花押。


海研會


甲午戰爭失敗後,做為清朝全權大臣的李鴻章,遠渡重洋與自己的老對手伊藤博文談判。談判的過程極其艱難,李鴻章雖然竭力為自己代表的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但奈何是戰敗國,徒勞掙扎,最後被迫簽訂了條款極其苛刻的《馬關條約》。

回國後,清政府撤去了李鴻章北洋通商大臣等重要職務,全國罵聲四起,李鴻章心如死灰,此番遭遇開始動搖裱糊匠對清廷的“忠”。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面對清廷的勤王詔書,李鴻章稱之為“矯詔、亂命”,聯合張之洞等人與西方各國領事簽訂條約,實現“東南互保”;甚至私底下與南方革命黨眉來眼去,若不是時機不成熟,再加上年事已高,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總統有可能就是李總統。

食君俸祿,忠於朝廷,與君分憂,清朝最大的背鍋俠,揹著千古罵名,在諸多的不平等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大名。《辛丑條約》簽訂時,心灰意冷,對清廷的忠蕩然無存,籤個“肅”字,告訴世人:朝廷無能,非我之罪也。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念念分明堂


如果看過熱播劇《走向共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個場景:

清政府在與外國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時候,由李鴻章和奕劻負責簽署。但正當奕劻要簽字的時候,李鴻章就制止了他,並說:“天下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簽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罪名啊。王爺,你還年輕,路還長著呢,由我來吧。”

於是乎,李鴻章就代表了奕劻在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請注意,這兒並不是——李鴻章,三個大字,而是一個“肅”字。

當然了,這畢竟是出自影視劇,實際上,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庫房的《辛丑條約》原版條約上,不僅有十個國家代表的簽字,還有李鴻章的簽字和印章,當然了,還有慶親王奕劻的簽字和印章。

(如下圖:)

(慶親王奕劻簽章的內容:欽命全權大臣便宜行事關防)

那麼,為何李鴻章不籤自己的名字,而偏偏籤一個“肅”字呢?

實際上,這本身也是他的稱呼,因為他已經被朝廷封為了“肅毅侯”的爵位,所以用“肅”字來代表自己,未嘗不可!


方圓文史


李鴻章他在條約上籤的字不是肅,其實說白了還是他的簽名,只是似乎象徵的意義似乎不只是他一個人,而且還將背後的東西給稍稍放大了一些。


這個所謂的肅字其實還是李鴻章這三個字演變而來的,是李鴻章他個人的一種代表,在當時這種被稱作為畫押。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這麼籤呢?因為不可否認,那些印在紙上的東西叫做賣國條約,他李鴻章何嘗不清楚。但是他代表著清政府,能違反國家意志嗎?很明顯不能,但是讓他自己承擔所有,公平嗎?很明顯。


所以,肅可能也是他逃避的一種方式,或許有心裡安慰的成分吧。畢竟世界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另外,這個肅雖然是李鴻章所籤,但是另外一方面,他還象徵著清政府。在未來的某一天,看到這個字肯定不會第一眼就會想到李鴻章,但是要是李鴻章這三個字簽上去呢?很明顯了吧。


眾森淼


是這個嗎?

李鴻章籤的這個,不是簽名,而叫作“花押”,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契約簽字形式。


給大家看幾個其他的花押:

分開來就是:朱由檢

再看看這個,畫押印

宋徽宗的“天下一人”畫押

日本人受到我們影響,也用花押,以下是一些日本首相的花押:


延伸閱讀:


知更圖書館


這麼說吧,李鴻章籤的那一個字不是“肅”實際上還是李鴻章,只不過他換了一個方式去寫了自己的名字而已。


當然,肯定李鴻章不是為了逃避在未來可能對一些責罰,或者可以為了賴掉自己籤的這個字,因為這個字其實就是李鴻章,而且這些東西全世界都看著呢?那麼這個不知道在寫些什麼東西都字到底是什麼?難不成真的是“肅”?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叫做“畫押”。用今天的一些東西來說,其實就是李鴻章的藝術簽名。

藝術簽名是那麼好設計的嗎?今天的或許很容易,就是一個名字用各種方式去寫一下。但是在當時,畫押往往還有著其他的意思。



比如李鴻章的這一個,除了其中包含了他的名字,其形狀也是有考究的。確實和“肅”還是有一些關係的。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伯,這個和他這一個肅形的畫押也是有著很大的關係。


再者,李鴻章確實是代表著清政府去簽訂的這一些條約,不過簽字畫押,終究還是有著他自己的影子,所以或許這個也能將他和清政府以及這個條約之間產生某一種特殊的聯繫吧。不知道當時的李鴻章是怎麼想的。


圍知歷史


李鴻章為什麼在條約上籤“肅”字而不籤他的本名。各位都講到了【肅毅伯】是朝廷封給他的名號,簽名號也等同於他本人簽字,脫不了干係!


不過,有些人對李鴻章進行辯護,這是沒用的,徒勞的。因為李鴻章籤的條約太多,他的名字就成了滿清政府賣國代表人,歷史將永遠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


1984年,設計師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判香港問題時,曾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我們到時收不回香港,我們就是滿清政府,就是李鴻章。可見,李鴻章與賣國行為脫離不了關係,洗也洗不掉。

今天的某些人百般為李鴻章開脫,不知為了什麼。我想,過一段時間,我們的後代會這樣描述:

李鴻章讓我們的祖國蒙羞,我們的先輩又盲目推崇李鴻章,導致思想混亂,差點讓我們二次蒙羞。如果他們不是我親祖宗,我真敢把他們的牌位從家祠裡扔出去!

陽城導航


答: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籤的是“花押”。

在中國古代,花押可是比簽名更具法律效力的東西。

首先,根據《說文解字》一書對“押”字的解釋:“押,署也。”

即“押”的意思就是署名。

但是一些老百姓不識字,他們在接觸到合約文書之類需要署名的時候,籤不了名,怎麼辦?

那麼,就可以根據他心中所想,隨便畫個什麼圖形。

由於這個圖形直接表現出個人的習慣與創意,旁人難窺其意,就難於模仿作偽,且辨識度極高,所以比簽名更具法律效力。

因此,“花押”也叫“畫押”。

但是,高雅的知識分子不喜歡別人說自己在“畫押”——那樣是等同於譏笑自己不識字。

他們在畫押的時候,故意用草書寫一些似是而非的字,並且擠攢在一起,讓人難於識別,改稱為“花押”,意思是用花體字寫的符號。

宋人洪邁因此在《容齋五筆》中說:“押字古人書名之草者,施於文記間,以自別識耳。”

在宋代,由於與鄰近的遼、金、西夏都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這些兄弟民族不識漢字,畫押更加盛行。

蒙古入主中國後,擅長騎躲的蒙古卻難於執筆,甚至推行固定押印以代替執筆畫押。

另外,花押這種形式也不僅只在中國流行,在亞洲其他國家甚至歐洲也都有簽名用“花押”的形式。

尤其是日本。

現代的中國人已經幾乎沒有人會花押了,日本人還保留著花押的習慣。

1871年《日清修好條規》上,李鴻章簽署的是花押,日方代表簽署的也是花押。

1901年的《辛丑條約》中文本第十二款規定,簽約代表的署名,要以“畫押”形式,而不是簽字形式。

所以李鴻章就遵照條約的規定簽了花押。

和李鴻章參加談判的慶親王奕劻也同樣是在《辛丑條約》上籤了花押,沒有簽名。

除《辛丑條約》外,李鴻章在《中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上,也都是依照約文規定,簽署的花押。

李鴻章的這個花押,遠看像“肅”字,估計跟他是一等肅毅伯這個爵位有關。

近看這“肅”字,上邊的部分是一個“李”字的一半,中間的部分是狂草的“鴻”字,下邊部分收尾處隱藏有一個“章”字。

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李鴻章本人從來沒做過解釋,全由觀者自己品味了。

下面列舉幾個非常著名的花押,大家來品味一下其中意思。

第一個是書畫皇帝宋徽宗的花押:很隨意的兩橫,然後急匆匆的一個提折。

啥意思呢?

肯定不是他的名字趙佶。

有人根據他的身份猜,說是“天下一人”,不知您以為然否?

第二個是大明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花押,這盤龍團鳳的一堆,寫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他名字中的“由檢”二字;也有人說是“一國之主”,您覺得呢?

第三個是民族大英雄鄭成功的花押——漳州軍餉大元上面鑄有他的花押——有人說是“朱成功”三字合體,您看出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